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9 13: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露滴竹尖,雪落烘炉。
同一套拳;
知道练什么了;
能少走弯路;
目的明确;
练出来的东西纯。
一人,练得一直一般;
但突然有天;
恍然大明白了;
提升一大截。
问,悟到什么了?
笑说,这个对你没用;
得劲为上;
得法为贵。
法也分类:
比如功法;
是出功夫的方法。

比如心法;
是修心的方法。
特定时刻;
懂了心法;
调动心气;
对气血循环;
速度或耐力;
都大有帮助。
人站在山顶,放眼望去;
会激情澎湃,这就是心气。

没练过拳的人;
但心里有信仰;
关键时刻;
有一股精神戳着;
也会迸发大勇。

人在意气焕发时;
神韵就来了;
书法也是这理。
心境场合不同;
写出来的东西;
气韵也会不同。
看高手,很重视节奏;
找到自己的频;
也就摸到了调动能量的窍门。
 楼主| 发表于 2022-7-6 15: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冯淑芳学习练拳的心得:
自2002年初师从南京的杨锦富老师学习太极拳;
经老师指导和耐心传授,使自己受益匪浅。
从杨锦富老师学习太极拳的基本功开始;学习太极拳基本要义及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基本动作和基本步法。
杨老师教学认真负责,要求我们每一个动作都踏踏实实做好、做到位。杨老师经常教导我们,逢力必棚,逢棚必缠,逢缠必转,逢转必沉,逢沉必领。这对我们学好太极拳起到了极好的指导作用。
他特别强调松和劲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意义,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学好两者的必要性。
他强调发力的整劲,强调丹田的运动核心地位。
杨老师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给我指出了一条学习太极拳的明路。
杨老师不仅是一个武术家,更是一个哲学家;
他在太极拳教学中处处注重人的修养与人生的哲理。
他指出;师傅给你讲的入门东西;都是非常实在的;
很基础,甚至让你看起来;简直就是平平无齐;无甚可观处。
但练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现;这个东西太深了;
刚达到这个基础标准;
后面还有新的要求;
一梯梯的往上走;
越练越觉得自己的功夫不足。
就是随着练习武术的深入;
自己自然而然的生出谦虚之心;
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自己;
重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
一方面意识到自己的渺小;
另一方面又认识到自己的潜力;是如此的巨大。
所以说:练武尤其是练内家拳;
是改变人气质的学问;
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不仅在武术道理上给予我指导;
也在为人处世和正确对待人生上给予了明示。

杨老师很好的传承了太极拳的拳理、拳法;
能够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练拳实践;
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提高和升华;
尤其是刚柔相济、松活弹抖、缠绕连绵;
强调“其根在脚”等方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杨老师对太极拳的论述和体会的大量文章;
使我更加理解传统太极拳的拳理、拳法;
并在平时的习练当中受益匪浅。
弟子跟随师父学拳至今;
于拳术有幸得师父耐心教授;
师傅于外传授拳架;
于内传授太极心法。
师父常强调内三合、外三合的重要性,外三合强调“手脚合、肘膝合、肩胯合”,内三合为“神与意合、意与气合、筋与骨”。
跟随老师学拳使弟子受益匪浅。
学拳过程中有疑惑的时候;
师父总会巧妙的点拨;
让弟子有拨云见日的感悟。
对太极拳的外形拳架到内在要求有了深刻的理解。
找到了松中有紧、紧中有松的感觉。
师父反复强调的把根留住,立身中正膝相住;
已深印脑中。
我深深感到欣慰与幸运;
遇到了明师好师父;

