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太极资讯 查看内容

太极拳人物

2014-3-24 15:40| 发布者: 明远| 查看: 115245| 评论: 0

摘要:   自17世纪中叶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创太极拳迄今,海内外太极拳坛群星荟萃,代不乏人,一时俊彦,难以数计。在理论、实践上,除开山祖师陈王廷外,对陈式太极拳发展有重大贡献、里程碑式的人物有陈长兴、陈有本 ...


  陈克忠(1908~1966年)    字子纯,陈氏十八世,太极拳第九代传人。自幼随族祖陈鑫习学陈式太极拳小架十余年,拳艺精湛,理法独到。深得太极拳、械套路精髓,各项单、双器械,以及推手、散打、点穴、擒拿无不体用精熟,甚得师厚爱。其师弥留之际,授以有关拳事文稿及《三三六拳谱》,嘱其严守箴规,宁缺毋滥。忠跪泣受命。师逝后,力遵师训,修进功夫,对太极拳奥旨进一步领悟。

  1932年,和陈省三一起受聘于温县师范、男子高等小学堂、女子小学教拳,1936年,后又到焦作等地授拳。1940年,为躲抓兵之灾,只身流浪西安,以拉车为生,但怕所教非人,从不轻易授拳。后又避难武汉,一边打工糊口,一边授徒,不收分文。直到解放后才返回家乡,一边种田,一边设帐授徒。其教学先则力讲武德及为人之道,而后,因人施教,循序传授,深入浅出,一丝不苟,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先后授拳十余年,学生遍布陈家沟,从不收分文报酬。由于他的无私奉献,使太极拳小架在陈家沟再一次得以普及和提高。其门下优秀弟子有陈伯先、陈伯祥、陈清林、陈俊凌等。为太极拳的传播、推广做出了贡献。

  陈照旭(1909~1960年)    陈氏十八世,陈发科次子。自幼随父习拳,勤学苦练。20岁功夫已达相当水平。间学书画及二胡乐器。一次与父亲推手,被父亲一个抖劲发放,身子腾空数尺,方感功夫相差甚远。乃将笔墨和二胡焚毁,发奋练拳深造,日练大架功法30遍,三年不辍,终至功夫达到至高境界。陈照池生卒年月不详,陈氏十八世,陈连科三子,太极拳第十代传人。自幼随父习学家传拳艺,臂力过人。诸般太极器械中,尤以蜡木杆为最。一丈余长的大杆在他手中抖得呼呼生风。与人比武,举重若轻,能用大杆将对方帽缨打掉而人不知。

  陈尚孝(1911~1987年)    字小法,太极拳第十代传人。自幼随父陈绳武习拳,后又从学于陈田科。拳技成手后,先后在济源、巩县、洛阳、郑州等地授拳。平生和人交手,内劲快如闪电,一经有感,蓄劲早发,所以从未有失手之处。

  解放初期,定居西安,听到武林中有人传说陈家沟太极拳后继无人,决心重振太极拳术,随即组织乡亲拳友,自带干粮,在公园设场传授太极拳。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太极拳人才,如:陕西铁路建筑段孙文明、西安萃华武术馆陈西京、族侄陈全忠、陈家沟太极拳学校陈照森等,均出自门下。

  雷慕尼(1911~1986年)    湖北省武昌人,曾任北京市武术协会顾问,北京市陈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

  早年拜大洪拳名家杨秀亭习大洪拳。此后又跟随耿小山老师及同乡张鸿逵学习杨氏太极拳。1928年进入北京国术馆高级训练班学习,先后从师国术馆馆长许禹生学习太极拳、又随其他拳师学习形意、劈挂、通臂、擒拿、散手等。在此期间,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时任中州会馆教师的陈发科,开始习练陈式太极拳。并于1932年春被陈发科收为入室弟子,得以真传。1954年,在陈发科创办的首都武术社任教,1961年,被北京西城区体委安排到月坛公园、景山公园设点教拳,“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不能再以教拳为生。1974年才得以重操拳师旧业,继续在月坛等处教拳授业。晚年在授拳的同时,整理一生所学,以陈式太极拳一、二路为基础创编了陈氏太极拳32式并著书,其中转承开合,刚柔相济,脚踏四隅,拳打卧牛之地,既继承了陈式太极拳精髓又博采众家之长。但可惜这套拳得其所传者甚少。

