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流派传承 拳史研究 查看内容

太极拳的产生、发展及保护概说

2010-12-30 14:14| 发布者: 柳随风| 查看: 28323| 评论: 1|原作者: 严双军

摘要: 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明末清初,陈家沟的陈王廷经过潜心研究,创编了太极拳。以后世代相传,三百多年来,已由陈氏一家的独得之秘,衍变成了广播海内外的陈式、杨式、和式、武式、忽雷、腾 ...

四、武式太极拳的产生、发展与保护

    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所创。自清咸丰二年(1852年)武禹襄赴河南怀庆府温县赵堡镇学拳开始,世代传承,迄今已有150多年历史。
    武禹襄(1812~1880年),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汉族,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今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人。乡秀才,廪贡生,侯选训导,以子侄贵,赠封中宪大夫、兵部郎中加二级。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清平五大著名弟子之一。
    武禹襄远祖武文举,明初为官,建文帝四年(1401年)“靖难之变”,随建文帝远涉西南边陲,以补锅业为掩护往来于四川、云贵等地。卒后其子扶柩北上,定居永年七急村,后迁居广府城内迎春街。武禹襄曾祖武静远,充卫千总(六品军官)。祖父武德刚,武秀才,慷慨豪爽,轻财重义。父名武烈,字丕承,庠生,英年早逝。武禹襄兄弟三人,长兄武澄清,进士,官补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武汝清,进士,官至刑部四川司员外郎。武禹襄文追鸿儒,性情耿直,不思仕途,痴迷拳术。当时,武氏家族为广平府“武、范、窦、黎”四大望族之首。
    武禹襄祖辈世代传文习武,武澄清、武汝清、武禹襄兄弟三人,学兼文武,瞻材亮迹,并声于世,两兄皆进士后任职。武禹襄自幼习练家传洪拳,性耿直,尚侠义。因祖坟被盗,愤争于庭,得罪地方官吏,累及科考,便绝意仕途,然其才干志行仍为当世所器。咸丰初,吕贤基奉旨督办团练,肃书币邀赞戎机,以母老辞。至庚申辛丑,尚书毛昶熙、河南巡抚郑元善又皆礼辟,不就。惟日以上事慈闱、下课子孙、钻研拳术为事。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乡杨露禅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得以知其概要。约1850年,武禹襄从其学陈家沟太极拳大架(老架)。1852年,武禹襄亲赴河南,从温县赵堡镇陈青平学习陈家沟太极拳小架四十天,尽得其精妙,并获赠《太极拳谱》,读后大悟。返里后,在钻研陈家沟太极拳大、小架式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经数年研发,他创编出一套“圈小劲捷、紧凑灵巧、势简技繁、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新型拳术,此拳路既不同于陈家沟太极拳大架、小架,也不同于杨式太极拳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称为“武式太极拳”,武禹襄被尊为武式太极拳创编人。
    武式太极拳原理丰富完整,邃密细腻,“以求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其技艺特点是“因敌变化、借力打人”,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达到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的神奇境界。
    武禹襄论著较多,先后著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他的著作皆根据本身体验写成。其兄武澄清、武汝清也习此太极拳术,均有著述留存。
武禹襄不以教拳为业,传人仅有二甥:李亦畬、李启轩,亦畬技艺最精。
    2006年6月6日,由邯郸市永年县申报的“武氏太极拳”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冀政函〔2006〕77号)文件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7日,由河北省永年县申报的“武氏太极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08〕19号)文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扩展项目名录。
    2007年8月21日,由永年县申报的“武氏太极拳”被邯郸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2007〕64号)文件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忽雷太极拳的产生、发展与保护

    忽雷太极拳由河南省温县赵堡镇陈新庄村人李景炎所创。自清咸丰四年(1854年)起,李景炎拜别陈清平师门,以护院走镖,授徒为业,世代传承,迄今已有120多年历史。
    陈新庄村与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村紧密相连。明朝万历11年间,陈家沟村陈氏七世祖陈思楚迁居沟东北隅,时谓陈沟东北社,世代繁衍,他姓继迁,社中兴学建堂,以成村落,形成了一条长街,南北贯通,而得名陈新庄。
    李景炎(1825~1898年),又名李对,汉族,河南省温县赵堡镇陈新庄村人。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清平五大著名弟子之一。
李景炎自幼家庭贫寒,从小随陈氏族人学拳,年仅十岁即痴迷于武术。因受保守观念影响而遭歧视,15岁的李景炎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改投师叔陈青平门下,继续深造。他聪明颍悟,严循师训,刻苦践行,功夫日进。清咸丰四年(1854年)走出师门,即以护院走镖、授徒为业,在豫、陕、晋、鲁一带,负有盛名。因技艺精湛,臂力非凡,在江湖中得“铁胳膊李对”的美称。
    李景炎一生以保镖为业,晚年精研太极拳法。他认为一动一太极,一寸一阴阳。在师传拳术基础上,吸取众家拳术之精华,依据《灵台仪象志》太极阴阳之理,创编了一套促步、挫步,步法急促灵活,挂、撩、跪、蹬,腿法变幻多端,以脚跟为轴,脚尖虚领旋转,以身腰为车轴脚似钻,两手如车轮旋转翻滚,具有内气转换迅速、周身抖擞如颤抖的太极拳套路,当地人以其声、形称之为“忽雷太极拳”。
    忽雷太极拳俗称“忽雷架”,是在陈式太极拳小架拳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对习练人的体质要求较高。此拳演练起来发劲不断,顿促有声,如闷雷风起,动作刚劲精巧,连续不断,身手忽起忽落,忽柔忽刚,快如迅雷电闪,两脚挫碾震促,嚓嚓有声,浑身如雄狮出水抖擞有力。拳架开展而紧凑,看似刚劲实则松柔,别具风韵。
忽雷太极拳传人中以其子李火焰、侄李火成,其徒杨虎、张国栋最为著名。忽雷太极拳后由其子李火焰与徒张国栋、杨虎完善发展。
    忽雷太极拳身法练法要诀:身要正,气要静,分子午,转阴阳,手提起,舌上挑,眼要和,进要急,退要速,行架快,实架缓。
    忽雷太极拳套路有杨虎传和张国栋传两种。杨虎传全部套路八十式,细分为六个套路,六种练法。前三个套路分:柔架、快慢架、快架。此为基础练法。四、五套为恶形架,分快慢劲架和快架的劲架。此五套练法完全掌握后才能进入第六套忽雷太极拳的练法。第六套为功夫架,练成后方称忽雷太极拳。张国栋传套路有一路78式,二路45式,春秋大刀31式,单刀18式,十三枪13式,花花棍,四枪一路6式,八枪对刺8式,太极大杆,太极棍等。
    忽雷太极拳推手法主要有定步、活步、花步、滑步。辅助训练法有击沙袋、太极桩、太极捶、太极双轮、桩功、养生功、打树桩、二人对练、双臂功等。
    2009年1月19日,由温县由赵堡镇陈新庄申报的“太极拳忽雷架”被温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温政〔2009〕3号)文件列入温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

点赞
8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16 人)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德国太极 2010-12-31 20:23
中国拳理本相通,又各具特色,界线越到高层次越是模糊。因为最终追求的不是以筋骨为能,而是道。

查看全部评论(1)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