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杨式太极拳的产生、发展与保护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杨露禅所创。自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起,杨露禅开始赴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学拳,前后十八年。之后世代传承,迄今已有170多年历史。 杨露禅(1799~1872年),名福魁,又名福同,字露禅(禄禅),汉族,祖籍直隶广平府永年县闫门寨村(今河北省永年县闫门寨村)。其祖辈移居广平府永年城南关(今永年县广府镇南关)。 自幼酷爱拳术,始学洪拳。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内打工。该药店为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陈德瑚见杨露禅为人勤谨,忠实可靠,聪明能干,便派他到故乡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家中做工。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后院授徒。杨露禅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长兴不收自己。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长兴师徒练拳时,偷偷在一旁观看,并用心记下套路招式,无人时私下练习。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长兴发现,因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 于是,杨露禅得以正式拜陈长兴为师。这便是民间传说中《杨露禅陈沟偷拳》的真貌。经小说家的艺术加工,如民国初年有人所编的传奇小说《金蝉盗技》等,也由此衍化而来。宫白羽武侠小说《偷拳》和由此书改编的电影《神丐》,就是根据杨露禅学艺故事创作的。陈家沟现存有杨露禅学拳处遗址。 杨露禅正式拜师后,十八年中三下陈家沟,深得太极拳精髓。艺成时,他已是四十岁左右。清道光年间,杨露禅从陈家沟艺成返乡后,先在广平府南关设场教授太极拳,后又应邀到河北蓟县得胜镖局以走镖为业。 经同乡刑部四川司员外郎武汝清推荐,杨露禅去北京授徒后,其人生轨迹开始发生转变。19世纪40年代,杨露禅第一个把秘不外传的十三势太极拳传向京都,传向社会。因其武艺高强,多有不服者前来较技,均被击败,人称“杨无敌”。 清同治七年(1864年)杨露禅在北京教拳时,同治皇帝的老师、大学士翁同和观看杨露禅与人比武时说:“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并亲书对联一副相赠:“手捧太极震环宇,身怀绝技压群英。”清廷将太极拳奉为国术。杨露禅在端王载漪府教拳,得其传者有王兰亭、夏国勋、富周,还有万春、凌山、全佑三人,他们遵杨露禅师嘱,列杨班侯门下。 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时间长了,便形成了一种拳式,号称“太极小架子”。 杨露禅在北京20多年教拳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提高、完善,拳术独具特色,自成一家,后被推崇为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成。陈式太极拳原有五路拳、五路捶、一路一百单八势长拳、一路小四套以及散手、短打、亦是短打,共十五个套路。杨禄禅重视师承,但不拘泥于师承。他在教拳实践过程中与当地习惯相结合,将陈式太极拳原有的套路名称根据拳势的特点,将套路名称改为大架、中架、小架、提腿架、快架、四路炮捶、四隅捶、十三路炮捶、撩挎八卦掌、散手、一时短打。其中中架有四个套路,提腿架有两个套路,共计十五个套路。 清咸丰四年(1854年),杨露禅次子杨班侯、三子杨健侯相继进京,助父教拳。杨班侯生性急躁、刚直不阿,在京有“拳击雄县刘”、“擂打万斤力”等武功轶事,名震京师。清同治七年(1868年),杨露禅嘱杨班侯回永年南关老家收徒授拳,修建家园。杨班侯在家乡传拳20多年,传奇故事颇多。杨健侯性情温和、德高望重,杨露禅逝世后,继续在京教拳为业,并将杨露禅“大架”修订为“中架”,不猛不硬、顺遂圆活,老幼强弱均可习练,传播较广。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姿势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北京、天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而这时陈家的太极拳却仍在陈姓内部传递,所以当时的武术诗人杨季子写的诗中,有“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的句子。 2006年5月20日,由河北省永年县申报的“太极拳(杨氏太极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文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6月6日,由邯郸市永年县申报的“杨氏太极拳”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冀政函〔2006〕77号)文件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8月21日,由永年县申报的“杨氏太极拳”被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2007〕64号)文件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6月8日,由廊坊大城县申报的“杨氏太极拳老架”和由保定府内派传统杨氏太极拳文化研究会申报的“府内派传统杨氏太极拳”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冀政函〔2009〕59号)文件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和式太极拳的产生、发展与保护 和式太极拳由河南省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所创。