  李经梧(1912.5~1997年)    山东省掖县(今莱州)过西村人。1927年与孙枫秋在哈尔滨从刘子源学弥宗拳。30年代初来京先后拜赵铁庵、陈发科、杨禹廷三位太极拳大师学习吴式和陈式太极拳。1941年任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理事。建国后,积极参与宣传普及国家编订的太极拳套路。在各式太极拳术、理论、推手方面尽得其精奥,登堂入室,一时名噪京、津、哈等城市,1956年参加北京市武术比赛获太极拳第一名。同年代表北京参加全国十二单位武术观摩表演赛,被评为优秀运动员,以后,专职从事武术教学工作。1958年受国家体委的委托,与唐豪、李建华、陈照奎、顾留馨等人合作编写《陈式太极拳》一书。1959年任第一届全运会北京市武术队太极拳教练,并兼任中央部级机关等单位的太极拳教练。同期,在国家体委主持下拍摄我国第一部电影教学纪录片《简化太极拳》。

  陈兰如(1915~?年)    女,陈氏十八世,太极拳第十代传人。出身于武术世家,自幼师从其伯父陈省三练武习艺,演练家传太极拳小架及刀、枪、剑、棍、春秋大刀诸般器械,尤精太极推手和擒拿格斗。1932年,陈省三带陈立清、陈兰如赴开封参加河南省比武擂台大赛,分获女子擂台散手冠亚军。多次参加武术赛事,成绩优异。带徒数十人,均有所成。年逾七十,尚表演春秋大刀。

  田秀臣(1917~1984年)    河北省完县人。幼年体弱,曾习学少林拳及器械、形意拳。1941年,在北京宣武区骡马市大街王文通笔墨庄当掌柜,此处正与被誉为“太极一人”的陈发科的居所中州会馆斜对面。因以得识陈发科大师雄浑沉厚、刚柔并济的陈式太极拳。为陈发科老师纵放屈伸擒拿跌打“挨着何处何处击”出神入化的推手功夫所折服,开始学习陈式太极拳。1946年正式拜陈发科为师,成为陈发科少有的几位入室弟子之一。1961年,秉承师志,开始在东单花园传授陈式太极拳,不改老师原有风格特点,一招一式无不刻求老师原有风貌,惟恐变改,因此从学者甚众,成为承上启下的一代陈式太极拳名家。1977年应北京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的邀请在该院教授陈式太极拳。从学者有阚桂香、周佩芳等教练及许多干部职工。并拍摄了陈式太极拳第一部影视资料片,为保持陈式太极拳这一传统古老拳种的原有风貌留下了珍贵资料。

  陈立清(1919~2008年11月)    女,陈氏十九世,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曾任陕西省西安市萃华武术馆名誉馆长,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副秘书长、顾问,太极拳武术大师。解放前夕迁居西安市至今。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传拳60年。曾任西安市武协委员,陕西省武术挖掘小组成员,不断应邀参加各项武术比赛,被西宁市、长沙市、杭州市、沁阳市、平凉市等地武术组织聘为顾问。

  出身武术世家,7岁开始学拳。其父陈鸿烈打的小架,倒撵猴时脚跟踢屁股,她看不上眼说:“我不学这狗踢羊!”故师从十六世祖陈德禄习练陈氏大架。10岁随父习练炮捶及刀、枪,深得先辈陈鑫、陈椿元、陈克忠、陈照丕等言传身教,获其精髓,后又从表叔耿占彪(陈氏外甥)习练春秋刀、剑、棍、杆、锏等器械。武艺精湛,造诣颇深。20世纪30年代曾在河南温县、开封、南阳等地区武术比赛中获优异成绩。其拳术在温县小有名气。20世纪40年代,曾两次参加甘肃省平凉地区武术比赛获甲等奖。

