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7 08: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盘练拳架的长劲与短劲:
推车用长劲;
砸核桃用短劲;
用反了车就会被推得像个不倒翁骑兔子;
那核桃也会落得个
不是没砸开就是连皮儿带仁儿一起稀碎。

短劲主要指的是劲力的作用时间短;
长劲则劲力作用的时间长。

太极拳八门劲法中有的可长可短;
捋要快;
挒、靠等常表现为短劲;
拳、掌、肘、膝、胯的凌空击打
以及蹬、踢等当然也都是短劲;

而双推手等所使的挤按劲则属长劲。
把人发得很远的劲力,使的都是长劲。
我们拳架的如封似闭就是长劲!
正因为劲力的作用时间长;
才能把更多的能量传到对方的身上(成正比关系);
也才能把一二百斤的大汉抛出数丈。
 楼主| 发表于 2021-5-17 09: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的十大关系之二:
内外关系:
练拳首先要求内外一体的整体劲。
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内动带动外动;
即内不动,外不动;
腰不动,手不动;

大小动作均要求丹田带动。
同时外形动作的熟练;
又促使内部丹田运动。

其次是要求呼吸与动作相协调。
再者是要求把握好意与形的关系;
拳重意在先;
要求意到气到;
使意气力,精气神内外高度统一。

因而从更高的境界要求;
太极拳应该把肌体锻练与性格;
气质修炼统一起来;
注重意念力的培养,使身心得到全面锻练。
 楼主| 发表于 2021-5-28 15: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松”的真正目的:
松的目的是消除拙力!
何谓松?
松是指修为的方法;
是身心于规矩之中的自然放松;
松的目的就是要消除拙力、去掉僵劲。
因此,要想松;
就要按照太极拳的规矩修炼;
以意贯穿于动作过程之中。

 楼主| 发表于 2021-5-28 15: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松的阶段:
盘练太极拳三年化拙劲,十年不出门。
化拙劲就是指习练太极拳者;
必须从“松”入手;
用“松”来化掉本身的拙劲。
只有在习练过程中不断提高“松”的层次;
拙劲才能被逐渐化掉;
柔劲,刚劲才能逐渐而生。

怎样才能做到“松”?
根据悟练太极拳几十年的体会;
在实践中把“松”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松是“自然松”。   
初练太极拳的人;
由于身体协调性较差;
思想意识不能放松;
一时很难松下来。
往往越不想用力;
手脚却越发僵。
这就是放松的思想意识问题。
心不静则不专;
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
故走架首先要心不妄动。
不要想得太多;
不要有意做作;
要顺其自然。
实在松不下来;
那就不如索性随它去;
这样反而会自然松下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8 15: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阶段的松是“引长松”。
在做太极拳动作时;
在意念引导下放长松。
练习方法:
如做向前伸臂动作时;
眼通过手指上方往前看。
放长意念引长臂部;
松开腕、肘、肩各关节及臂部肌肉。
向前行步时;
要意想如迈步探坑;
引长腿部;
松开踝、膝、胯各关节及腿部肌肉。
松腰提肛下沉头上大椎领;
引长上身松开脊椎各节。

 楼主| 发表于 2021-5-28 15: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阶段是“松劲”:
即在意念引领下向四面八方对拉松;
“伸筋拔骨”;
松中含有张力。
松中寓紧, 紧中寓松;
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精神提起,支撑八方。
犹如气球充气;
球体向四面八方“涨松”。

练习方法:
习练太极拳套路时;
一个动作完成后;
定势停顿呼吸蓄势;
意念引领全身向四面八方松;
不可用力。
松开八段(手指、手掌、小臂、上臂、背脊、脚、小腿、大腿);
九节(指、腕、肘、肩、颈、踝、膝、胯、腰);
松到位后再做下个动作!!!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
上一个动作松到位了;
下个动作就会自然由内而动起;
这就是由习练太极单势开始的“必然”阶段;
升化到了“自然”阶段。
到了这个阶段;
练一套太极拳才真正做到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楼主| 发表于 2021-5-30 16: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站桩的松腰法:
全身松静站立;
两脚根与肩平宽;
两膝微屈相住;
膝不过足尖;
髋后收,使大腿根之鼠蹊部成空虚之三角;
腰部命门穴向后突;
提肛尾闾下垂呈似坐非坐状;
尾闾尖指向两脚跟连线之等边三角形之中点;
每次站半小时。
此法不仅能松腰胯;
亦为松尾闾之捷法。

