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8 15: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是大家的;
但是谁也带不走;
归根结底属于那些身体好的!
活得久的!
不管你是二三十岁,
还是六七十岁;
甚至八九十岁;
活出生命的精彩;
活出生活的质量;
活出健康的体魄才是硬道理。

人到老时:
才发现最贵的床是病床;
人到老时;
才发觉最好的药物是阳光;
人到老时;
才知道好心态是最有效的长寿方;
人到老时;
才意识到最省钱的美容方是睡觉;
人到老时;
才发现最简单的养生法是走路;
人老了,就明白什么最值钱?
当然是健康!
盘练太极拳;
强身健体;
提高免疫力!
开心快乐每一天咯!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9 17: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内家拳的技击技术:
内家拳的技击技术非常巧妙;
是前辈们无数实践的总结成果。
现作如下一些对比:
1. 一般格斗是在接触点上较劲;
力大者胜,力小者败;
2. 高明的格斗是在接触点上松开;
回缩再击,速度快者胜,速度慢者败。

3. 内家拳却是在接触点上;
沾沾不丢不顶;
意劲点从接触点错位到身上其他部位;
领劲点延伸到手指尖上。
发劲时,喉头瞬间纳气;
丹田腹部坚实点涨缩叫劲;
肩胯关节伸缩抽扯。
这个内在的转换绵绵不断;
高明者能心神超其象外;
意劲持环得枢。
如对方打击你的胸部;
接触点在胸部;
松开此点,意劲转换到脚下;
领劲点可到食指稍一涨;
丹田在短呼气瞬间绕中轴旋转膨胀;
对方即被弹出。

而其中的方法原理:
领劲点、发劲点、
腹部坚实点具有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

外三合是手脚合,肘膝合,肩胯合;
大家一般都能明白;
主要方法是三尖相照。

内三合是心意合、意气合、气力合;
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了。
1、领劲点:稍节递个;
轨迹是球面走三角,;
内角与外角;
都是受力与发力呈一斜角;
转换是如弯月变化的轨迹。
领劲点在接触对方时;
转换到接触点;
领动点的变点是意劲点的变化而成。
如肘、靠劲的领动点的变化
就是从手指转到了肘部与肩膀。

2、发劲点:
在弥漫身外的肩圈,腰圈与膝圈;
注意脑后这个“东西”;
即能量球绕背后的含蓄旋转;
发劲点的背后绕圈;
通过双肩绕中轴左旋右转;
形成背丝扣的先天太极圈轨迹。
发劲点是一个神妙的心法。

3、腹部坚实点:
丹田涨缩,由大至小;
逐步深化递进;
丹田开始是无形的柔性大球;
逐步收小到刚性小球;
其实是刚柔一球体;
一吸一咬;
无须蓄发劲即发出;
不过是丹田小球的弹性张力变化更快更隐蔽罢。
腹部坚实点是气劲变化;
最妙是丹田与双肩熊膀的U型内劲的斜进变化;
此态能将意动领劲点与背后双环一套
十字生的神妙发劲点;
有机融合,动静合一;
内外合一,先后天合一。
如此心空态势;
能量内劲中和本能。

试力盘架是意劲随着
“发劲点、领劲点、腹部坚实点”
不同变化而变化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以意劲随拳架在不同三点能
随心所欲地缓慢运行为标准。
如此,心意一如,劲形合一。

重心的知己知彼:
三十六计中最妙的一计是“围魏救赵”;
诀窍是共敌不如分敌;
敌阳不如敌阴。
治兵如治水:
锐者避其锋,如导疏;
弱者塞其虚,如筑堰。
故当齐救赵:
“围魏救赵”;
真是智慧之妙法;
而内家拳技法也有如此的妙法;
内家拳充分认识到人体重心的重要性;
认识到人体运动是围绕重心轴作平衡的调节。
重心轴一偏离稳定角范围;
人体会本能向稳定状态恢复调整。
人体在重心不平衡时;
即使小孩也会重伤大汉;
因为此时人体失去了应有的支撑反弹能力。
而在人体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运动调节中;
合上对方力,顺其势即可轻松跌翻大汉。

在与对方接触中;
内家拳讲究听劲;
听对方来力之大小、方向、作用点
只是初步的功夫;
听对方重心回复稳定态之回劲;
才是高明的懂劲方法。

内家拳是控制打法;
是通过接触点延伸;
去控制对方背后点,或对方脚下点;
这是避开正面;
迂曲到对方后面;
如此引起对方重心不平衡;
对方必须本能调整重心平衡;
在对方调整重心的瞬间;
说时迟,那时快;
我方听到对方调整的回劲而顺势击打之;
可收一击必溃之效;
这就是“围魏救赵”法在内家拳中的妙用啊。
而在控制与打击的变化中;
以顺缠,逆缠为高明妙法。
比如以顺缠合上对方之劲控制到对方背后;
乘对方一反抗调整重心之时;
马上变逆缠合上己方之劲;
一击定乾坤。
在顺缠、逆缠转换之间
有个松、吞、空的变化;
这是个内在的不为人发现的折叠;
吞空折叠时刚好能听到对方调整重心之回劲;
拳打人不知即在此时啊。

