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更加热爱家乡教育事业,决心为弘扬民族文化和传播太极拳做出贡献。将自己多年积蓄下来的100余万元全部投入了乡办文化学校,建起了庆州文化武术学校。被编入《陈氏太极拳志》、《中国武术家名典》、《世界优秀人才大典》等书,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其做过报道。海内外弟子96人,多次在省以上武术比赛中摘金夺银,有的已在海内外成为团体教练、国家级裁判。河南省体委授予他“武术优秀人才输送奖”。   张蔚珍    1938年5月生,陈家沟人。曾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陈家沟习练太极拳风气甚微,几于断代地步。原因是1943年温县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蝗灾,大批人员出外逃荒,村内十室九空,1000余人的村子里,只剩下100多个老人。拳师们也纷纷到外地谋生,无人再传练太极拳。1948年温县解放后,不少人返回家乡,开始恢复生产,但仍没人公开教拳。   1958年,陈照丕退休回到家乡,开始在家中传授个别陈氏子弟练祖传太极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太极拳被当成“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批判,陈照丕也受到牵连。1968年陈照丕平反后,找到时任大队革委会主任的张蔚珍,问还敢不敢教太极拳。在此关键时刻,张蔚珍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热情支持陈继续在家乡传拳,表态出问题由村里负责,同时要求重点培养后来成为“四大金刚”的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四位青年。后来,又让陈照丕到村大队部院内公开授拳,并为参加学拳者记工分。当时,练拳者达到200余人,陈家沟渐而恢复、形成了浓厚的习拳练武风气。   陈照丕逝世后,新一代拳手尚未成熟,陈式太极拳又一次面临夭折的危险。张蔚珍又到焦作矿务局找到吴秀宝,让其到北京找著名拳师陈照奎回乡授拳。陈照奎回村后,村里为他专门安排了住处,为其另起小灶,让他安心传授太极拳新架和技击、走化技术。终于将一大批新人培养成熟。陈照奎逝世后,张蔚珍仍不放心,又亲自到北京请陈发科的著名弟子冯志强,到陈家沟继续传授和检验新一代拳手的太极拳艺,为陈式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王西安    1944年7月生,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家沟“四大金刚”之一。当代陈式太极拳代表人物之一,著名职业武术家。祖籍河南荥阳县汜水镇许村。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1945年随父迁居河南温县陈家沟,受当地村民练拳之风影响,酷爱武术。1963年先师承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照丕学习陈式太极拳老架一、二路,五种推手及刀、枪、剑、棍等器械,后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照奎学习新架一、二路及单式擒拿技巧。他的功夫具有迅猛灵脆、闪战惊弹的特点。演练套路似行云流水,连绵起伏,舒展大方,形神兼备。曾经连续四次参加河南省武术比赛均获第一名;1982年参加北京全国首届太极拳推手赛获第一名;1985年参加哈尔滨全国首届太极拳推手名家邀请赛荣获第一名。1983年以来,先后多次赴法国、日本、美国、西班牙、瑞士、荷兰等国家讲学授拳,并在国内外创立了太极拳研究会、训练中心,同时担任美国、法国、日本、马来西亚、韩国及国内的香港、山东、安徽、河南、浙江、江西、焦作等地的太极拳组织的教练和顾问。轰动国际武坛,被美国的《美南新闻》誉为“国际太极拳王”,被日本大阪市和法国巴德纳市接纳为“永久荣誉市民”,被西班牙帮布录纳市政府授予“有突出学术贡献金钥匙”。   主要著述有:《陈式太极拳老架》、《陈式太极拳推手》、《陈式太极拳技击秘诀》;他示范演练的VCD有1988年的《太极神功》、1996年的《太极神功真好》、2002年的《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陈式太极拳推手》、《陈式太极拳站桩》、《陈式太极单刀、单剑》、《陈式太极拳新架》、《综合太极拳》等,行销世界各地。作为新时期陈式太极拳代表人物之一的王西安,拥有三个第一:全国第一次恢复武术比赛,在北京体育馆荣获推手第一名,第一次全国举行太极名家推手邀请赛荣获第一名,第一个作为陈式太极拳代表访问日本、法国。现为国家武术高级教练、陈家沟武术院院长、温县太极武术馆副馆长兼总教练、省旅游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副秘书长、河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洛阳师专兼职教师。   技艺卓越,出手脆猛;武德高尚,豪侠义气。收徒没有门派、贫富之分。一旦收为弟子,便言传身教,一式一招,一丝不苟,常以自身为靶子,教学生悟拳。