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76647|回复: 617

[太极拳教学] 南京凌派陈照奎架陈式太极拳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4 10: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20-10-22 16:30 编辑


“皮毛要攻,骨节要松”;
“对拉拔长”、“逢上必下”;
“腰以上四成上升,
腰以下六成下沉”;
“左发右塌,右发左塌”;
“前去之中必有后撑”;
开中有合,开合相寓等等.

南京大学2013年度团拜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TePO8TuYxk/      


身似柳带脚如根,体和身空意气行。


圆转周流无所碍,静若深潭动雷奔。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cwaqzSOmI4/    师兄弟聚会各自交流片断.2013.3.16


练拳时一定要轻沉兼备;

尤其是手要向上发劲时;
腰胯必须松沉;
即逢上必下;
如金鸡独立;
右手向上举;
左胯就一定要下沉;
好比是树要往高长;
根一定要深扎。
如要倒换重心;
一定要裆走下弧;
脚的五趾根要紧紧扣住地。
顺缠变逆缠;
逆缠变顺缠;
凡是转关时;
一定要塌掌根。
掌根塌时;
肘要坠,肩要沉、胯要松。
定式时一定要螺旋下沉;
同时边呼气边沉。


发表于 2012-8-8 21: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你把陈式太极拳演绎优质:圆活连贯,刚柔相济,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生活美好效果。太极拳的拳文化与中华的文化,是血脉相通的,它所折射出的哲理,会给人深刻启迪。

点评

好,原汁原味,  发表于 2012-12-15 20:16
发表于 2012-9-1 20: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根源应该是老子的“道”,而“道”的精髓,是顺其自然、无为、无形、希声。
很多人练太极,只是在练招式,这是练习太极必经的阶段;但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实是与太极背道而驰的。
杨老师的太极,如行云流水,仿佛把自己交给了大自然,随意而起,顺势而动,一定是在对太极精神有很高的体悟之后的修习!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3 14: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不错!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7 10: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关键在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09: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每次练功完毕都在静养等消息,然后才收功。只有通过后天的训练、才能等消息。在静养中有很多种消息出现,此时的静一定要细心体会呼吸,只有细心的体会呼吸,才能感受到消息的来临。
在生活中经常把舌抵在上腭处,平时有口水时要把口水吞下,吞口水时舌不能离开上腭。古人有句话讲“口开神气散,舌张是非生”这句话的奥妙就在这里。只有舌抵在上腭处,才是人们说的24小时都在练功。晚上睡觉时舌头也顶在上腭处就是24小时练功。所谓静功中的入静祛除杂念,就是在等口水、等消息。是为了给睾丸输送能量。在等消息吞津液中一定要把面部神经放松,嘴角一定要展开,呈似笑非笑状态,要把自己修炼的非常祥和。要把面部表情修炼的很美才行。过去,人们把“道士”称为牛鼻子老道,因为道士的面部表情非常严肃,其原因就是不注意面部的修炼。我们要修成面部美丽、祥和,心地善良,叫人看到可亲可爱才行。我们不但要心理美,还要面部美,更要健康长寿。,
回复 支持 3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8 19: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20-6-23 15:56 编辑

               QQ图片20141231170035.jpg        
      身似满弓怀抱月;
      四稍如爪五心收;
           膝肘微顶脚似犁;
          尾闾微扣内中提;
              求意寻神是真谛!
身似满弓怀抱月:头脚与肩胯微微撑起(肩和胯向后靠)好似拉满的弓箭;
使身体内部的筋微微拉起来;
而尽量减少肌肉的用力。
怀中好似抱着月亮;
这种虚幻的月亮是用意念形势训练身体内部的筋来保持间架。


四稍如爪五心收:
四稍指两手的手指头与两脚的脚趾头
如同爪子一样微微抓起来;
同时手心与脚心内收;
加上本心内收;
叫做五心内收。


膝肘微顶脚似犁:
膝肘微顶是指向外微微外撑;
后脚与前脚好像农村犁地的(犁);
后脚向后下踩蹬;
前脚向前豁到地下。


尾闾微扣内中提:
提肛使得尾闾向内微扣;
臀部好像坐在凳子上;
这时再将尾闾有内部向上作轻微的内提;
这种内提必虚有下颚的回收帮助来完成;
使身体自百汇与大椎到尾闾形成了自然的垂直状态(脊柱中正)。

