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流派传承 拳史研究 查看内容

太极拳的产生、发展及保护概说

2010-12-30 14:14| 发布者: 柳随风| 查看: 28321| 评论: 1|原作者: 严双军

摘要: 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明末清初,陈家沟的陈王廷经过潜心研究,创编了太极拳。以后世代相传,三百多年来,已由陈氏一家的独得之秘,衍变成了广播海内外的陈式、杨式、和式、武式、忽雷、腾 ...

六、腾挪太极拳的产生、发展与保护

    腾挪太极拳由河南省温县南张羌村人李作智所创。自清同治七年(1868年)李作智拜别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清平研拳开始,世代传承,迄今已有110多年历史。
    李作智(1844~1914年),字镜心,汉族,河南温县南张羌镇南张羌村人。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清平五大著名弟子之一。南张羌村位于温县县城东4公里,距陈家沟直线距离约2公里,距赵堡镇约4公里。
相传李作智为清武庠生。一生耕读持家,不以教拳为业。19世纪末,他在师传拳艺基础上,遍访名手,结合自己多年习武对阵心得体会,创编了一套适当增加左手运动,强调双手并重、拳法更加灵活,身形起落幅度更大的太极拳套路,被称作为“腾挪太极拳”。
    腾挪太极拳拳法身桩下扎、拳走底架、松沉兼备、螺旋起伏、刚柔相济、气势磅礴、古朴典雅、独具风格。讲究丹田内转,处处裆胯带动。身法立身中正。步法虚实分明,体用一致,技理相合。
    腾挪太极拳和其他传统太极拳一样,同样具备“虚灵顶劲、含胸拔背、开裆下腰、分清虚实、上下相随、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相连不断、内外相合、动中求静”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其自身独具的“身桩下扎,拳走底架;螺旋起伏,气势腾挪;五趾抓地,落地生根;裆胯带动,以裆带手;可高可低,可大可小;大架不大、小架不小;手不贪出,劲不离怀;两臂外撑,对拔拉长”等特点。
    腾挪太极拳拳法以腾挪命名,不仅表现在气势上,同样表现在手法和步法上:手法上以竖掌为主半阴半阳,始终处于将展未展、将发未发、将用未用的状态;步法上要求动作变化既有腾空之意,又不太离开地面,虽然拳架很低,动作却很敏捷,毫无迟滞之虑。
    腾挪太极拳异名有:矮桩架(矮架)、衩拖架(衩架)。
    李作智晚年在本村及西南冷、杜庄等村教拳,传人中著名者有李镐、周瑞祥、郭炳光等。李作智著有《太极拳讲述》等。
1931年,李镐、周瑞祥、郭炳光带领徒弟李在荣、王莲塘等赴省城开封参加国术比赛,取得优异成绩。李在荣、王莲塘分别获得奖品鸾刀一把和宝剑一对。
    腾挪太极拳的历代传人中很少有以教拳为生者,并且拳架套路难度较大,因此虽有100多年的传承历史,却并不为世人所熟知。目前传播地域主要有:河南省温县境内的南张羌村、东南冷村、西南冷村、张王庄、许北张村、滩张庄、杜庄、小黄庄等;河南省境内的温县、济源市、博爱县、武陟县、沁阳市等;中国境内的河南、陕西、四川、山东、安徽等省。
2009年1月19日,由温县由南张羌镇南张羌村申报的“太极拳腾挪架”被温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温政〔2009〕3号)文件列入温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忽灵太极拳的产生与发展