其间不过只是转个小圈再带个尾巴;
如“6”或“9”形状;
但这是一个不简单的小圈尾巴;
它是在拉开周身关节韧带下;

含有左右、前后、上下合成的浑圆斜圈;
其中顺缠为前半圈;
逆缠为后半圈;
此圈就是在接触点上变化的太极圈;
学会万招,不如熟练此一圈;
此圈之环中趣味奥妙无穷。

明白了以上原理;
在实践中反复体验;
熟能生巧后就能明白“敷、盖、对、吞”;
“擎、引、松、放”之真正含义了。

斗力不如斗智;
控打重心之“围魏救赵”法;
可谓斗智妙之妙法也。
内家拳形、意、神、心有其内在的功用体系;
让形之自然去竖立骨骼;
让意之饱满去鼓荡肌肉;
让神之轻灵去舒展韧带;
让心之宁静去体会腹部充实点。

这些是武学的根。
在心静而至心空的无极态中会体会到腹部充实点。
内提此充实点带动神意的本能运动;
是内家拳的秘密。
进入无极态是保持住了虚其心的纯净;
实其腹的充盈。

在内功中,命门调节好后;
即有了先天之本。
然后是丹田鼓荡,双肋呼吸。
丹田鼓荡知道的人较多;
双肋呼吸明白的人就较少了。
功夫深入一定要进入双肋呼吸的训练;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5: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需要提肛:
“提肛运动”
对于女性而言,还有防治经期疼痛,和孕期并发症这一类的疾病的功效,并能调理月经不调(经期过长或过短)。
 对男性来说,能对前列腺,进行软组织部位按摩,可防治前列腺炎等多种疾病,增强性功能。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还能增强体质,还可预防冠心病、高血压、下肢静脉曲张,延年益寿。


用力收缩前阴和肛门,(即提肛的同时、连同会阴一起上升,像忍大便、小便一样,将肛门和会阴部向上提。)稍微憋一会儿,然后放松,接着再往上提,一提一松,反复进行。
行、站、坐、卧均可进行,每次做提肛运动50次左右,
持续 5~10分钟即可(当然也可不管时间,做几次即可)。

泇涵:
注意 

肛门局部感染、痔核急性发炎、肛周脓肿等患者不宜。

泇涵:
提肛,又叫回春术,无论道家、释家及普通练功的,都对于它很重视。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 ,肛门附近有3条经脉——督脉、任脉和冲脉。
这3条经脉都起于会阴,它们分别主管人体一身气血,影响着人的生老病死,对人体来说非常重要。
而“提肛”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其实能直接有利于疏通此3条经脉,有调理脏腑的功能,还能很好地补益肺气、肾气。所以通过提肛运动,
就可以达到补肾气、强体质、改善生殖功能、延年益寿等目的。

泇涵: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提肛”这个动作可练就强壮的括约肌,而强壮的括约肌,会增强血液在整个骨盆内的流动,好处很多,能消除多种疾病,如便秘、肠炎、痔疮等。
同时,“提肛”不仅锻炼骨盆底的肌肉软组织,而且能让盆骨穴位得到按摩,对于肥胖、尤其是长期便秘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可改善尿频、尿失禁、下腹胀痛。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11: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的时间长短不同
感受理解亦会不同;
太极拳的掤和传统功夫的六面力
在一个阶段差不多就是一个东西!

太极拳的任何一个东西;
对于不同阶段的习练者;
都不是同一个东西!
所以:盘练拳架;贵在坚持!
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三日空!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09: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越自律的人,越能获得幸福。
时间上自律的人,早睡早起,精神状态佳;
饮食上自律的人,多素少荤,身体素质棒;
运动上自律的人,积极锻炼,身材曲线美;
脾气上自律的人,心态平和,人缘交往好。
期待我们都能成为自律的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09: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盘练拳架的松!
关键点就是:
太极拳是松在眉宇之间!
眉宇间的放松;是人在练太极拳过程中能够看得见,
感觉得到的一个现象。
它既是习拳的内在要领;
更是身、心、息整体
进入练拳状态的一种外在表现。
放松体感、意感以及气息的感觉
无不体现在眉宇之间。