求意寻神是真谛:
按照中医理论:
肌肉的力量源于筋;
筋是藏力的本源。
在修练时尽量保持最大限度的训练筋;
而尽量减少肌肉的参与。
在生活中人们养成了肌肉的用力;
而由于肌肉的粗纤维用力
往往需要大量的供血来完成;
相对而言筋的活动须血量
大大少于肌肉活动时的用血量;
且筋的弹性与拉伸量也大于肌肉。
这就只有在站桩时
通过这样修练才能达到养内劲的目的。

养生必养筋,易筋;
易骨才能易髓。
通过筋的运动
使骨细胞和骨内的细胞(骨髓)达到锻炼。
因为骨髓是造血干细胞。
所以身体外部及肌肉的锻炼
很难使骨和骨内细胞
达到运动的目的。
且人在衰老时肌肉会慢慢萎缩
而被结缔组织所代替;
因此养生和拳架盘练筋才是目的。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5 15: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松,是基本功;松功练不好,柔劲是不可能练好的。
行拳时,首先大脑要松,收敛意识;头要虚灵顶颈,气往下沉,肌体内外都要松开;
这样才能心气平静无思无虑,固神守意,以松的要求来完成这套拳法的锻炼。
还要做到松而不懈。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9 08: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栀子花 发表于 2015-12-28 20:02
沉从脚落,提从脚起都有感觉,但地面的反弹力一直没有体会,应该是没有内功的原因吧,得慢慢体会了。

沉从脚落,提从脚起都有感觉!好!!!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09: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种错误练法是,在练小周天由会阴穴引气向后向上运行时,在提肛的过程中;

夹着肛门往上提,这样又把气断了。

正确的提肛方法是,在松肛的前提下,随着会阴上提,松开、撑开肛门往上提;

同时向上向后提,送一下,把气送上去。松,让开路;

撑开了提,推过去,提上去。这种方法,是我们在练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说提肛没错,但夹着提就又通不了、提不了气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8 17: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关键是把每个拳架都拆开来默识揣摩,从而能从心所欲地把这个式子去僵硬而柔韧;

去招法而内功劲法,去刻意烦琐而简洁明了。


  例如:左右搂膝拗步、单鞭、云手、抱虎归山、肘底锤、十字手等等特定姿势的漂亮与否,练习者往往将之看得很重,也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思维关注姿势的弊病始终改不了,浑身僵硬也就很不容易去掉;

进而形成自身神意气对形体动作过分依赖;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9 16: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脚对于每门武术都是重要的,各家都有专门对脚的规矩,练太极拳也必须重视脚。

以我的认识,对脚的要求还要先落实好。当你对全身的规矩还没有都掌握的时候,手臂错一点关系不太大,还可以等以后再练对他。但是,脚如果错了,往上大概都不容易对了。

看到有些朋友练拳,对手非常讲究,多少度,摆在哪,可是脚下却稀里糊涂。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9 17: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根于脚,脚错了上面还怎么能对呢?

脚的规矩各家太极拳略有差异,但是无非这么几个方面,脚尖的方向两脚的距离、步形的要求;

动脚的规定等等,这些是外形上的,还有内在的要求。

我们学拳,应该学会(包括脚在内)所有身体部位的要求,逐渐掌握这些要求,达到自然动作就符合这些要求。所以,我们得先练脚,从脚往上逐渐掌握所有的规矩。

脚做得对,大概每次盘架子,脚印应该是一套,哪里迈步、哪里摆脚、哪里扣脚、哪里勾脚;

都应该是一样的,不能这次这样,那次那样。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9 21: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dsw604 发表于 2012-8-27 15:43
打的太好了,武林高手

太极拳是一种很有兴趣的运动,经常练拳的人会有一种舒服感觉,精神焕发的感觉。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一步步的,从有到无,从无到有,反反复复,就换了体质,长了功夫。太极拳又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从而就形成了太极拳,能给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有效地起到养生保健、延缓衰老的作用。总之,强化练拳的信心和兴趣,最终使太极拳成为习练者走向健康途中的良师益友。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 15: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15-2-12 11:17 编辑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3 10:5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8-16 11: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了松、柔、粘、圆,向老师学习!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6 11: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打的真好,比我的强多了,要是不是剪辑过的是完整的还是很有收藏价值的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6 21: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打的真好,每一步都是落地生根,动作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看似飘逸轻柔实则柔中带刚,一时发力更是势不可挡。学习了,有机会一定请指教。
发表于 2012-8-17 21: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机会一定向杨老师当面讨教。
发表于 2012-8-20 22: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杨老师的太极,让我看到了,太极的圆,圆的包容,行拳之间充满了韵味,连绵不断,特别是脸上的笑容,给观者以享受的感觉,让我明白了要带着这样一种愉悦的心态去修行。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3 12: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圆转如意,由内而外,人天合一。顶!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