    忽灵太极拳由河南省温县北冷村南庄人王赐信所创。自王赐信拜别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清平,开始研习改进,世代传承,迄今已有120多年历史。
    王赐信(1815~1890年),汉族,河南省温县北冷乡北冷村人。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清平的大弟子。
清道光七年(1827年),12岁的王赐信由父王子直带领,到赵堡镇拜陈清平为师,习练太极拳。他天资聪慧,勤学苦练,坚持不懈,很快就学会了太极拳的套路。并在去赵堡镇的路上用玉女穿梭行进,返回时用倒撵猴回来。经几年不分昼夜的苦练,终于练出了“灵”气。同时他又走访众多武林高手,认真观察了各种动物的抖毛劲,结合师传忽灵劲和自己多年习武对阵心得体会后,在师传拳艺基础上创编了一套上、中、下齐动,一动百动,步法坚如磐石,身形起落如抖毛,全身一体化的太极拳套路,被后人称作“忽灵太极拳”。
    王赐信、李景炎为同门师兄弟。李景炎先学拳于陈家沟,因不得志又到赵堡镇改学陈清平架。虽俱得师傅传授,但李景炎拳艺不及王赐信。师兄弟俩推手时,吃亏的总是李景炎。陈清平为表明对弟子传授无私,一次生病卧床,在床前伺候的有大弟子王赐信和小弟子李景炎,陈清平故意说肚子不舒服,让王赐信来给自己揉肚子。王赐信的手刚刚一接触陈清平的身体,只感到一股重大的力量,把王赐信弹出一丈多远,倒在地上。
    之后,王赐信和李景炎在原有的架式上,把陈清平所传的忽灵劲结合在拳架里。因此,他们的新拳法在演练时,小巧紧凑弹抖寸劲,两脚踏地呼呼生风,逐步加圈,忽灵三角,与人格手圆活忽灵,将人击出,防不胜防。所以,在当地也就有了“铁胳膊李对,王赐信肚打人”的神话传说。
    王赐信经常与师弟李对(李景炎)切磋武艺,他虽年过花甲,也没有丢掉自己的功夫,还是尽心尽力向弟子们传授忽灵太极拳。
    忽灵太极拳的架形忽起忽落、忽柔忽刚、小巧灵活,两脚挫碾,震脚嚓嚓有声,发劲抖弹呈现每一招周身带圈,有手圈、足圈、膝圈、肘圈、跨圈外加三角。由于发劲周身带圈,门外人看时,好像圪颤,故也有人称“圪颤拳”。这套拳架练功讲求五种功夫,就是一联、二圈、三着、四节、五骨。
    忽灵太极拳共有三趟。第一趟古称“太极忽灵劲”。步法腾挪,招式忽灵,招招体现圈的表现,圈变为角,体现三角的理论,根据杠杆原理,节节贯穿三角理论,三角分里三角、外三角,三角之外为点穴,点穴为太极拳最高技击技巧。
    第二趟古称“太极根头棍”。它以根头棍为主,一趟为辅,所谓“根头棍”即按这头,那头打,解脱为次,闪战为辅,体现踢、打、摔、拿,一趟二趟拳常练才能体会太极拳天人合一,套、勾、点的武术妙用。
    第三趟古称“太极拳软捶”。以练气为主,步法上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来体现盘架子,外形上运气如九曲珠,运劲如百炼钢之起势,整体上圆活、轻灵、吐纳自如、天人合一,是体弱者养生健身之妙拳。因忽灵太极拳在演练时浑身处处带圈,人们又称之为“太极神拳”。
    王赐信在本村,及巩义教拳,传人中著名者有王学曾、王太平等。

