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6-10 11: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21-6-10 13:47 编辑

人的相对整体力是根据物体的重量决定的;在过量(力)运动中物体的重量
超过人体的某局部力时
最先加入参与的力量是腰胯!
如果还不行则会加上脚和膝盖;
最后则是脊椎和头颈部。
也就是说当人体突然用力时
先参与相对整体力的是腰部的力量;
当物体质量过大或后来组织(脚等)
来不及参与时往往先受伤的是腰;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
因此相对整体力是以脚掌为基础;
腰胯为中心;
尾闾为方向传至于手臂的整体力。
它包括:
脚至膝盖(包括小腿)、
腰胯、颈颚、手到小臂。
因此拳学中的力
是以较为基础,腰为主宰的盘练方式。
其它部分参与的则是无用功(没有用的)组织。
在这些组织中其筋的分布、
生长较为密集;
相对肌肉群较少;
所以这种相对整体力
主要是体内“筋”的活动。
肌肉的力量源于筋。
筋长者力大。

内家拳讲究:
筋腾膜起。
在对抗中人体发力
是骨骼或身体角度的变化;
骨骼角度的变化、
四肢的伸曲及维持间架
是靠筋(韧带)的连接完成的;
筋的弹性与拉伸量
是人体中最强的;
所以“筋”是力的本源。

筋是骨肉之间的连接枢纽。
在以往的跑步、登山等
运动中人体活动的主要是肌肉;
由于肌肉组织的粗纤维之间
有很多的毛细血管其活动
会需要大量的供血来完成;
这样会使脉搏加快;
造成人体缺氧而呼吸急促;
这时体内的“筋”还远远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因此需要一种能锻炼筋
而尽量不锻炼肌肉的运动;
由于筋中有很少的毛细血管;
因此筋的活动不需要提供大量的养分;
所以这种盘练方式
人体是在不缺氧的状态下完成的体内锻炼。

力生于骨,蕴于筋。
只有使骨骼或内部细胞
自身运动起来才能真正
达到养力、蓄力的目的;
故:养生求劲非筋也!
易筋、易骨、易髓非桩也!

 楼主| 发表于 2021-6-10 13: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拳术“发力”的“打击力”
或叫做“破坏力”
其程度大小与受力面积、速度成反比。
既力量越大;
受力面积越小;
速度越短其破坏力越大。
如:拿一个1米见方的平面物体打击墙面;
由于双方接触面积加大;
分散了受力点;
从而减弱了破坏力。
又如:100公斤的物体放到直立的钉子上面和瞬间
在钉子上面加100公斤的力其结果不同;
打击力是与物体表面接触瞬间时的力;
既拳头在接触对方身体时
是瞬间造成的打击力;
如果拳头在对方身体放上10分钟;
其受力还是刚刚接触瞬间的受力;
后面的时间不会对对方造成破坏力。
所以,发力是瞬间发出的有效整体力;
为拳术中的高级打击力;
这种打击力有两种形式:
一、是加大与对方的受力面积;
使对方身体不受伤或少受伤将其抛发出去;
基本形式是双手(包括小臂)或肩、背
与对方身体0距离接触时
爆发有效的相对整体力
作用于对方的重心点;
为了减少打击对方时
对方造成的反作用力;
其自身的发力轨迹是
以椭圆轨迹作出的运动既抛物力。

二、是穿透力打击对方身体使对方造成最大伤害;
它是在与对方身体有距离时的发力;
我们称之为“撞击力”;
这样需要减少与对方的受力面积(点力);
加大其作用力;
因此在这种发力打击的瞬间
还需要加入力的旋转(螺旋力)。
这就是落点螺旋把劲添 的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21-6-10 14: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述两种发力的打击形式是基本的力学方式。
了解了力的来源及力的运用过程
就能知道为什么要站桩?
什么是桩和桩的对与错。
不过万事有利必有弊;
人体虽然具备了相对整体的筋的内劲;
顺应了搏击对抗的需要。
但是相对而言肌肉的局部力的作用
也相对随之减弱;
肌肉力量的形成
原本是顺应生活的需要;
而通过筋力的盘练使它减弱
这也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习惯用力的减弱。
王芗斋有云:功练成之时,人已成废人。便是此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21-6-10 14: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养生、求劲桩(老正桩太极式)。以养生为前题,寻找力的本源。凡是违背养生的桩不可为桩,凡是不求劲、不养劲的不可为桩,凡是耗体力造成脉搏加快、努劲、呼吸加快的桩不可为桩,凡是练肌肉多,练筋少的不可为桩。

