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太极资讯 查看内容

太极拳人物

2014-3-24 15:40| 发布者: 明远| 查看: 115248| 评论: 0

摘要:   自17世纪中叶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创太极拳迄今,海内外太极拳坛群星荟萃,代不乏人,一时俊彦,难以数计。在理论、实践上,除开山祖师陈王廷外,对陈式太极拳发展有重大贡献、里程碑式的人物有陈长兴、陈有本 ...


  陈发科(1887~1957年)    字福生,陈长兴曾孙。师承其父陈延熙。陈氏十七世,太极拳第九代传人。曾任北京武术社社长,陈式太极拳新架创编者,陈式太极拳史上重要代表人物,对传播、推广太极拳作出了杰出贡献。太极拳一代宗师。

  幼年身体羸弱,14岁时在街上玩耍,同族叔伯议论之:“他们家辈辈出能人,老祖宗、爷爷、父亲都是高手,到他这儿算是完了,你看这孩子,整天光知道玩。”一听此话,受到触动,一改原来不上心态度,进而暗下工夫,每日练拳几十遍。如此数年,不唯身体健壮,而且拳艺大增,20岁功夫即达上乘。

  1926年,为消除匪患,保境安民,与侄儿照丕等应邀出任县国术馆教习,突击捉拿危害百姓的土匪、地痞。一次他们抓了三个土匪关进监狱。土匪头子为了报复,也将陈发科三个好友抓走,扬言“三个换三个。如不放人,不但撕了这三个肉票,还要对陈发科亲友下手!”陈发科也放出风来,约定在一酒楼谈判条件。是日,陈发科安排陈照丕等人应付外边的匪徒,独自一人前去赴约。见酒楼外站着几个持枪匪徒,匪首面向屋门坐着,桌上放着张着机头的手枪。他的三个好友被捆着手坐在一旁。陈发科看也不看匪首,一边和三个朋友说话,一边拿起桌上纸烟、火柴,为三个朋友点上烟,自己也叼了一支,有滋有味地吸了一口,然后将火柴猛地摔到匪首面前桌上。只听轰地一声,火柴冒起了一团火光(那时火柴不保险,不但衣服、砖石上能擦燃,整盒火柴经震动也能自燃)。趁匪首一愣神,陈发科扑身向前。匪首虽见陈一人前来,并未放松警惕,见陈发科扑身向前,便将枪抓在手中。说时迟,那时快,陈发科已抓住了匪首持枪的手,向上举起,随着“砰”的一声,子弹斜着向上飞去。一招得手,陈发科左肘已打在匪首右臂上,匪首右臂早断,“哎呀”之声未落,陈发科左脚已将他踢翻在地。此时,外边匪徒也被陈照丕等人制服。陈发科为三个好友解开绳子,将匪徒押进了县衙。第二天,土匪二头目集合一伙匪徒,围住东城门,扬言要杀进城去,劫牢反狱。陈发科叫其他人安抚城中百姓,自持丈二大杆,独自迎敌。二头目手持长枪,照陈发科当胸便刺。陈发科一翻手中大杆,将长枪拨向一边。未等他抽回枪,陈发科大杆早已刺中二头目腹部,穿背而出,被凭空挑入护城河中,吓得其他匪徒纷纷丧胆而逃。

  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逝世,在北京授拳20余年,使陈式太极拳走出陈沟,始为京城所识。当时民国武术诗人杨敞(季子)曾有诗见诸报章:“都门太极旧称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拳艺高超,为人忠厚,淡名利,讲信义,深受京都武术界人士推崇,被尊为“太极一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于陈式老架中增加了不少转腕缠绕动作,缩短了练功周期,对原传老架又作了创造性的发展。由他修改、其子照奎定型的一路太极拳(83式)、二路太极拳(78式)被称为新架。一生授徒甚多,桃李遍于海内外,著名高徒有:沈家桢、顾留馨、洪钧生、田秀臣、雷慕尼、李经梧、冯志强、肖庆林及其子照旭、照奎、女儿豫侠等。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陈式太极拳》一书,便为其弟子沈家桢、顾留馨所著,其中一、二路太极拳(即新架)系依据陈发科晚年拳势所定。

  陈子明(?~1951年)    陈氏十七世,太极拳第九代传人。从小跟随父、叔学习太极拳,功夫纯厚,且备明拳理,年轻时已成名手。曾在怀庆府(今沁阳市)成立国术团体传授太极拳,从学者甚多。后经人推荐,到上海、南京、西安等地教练拳术。有《陈氏世传太极拳术》著作遗世,将自己的习武心得,师承教诲,太极拳大要、架势,详加解释,深受武术界同仁欢迎。当时的南京国术馆馆长张之江、教务处朱国福、河南国术馆刘丕显、沧州武术名家姜容樵等人均为该书作序,赞其“抱负绝学而不倦于教诲”、“不私其家传之秘”、“立言不流于夸诞”、“使读者一目了然”,对太极拳的推广、传播做出了贡献。

  在南京授拳期间,结识了南京国术馆武术家、武术史研究家唐豪(字范生)。后者为了弄清太极拳的来源和演变,在其引导下,三赴陈家沟实地调查。与唐豪一道,查阅陈氏族谱、墓碑,走访遗老,掌握了大量史料,经反复考证,终于冲破一些封建文人及武术界人士一些狭隘偏见门户之私,确认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是太极拳发源地,陈王廷乃太极拳创始人。

  陈连科    陈登科    生卒年月不详。陈氏十七世,太极拳第九代传人。陈延年之子,陈长兴之嫡系曾孙。二人秉承祖训,刻苦练拳,技艺精湛。后者曾多年在陕、甘一带经商授拳。

  陈鸿烈(1887~1945年)    陈氏十八世。出身武术世家,从小因受父辈熏陶而酷爱太极拳。幼从父,后又从族祖陈鑫和族叔陈椿元习练太极拳小架。曾先后在开封、郑州、洛阳、西安、甘肃等地和本籍任教传拳。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灾荒频仍,民不聊生,众乡亲纷纷外出逃荒,留下的也无心无力练拳。在此情况下,为传承陈式太极拳术,不惜典当家产培植后昆。1931~1934年间,曾将四亩滩地典当两次,用之所得买高粱、玉米,日蒸黑馍数十个给练拳者,直至抗日战争开始。当看到陈鑫及其子侄陈椿元夫妻终日不得一饱,当即表示:无论如何,每月供应三位老人三斗粮食度日。陈鑫逝世后,为尽快将其倾注了毕生心血的著作《陈氏太极拳图话》刊行于世,不顾天寒地冻,沿凌渡过黄河,赴省城开封多方奔走,终于促成了这部太极拳理论著作的出版。为陈氏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所授徒中亦不乏名家,其嫡系传人、女儿陈立清被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评定为太极拳大师。

  陈泮岭(1891~1967年)    字俊峰,河南西平县盆尧乡陈庄人。民国期间,曾任淇县县长、河南省水利局局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其间于1925年创立河南省武术会,1928年任河南省国术馆馆长,1939年任民国中央国术馆副馆长,1941年任国术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0年1月随国民政府迁台,曾当选为民国第二、三届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

18

点赞
11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29 人)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