培养学生参加省级比赛获第一名者达30人,共80余次;参加省级以上包括国内和国际性比赛获第一名者多达45人,共158次。   热爱家乡,情系陈沟。随着名气增大,出国定居的机会日多,若国外授拳,以其名声每月可挣10万美金,可他却留在了故乡。他说:“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无论何时,陈式太极拳都不能离开陈家沟。这里是根,让这条根粗壮起来,是我的责任。”曾拿出十几年积蓄,说服大儿子卖掉刚建成的楼房,劝说二儿子拿出建新房款,建起了陈家沟武术院。从这里走出了一代又一代习练太极拳功夫的武林高手。   朱天才    1944年7月生,高中文化,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四大金刚”之一。焦作市优秀科技人才,国家武术一级裁判,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当代陈式太极拳代表人物之一。著名职业武术家。系陈家沟陈氏外孙。自幼习学太极拳,勤学苦练,深钻细研,后拜族舅陈照丕为师,学习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二路、各种太极器械及太极理论。陈照丕逝世后,又拜族舅陈照奎为师,学习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二路、太极推手和擒拿走化技术,从而全面掌握了陈式太极拳功夫。   1960年获得全乡中小学运动会少年太极拳比赛第一名。在陈家沟村任小学教师教授太极拳,先后教学13年,培养学子千余人。曾带领陈家沟代表队参加省武术比赛和国家武术比赛,获得两枚省赛金牌、两枚国家金牌。在个人比赛中,1982年获河南传统太极拳竞赛第三名,1984年获兰州全国武术观摩赛金牌,1988年获桂林全国太极拳赛陈氏太极拳冠军。1979年任县体委太极拳教练员,1983年被省体委吸收为武术专业运动员,1985年任省武术馆教练。   积极在海内外传播推广太极拳。1983年,朱天才应邀赴新加坡传授太极拳。在新加坡传授太极拳7个月,培养学员400余人,并与社会各界广泛交流。以其精湛技艺轰动狮城,各大宣传媒体热情报道,称他为“太极外交大使”、“新加坡陈氏太极拳开山人”。应聘为新加坡太极拳总会教练、陈式太极拳永久顾问,被接纳为“新加坡永久市民”。常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教拳讲学。1984年至1991年,应日本、韩国太极拳协会组织之邀,先后赴该两国传播太极拳技艺和理论,教授学生数千人。1994年以后,又常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英国、法国等国家传授太极拳。以中国太极拳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太极拳大师的特有风采,吸引受众,增进友谊,深受各国太极拳爱好者爱戴与好评。在日本传授太极拳期间,受到日本三笠宫殿下和日本劳动大臣等的接见。   在太极拳理论方面,不但继承前辈武德修养和拳技,而且注重把太极拳与医学、力学、美学、哲学等结合在一起研究发展,向人们传授太极拳在哲学上的“对立统一”、“新陈代谢”及融“健身、防身、修身”为一体的文化内涵。出版《正宗陈家沟太极拳》、《二路炮捶》等书籍,发表了“关于陈家沟太极拳套路的辨析”、“太极拳的缠络与抽丝”等论文,出版发行了《陈氏太极拳》教学光盘。   1984年至1991年,曾连续三届当选为温县政协副主席、两届焦作市人大代表。社会兼职有:江西大学武术教授、温县陈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兼理论研讨部主任、焦作市陈氏太极拳协会顾问、河南省陈氏太极拳协会副秘书长、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副秘书长。被1992年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评为太极拳大师。   陈小旺    1945年10月生。陈氏十九世,太极拳第十—代传人,大专文化,国家武术高级教练,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名誉校长,“四大金刚”之一,世界陈小旺太极拳总会会长,当代陈式太极拳代表人物之一,著名职业武术家。   陈小旺自幼随父陈照旭习拳,承袭世代家传武学。后拜族伯父陈照丕、叔父陈照奎为师,精通陈式太极拳理论、套路、器械、推手、散手,长期从事专职太极拳训练和教学工作。   生于太极拳世家,在其祖父陈发科和父亲陈照旭的熏陶下,7岁开始学拳。1958年又改从族伯父陈照丕学拳,决心继承家传,练就真功。曾在床头挂起“一天三十遍,一年万遍拳”的条幅律己,坚持每天练拳三十遍以上。   曾为谋生学木匠和制瓦工,将练功融于劳动之中。推刨、拉锯,默运丹田之气;制瓦踩泥,兼练腿脚下盘。在县砖瓦厂当工人期间,练拳不辍,数九寒天,一床薄被睡不好觉,身着单衣练一整夜;盛夏酷暑,也很少午休,一练就是几个钟头。他说,坚持练拳,精神饱满,少睡几个钟头,并不疲倦。   1972年,陈照丕去世后,他又从叔父陈照奎学拳,遍访师辈,切磋拳艺,拳艺日精,功夫惊人。陈小旺成手后,从国外回到陈家沟,常指点村里年轻人拳艺,他让十几个年轻人一齐攻他,不见他出手,只是身手一抖,忽尔十几个小伙子便倒了一地。功夫达到“出手不见手”的境地。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