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杨锦富

立身中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14: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行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着,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4 17: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内功修炼,以胯裆为主宰的行拳练功,使之以身领手,引动腹内的太极轮转,支配了很自然的逆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皆由此而成。阴阳、虚实以及丹田呼吸全赖胯裆之运转,在外是拳架的练习,在内则是丹出的运转,最后练就心意合一,由丹出统帅整个身体的运动。劲力的基础在脚下,其动能的来源是腰胯。胯根是轴心,带动各关节进行运动。裆劲转圈由外达内,由内达外,浑然一体。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4 17: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练松胯的重点之一是体悟摇臀荡胯。所谓摇臀,是以臀部一侧胯关节为同心,以骨盆为半径的旋转运动;荡胯则指弧线提胯和弧线落胯运动。放松骶髂关节对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时从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如此达到开活两胯的作用。如果练拳时真的松开胯,尾闾就如一个钟锤;向左偏时左胯落的同时,右胯荡起,既而有右胯落时尾闾已经靠过来了,由胯带动全身直至手指及脚下涌泉。放松腹股沟和会阴穴、松腰敛臀(亦俗称塌腰)对松胯圆裆亦起到较大作用。另外,注意放松胯关节,并放松臀部及腰部的肌肉,不能死顶骨盆,夹僵胯部。松胯起码要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轻灵,通过胯关节的肌肉韧带合理收缩舒张,胯关节的各骨关青能灵活转动,不产生辅助肌肉韧带做负功的现象。
二是松腰沉稳,通过松胯更好地松腰,以身带领肢体内外运动,恰到好处地使意气劲合一,能使身体协调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6 14: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太极拳松是掤劲的前提和基础。打个比喻,有两只气球,一只灌满了水,另一只里面除了水之处还有木棍和棕丝,则仅有水的那只气球球壁有内抱外撑之力;即所谓的“掤劲”;而另外一只气球中的木棍和棕丝就好比是紧绷的筋骨肌肉,因为里面僵住了,犯了顶和硬,则外面就不可能有“掤劲”的产生。因此,在太极拳练习中,如果要想得到“掤劲”,就必须将身体和意识里的那些个木棍和棕丝逐步地去掉,丢的越干净,则太极“掤劲”越纯粹。因此,没有身体和意识上的真正的松,便不可能有真正“掤劲”的产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00: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拳中之内劲,是将人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着,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其理无非动中缩劲,使气合一归于丹田。以修内劲为宗,不求奇异之形、惊人之式,则修习之法必能简约。内家明劲、暗劲、化劲随气机饱满卒级而上,由公尺劲,进而为尺劲,再进而为寸劲分劲,周身一气。是不加力而力自彰的自然之力。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00: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养气的人擅长竖劲,因为气沉到足,一踩地力由脊发,可打双手劲;练气的人擅长横劲,内气出入丹田,贯通手足,丹田劲就是腰力,腰带手足合一,就是身力,一搭手身力一横就可以轻易破开对方的手,滚动进去力如巨蟒,是因为手力抗不住腰力之故;横劲的好处是大吃小,因为腰比手粗。
            竖劲的好处是意在先,因为能发竖劲,表示气已沉至足;气若不沉,还须先沉身蓄力方可跑出;
           用横劲破势,是得心应手。用竖劲攻敌,是势如炮竹。而万一横劲遇阻,硬行不得,就迂回转圈再进横劲,就又是缠丝劲。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00: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行拳走架重心只在一只脚;所有活动全由脚底涌泉带动,全身全部松掉,此时是全身舒服畅快,气机腾然,做的好时,有时置身空山灵雨,每脚踩出去有如踏在水中,发劲全部动力,只在脚底涌泉,走化腰胯带动,全身放松不施丝毫之力。应对时,对若推之,则把力量导引道脚底涌泉,如泥牛入海,应拳击脚踢,则迅速欺身向前,如发箭冲进对方门户,在对方力量还没发出(还在根节)就将对手发放出去,如果对方能守,只要有任何接触面,即用此接触面将对方发出。重心完全放在一之脚上,左右旋转,起落钻翻,如龙卷风,如水之漩涡,气沉入脚涌泉,以重心在左脚为例,身体向下向左钻下,乃接地之力,身体向右向上,乃吞天之气,此时全身力量只放在一只脚底涌泉,故其酸楚无比,很吃功夫,由于全身松透至极,故打人发人,如水如风,无形无象,无有招式,对手在毫无感觉不见招式下,如被风刮起,被水冲走。经内功训练后,走架已不重外形的规矩,而重内在气机鼓荡的感应。吸气入丹田,同时神贯注气走满入全身胀如气球。蓄存气不出,神感觉全身外面皮肤接触空间之气流或温度。吐气身体感觉体内萎缩向丹田,而气体由各毛孔泄出。空体无气尚未进气,要感觉体内有万千气流在体内,乱闯钻探各部位。
不要管呼吸,注意力在呼吸上,其式必空,主要是式要整。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3: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养生中的“开”“合”,技击中的“放”“收”,都不能脱离“中”。掌握了“中”,才能使内气收放自如,灵活运用。技击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控制住对方的“中”。功夫较高的人可由“中”的舒适放松中获得主动,功夫较差的人则会因失“中”而处于被动不适的地位。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9: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功夫要求内外合一,内动带动外动,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而不是比手划脚,漫不经心的肢体体操活动。
这是判断太极功夫入门的一个见证,功夫上身的标志是,百脉皆开,诸劲通畅,体健神足,手脚轻灵,丹田充实,动之微发之聚,先知已后知人,有守中用中之能力和境界,功夫深时,浑身无处不丹田,丹田即手,手即丹田,哀悼何处何处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9: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内功练到丹田,命门充盈后,便有了相当的基础和“资本”,至此下一步是继续在带脉上和脊背上用功。
当命门充实和饱满后,除可引气贯背,通臂,饱指。还需要继续充实带脉,这时的主要训练方法是抓闭练法。不能急于求成,循环渐进,水到溪成。太极最忌违背自然,急于求成,苦练,死练。道法本自然,神意专注,但肢体要放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