毫无疑问,太极拳所指的放松;
是就整个身体的放松而言的。
也就是说:
习拳时练习者的身、心、息应该全面放松。
即是说,放松眉宇这一部位
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应该怎么理解松在眉宇间呢?
一方面,从身体这个整体来看;
放松眉宇部位;
只是整个身体放松的极小部分;
但它具有全身放松的表现特征。
在习拳过程中;
整个身体的放松;
是以局部或部分的肢体放松为基础的;
没有局部或部分的肢体放松;
也不会有整个身体的统一放松;
换言之,整个身体的放松;
是由身体各个部分的放松完成的;
没有身体部分或局部的放松;
也就不会有整个身体的放松。

另一方面,从眉宇这个部位来看;
它可以明显地反映习者练拳时
身、心、息的放松状态;
这种看法是与中医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
眉宇周围密布各种神经脉络穴位;
它能灵敏度极高地体现
人体的感觉、直觉、认知效能。

中医所指的印堂穴就位居在眉宇处。
印堂穴是经外奇穴之一;
中医认为其主要功用是清脑明目、通鼻开窍。
所以,习拳时;
放松眉宇自然会影响到
印堂穴的穴位畅通。
另外,眉宇这一部位是相对容易放松的。
 楼主| 发表于 2021-3-9 09: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动能生阳,也能耗阳;
春天适合运动;
但不适合过度;
盘练太极拳就是温和的运动;
能增强免疫力;
注意不可让自己满头大汗。
需要静之则合的定势;
否则就是虚实不明,阴阳不调。
这也就是双重引起的弊病!
切记切记!
 楼主| 发表于 2021-3-10 14: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21-3-11 11:36 编辑

盘练拳架应该注意的要素:
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
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
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
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
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
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
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
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
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
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
只是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
命门以上地方还是向上升;
这就是“沉劲持久,领劲不断”。

在拳式练习中;
重点不在拳架定式。
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
这样才能形成“绵绵不断,行云流水”。

身体某处地方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处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练拳时:
要经常保持「三空」:
即:手心空、胸空、脚心空。

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
并下沉至尾闾。

盘练拳架时;
内劲要有起伏(或升降)。
起伏是由于两跨松开;
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
当下沉到底时;
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
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盘练拳架时怎样才是沉?
沉不是直往下跌;
应像一张纸在空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
左边沉,右边升。
右边沉,左边升。
这样一飘一荡掉到地上。

练气势就是要意想头、背、胸、臀四张皮。
任何时候只可以扩张其中一张皮。
其余视为根!
这样做任何拳式动作都会有对拉。
如:手向上动,则身向下沉(臀一张皮)。
手向前伸,则身向后*(背皮)。
手走左,则身走右;
手走右,则身走左。
手与身好像互相对拉;
或是好像一个球向四方八面膨胀。

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
身法上须做到虚领顶劲;
含胸拔背,沉跨相膝;
手上劳工穴透开;
意气到达手指。
必须在一势的动作完成到位后;
才可开始下一势的动作。
任何势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
在「中线」结束。

15、如果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丢、不折;则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绝不可用拙力将手指并拢或撑开。手指尖要虚领顶劲,指根气沉丹田。

16、两手如一手。背部好像有一条似有似无的幼线连着左右两手。当一手下沉,另一手就受牵引上升。一手向内收,另一手就受牵引向外展。

17、当手一动,则应在意念上,该只手向四方八面张开。

18、手向前推出时,肩胛骨的位置要放松。手回收时,肩井穴(锁骨)对下的位置要放松。

19、手向前伸,不能出圈。所谓「圈」者,是在身前形成的一个看不见,但自已能感觉到的一个圆圈。如手出圈,只要对方黏着,稍作牵引,人便失重心,身体往前倾倒。

20、松肩、沉肘和松腕的其中一种做法是:首先,整条手放松,用意推开肩关节,想象了一条水管的阀门被打开,一股水慢慢从肩流落上臂。当上臂充满水后,肘受水的重量往下沉。继而打开肘关节,让水继续流去前臂。待前臂也充满了水后,打开腕关节,让水流去手掌,再打开虎口,让水最终流到指尖。
图片
21、推手时,拟增加手上沉重量,不能光用力向下压,而是虚领顶劲,领着身体向上升,则手上沉重量自然增加。如双手向左移,则身体须向右走。同样,如双手向右移,则身体须向左走。

22、在练架子或推手时,要松开上肢的每个关节,包括: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可意想手腕关节内侧、肘关节内侧和肩关节内侧都夹着一膨涨的小球,将每个关节推开。此外,若其中一只手或两手同时在胸前抱圆,则意想手弯和胸的中间位置有一圆球居中。此球可随自已的心意胀大和缩小,亦即开与合。再进一步,意想身体是一个球。当意想球胀大,不单是手向前,身亦向后,肘两侧和身体两侧也向两边胀开,甚至头顶和双脚也上下伸展。因为球胀大是向四方八面同时胀大。

