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著作甚丰,除文中所述者外,尚有《太极拳入门》、《陈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引蒙》等(见著述一章)。   纵观陈照丕的一生,他为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发展、中兴,倾尽了满腔热情,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为近代太极拳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学习他的精神,他的海内外传人和陈家沟村民特地为他修建了陵园。由原国家水利部副部长张含英亲自篆额的陈照丕德行纪念碑竖在陵园入口处,两旁竖立着中外太极拳界人士和其弟子立的纪念性石碑数十座。整个陵园苍松翠柏掩映,已成为太极拳故里的一处重要景点。   郑悟清(1895~1984年)    字凤臣,生于温县赵堡镇布袋街。幼熟读私塾,16岁时家贫辍学,从商学徒,因常年在外奔波,青年时积劳成疾。在医治无效的情况下,立志习练太极拳强体健身。从学于和式太极拳大师和庆喜,渐渐百病俱无,决心弘扬光大太极拳。从事太极拳教授工作,人称“西北二郑”(另一人为郑锡爵)。20世纪30年代,受聘为黄埔军校第七分校(位于西安市)国术教官,兼任西安警备司令部、西北补给处等单位教官,被选为陕西国术馆馆员。建国后,受聘于西安市体育运动委员会,潜心钻研太极拳理论,常年在公益场所教习太极拳。拳技精湛,武德高尚,达到技击不露形境界;还将易理、兵书之说汇贯于阐发之中,使从学者或名家名人无不心悦诚服,形成了拳架“小而舒展,大而紧凑”的风格,被人们称为“郑悟清拳法”。为推广、普及、传播太极拳作出了积极贡献。   唐豪(1897~1959年)    字范生,号棣华,江苏吴县人,武术史学家,律师。幼时师从刘震南,曾留学日本,专攻法律。民国期间在上海公共体育场创办江苏教育会附设体育研究会国技部,聘朱国福等任教。民国12年(1923年)任国技部柔道场场长。民国24年(1935年)任上海国术馆常务董事。曾亲赴各地考查武术史料,三下陈家沟,考察太极源流,认定陈家沟为太极拳发源地。次年任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解放后担任上海市体育会筹备会常委。大力提倡武术史科学化,主张发展质朴实用的武术,排斥花架等流行套路。批判武术界等宗教门户之风和虚妄荒诞的不良倾向。自民国19年(1930年)起,致力于中国武术史的研究,著有《戚继光拳经》、《少林武当考》、《中国拳术图籍考》、《太极拳和内家拳》等10余种书籍。   杜毓泽(1897~1990年)    字济民,河南省博爱县人,陈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清翰林大学士杜严之子。   十八岁时其父杜严,延请陈氏第十六世宗师陈延熙,命毓师恭执弟子礼,从延熙习陈氏太极拳老架,延熙之太极拳造诣特高,所授者拳势甚低且极开展而寓紧凑,毓师承老架头套十三势定型后,因延熙年事已高遂告老还乡,并推荐其子侄辈陈氏新架名手第十七世宗师陈铭标公,至杜府当护卫,并续传授杜公新架中三套小架和炮捶,杜公深得真传,并融会贯通。因其本身学识又佳(192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机械系,先后任职于国军兵工署和兵工厂,担任工程师、研究员、工物处长、副厂长等职),故教拳时喜欢用机械之应用力学,来阐释太极拳原理,和用枪杆内的来复线,来说明缠丝劲及发劲的精妙。近年来由于其弟子与学生之传播,使陈延熙之老架和陈铭标公之新架(忽雷架)、炮捶系列,得以在台湾和欧美各地传承和发扬,对陈氏太极拳的传播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近代海外知名太极拳家之一。   陈金鳌(1900~1971年)    陈氏十八世,太极拳第十代传人。生于拳术世家,自幼随祖父陈垚、嗣祖父陈鑫和父亲陈上元学文习武,为陈氏家族十八世小架太极拳代表人物之一。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参订人之一,为该书的面世做出了贡献。1928年,被开封河南大学聘为武术教师。后辗转至武汉、宝鸡、西安等地开馆授徒,每地均有弟子百人之众。授拳重德,深受晚辈敬仰。   张文成(1900~1968年)    原籍温县王圪垱村,后迁居武陟县大虹桥乡彭庄村,系太极忽雷架一代宗师张国栋长子。