八、李式太极拳的产生、发展与保护

    李式太极拳又称太极五星捶,由河北武清县人李瑞东与师友王兰亭所创。1900年,李瑞东与弟子李进修辞职回武清,在家中研究各派拳学,创造出自家一派拳学,世代传承,迄今已有110年历史。
    李瑞东(1851~1917年),名树勋,号瑞东,又号烟霞逸士,外号“鼻子李”,汉族,清直隶武清城内(今天津市武清区)人。
    李瑞东出生于武清城内一殷实之家,父李小歧,县衙吏员,精通医术。李瑞东自幼嗜武,兼习医学。初练摔跤和少林拳等;少年时跟随河北饶阳戳脚门大师李老遂学习河北名拳戳脚门拳法;青年时与大刀王五(王子斌)结义金兰,互换拳艺,得王五所传“山东教门弹腿”之精妙。李瑞东天资聪颖,有过目不忘之能,且练艺十分刻苦,及成年时,已练出一身超群武功,且屡战屡胜,未尝败绩,在当地很有名气。
    清光绪六年四月(1880年),京城端王府管事官姓王兰亭奉差途经武清,因与李家乃世交,顺便到李宅看望李瑞东之父李小歧,并借宿李宅。王兰亭是太极拳名家杨露禅之大弟子,得其真谛。光绪初年拜董海川先生为师学习八卦门技艺,武功早已出神入化。晚宴后与李瑞东到武书房大厅内一试身手,结果李瑞东三战皆北。李瑞东跪拜于地,欲拜兰亭为师。兰亭因两家为世交,与李瑞东同辈,所以不肯为师。后兰亭代师收徒,二人结为师兄弟。此后,李瑞东随师兄进京,在端王府当了庄园处的官员,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拳艺中。李瑞东在端王府期间,曾经和师兄王兰亭一道拜岳青山为师,随岳师学习岳家心意六合拳。
李瑞东深研太极五星捶(李式太极拳)和金刚八势等,“外柔内刚,功力醇厚”。又擅大杆子,杆重8斤以上,抖动自如,拦、扎精巧,当时推为此道中之一绝。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任端王府武术教师。后任袁世凯拱卫军武术教官。清末主持“天下英雄会”。李瑞东艺成之后,王兰亭先生隐入深山入道门。后端王载漪拜李瑞东为师。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适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端王载漪带李瑞东及其弟子李进修到颐和园为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表演武功祝寿。师徒二人以卓绝的武功博得全场惊叹,李瑞东被慈禧太后留在清宫任二等侍卫并在侍卫处兼任教师。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李瑞东曾经参与抗击联军,在城中与联军周旋。后被联军士兵包围于一四合院内,院内有水井一眼,时天色已晚,李瑞东施展绝技“缩身法”入井中,躲过枪击,奇迹生还。两宫皇太后回銮后,李瑞东与弟子李进修辞职回武清。宣统三年(1911年)参加创办天津中华武士会,任名誉总教习。后任天津武德会会长。李瑞东是民国初年北方太极拳的积极推广者之一,在天津一带名望颇高。他将平生所学内外家各门派拳法之精华融会贯通,熔冶于一炉,创造出自家一派拳学,后人称之“李式太极拳”。
    李式太极拳是以太极拳的搬拦捶、肘底捶、撇身捶、指档捶、栽捶等五捶为基础,揉入太极十三式和八卦掌、形意拳的一些手法创编而成,他继承了各大门派的拳法、器械、内功功法、辅助功法等,内容极其丰富。讲究练“理”、练“势”、练“气”、练“机”,以“理”为主导,明“理”才能“势”正、“气”畅、“机”灵。其特点:体松舒展,刚柔相济,连贯灵活,体用兼备。
    李式太极拳按天、地、人三才,分为“天盘拳”三十六式,“地盘拳”七十二式,“人盘拳”一百零八式。现存七十二路“太极八法奇门拳”即所谓“武太极”。该拳发劲动作多,刚柔相济,讲“离奇闪转”,演练时要“放劲放气”,结合钓蟾功中的“吞气法”进行,演练此拳犹如排山倒海,山崩地裂,颇具气势。步法、进法走八卦之奇门,因而人称“太极八卦奇门拳”,此拳在实战中讲究“离”、“粘”、“随”的打法,专克一般太极拳的“沾”的打法。一般太极拳侧重于柔中刚,而奇门拳则是侧重于刚中柔。
    李瑞东传太极拳套路有:太极13势,太极13丹,太极四门炮,太极老三推;器械有:太极13剑,太极清风剑,清萍剑,太极白虎13刀,太极青龙13枪,六合枪,雪片刀,齐眉棍等。
    李瑞东的主要传人有:儿子李伯英、李仲英、李季英以及弟子李子廉、李进修、杨润田、张滔、陈继先、程安和尚、蒋志农、高瑞周等。
    2009年10月23日,由天津市武清区申报的“李式太极拳”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津政发〔2009〕47号)文件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

点赞
8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16 人)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德国太极 2010-12-31 20:23
中国拳理本相通,又各具特色,界线越到高层次越是模糊。因为最终追求的不是以筋骨为能,而是道。

查看全部评论(1)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