  1949年后,多次应邀参加西安市武术比赛,获优秀奖和一等奖。1975年不顾严寒酷暑,两次赴太原市和洪洞县许方庆处,觅回陈氏失传近三百年的“陈氏108势长拳”。1933年,为考证太极拳发源何处,武术家唐豪三访陈家沟,一次住在陈鸿烈家,偶尔闲谈,唐豪叹息陈氏108式长拳失传,殊为可惜。时陈立清14岁,一旁插道:“不是失传,而是会家少了。我长大一定把它弄回来,我向唐叔叔您保证!”陈鸿烈厉声呵止:“小妞多嘴多舌,不知天高地厚!”唐豪却不以为忤,很喜爱她的个性,立即制止说:“陈兄这就不对了,常言海水不可斗量,有志不在年老少,我信侄女一定能办到”。1974年在西安市武术大会上,以深湛功夫折服太原代表团内习练108式长拳的武师,得约法三章,交流换拳。陈即携陈金鳌的太极拳谱赴太原,三个星期即学会108式。后又感到不够精微,又再赴洪洞县访许方庆老师,住窑洞三个星期。因在洞中演练不知方位,就在许老师去种自留地时,赶快用瓦片在地上划出东西南北,手上演练,心中默记。不顾脚肿,练习不止。她说:“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丢了就是不肖子孙。”1979年曾单刀赴会广西省南宁市,一举饮誉全国首届武术比赛赛坛。会后受广西桂林市特邀到该地进行武术交流活动。1984年,创办陕西省西安萃华武术馆。同年应香港凤凰制片公司邀聘,担任《太极神功》影片武术顾问。1985年应邀随中国武术代表团访问日本,日本“空手道馆”给以“中国女杰”美誉。同年参加第二届全国工人运动大会武术比赛获一等奖。1986年被聘为北京第二届国际太极拳修炼大会导师。先后被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和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评为“太极拳大师”。

  从事武术教学和科研工作60余年,桃李遍及国内及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地区,择徒较严,谆谆教徒忠于国孝于家。在学术研讨方面,曾有《陈氏太极拳的风格》、《学练太极拳十三要》、《试用科学原理剖析太极拳的松、柔和技击》等论文发表,《中国武术》杂志、有关新闻媒体刊登文章或报道她的事迹,入录《中国专家名人辞典》、《世界文化名人辞典》、《世界优秀人才大典》和《中国大百科专家人物传集》等。

  陈伯先(1920~1989年)    字耀祖,号斌农,陈氏十九世,太极拳第十代传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武术世家。自幼随父陈以温习练太极拳。先后受教于陈子明、陈照旭、陈照丕等名师,更得陈鑫之高足陈克忠之嫡传,在陈克忠老师亲授点化的同时,攻读了《陈氏太极拳图说》、《三三六拳谱》等书,深得太极真谛。曾在各类武术刊物上发表太极拳理论文章。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挽救太极拳这一文化遗产,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顶住种种压力,舍身忘我,开设家庭武场,引导后生学拳,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省、县组织的有关各类武术赛事。1963年,参加在开封举办的河南省首届武术运动会,荣获一等奖;1981年,发起成立陈氏太极拳名人陵园基金会、创办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并身兼数职;1982年,应邀参加河南省在新乡举行的太极拳推手、散打赛,担任副总裁判长;1986年,应邀出席在成都召开的首届全国太极拳研讨会。撰写《太极拳由来》、《太极拳传递表》、《忆三三六拳谱》等文章,还编有《陈氏太极拳练习概要》。历任省、市、县太极拳协会理事、副会长等职,为弘扬太极文化做出了贡献。

  陈立宪(1923~1983年)    陈氏十九世,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人称“三绝”(拳术、正骨、土木工程设计),后迁入沁阳市。早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曾任黄埔军校西安分校国术教官。深得祖传太极拳之奥妙。功夫深厚纯正,理论扎实渊博。总结一生练拳经验,用现代科学翻译古老哲学,编成《陈氏太极拳拳式讲解》一书,整理出《陈氏太极拳练习要领》。提出“习拳以意得气,内外行径躯不移,虚实分明气血通。柔为本,刚为力,达意之的,用身不束不僵也。”尤其是他利用解剖学、力学,从不同角度对太极拳理论进行验证,写下了数十万言的心得笔记。几十年中,他不辞辛苦教拳授徒,以正骨秘术济世。1965年,租赁房屋,自设教场,义招门徒。1976年之前倡办业余武术班。每日早上外出授拳,晚上在家精研拳理,还利用节假日和出差到外地教拳讲学。1983年,荣获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称号。

  陈照奎(1928.1.24~1981.5.7)    陈氏十八世,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发科幼子。自幼随父在京习拳,精通陈式太极拳理论和擒拿术、各种技击方法等,对推广、普及、提高太极拳做出了重要贡献。

  7岁习练太极拳新架。此架势低,发劲多,难度大。秉承父教,习练刻苦。13岁时,曾与十几个学生围打搏斗,驱散人群,突围而出,之后练拳兴趣日浓。在北平志城中学毕业后,因家境困难,未能继续深造,遂在家专业练拳。

18

点赞
11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29 人)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