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吴式太极拳产生、发展与保护 吴式太极拳由北京大兴人全佑所创,后经其子吴鉴泉完善发展。清道光年间,全佑从杨露禅学太极拳,世代传承。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时,对家传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形成吴式太极拳流派。迄今已有将近100年历史。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杨露禅由武汝清引荐进京教拳。杨露禅在京授拳时,神机营(火器)中的北京大兴人全佑从学太极拳,长于柔化。后全佑又拜杨露禅之次子杨班侯为师,兼得杨家父子之长。 全佑(1834~1920年),字公甫,号保亭,老姓吴福氏,满族,北京大兴人。杨露禅在京授拳时,神机营(火器)中的万春、凌山、全佑受益最佳。经数年勤学苦练,三人各得所长。凌山善发劲,万春得刚劲,全佑长于柔化。后全佑从杨露禅次子杨班侯继续深造,事师最孝,学习笃诚,兼得杨家父子之长,称著京城。 全佑性格外柔内刚,为人慷慨,乐于助人。曾路见军人打商贩,遂上前阻止。但军人自负孔武有力,又见全佑斯文,认为可欺,则一言不合拳脚交加。但如蜻蜓撼树,倒地不起。全佑则告诫其不可自负拳技,欺凌百姓。一天,全佑在书房读书,忽有客人来访。全佑出客厅相迎,只见客人已经进了大门。全佑款款相迎,那人疾步向前,一揖到地说:“晚生拜见。”全佑拱手还礼,这一瞬间,只听得“咣”的一声,来客突然飞起,倒撞到客厅门外。周围的人大吃一惊,莫名其妙。原来客人在施礼时突然用一招“仙人指路”,直朝全佑下腹打来。全佑明察秋毫,连消带打,便把来客腾空发了出去。 全佑习练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他根据自己的练拳感悟,在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步修订。全佑之子鉴泉(1870~1942年),又名爱绅,后从汉姓吴,自幼秉家学。民国元年(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从那时起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修改定型,自成一家,形成了一个松静自然、架式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独具风格的新型拳术。此拳的特点是:重神静,长柔化,马弓步时呈川字形和身稍前倾,而又要求斜中寓直。推后时,宁静而不忘动,架式大小适中,动作紧凑柔和,神志舒静。在社会上流传后,被世人称之为“吴式太极拳”。 其传人主要有子吴鉴泉,徒王茂斋、郭松亭、常远亭、夏公甫、齐阁臣等。 吴鉴泉还对太极拳推手作了改进,他的太极推手别具一格,要求立身中正安静,细腻绵柔,宁静而不妄动。他的推手不仅手法严密,而且招数特别多。吴鉴泉演练的太极拳,除了慢架子外,还有快架子。快架子是一种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太极拳术,演练起来既轻快又柔和。吴鉴泉不仅精于太极拳,对各种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对剑、太极刀、太极十三枪等也非常精熟。 1914年他在北京体育研究社任教。1927年,吴鉴泉由北京迁居上海。1933年起,创鉴泉太极拳社,任社长。它的分社发展到香港、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等地区和国家。 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弟子徐致一、金寿章、金云峰以及子女吴公仪、吴公藻、吴英华,婿马岳梁,侄吴耀宗等。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赵铁庵、杨禹廷等,再传有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等。 2009年6月9日,“吴式太极拳”被北京市丰台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家评审会评审通过,列入丰台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27日,由莱州市申报的“吴式太极拳”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鲁政字〔2009〕232号)文件列入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10月,由北京市大兴区兴丰街道办事处、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办事处共同申报的“吴式太极拳”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孙式太极拳的产生、发展与保护 孙式太极拳由河北完县(今河北省望都县)人孙禄堂所创。1918年,孙禄堂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种拳术融会贯通,创编孙式太极拳,世代传承,迄今已有90多年历史。 孙禄堂(1860~1933年),名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别号活猴,汉族,河北完县(今河北省望都县)东任家瞳村人,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 孙禄堂天资聪颖,勤奋好学,9岁丧父,家中一贫如洗,由老母抚养成人。