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流派传承 拳史研究 查看内容

太极拳的产生、发展及保护概说

2010-12-30 14:14| 发布者: 柳随风| 查看: 28322| 评论: 1|原作者: 严双军

摘要: 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明末清初,陈家沟的陈王廷经过潜心研究,创编了太极拳。以后世代相传,三百多年来,已由陈氏一家的独得之秘,衍变成了广播海内外的陈式、杨式、和式、武式、忽雷、腾 ...

一、陈式太极拳的产生、发展与保护

    陈王廷,明武庠生,清文庠生。天资聪慧。自幼勤奋好学,昼练武,夜习文,不但深得家学真传,出类拔萃,而且熟读诸子百家,学识渊博,文武兼备。精于拳械,功夫深厚,有超人的轻功绝技。年轻时走镖山东一带,扫荡群匪,匪寇闻名丧胆。因他生得面红庄重,蓄有美髯,胯下枣红战马,惯使春秋大刀,江湖上武林同道便送他一个“二关公”的雅号。
    据《温县志》记载,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陈王廷被县擢用为乡兵守备。明朝末年,陈王廷以武庠生身份应乡试考武举。考场上,三马九箭,他以绝技“凤夺巢”箭法艺压群雄,受了贿的鼓吏竟然只报他中了三箭。陈王廷一怒之下,杀了鼓吏,逃出考场,赴登封农民起义军领袖李际遇处避祸,后来返乡蛰居。
    身负武术绝技的陈王廷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怀才不遇,虽隐居乡间,犹心存家国。他在祖传拳术和多年研究民间武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研造出新的武术种类——太极拳。陈王廷所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108势长拳,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更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陈王廷造拳的创造性成就是把武术结合了导引、吐纳,使能在练拳时汗流而不气喘,加强柔化刚发的爆发力量。缠绕运转的缠丝劲练法则是结合了经络学说,阴阳、虚实、柔刚俱备的拳理则是采取了阴阳学说。而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更是陈王廷独创性的成就。它以沾连粘随、不丢不顶、柔中寓刚、无过不及为基本原则,成为太极拳学派独有的竞技方法,解决了不用护具设备也可以练习徒手搏击技巧和提高刺枪技术的问题。这是中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造性成就。
    陈王廷长短句《叙怀》阐明了他造拳时的心态:“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陈王廷所创太极拳的主要传人有:友蒋发、堂侄陈汝信、陈所乐等。
    自陈家沟陈氏九世陈王廷开始创拳至第十四世这百余年间,是太极拳的重要发展时期,即太极拳的日臻成熟期。所有拳师都在不断地为太极拳丰富内容,将太极拳由博归约,形成系统的陈式太极拳大架和小架套路。这期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陈家沟陈氏十四世、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和陈有本。
    陈式太极拳大架
    陈式太极拳大架由陈氏第十四世传人陈长兴所创。陈长兴(1771~1853年),字云亭。秉承家学,功夫深厚,练拳行走身正合一,当时人称“牌位先生”。著有《陈式太极拳十大要论》、《陈式太极拳战斗篇》、《太极拳用武要言》等。他还在祖传套路的基础上,精炼归纳,创造性地衍变出今日流传的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又名炮捶)。他所创编的太极拳在画圆走圈的基础上,由松入柔,由简到繁,按照“大圈、中圈、小圈”和“有圈意无圈形”的不同功夫层次,采取“形导气”(炼精化气的基础架),“以气导体”(炼气化劲的提高架),“以意导气”(炼劲还神的功夫架)。利用三种架子的不同训练步骤,驱使体内劲路传递越来越细腻的运动方法,以求达到先开展后紧凑的效果。他的特点表现在手臂较为开展,步法大而轻灵,架子舒展大方,手法灵活多变,阴阳转换虚实分明,胸腰运化、折叠蛹动自然,松柔圆活,外柔内刚,气势磅礴,爆发力强,秉承传统而又见特色。世人称之为“陈式太极拳大架”。他传授的著名弟子有陈耕耘和杨露禅等。
陈式太极拳大架因一些后人在外走镖或经商,而开始向外界传播,特别是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十八世陈照丕被北京、南京正式邀请传拳,使陈式太极拳大架得到广泛的普及,被世人所熟知。
    陈式太极拳小架
    陈式太极拳小架由陈氏第十四世传人陈有本所创。陈有本(1780~1858年),他在原有家传套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创编了一套以走立圆、走小圈为主的套路,世人称之为“陈式太极拳小架”。