1、基本姿势:两脚分开,略大于自身肩宽,身体略下坐,两臂前伸至腹前约1尺左右(大臂与小臂角度呈钝角),两手半握拳,四指微曲,拇指前伸,拳面向下,拳背向上,两手拇指相对,双手好像从地上向上提个物体,拳内微微用劲略向外翻类似掰开东西状。两肘向外下,胸微收,与肩膀形成一个微微的圆。尾闾微微内扣再向上内提,下颚向内微收,舌尖微顶上牙膛,头微向上领脊椎同时两肩微向下沉,尾闾与头顶的百汇在体内形成一条上下牵连的直线。尾闾、脊椎到下颚像一个“如意”,脊椎向后呈微圆形。两脚脚趾微抠地,脚心微隆起。脚尖至膝形成一条线向后微拉,臀部微微向两脚后跟处下座。上身身体如做在高凳子上一样,双眼自然微闭。要领:两肩座于胯,两胯座于脚。头领颈,颈领脊,脊连尾闾,尾闾连脚心。简单说就是:中间向上提,四周向下沉。双手不可过高否则造成上下力的脱节与不整,所有力的训练都是以腰为中心的训练模式。所以在站桩中的宗旨是上为中用,中为根用。腰为身体劲中枢,脚为力的根基。力透脊背达于手方为用。

以上所有动作为身体意念用力,不可过,不可不到。过为僵硬(肌肉用力),不到为懈(达不到练养练筋的作用)。

下颚、舌尖、手指至肘内侧(不可过肘)、尾闾至腰、脚趾至膝盖后侧。周身类似微蹲双手略提重物外掰。

内脏后贴身要两圆,闾叩颚含形似如意,膝纵胯座如身座凳。骨如弓,筋似弦。

2、意念是大脑的假想活动(思维活动),靠神经传导使身体各部有假想感知。在这种感知过程中身体的细胞按照此过程活动或运动。现代生理学证实,人体细胞的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着内负、外正的电位差,称为膜电位.正常细胞的细胞膜具有电容性质,即具有充电和放电特性。大脑的意念活动是通过神经传导的过程,就是利用细胞内外钠钾离子的电位差来传递信号的。即是用电流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内容,人体内的神经传导是靠不断产生的局部电流来实现的.因此,生物电流产生的电场可以激发生物磁场的产生。也就是中医讲的“气”。因此,没有“意念”的修炼,就没有“气”的产生。人体各部都有每个独立的生物磁场其中包括每个细胞、毛发等,它们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生物磁场。意念引导就是通过神经加强完善身体各部的生物磁场使之统一,其形式有二。一是通过意念改变加强病灶处的紊乱不协调弱磁场,达到强身养生的目的。通过意念引导加强训练身体组织的能动性,这要靠在站桩中意念的内视应到来完成。二是通过意念改善加强人体表皮毛发的生物磁场,加强神经的敏感度,他是在站桩中意念的外视训练引导。

    在站桩中眼微闭,用意念内视由下向上(按桩的要求)慢慢检查,然后检查内脏是否松畅,慢慢感觉腹式呼吸给内脏带来的轻松、舒适,呼吸均匀、气血循环带来的全身松畅,随着意念的轻松活动,使神经传导到每个细胞从而达到全身细胞包括骨骼细胞在内的活动,这时体内开始慢慢向外发热(由生物电流和生物磁场导致),同时感觉周身慢慢向外传到放大,神经开始兴奋,这种感觉会不断延伸,为了保护神经,不让神经过度疲劳,一般可维持10分钟左右就可以慢慢将意念收回后站桩完毕。王芗斋云:有留有余兴。否则由于神经的过度疲劳影响身体。

