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奂之的”空劲”及其它 胡朴安先生《病废闭门记》云:”我在病废以前,每日清晨六时,必练太极拳一遍,已有十七八年之久……认识乐奂之,奂之河南固始人。……其太极拳极精,能手不拈身,即将对方打出。……奂之能用空劲,相隔一丈,对方即立脚不稳。……我往时与杨澄甫、孙禄堂、吴鉴泉推过手,虽一拈手即被打出,但是于有知觉之中,无法与之抵抗,不如奂之之如行云流水,若然无所事也。……(奂之)出其手,在电灯下,撑开五指,如烟雾之气,蓬蓬勃勃。如烟雾之气者,即所谓空劲也。”在胡朴安先生眼里,乐奂之先生的功夫已远远超越杨澄甫、孙禄堂、吴鉴泉等大师了。杨澄甫、吴鉴泉两位大师各有千秋,孙禄堂大师的武功水准是无人置疑的。如此看来,胡朴安先生眼里这种”功夫差异”是让人费解的。胡朴安(1878—1947)安徽泾县人,原名韫玉。著名朴学大师。胡先生一度从政,担任过江苏省民政厅长。后中风病瘫。《病废闭门记》大概是病在床上时的文字。久病之人,心态未免有失偏颇,言多不厚道处。但还不至于捏造事实,以扰视听。平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不容许他说不负责任的话。如此说来,乐奂之的”空劲”,应该是胡先生亲身体念的了。胡先生不是一个手无搏鸡之力的文人。他从陈微明前辈学太极。”我在病废以前,每日清晨六时,必练太极拳一遍,已有十七八年之久”。可见对太极拳还是有较深造诣。有位熊先生,原先从胡朴安先生学太极拳,后其弟子在台湾创立”熊式太极拳”。熊式太极拳又称”少林太极拳”。也堪称太极拳界的一怪!这么说来,胡先生也不全是说些外行话!另外,胡朴安先生在当时的太极拳界,还是很有威望的。吴志青先生的《太极正宗》里,就有胡朴安先生的序言和有关太极拳体悟的文字。如此看来,胡朴安先生有关太极拳文字的论述,也具有他朴学一般的权威了。然而,二水听说,早些年,就有人对乐奂之凌空劲置疑,并邀请了上海的武林前辈见证。濮冰如师也在见证人之列。双方隔着一张桌子比试。结果证明乐奂之根本没有凌空劲,而且反被对方通过桌子传导劲路打倒。可见,乐奂之先生确信无疑的”凌空劲”,还是有失效的时候。那么,乐奂之何许人呢?乐奂之是董英杰前辈的弟子。董英杰前辈是杨澄甫的入室弟子。乐奂之曾是陆小曼的私人医生。与徐志摩等有交游。名人尤彭熙、陈巨来、陶冷月参加”诺耶精舍”,信奉藏密,从乐奂之练习气功、太极拳。可见乐奂之先生在当时的上海滩文人圈里,很有影响力。另有资料显示,乐奂之先生解放前也曾在黄埔区中法学校教过国语。时摔交名家、著名伤骨科医生董仲义先生是该校校医。两人曾比试过武艺。结果是佟仲义的摔交对乐奂之先生的太极拳无可奈何。虽然佟仲义的摔交代表不了高水平的武术,但种种资料显示,乐奂之还真不是泛泛之辈。二水以为凌空劲类似一种气功,只对一些相信的人有用,对不相信的是不起作用的。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而太极拳则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精神是注重实证,可以不断的实验。那么如何解释胡朴安先生心里的”功夫差异”呢。二水猜度:关键是如何看待”胡朴安先生”的身份!在杨澄甫、孙禄堂、吴鉴泉等眼里,胡朴安先生是一个大学问家,又是政界要员,而杨澄甫、孙禄堂、吴鉴泉等初涉南方,旨在开辟南方的太极拳市场。这种身份上的差异,在杨澄甫、孙禄堂、吴鉴泉心中是不可或免的。那么,在这种身份差异下”打人”,多少还得顾及种种。而乐奂之则不同。他本身就是一个文人,交往的都是当时的文化精英。在他的眼里,胡先生只是同一个杨门的师兄弟罢了。既然是师兄弟,就没必要讲究”情面”,顾及”身份”了。这种对待”身份”的心态,决定了功夫在对手身上的不同反映。那么胡朴安先生心里的”功夫差异”,也就不足为怪了。 《谈谈我的推手体会 》的体会 祝大彤先生的文章,二水拜读过。二水觉得有似是而非处。二水完整的阅读了他的十三篇,发现不是练家子言。 叶师《谈谈我的推手体会 》则不同。正确理解这段文字,必须在整体的语意环境中去把握。叶师说,”推手……照我的经验说来,决不是专以动手动脚为原则的。”便是中心要义!决不可忘却!这与拳论的”一动无有不动”、”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一个道理。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决不是专以动手动脚为原则”呢?叶师说:”因兹必须分析研究如下的几个问题,方可得到结论。 ”意思是,要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的境界,必须从所列十个问题着手,方能有所得!可见,所列的十大点,只是太极推手的训练步骤,而不是太极推手本身的要求。而祝大彤先生的”几动几不动”,似乎在揭示太极拳的内涵。那就缘木求鱼了,会让人误入”专以动手动脚为原则的”的境地。 就叶师十大点,二水根据自己心得谈些看法: 1、”身动手不动”者,如摸香烟盒。不知你如今是在摸”美丽牌”还是”老刀牌”了? 2、”脚动身不动”者,如训练楼膝拗步和倒撵猴时的进步与退步。 3、”脚暗动步不动”,如导引法”西江印月”中,脚底的”8”字走圈,以到达两脚重心的替换。 4、”脚运用联环形不停的动”,川字步中,前脚的暗”8”字与后脚的明”8”字走圈。 5、”发劲是接劲,接劲是发劲”,迎来送往时尺骨、挠骨在沈肘的前提下反转变化。手的阴阳也就分明了。 6、”发劲既不是手,又不是脚”,守中、用中、打中乎? 7、”要练成非收非放的基本功”,控人乎? 8、”能接得彼劲,彼自跌出”,拿而后发乎? 9、”靠壁运气、自在无碍”,呵呵,叶师为此花了三百大洋啊!他却毫无保留的给了我们。胸中走”8”字,方能与脚底”8”字完整一体! 10、”根本的基础是建立在联环式的步法上去,方能使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好方法。”又一再强调第4点”脚运用联环形不停的动”的重要性。可见,足底下才见真章啊!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