让我明白理解了太极拳的沉,是基础是平台;
没有练出沉,绝对练不出太极内功;
充其量只是一些技巧而已;
甚至都达不到力发于脊。
杨锦富师父不仅拳法造诣高深;
同时也将太极运动与生活融会贯通。
在教授过程中,运用日常生活原理来促进理解拳理;
并且强调举一反三;基于正确习拳方法,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则上说:练太极拳的内功感受是随着练的程度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就说松肩坠肘吧,当肩关节开始松开,就会慢慢的觉得手臂发沉,并且慢慢的膨胀,感觉如同手臂绑着沙袋,随着肩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沉重感就会越大,做动作时就会感觉沉重、很累。在这里,尽量从上往下说,因为练出内功,也是从上往下练出来的。注意:每一项感受,至少有3——4个月的强烈期,然后慢慢的消退,有些感受,是长期有。
1、感觉手臂开始有沉重感,并且越练沉重感越强烈。
2、感觉手臂的膨胀和手掌的膨胀。
3、某些动作,如抱球,感觉如同真的抱一个气球,两手臂之间有弹性。
4、手掌开始通红,严重时变成青、紫色,后回到红色。
5、手掌或手指,如同有针从肉里往外扎,同真的针扎感觉一样,嗖嗖的有疼感(至少要扎3-4个月)。
6、做勾手时,感觉有一个小玻璃球,随着脉搏,顺着手臂撞击手腕的脉门(也是3-4个月)。
7、感觉手臂变成垒球棒子,小手臂粗重,大手臂细轻,通过环吊在肩膀上。
8、某些动作,感觉手掌是一把沉重的铁铲子,手臂是铲子把。
9、做按时,感觉手臂里各有一个小绳,系在嗓子的左右扁桃腺上,手往前伸做按时,感觉这两根小绳在拉动扁桃腺。由于手臂练出沉来以后,这种沉    会拉动到脖子根部,就会把脖子拉长,就会拉动脖子内部的器官,那么,就会拉动扁桃腺。
10,做掤手时,感觉手臂骨头上面的肉体,往下压在骨头上,骨头下面的肉 体,会往下拉坠着骨头。
11,做掤手时,感觉手臂在往前擦一个球的下、前的球面。
12,抱球时,感觉双臂在圈着一个球,球的后面靠在胸口上。
13,感觉穿着一个沉重的沙袋背心,脖子根部以下,往下沉、坠。
14,从肩到脊椎,之间的肉体,变成胶皮状,并且有酸累感。
    可以说,有的感觉短一些,有的感觉长一些,此起彼伏,不断涌现。身体在练出沉来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不同的感觉、感受。
1、感觉浑身绑满沙袋,感觉非常沉重,很累。
2、如同站在齐脖深的水里做动作,感觉有阻力。
3、如同浑身绑满皮筋,感觉做动作非常费力。
4、胸口中间,感觉里面长一个瘤子,越长越大,以后会慢慢的往下走。
5、如同身体像冰一样,感觉从上到下,慢慢的融化,化的部分感觉变成水,没化的部分感觉是冰,感觉冰在托着水,并逐渐的向下融化(气练出来了,有脱胎换骨的感觉)。 这一点可参看,太极拳解密之八:太极气功。
6、胯关节逐渐的练开了,逐渐的感觉胯部的滑动性增加了。
7、做动作时,感觉肢体一下子就滑动到位了。
8、感觉肚子会随着动作转。
9、脚下的踩劲特别大,感觉能把地下踩一坑。
10、腰胯膝脚没磨好的地方,感觉坐汽车里,走在一些警示线的地方,有一 种咯咯愣愣的颠簸感。
11、练开胯时,感觉胯部向外又酸又胀(开胯必须有这种感受)。
12、感觉腿和胯,如同一个要散架的凳子,身体坐在凳子上忽悠忽悠的练拳 (中正安舒)。
13、腰与胯,如同两胯之间是一口锅,腰裆感觉是一把铲子,  往前去的时候,如同用铲子在铲锅里的菜(腰裆的铲劲)。
14、后座时,感觉坐在一个鸡蛋粗的木棍上,  非常稳当(骨头的支撑)。
15、几乎所有的动作,都感觉有球的存在,根据动作的不同,球的形态不同,位置也不同。
为此:
2010年取得吉林省竞赛;陈式太极竞赛套路第二名;陈氏传统器械第一名;
2012年吉林市竞赛;陈氏太极拳竞赛套路第一名,陈氏36太极刀第三名;
2014年吉林市太极拳锦标赛;获陈氏竞赛套路一等奖陈氏太极刀一等奖。
2015年参加全国武术段位考核,考取五段位。
2015年吉林省太极拳运动赛;荣获陈氏56式一等奖,陈氏刀一等奖。
2016年中国吉林首届国际武术比赛;荣获陈式太极拳一等奖,陈氏56式一等奖,陈氏36太极刀一等奖。
2016年吉林省老年太极拳竞赛;荣获陈氏太极拳一等奖,陈氏传统太极刀一等奖。
2017年吉林省老年太极拳公开赛,传统陈式太极拳一等奖,传统陈氏太极刀一等奖。
2018年参加首届世界武术日展演;获得传统陈式太极拳,第一名,陈氏传统太极刀第一名。
2018年全国太极拳公开赛【东北赛区】;陈式太极拳第一名,陈氏传统器械第三名,集体第三名。

