要求:第一步,意念放松周身清,内视自体气血通。以养生、懈劲(卸掉肌肉后天形成的局部力)调节气血为主。
第二步,意念微动筋自腾,外视周身无蝇虫。
在保证养生的前提下养劲。
所以养筋的内劲不像肌肉的训练操之器械一两年形成的,它要经过体内长时间的自长形成的。
三年懈力(卸掉肌肉形成的局部力);
三年求力(寻求筋的内劲);
三年养力(养练筋的内劲);
一年用力(掌握内劲的运用)。

二、蓄劲、辨劲桩(老三体式)与实用发力 :
     此桩为养劲用劲桩,既在上述正桩中人体具备了相对整体力,他形成了身体的内劲,而这种内劲是没有方向的。将内劲使出就会有方向,向某个方向使出的内劲得多少叫“力”。如何将内劲使出来用于实际的对抗中,则需要站三体式(桩)。在三体式中是将身体的筋朝一个方向使出,既然有方向就会有其相反的方向。这是力的矛盾,也是力的定律。

       三体式桩式如同端枪刺杀的预备式,两手空握枪拇指前伸,前手高约在胸部,后手在同侧胯部,双眼自然睁开,身体各部如正桩用意念将各处筋微微挑起(要求同正桩)。整个身体略后座前脚稍虚后脚要实,有拔地欲飞之势,也就是将要刺杀之势。周身如弓箭反拉。既头、脚为弓箭的两端,腰胯为弓箭的中段,弓背朝后,弓弦在前,用双手微微将弓弦向内拉起。同时尾闾微内挺,头微顶、脚微踩,这时手与身体形成一个整体的反争力。发力时运用这种反争力将手催出去。既用脚和小腿膝盖、腰胯、脊椎和头将双手催射出去。双手如同端枪做刺杀动作,有所不同的是两臂不能前伸(大臂与小臂的角度不变),两手臂向内旋转而出,拳谱云:身似火药,拳似弹。发力瞬间后脚和腿及身体如迈跨大沟,向前纵撞。前脚与一般刺杀动作不同,一般刺杀动作是前脚向前做垫步,而这种以枪变拳的发力前脚是向前下方滑踩,如同踩铁锹。这种发力是身体内部筋骨的运动,其肌肉参与的活动少之又少,与其他发力相比,不耗气血、不费体力,所以许多先辈们到了晚年也发放自如。就是说不管人多老,体多坏,只要人能动,这种发力就能做出。了解了发力就能更好地站三体,站三体的内劲是欲发力的内劲。只有自身体认慢慢了解身体筋、肉、骨、气血的关系,才能掌握正确的养劲、用劲关系。

     拳术之能所以发展至今,乃前人生活中积累之沉淀,其简单、客观、并无玄虚或深奥大道矣。凡无所得者或终研不透者,故言其大道,叹其深也,感其妙也。其害人害己,无所用也!

三、高级拳术略述 :
    是无招、无式、无形、无意、无欲、无我,一动便是击,一击便是毁,击法有一,若二便自毁,身体三段九节皆能用。形似弓,意如弦,神是怒放箭便是上乘拳。
 楼主| 发表于 2021-7-28 08: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松紧是什么?
不是肌肉;
而是关节窍开合。
开即是撑:
关节撑开;
肌肉松和;
这叫松撑。
关节窍撑开,有张力 。
关节窍放松,蓄弹性。

