浅析太极拳对拉拔长的“对称劲”:
“对称劲”有如一个充气的球体;
从相对静止的球心
向球体表面任何一点均衡的形成了膨胀力;
通过球心的任何一个直径的
两端都是对称的力。
这诸多的膨胀力;
凝聚在中间的虚无的球心;
这就是“中心点”;
也就是这个球体内力的平衡点。
一个练太极拳的人就应该
把自己练成一个球体;
以丹田为球心;
形成膨胀力;
这个膨胀力的两端
是对拉着的或是对吸着的对称的力;
这就是“对称劲”。
动则生阳;
静则生阴;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太极拳的每势无不存在阴阳;
无不存在“互为其根”的“对称劲”;
这就是太极拳之本然。
“对称劲”是盘练太极拳的内在要求。
例如开与合:
它们是方向相反的两种对称的力。
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的双方
共处于物体的同一体;
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凡物体都在运动着;
运动有自身的或外力作用下的运动。
太极拳行拳走架;
就是自身一种内在的运动。
“对称劲”的修炼是
通过意识的作用引导肢体阴阳;
开合、虚实等辩证运动;
以强化人们的意识;
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
提高健康水平和防御能力。
太极拳的明师会强调:
有上即有下;
有前即有后;
有左即有右。
而很多人行拳走架时;
往往注意不到之一点。
究其原因:
就是没有悟到这种“对称劲”。
其实,对称劲就是手与手:
手与肘、手与足、手和腰;
膝与肘等等的上下;
前后、左右相对劲力。
太极拳的定势;
更离不开支撑八面的对称状态;
上下左右,相因相系。
稳定性是太极拳的一个基本要求;
无论行拳、定势;
凡举手投足都要稳如泰山。
稳定来源于平衡;
人体在运动中需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
如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等;
但不论什么动作;
都必须保持身体的平衡。
同时做到身体内外相合;
上下相随、协调一致。
这样才能引进落空;
粘连粘随 ,人刚我柔;
我顺人背,引进落空。
这种稳定性的培养;
首要的是找到“对称劲”的感觉;
然后加以修炼,达到理想的境界。
太极拳的八法势势不离“对称劲”。
以掤劲为例:
手臂前掤时命门后撑;
手臂上掤时重心亦有下沉之意。
“对称劲”在太极十三势的
虚实转换中形成并灵活运转;
一定需要加以细心体会。
还有太极拳的缠丝:
进退、左右、上下、里外;
順逆、引进都要缠;
其关键在于均衡、对称、协调;
无所偏倚,无过无不及。
阴阳得中;
虽有主客分,一气甚平均。
修炼“对称劲”;
可以把零散的、小的力
整合成整的、更大的劲。
也就是调动全身整体之力;
这就是周身一家形成一个整劲。
这既可以实现身体的协调一致,均衡发展;
也可以使内劲和外力结合成为整体;
通过蓄发、收放、屈伸、柔刚
等劲力发放出技击的合力。
太极拳的要素: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立于平准,活似车轮;
其根在脚;
主宰于腰;
形于手等;
只有通过“对称劲”的修炼
才能达到要求和提高水平。
劲力不整,不可言“懂劲”。
“对称劲”贯穿于太极拳行拳的始终;
可以说是太极拳习练水平的一个标志。
要真正练好太极拳;
就需要反复认识;
细心研究,深入进去;
多下功夫。
否则,难免肤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