 楼主| 发表于 2022-7-7 13: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武术:
武术的核心是内功;
练武即是修道。
武术:
武是功夫;
术是方法与技巧的规律。
功夫包含功时、功底、功能。
故民间称武功为功夫。
武术的核心是内功;
内功即气功;
是对内气的控制和运用。
而内气的根源在腹中丹田;
这股能量流的锤炼和调动
是武术中动人心魄和令人心驰神住的。

武术是筋、脉、骨、肉、血交相修炼;
达到易筋、易骨、易髓,抱筋束骨;
整身等身体质变;
形似金刚,血成膏脂;
心如白云,神臻化境;
形神俱妙;
并且进行专门的特长修练;
形成自己的杀手锏。

武术还讲象形取意;
采万物之精;
具六巧之能。
讲的是手、眼、身、法、步;
周身上下的内外一体;
吞吐折叠;
闪展腾挪。
 楼主| 发表于 2022-7-7 14: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武术流派众多;
各有心得和特长;
值得深入挖掘。
传统武术的盘练方法丰富多彩;
博大精深;
是对人体各个部位和整体进行多层次;
多方位开发的一个系统工程。
关键是抓住根本;
掌握核心(内功);
一步一个脚印;
有景象,有证验。
招法、式子、拳套;
按武功要求进行的力量开发都是环环相扣;
完备而明确。
武功的全面在于一力降十会;
以巧破千斤。

武术修炼关键是命功筑基阶段;
决定着将来深造的程度。
在练出内功的同时;
即是对精、气、神、
呼吸与动作形体的协调统一;
互为贯注的过程。

如少林七十二艺;
练的好,亦可登峰造极。
一个高级的成功的武术人オ
不是一招一式和一蹴而就的;
它是我国哲学观念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在武术运动上的一种体现。
练武即是修道。
只有按照武术的要求来练习;
才能练出武术的功力和韵味来。
 楼主| 发表于 2022-7-7 14: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力、运动力、功力三者有联系;
但有本质的区别。
本力:
身体本来之力;
或靠多吃增加体重;
“砣”大取胜。

运动力:
现代各种运动产生的力;
很有限。
唯有内功(气功)修练产生的功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
越练越精,越练越长;
表现出来让人生畏。
 楼主| 发表于 2022-7-7 14: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精气神!
内气之源头在下丹田;
现代的认识在某一层面与古代的证验是相吻合的。
人体重心在腹;
人乃立体,不稳定;
常处在运动之中;
走路的振动在腹部产生负压;
生化精气;
维持人体运转。
安静时因呼吸上实下虚;
亦产生负压。
练不练功都有气的产生;
只不过处于常态微量罢了。
这一过程就是重力、激发、传递。