他喜爱武术,曾拜一位江湖拳师学习少林拳术。11岁时背井离乡,去保定一家毛笔店做学徒。13岁时孙禄堂拜河北省名拳师李魁元为师,学习形意拳,同时文武兼学。两年后,孙禄堂武艺出类拔萃,李魁元便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傅郭云深继续深造。不久他便把形意拳的真功学到手。之后孙禄堂又到北京跟八卦掌名师程廷华学艺,尽得八卦掌的精髓。1886年春,孙禄堂只身徒步壮游南北11省,期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眉,闻有艺者必访之,逢人较技未遇对手。1888年,他返归故里,在家乡创办了蒲阳拳社,广收门徒。 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久闻孙禄堂武功绝伦,聘为幕宾,同往东北。1909年,孙禄堂随徐世昌返回北京。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拳名家郝为真。郝为真将自己所习太极拳之心得传于孙禄堂。因此孙禄堂武功卓绝,德高望重,誉满京城。 1918年,孙禄堂终于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自成一家,创编了孙式太极拳。同年徐世昌请孙禄堂入总统府,任武宣官。1928年3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孙禄堂受聘该馆;7月,又被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孙禄堂晚年,正值列强环伺,国力衰微,民族危亡日趋严重,在外侮面前,孙大义凛然,在他年近半百时,曾信手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时,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5名技击高手的联合挑战,故在武林中不虚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称。 孙禄堂在武式太极拳基础上,吸收形意拳进步必跟、退步必撤的步法和八卦掌拧旋敏捷的身法以及两种拳术的手法,综合创编而成。孙式太极拳动作小巧轻灵,架高步活,柔缓圆活,转换轻盈,运动方向变化多。步法进退相随,运转开合相接。 孙禄堂熔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派拳术于一炉,创编孙式太极拳,进而纳三派剑法为一体,创编孙式太极剑。形意剑、八卦剑之风格剑式在孙式太极剑中均有展现。 孙式太极剑即出于三派剑法,又实出于孙式太极拳之中,习剑术须以拳为基础,拳是根本,辅以剑法者未有不精拳术。习此剑术如同习拳,“三害”、“九要”一定守。一招一式潜心练习,久之贯为一气。 剑出于拳,以拳为基础。拳、剑在练要求中有共性,如头、手、足、身、目,呼吸及意气力之锻炼等,但又各具个性。谚云:拳有拳法,剑有剑道。剑分两刀,增加了攻击对方的威力和范围,剑法就是解决如何尽力发挥剑之在攻防中的作用和威力,由此也增加了练习的难度,如孙式太极剑法,即有劈、崩、点、刺、撩、搅、抹、挂的用法,也揉合了八卦剑的挑、托、抹、挂、扁、搜、闭、扫、顺、堆等用法。剑的练习古来即称舞剑,就要求身体各部分紧密配合,高度协调。孙式太极剑分上下两路,合而为一可单练,上、下剑分而练之互为攻防,剑之用法尽在其中。 孙禄堂一生以教拳为业,其弟子较著名者如:靳云亭、李润如、陈微明、沙国政等,其子孙存周,其女孙剑云亦传承父业。1915年至1932年期间,孙禄堂除撰写了《太极拳学》外,还先后著述《形意拳学》、《八卦掌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论拳术内外家之别》等重要专著和文章。 2009年10月,由北京市西城区体育总会、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共同申报的“孙式太极拳”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5月20日,由北京市海淀区申报的“孙式太极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08〕19号)文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扩展项目名录。 综上不难看出,太极拳是个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而不是一个概念。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康戈武先生曾这样讲道“中国武术的任一拳种都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发成长起来的,都以阴阳学说指导技法,我们不能因各具特色的上百个拳种都讲究阴阳而把它们都说成是太极拳。”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2010年9月于太极拳发源地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焦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温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