23、肩、肘、腕顺序放松是「意」的训练。目的是使手上任何部位听从「意」的指挥。当手上功夫进步后,肩、肘、腕松的次序可任意组合。例如,腕、肘、肩。

24、想象身体如寺庙里的一口钟。两腿内侧为钟的内壁,尾闾为钟锤。钟锤永远只能在钟内壁的范围摆动。那就是说,尾闾在任何时候都不应与任何一腿重迭,否则便是双重。

25、无论是打拳还是推手,作弓步时,后脚不可用力向后向下蹬,而是要开跨、扩膝,放松垮根、膝盖和脚踝的关节。这样,后脚才不会僵硬,重量流至脚板、脚指而反弹。反弹力倒头传至脚跟再传至腿、腰……。这时脚跟会有上升的感觉,身体才能升沉转动灵活。

26、当做弓步时,身体的重量从小腹放到前实腿的大腿内侧处。想象前腿的跨和后腿的跨各有一气球。前腿的跨根的气球慢慢缩小,跨部随之慢慢放松、内收下沉;后腿跨部的气球慢慢扩大。

27、若身向左转,则右脚先动,继而左脚动;相反,若身向右转,则左脚先动,继而右脚动。但无论向左或向右转,都必须虚领顶劲,用意将一边身缩小,以脊椎为轴为主转动,带动整个身体转动。

28、无论练拳还是推手,如要转动脊椎,必须在原位上转,不能在转的同时,向前后左右任何一方移动。

29、两脚虚实的转换在练架子时两脚虚实的变换,例如坐步变弓步或反之,不应只是简单地将实脚向前或向后撑,把身体推向前或推向后,使身体的重量,从地面直线地从一只脚一交给另一只脚。

比较好的方法是,意想丹田像是一个水泵,而实脚的整条腿像贯满了水。当两腿进行虚实转换时,丹田的水泵将实腿的水徐徐抽起抽走,然后徐徐贯入虚腿去。水的流动路线像一个倒转的英文”∩”字母。在这样的意想的抽水和注水的过程中,身体便自然向前或向后移动。所谓意想,不单纯是想,还要真的像感觉到水在一条腿从下而上,经过丹田,然后从上而下流动。

也就是说,我们要能「用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

此外,除了要做到能够以「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外,还要能控制水的流动速度。水的流动速度要均匀,不要有停顿。如假设实腿的水量是从9开始,然后 8,7,6….地减少,最后至0; 则注水的水量则是从0开始,然后1,2,3,4地增加至9。用「意想」所感觉到水的流动路线和速度,起初是很模糊和缓慢的。有时,感觉甚至会中断。但随着多练习,意想的感觉和速度便可以加快和加强。最快比电光火石还要快。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手快不如意先」的原则。进行「意想」时,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不想其它东西。

此外,在上述的腿上虚实变换的过程中,必须要「虚灵顶劲」和做到「节节放松,节节贯串」。这样才能符合「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犹须贯串」的要求。当我们按照上述的方法来转换两腿间的虚实时,若能做到全身放松,转换轻灵,在身体的重量全部从一腿转换到另一条腿一刹那,会感觉到有一个力从地面向上反弹到实脚。我们应从脚底、脚踝关节、膝关节、跨等节节向上放松,让这个反弹力随着我们的心意去到身体的任何部份,作为该身体部份的动力来源。

例如虚脚的上步或手上的掤劲。要注意,如果在地面反弹力的传递所经过的路线中,有不松开的地方,那么,地面反弹力的传递便在身体不松开的地方中止。因此,在练架子时,必须要全身松开,节节放松,节节贯串,一动接另一动,不许有停滞。

30、每次拳式练习,只可选择一个重点作为练习对象,例如:肩、肘、腕;两腿虚实转移等等。绝不可贪多,欲速不达。

31、所谓心法、重点,只是一个手段或是一件工具,帮助我们达到太极拳的要求。当我们做到某个重点,并且运用自如,便应忘记了该个重点,让该重点的要求自然而生。

 楼主| 发表于 2021-4-6 16: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本无拳;
动时求平衡;
虚时形无体;
实到体有圆;
半步跟对方同步;
半步跟对方不同步;
是同步中的不同步;
绝不是反步!
我的拳架半步跟;
一直都是:
如:白蛇吐信的半步跟!
玉女穿梭的半步跟!
三冲拳的半步跟!
 楼主| 发表于 2021-4-6 16: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是内家功夫:
一有全有,一无全无!
这就是必须基本功里获得:
如从上下相随求得;
只有在拳架纯熟之后才能练到!
如运转丹田劲不散;
形浩然、真力聚;
急应缓随心等闲的素质!
悟阴阳以养性学懂理论知识;
领会虚实变化规律;
一点一滴,一丝不苟;
容天下以识大!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