腰乃肾之府;
故经络之头尾在肾;
对全身能量的分布进行控制。
修炼主要是练声、光、电;
即调控光电气的能力。

众人的呼吸用喉;
真人之息通于天心一窍;
与元始祖气相连;
如磁吸铁;
久久气醇,自与天地太虚同一呼吸;
哪有不得长生之理。
 楼主| 发表于 2022-7-24 14: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功站桩要想出成果?
就必须要有三国时代关云长那种
“过五关,斩六将“的精神才行。
所谓“过五关“,就是:
第一,过思想关:
       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站桩对治病健身、益智、防身自卫的重要性,才能不断增强学练站桩的自觉性。
第二,过方法关:
       站桩有严格的方法和要求,只有严格地按照桩功的方法和要求去做,脚踏实地,一丝不苟,才能有收效。
第三,过时间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病健身也好,防身自卫也好罢,并非十天半月便可达到;那种三天打鱼二天晒网。练练停停者,是不会有收效的。只有数年、甚至十数年如一日者,才会品尝到站桩的甜头。
第四,过吃苦关:
       练功开始时,往往会感到很不习惯腰酸背疼,站桩一分钟,如同站了一个小时般漫长。在这种情况下,练功者要有能吃苦的精神,顽强地坚持练下去,决下半途而废。
第五,过困难关:
       练功过程中,时时会遇到各种困难,既有主观上的干扰,也有客观上的难关;练功者只有迎难而进,勇往直前,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到达胜利的彼岸。

所谓“斩六将”是:
第一,斩“杂”字:
       练功贵在专一,然而有不少练功者贪多,杂七杂八地乱学了不少功法,结果非但没有获益,反而出了偏差,或收效甚微。
第二,斩“疑”字:
       练功中出现“病灶”反应时,不要去心存疑虑,而应坚定不移地练下去。
第三,斩“急”字:
       当站桩没有出现功感,或站桩不上功时(其实,这是站桩正处在量变阶段),不要焦急不安,而是循序渐进;到时,自然会水到渠成。
第四,斩“怕”字:
       只要你按照老师桩功的方法和要求去练习,就用不着去怕这怕那,也肯定不会出现偏差。
第五,斩“满”字:
       习练桩功有了成效,不要固步自封,更不能骄傲自满;而应谦虚谨慎,取长补短,力求不断升华。
第六,斩“邪”字:
       不断用科学的道理在解析站桩功现象,决不搞封建迷信。只要我们在习练站桩的过程中;
闯过“五关”,斩掉“六将”,就一定能在修练站桩功中获得理想的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22-7-29 15: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套路的核心要素:
世间万物,从生到死;
都有它发生、发展、毁灭的规律。
任何事物的变化规律;
都是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极变阳,阳极变阴。
太极拳也离不开阴阳变化的规律;
这个规律就是粘黏连随,不丢不顶,舍己从人。
太极拳的套路运行;
当然也有它的规律性。
根据本人盘练套路的体悟;
除了始终贯彻虚领顶劲;
沉肩坠肘、空胸炸背等太极身法要领外;
对太极拳套路运行的四大核心要素:
即腰为主宰(腰带动四肢);
虚实变换(动步重心定,定步重心移);
重心钻地心,节节贯串。
等等具体环节有一个感性-理性-感性的理解:

1 腰为主宰:
腰为主宰是指行拳时;
在意念的指挥下;
以腰带动四肢;
在完成拳路的运作过程中;
起到承上启下的主宰作用。
不光是指尾闾上数第三节命门穴;
而且还应该包括胸椎(脊背,膻中对应的神道穴);
颈椎指脊柱的第一个穴即大椎(人中对应的神府穴)。
虚领顶劲离不开大椎;
空胸炸背离不开胸椎;
而且脊背上的神经
直接控制肩、肘、手的运动;
腰上的神经直接控制胯、膝、踝、脚的运动;
所以腰为主宰是通过腰脊带动四肢;
而转动时,应该是用胯转动;
腰宜松塌,不宜转动;
如果胯不动而腰动;
有三点坏处:
拧脊柱;
中轴易断;
脚下不灵活。
所以腰胯各有分工。
学拳初期,是学招法;
是用手脚打拳;
用的是胳膊、腿局部的僵力;
还不会用腰打拳。
当招法熟练后。
才能渐悟懂劲。
用意不用力练习招法;
渐弃拙力;
开始用腰脊行拳;
用腰脊来带动四肢。