 楼主| 发表于 2021-5-30 16: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转胯松腰法:
周身中正站立;
两脚平行分开;
脚根略宽于肩;
两手叉腰,适度下坐;
躯干与大腿成钝角;
膝不过足尖。
髋关节放松;
以尾闾骨为动点带动髋部划圆。
以此活动腰部之关节、肌肉、韧带等。
习练日久;
腰胯不仅能平转划圆;
而且要能立转划圆即转“立圈”;
甚至能转平、立相合之“混旋圈”。

面壁蹲墙松腰法:
面壁而立,全身放松;
周身中正,两脚并拢;
脚尖顶墙根,两肩前扣;
含胸收腹,鼻尖贴墙;
腰后突下蹲,头不可倾斜;
如此反复。
初练者脚尖顶墙下蹲有困难;
可以稍离寸许;
两脚分开平行站立下蹲。
每次下蹲 30为一组;
每日蹲一组以上。
待熟练后,鼻尖可离墙下蹲;
再进一步可将腿蹲平后耗时间。
此法不仅可以松腰;
而且可以治疗练气功出偏造成的多种不适;
为古不传之秘法。
 楼主| 发表于 2021-6-10 10: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拳道中枢之劲道——养筋,求劲!
何为拳?何为道?
击为拳,正为道。
有拳必有力;
有力必有法(门)。
求力道,用力道;
乃拳道之中枢要旨。
求力必寻之;
养之方能用也。
力之本源乃劲也;
无劲便无力;
无力不为拳。

求劲之道非桩、非式、非把不可为也。
“桩”、“式”、“把”乃同一意;
其站而不动为“桩”;
为“式”,为“把”乃求劲之道;
拳道之中枢也。

何为“站桩”?
为什么要站桩?
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什么是不能用、不符合实际错桩?
什么是养生、求劲、养劲、用劲桩?
如何辨别桩的对与错?

“站桩”,“站”是站立;
“桩”埋在地下的桩子。
“站桩”是站立不动;
身形如同埋在地下的木桩一样。
“站桩”一词只是因地区差异或对此理解不同;
对身体求劲的不同叫法。
如:心意把、扎马、桩等。

为什么站桩对于练拳如此重要呢?
拳是用来对抗搏击的;
对抗搏击其主要目的是
如何给对方造成强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
这种力的本源来源于身体;
也就是说如何在对抗搏击中
使自身的“力”发挥得最大而作用于对方。

中国拳术有别于西洋搏击;
它是集养生与练“力”为一体的训练模式。
练力,首先要先明白“力”的由来;
它源于何处?
拳法的初期是站桩
站桩的目的是以“养生”为基础
求养体内劲道的训练方式;
其中蕴含道、禅思想和中医理论精髓;
两者的结合形成了特殊的人体训练模式“站桩”。

初级桩站桩一是养生;
二是寻找或得到能用于技击对抗的高级力量(内劲)。

 楼主| 发表于 2021-6-10 11: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一下人体的力。
“力”是人体组织
将体内的“劲”作用于物体上;
使物体受力;
物体所受到的力的大小
称之为人体使出力量的多少。