    陈氏十四世陈有本,秉承家学,拳艺精湛,造诣极深。他在原有家传套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创编了一套以身圈劲路变化为主体、手法从略的太极拳。演练时要求以身圈为主,其五层功夫的升华程度是先把圈走圆,而后走大圈,再由大圈变中圈,中圈变小圈,最后达到有圈意无圈形的功夫。他的特点较陈长兴所传的太极拳套路动作简练紧凑,步小灵活,古朴典雅,劲顺气厚,并以松柔人手,积柔成刚,刚柔相济,秉承传统而又独具风格。
    陈式太极拳小架由于仅在家族内传授,且师承严格,至今鲜为人知。如今的陈家沟陈氏“小架”传人也开始向外界传授,但由于起步较晚,普及范围仍然有限。陈式太极拳小架代表人物主要有:十八世传人陈金鳌、陈克忠、陈克弟、陈伯祥等;十九世传人陈立清、陈立宪、陈伯先、陈堂(陈玉琦)、陈东海、陈东山等;二十世传人陈向武等。
    陈式太极拳赵堡架
    陈式太极拳赵堡架由陈氏第十五世传人陈清平所创。陈清平(1795~1868年),太极拳第七代传人,自幼随陈有本习练太极拳小架,青年时已成为名家,深受一代宗师陈长兴、陈有本的嘉许。
    陈清平精通太极拳,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其师改进原来套路的基础上再行改进,改为小巧紧凑的拳架,形成与师不同的小架太极拳套路。后陈清平移居赵堡镇,开馆授徒,人们为了区别陈清平与其师陈有本的拳架,称其师小架为“略”,称其小架为“圈”。因其于赵堡镇广教门徒,著称于世,后人称为太极拳赵堡架。陈清平教授的太极拳与陈家沟所传太极拳在架形上有明显的不同之处。赵堡架注重开合与轻灵,陈家沟拳架注重沉稳与缠丝。太极拳赵堡架在漫长的一百多年里,枝繁叶茂,名手辈出,主要分布在赵堡镇、南张羌镇与北冷乡。
    陈清平弟子主要有和兆元、武禹襄、李景炎、李作智、王赐信等,分别创编出了和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忽雷太极拳、腾挪太极拳、忽灵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的再传弟子孙禄堂还创编出了孙式太极拳。陈清平为太极拳的传播、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陈式太极拳新架
    陈氏十七世陈发科(1887~1957年),字福生。幼承家学大架,功夫深厚精湛,是近代最杰出的陈式太极拳代表人物。1928至1957年在北京教拳授徒,把陈氏世代而秘不外传的提高架和功夫架公布于世。这两路拳架起点高、难度大,气势磅礴,威武俊秀,架子较低,身法较大,动作舒展大方,见功夫快。此种拳架以松柔和筋骨对拉拔长为前提,以胸腰运化和折叠蛹动的加圈运动为基础,驱使拳势动作转关过节(气)规范而准确,以“松活弹抖”、“快慢相间”为功夫升华手段。拳套中手法灵活多变,技击性明确,动作严谨规整,劲路清晰细腻,在快慢相间的功夫中发劲完整而频繁,以求尽快达于身,挨何处何处有反击的反应。世人称之为“陈式太极拳新架”。
    陈发科传授的弟子很多,其中有陈照奎、陈照旭、陈豫霞、陈宝渠、陈照丕、陈茂森、王彦、巢振民、冯志强、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肖庆林、李经梧等。
    2006年5月20日,由河南省焦作市申报的“太极拳(陈氏太极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文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2月6日,由温县申报的“太极拳”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豫政〔2007〕11号)文件列入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6月9日,“陈式太极拳”被北京市丰台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家评审会评审通过,列入丰台区区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3月30日,由东海县来芳太极拳俱乐部申报的“洪派陈式太极拳”被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文件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

点赞
8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16 人)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德国太极 2010-12-31 20:23
中国拳理本相通,又各具特色,界线越到高层次越是模糊。因为最终追求的不是以筋骨为能,而是道。

查看全部评论(1)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