什么叫白打?
看着在打拳;
其实关节没开合;
只是比划拳。
小劲缺失,就精确不了;
甚至停滞不前。
所谓窍门;
都在窍内;
窍内有支撑;
劲才上档次。
 楼主| 发表于 2021-7-28 08: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理在明处;
天机在暗处。
两个高手,一搭上;
都不动了,都撤不下来;
怕一撤之际,失了先机;
翻不过势来。
此时,能赢人的;
往往是一丝劲。
窍内能否再开一分;
失之毫厘,胜负立断。
输了的,并非东西不成;
九成九都行;
输在了一分。
有了功底的人;
一定多体悟;
毫厘之间的劲。
小因素,决定大结果。
手臂抡抡圈;
脚下盘盘步;
这不是拳;
而是谁带手臂;
谁主宰步法;
搞懂这个才行。

小劲,源自窍内松紧。
丹田,命门,云门,肘窝;
腹股沟,肋脊衔接处;
这些地方;
要练出小动态。
严格的说:
波浪劲不是游泳;
而是一系列小劲的开合。

八成松撑;
两成留余。
这两成劲儿;
突然一弹;
这叫整弹叠加;
人就是这么被发出去的。
发寸劲:
不是软软的;然后弹抖;
是在松撑基础上;
窍内突然开合;
掤八弹二;
打出去力道;
就会又整又透;
动静还特小。
静下心来;
多体会,多揣摩;
把功夫精细化;
才能不断地深入。
 楼主| 发表于 2021-8-8 16: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21-8-8 17:56 编辑

看看盘练拳架的密窍:
行在尾闾!
站在三顶!
坐在会阴!
卧在四空!
盘练拳架我们应从
人类自身的结构去了解自己;
再以太极拳的真髓功法去练习;
方可达到养生和技击的作用。

影响寿命的因素:
呼吸的改变除人以外所有的动物都是腹式呼吸,肺活量大。
而人则是以胸式呼吸为主;
因而肺泡的利用少,肺活量小。
运动姿势的改变
直立运动影响了
骨骼、关节、肌肉、韧带等伞身运动的幅度;
并使脊柱的负荷加大;
直立的姿势使大脑处于最高的位置;
导致大脑极易缺血缺氧;
平时双手动作不均衡;
致使大脑缺乏逆向调节;
由于心脏只进行极度缩小生理强度的慢性运动;
使心脏的适应能力减退。
这些都使大脑和心脏易发生疾病。

消化功能的改变人与其它动物相比;
消化功能萎缩;
咀嚼能力下降;
消化道内的细菌构成不同;
使人类容易出现致命的代谢类疾病。
循环功能的改变动物
在自然环境中生活;
为了适应四季的变化;
皮肤具有保暖和散热功能。
而人生活舒适;
对血管的锻炼愈来愈少;
加之不良的生活方式;
使血管硬化而减少寿命。

如何达到或接近人类的自然寿命?
想彻底改变这些不良的因素;
就要养生和锻炼。
太极拳对上述人类寿命的不良现象有改善作用。
其采用腹式呼吸;
增加肺活量;
习练时可使大脑处于静态;
活跃脑细胞;
增加脑部血流量;
从而达到健脑安神的作用;
同时也控制了自由基的过量产生;
从而保护自己的免疫功能。
正确习练太极拳;
可使人体本身
得到关节、肌肉、骨骼、韧带的合理运动;
促进血液循环;
在正确的心理状态下;
获得身心健康,益寿延年。

 楼主| 发表于 2021-8-8 18: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认知太极拳的人体结构?
太极拳的基本身法要求;
就是完全符合人体结构的;
因此说太极拳的运动具有科学性。
太极拳的身法要求为沉肩坠肘(上肢);
沉胯相膝(下肢);
立身中正:
含竖腰立顶(躯干);
空胸炸背(胸背);
领住大椎顶头悬(头部);
虚领顶劲(整体)等等。

浅析拳架与人体结构的关系:
虚领顶劲:
头部要注意头顶、下颏、颈部、视线(眼神)的关系。
虚领:
即下颏微收;
领住大椎颈部肌肉松弛;
会使颈椎向上引起。
而百会穴的开;
则有顶头悬之意动。
这是使头颈部保持最佳状态的要求;
并是立身中正安舒的首要部分。
其余部位虚的领起!