人体在生活中的力
大致分为局部力和相对整体力。
即,受力物体小于人体局部承受能力
和受力物体大于人体的局部承受能力。

人在出生后由于韧带、肌肉等较弱
还没有形成较强的局部单独的承受能力;
这时婴儿的任何行动
都要借助身体其它组织帮助协调完成动作;
如婴儿在爬行时不会四肢独立交替运动;
也就是说这时的动作限度已经超过了自身(四肢)的局部承受能力;
为了完成动作只能全身协调完成爬行动作
(摆臀扭腰带动四肢如槐虫);
随着孩童的生长生活的需要;
局部力量的增加;
慢慢四肢和身体各部开始独立工作;
从而形成了身体各局部力量。
在生活中;
当人体的局部力量完成不了某种需要时;
则需要调动身体的相对整体力来完成。
如:当用手从地上拿起一块砖头;
这时由于砖头的重量小于人体的局部(胳膊)力;
则轻而易举就拿起来了。
当砖头的重量加大并超过人体的局部力时;
单靠两手臂是拿不起来的;
这时需要足蹬地腰挺劲等
才能拿起超过人体局部力的物体。

又如:当人体站立时推一个小竹杆;
轻轻一推便到了;
当再推一颗大树时
则又是后脚蹬地、腰挺劲、头颈梗劲。
后者我们称之为相对整体力;
而不是绝对整体力;
因为身体某些筋肉或其他组织
参加不了身体的这种做功动作;
因此他不能叫绝对整体力。

在人体对抗(拳术)中
“力”是对抗的关键;
而“力”源于人体中的“劲”;
我们称之为“内劲”。
肌肉的力量源于“筋”;
筋是力的来源;
筋长者力大也。
因此,练“筋”长“劲”
便是练拳的不二法门。

“筋”:
① 肌腱或附着在骨头上的韧带。
②可见的皮下静脉的俗称,如~络、~脉。
③像筋的东西。

筋是身体健康的源泉
也是“力”的本源。
故有强筋壮骨之讲;
更有筋疲力尽之讲。

他同西方肌肉力学的理论不同;
在一切人体力量中看似肌肉的力量;
其非知他本源于“筋”。

肌肉大多是后天因自身需要形成的力量;
既:局部力;
而先天人体的动作是筋(肌腱);
韧带协调骨骼来完成的相对整体力。

人体的单块肌肉是一个纺锤体;
每个群体或每层肌肉纤维组织都是方向不同相互叠加的;
它们分别附着在白色的筋膜上;
所以看似两边与筋相连的肌肉;
实际是附着在一条筋(肌腱)上;
只是筋在肌肉中为了与肌肉相互连接
使其成为薄薄的形状;
这条筋出了肌肉后便是细长的条形。

因此中西方认识的差异导致训练的不同。
肌肉力的训练可以借助器械:
如:杠铃、哑铃等达到目的;
而筋劲的训练好像还没有一种较好的方法达到目的。
借助器械,肌肉发达了;
力量也长了;
但是这种增长的力只是局部力量的增长;
这时其筋的内劲也相对增长了;
但是这时身体肌肉局部力的增长
要远远大于筋劲的增长。

因此,我们在初期站桩时
就是要保正养生的前提下
扔掉后天形成肌肉参与的局部力;
找到或恢复孩童时的相对整体力。
而不是像现在普遍人认为的那样
“身体从上到下的整体连接的绝对整体”。
绝对整体就像一根木头或铁棒;
如果用这样的木头或铁棒
打击物体时物体的反作用力
会作用于木棍或铁棒上
(牛顿定律:作用于物体表面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所以绝对整体力发出力的多少
其反作用与自身的力也是多少;
整体力如妇女挑重担或小孩提水;
妇女挑重担走起来和小孩提水时
左右摇摆他们自身都属于相对整体力;
也就是我们要寻找的这种力
将它作用于对方身体叫“整体发力”。
因此,求劲;
求的是相对整体而不是绝对整体。
简单说就是拳、掌或身体各部(三段九节)
打击物体(对方)时能不能有相对的整体力。
相对整体力是有效调动身体内部有用;
无多余的组织参与对抗
所发出的内劲(筋力)作用于物体上的力;
称之为拳术中的“整体发力”。
所以站桩是懈掉后天形成的局部力(肌肉力);
以求先天身体中的相对整体力(筋力)。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