自幼随父习拳,得太极忽雷架之精髓,功力超人。后随父授拳于温县、武陟、博爱等地。善使12斤重九节鞭。1933年,曾授拳于省国术馆。日军侵汴时返乡谋生,落户于武陟大虹桥。广收门徒,传播太极忽雷架。是太极忽雷架代表人物之一。   杨绍舜(1900~1974年)    温县王圪垱村人。小从三祖父杨虎习学太极拳忽雷架。19岁起先后在温县、武陟、博爱等地授拳。日军侵华后,回乡务农。60年代始在本村义务教拳,收徒很多。为太极忽雷架的普及传播做出了贡献。   王雁(1900~1980年)    字廷选,陈家沟人。太极拳第九代传人。早年拜师于陈延熙,与同门师兄弟陈宝璩、陈发科等结为挚友。20世纪50年代初,设帐授徒,为太极拳的普及传播做出了贡献。   陈绍栋(1901~1995年)    字干卿,陈氏十八世,太极拳第十代传人。出身武术世家。幼时,承父陈槐元悉授家传太极拳之奥秘,潜心研习,拳技精到。1929年至1931年,参与修订叔祖陈鑫遗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使这部太极拳的重要理论著作得以刊行传世。   陈金榜(1902~1961年)    陈氏十八世,太极拳第十代传人。自幼同兄陈金鳌随祖父和父亲陈上元习拳练武,学有所成。1935年因时局动荡,赴西安谋生。为承继祖业,强健体魄,业余时间收徒练拳,又教授提高子女技艺。先后在西安多处义务授拳,为太极拳的推广、传播做出了贡献。   陈宝璩(1904~1951年)    陈氏十七世。性温和,喜诙谐。从小拜陈延熙学太极拳,后又从堂兄陈发科练习。练拳达到入迷处,有时甚至几十天不出家门,不分昼夜,累了就躺在长凳上略事休息,终于练出了精湛的技艺,是陈氏十七世中最优秀的拳师之一。他的轻功最为出色,八九尺高墙可一纵而过,晴天不留痕迹,雪天仅留指痕。先后在西安市、郑州市、南京市和江西、浙江等地授拳。其传奇故事至今仍在当地民间流传。   陈克弟(1905~1984年)    陈氏十八世。幼年即偕堂弟克忠从族祖陈鑫学习太极拳小架,昆仲皆得真谛。抗日战争爆发后,旅居西安,协助族兄陈金鳌教拳。20世纪50年代末,移居开封,在开封玻璃厂教拳。1976年,应开封市体委邀请,在汴京公园公开授拳,又在该市组织了辅导站、点。不顾年迈,经常到各辅导站、点组织教学、辅导,风雨无阻。一时,随其练拳者达千余人。以授业解惑为乐,对学员提出的问题,不厌其烦地解释。对外来求教者,悉心辅导,留吃留住,赢得了广大学员的尊敬和爱戴。其间还邀太极拳小架传人陈伯先、陈伯祥、陈立清等多次赴汴对学员进行辅导、示范,使广大学员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高,涌现出了不少佼佼者。为传授和发扬光大陈式太极拳作出了不朽贡献。使开封成为全国少有的太极拳小架的重要基地。   洪均生(1907~1996年)    河南禹县人,自幼随父在北京生活、学习。幼年多病,17岁即辍学。1930年,始跟吴式太极大师吴鉴泉的得意门生刘慕三学练吴式太极拳。经数月后,携30多名学生转而向陈式太极宗师陈发科学练陈式太极拳,成为陈发科的弟子。1944年洪均生告别陈发科赴山东济南就职。1956年复又返京,结合所悟再向师陈发科请教套路和推手,先后从陈学练陈式太极拳达15年之久。终其一生从事武术实践和研究,充分掌握并发展了陈式太极理论与实战技术,成为陈式太极拳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顾留馨(1908~1990年)    上海市人,著名武术家。11岁开始习武,对杨式和陈式太极拳及推手有很深造诣。曾就读于上海南洋高级商校。1927年毕业于上海文治大学国文系。1934年加入共青团,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武术为掩护,长期在白区从事地下工作。建国后曾任上海市黄浦区第一任区长。1959年受国家体委委托,赴河内任胡志明的太极拳教师。回国后应邀到中南海、北戴河和广州等地指导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练习太极拳。1956至1966年任上海体育宫主任,1979年任上海体育科研所副所长。1977年和1980年两次东渡日本讲学、授拳。1979年当选为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和上海市武术协会主席,后应聘为上海体育学院兼职教授。著述主要有《简化太极拳》、《太极拳术》、《太极拳研究》、《陈式太极拳》、《怎样练习简化太极拳》、《炮捶》等。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