沉肩坠肘;
要求是沉肩而不是松肩。
上如浮云,下如流水;
所以“沉”应该是向足下沉;
也就是肩井穴与足下的涌泉穴相通!
坠肘:
不是由肩到肘;
而是由手腕部向肘部松坠;
形成肘与肩和手腕部的一个漏斗形;
z在数学上叫做三角形的支点。
肘尖要有接地感;
既能形成上如浮云的意动;
也能走出上臂的支撑;
前臂的旋动;
手腕的松转灵活;
同时也不失中;
可以说肘是定位点;
前臂和手是运动点。
这就是我经常说的:
上盘的定位!

空胸炸背:
胸部是以肋骨、胸骨和脊柱形成的胸廓;
胸廓内有心脏、肺和纵膈、食道;
大动脉等重要的内脏器官;
使应很好保护的。
所以空胸是使胸腔虚空;
也就是空胸而实腹;
空胸而紧背。
即以自己的膻中穴到胸前20厘米处;
形成一个气场;
以上肢的活动来保护胸腔。
炸背是使颈椎的最后一节放松;
可以使头部活动自如正直;
同时有弛项感;
这样就能做到全身的中正安舒。

立身中正竖腰立顶:
因为人类是脊椎动物;
脊柱是支撑全身的支架;
腰椎共五节;
上接胸椎、下连尾椎;
是人体上下相连的支架;
其中以三四腰椎最为吃力;
也是腰部屈曲的关键所在。
竖腰是腰椎一节节向上叠加;
使脊椎在自然弯曲中;
有中正之劲。
竖腰也是人类直立后;
减轻脊椎负荷的需要。
人们应随时保持脊椎的正直;
否则就要出现椎间盘突出等脊椎病。

在医学上患有脊椎病的人群要高达50%以上;
都是姿势不正确引起的。
所以太极拳讲立身中正、竖腰立顶
也正是为了使脊椎所受负荷和压力降到最低,不出现病态。
 楼主| 发表于 2021-8-8 18: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肛是指会阴穴有向上微提的感觉;
并可配合气沉丹田。
如果没有提肛;
则气沉丹田就没有了作用。
是臀大肌的作用;
是维持身体平衡和下肢运动的。

沉胯相膝:
这里面提到的相膝,不是弓膝。
弓膝单单指形状;
而相膝则是指本质动作。
相膝是大腿前侧的肌肉上提;
而沉胯则是大腿两侧面的肌肉的放松作用。
充分做到用下肢肌肉支持全身;
并保护骨骼和关节;
使下肢关节运动得法。
这就是我经常说的下盘的定位!

总之,太极拳运动主要是肌腱系统的锻炼;
关节作用在于其运动的力度;
角度和承受力及适应力等。
肌腱系统锻炼对大肌群和小肌群都要有相互的协调作用;
使之能够科学合理地运动。
 楼主| 发表于 2021-8-8 18: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说行拳要行在尾闾:
“尾闾中正神贯顶”
是太极拳盘架训练的窍要。
这一窍要如在日常行走中运用;
则意在尾闾平移。
这就是:两跨平移以此走!
走有多种形式:
如平走、爬高、走低、
急走、慢走、负重走、提物走等。
无论采用何种形式;
都要注意尾闾。
尾闾沉胯便松;
行走时必轻松。
尾闾如小木船的舵。
船在江河中行走时舵控制方向;
保证行船平直。
就人体而言:
尾闾保证身体的中正;
调节方位。
向前平移时;
尾端如同小滚珠;
尾闾移动带动重心移动;
扭腰转胯;
且带动下丹田前后滚动内转;
两腿如同生翅;
走路时感觉松活而不疲累。
再有一点须同时关注:
就是走路时眼神在前;
双手一前一后;
手心似拢着小气球;
手向前时手心似接提混元大气向前;
向后时手心似拢捏混元大气向后;
继而手中温热。
左虚向左实转化;
右实向右杳转化;
虚实互含互化;
实则实到底;
虚则虚到无;
沉劲自然产生。
坚持如此行路;
会走出许多趣味。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