自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和兆元别师陈清平进京供职研拳开始,世代传承,迄今已有160多年历史。 和兆元(1810~1890年),汉族,河南省温县赵堡镇人。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清平五大著名弟子之一。 和兆元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习文学医。受家乡习拳之风影响,舍弃功名,自清道光五年(1825年)起,师从陈清平习太极拳十载,悉心苦练,尽得真传。之后,和兆元又得太极拳神手张彦精心指点,悟通拳理,其功夫出类拔萃,刀、枪、剑、棍无所不精。 1836年,和兆元保清三朝元老、礼部尚书李棠阶进京有功,皇清例授“武信郎”(正六品武职官员)之职。在京期间,集思广益,广交武林朋友,博采众长,取武术百家之精华,通过对人体经络、关节等生理方面的大量研究,结合《周易》、《中庸》、《理学》集医学于一体,进一步充实拳艺理论,文武并进,相得益彰。经过切磋交流,反复实践,和兆元提出“由外带内,周身顺遂浑圆,由内达外,阴阳变易莫测”的理论。 在京期间,和兆元曾多次随李棠阶(晚清历任大理寺卿、礼部尚书、军机大臣等)北上巡视,南下主考,屡遇强寇,他都能以技赢人,以德服人。在理学大家李棠阶影响下,对太极拳进行了重大改革,尤使太极拳理论有了长足发展。以理学、儒家、道家并结合医学理论来指导规范拳架,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回乡后,他向师父陈清平叙说心得体会,很得陈清平青睐,夸其“闻一知十,拳艺独得骊珠之妙”。和兆元在原传拳架的基础上,修改架式中的手法、身法、步法与姿势,大大增加技击实用内容,并使架式更顺其自然,完全符合人体生理结构,创编了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为检验印证,寓技击、修身、养身于一道,既保持赵堡镇原传太极拳传统又独具特色的新型太极拳理拳法“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强调理法自然,故行功走架又称“耍拳”。整个拳架朴实无华、势简径捷,以体用一致为要求促进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为一,技理相合。通过朝夕盘架增强自身功夫,通过推手实践矫正拳架,直至最终用于实战。 和兆元晚年归里,处世低调,除传子和润芝、和敬芝、孙和庆喜、苗彦升外,和式太极拳法只在赵堡镇附近传播。 传统和式太极拳有72式,皆以《易》学之理贯串于拳势之中。象其形(圆),取其义(阴阳、五行、八卦),用其理(阴阳变易,五行生克,天人合一)。走架以轻灵圆活、柔中求刚的准则促进周身协调,步活身敏,柔顺自然。以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不同部位运动时产生的分、合等劲力,形成千变万化的技术、技法。形成太极拳滑如鱼、粘如胶、软如棉花、硬如钢的技击特色。 和式太极拳练法中由外形的无过不及、内外相合和柔顺连贯的阴阳动态平衡,促进内在气血、脏腑、经络的阴阳平衡,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体魄,从而达到健身、疗病、养生之目的。 和式太极拳在行功走架时要求做到三直(头直、身直、小腿直),五顺(顺身、顺腿、顺手、顺脚、顺意),明三节、知六合等规则和要领。整个拳架套路以体用一致为要求促进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为一,技理相合。通过朝夕盘架增强自身功力,通过推手实践矫正拳架,直至最终用于实战。 和式太极拳以自然为准则。以圆弧为运动形式,以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处处分出阴阳。以轻灵圆活、柔中求刚为原则。视练者体质阶段不同,速度可快可慢,但均匀适宜,架式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为度,拳架、推手、散手合而为一,朴实无华,简洁流畅。 和式太极拳注重心法、意念的修炼。练习要求心与意合。心即本心,是大脑的思维活动,是人的本意真意,在没有任何外界干扰下的自然流露。意即意识、意念。前者为体,后者为用。故曰:“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驶。”凝神静心,排除杂念,回复自然,是本心与意念抱元守一。达到意自心出,拳随意发,意动形随,意到劲到的技击效果。耍拳以自然为准则,拳架为意念之载体。行动走架,用意只在检查身体是否规矩,练劲是否圆转自然,不要心存如何打人之念。心贵静,意守中,是意念的自然状态。若意不能守中,在形则有贪欠偏倚之弊,在用则有呆滞不活之病。自然而然练就之技法,用时才可达到应物自然之无意识状态。 2009年1月19日,由温县赵堡镇赵堡村申报的“和氏太极拳”被温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温政〔2009〕3号)文件列入温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3月12日,由温县的申报“和氏太极拳”被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焦作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焦政文〔2009〕23号)文件列入第二批焦作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5月4日,由温县的申报“和氏太极拳”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