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21-6-10 13:47 编辑
人的相对整体力是根据物体的重量决定的;在过量(力)运动中物体的重量
超过人体的某局部力时
最先加入参与的力量是腰胯!
如果还不行则会加上脚和膝盖;
最后则是脊椎和头颈部。
也就是说当人体突然用力时
先参与相对整体力的是腰部的力量;
当物体质量过大或后来组织(脚等)
来不及参与时往往先受伤的是腰;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
因此相对整体力是以脚掌为基础;
腰胯为中心;
尾闾为方向传至于手臂的整体力。
它包括:
脚至膝盖(包括小腿)、
腰胯、颈颚、手到小臂。
因此拳学中的力
是以较为基础,腰为主宰的盘练方式。
其它部分参与的则是无用功(没有用的)组织。
在这些组织中其筋的分布、
生长较为密集;
相对肌肉群较少;
所以这种相对整体力
主要是体内“筋”的活动。
肌肉的力量源于筋。
筋长者力大。
内家拳讲究:
筋腾膜起。
在对抗中人体发力
是骨骼或身体角度的变化;
骨骼角度的变化、
四肢的伸曲及维持间架
是靠筋(韧带)的连接完成的;
筋的弹性与拉伸量
是人体中最强的;
所以“筋”是力的本源。
筋是骨肉之间的连接枢纽。
在以往的跑步、登山等
运动中人体活动的主要是肌肉;
由于肌肉组织的粗纤维之间
有很多的毛细血管其活动
会需要大量的供血来完成;
这样会使脉搏加快;
造成人体缺氧而呼吸急促;
这时体内的“筋”还远远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因此需要一种能锻炼筋
而尽量不锻炼肌肉的运动;
由于筋中有很少的毛细血管;
因此筋的活动不需要提供大量的养分;
所以这种盘练方式
人体是在不缺氧的状态下完成的体内锻炼。
力生于骨,蕴于筋。
只有使骨骼或内部细胞
自身运动起来才能真正
达到养力、蓄力的目的;
故:养生求劲非筋也!
易筋、易骨、易髓非桩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