如果手动腰脊不动;那是僵手;

腿动腰胯不动,那是死步。

上肢要体会腰带的感觉;
被动的感觉;
坐车的感觉;

下肢要体会步随身换的感觉;
“意气要换的灵”的感觉。
总而言之一句话:
四肢不要自动、乱动、盲动;
如果乱动,身体散乱;
练不成整劲。
这就是需要上盘的肘定位;
下盘膝盖定位:

2 虚实转换:
动步时重心定;
定步后重心移。
动步时:
重心固定不要移动;
定步以后重心才能移动。
具体操作如下:
何为重心?
尾闾就是重心。
何为动步?
当尾闾坐在右脚跟上,右脚为实脚;
重心落在右脚上;
后脑、尾闾、脚跟,上下一条线;
此时提起左脚;
前移到位;
脚跟落地踏平;
这一过程为动步。

重心(尾闾)始终坐在右脚不能动;
这就叫动步重心定。
动步时要注意三点:
(1)虚脚提起前移时;
重心不能移动;
尾闾依然坐在实脚上。
(2)虚脚提起时;
腿不要自动;
用腰带动;
不是腿的拉力将脚提起;
而是腰脊上的劲将脚提起。
这种练法;体现了腰带四肢的原则;
(3)虚脚提起时;
实脚再松一次;
实脚一松到顶;
脚下产生反弹劲直达脊背;
利用脊劲将虚脚轻轻提起。
也就是太极拳的猫步:
提脚不蹬,落脚无声。
这就是“逢转必沉”的练法。
虚实转换不要用力;
只能用意和气产生的内劲来转换。

定步后重心移。
何为定步?
当虚脚落地踏平后,才算定步;
此时重心才由实脚渐渐移到虚脚。
这种移动只能是渐变;
而不能突变;
只能是绵绵不断地变;
节节贯串地变。
必须是轻、慢、勾;
由虚脚渐变为实脚。

我觉得真的太极拳不是那么容易的;
它和常人的运动规律绝对是不一样的。
常人动步之腿是带力的;
自动的,重心是随步移动而移动;

而太极步则不同;
它的动步之腿是不带力的;
是用腰来带动的;
重心也不能随便移动的;
只能是定步以后才能移动;
这就是太极步与常人步不同之处。

3 重心钻地心:
拳路在运作过程中;
重心是如何钻入地心的呢?
腰胯一松,臀部有膨胀感;
重心像流水一样从腹股沟;
通过脚踝,流向涌泉,钻入地心。
钻地心是个系统工程;
不是说你想钻就能钻的;
而且是有条件的:
必须腰、胯、膝、踝全都松开才能完成。
钻地心在什么情况下应用呢?
往往是在步随身换时应用:
说具体一点;
就是当虚脚提起的那一瞬间;
实脚再松一次;
此时重心钻入地心;
同时脚底产生向上的反弹劲;
直达脊背;
将虚脚徐徐提起;
并送向前方。
这是腰带下肢的运行过程。
值得说明的是:
不是腿用力拉动;
而是腰脊带动。
腰带上肢还相对容易些;
腰带下肢就比较困难;
没有一定的松沉功夫是做不对的。
腰胯松全身松,上下通;
腰紧全身僵,气血不畅。
盘练拳架时不能有分毫的拙力;
束缚我们的筋骨血脉。

4 节节贯串:
盘练拳架的周身轻灵是须要节节贯串。
贯串者指:
由甲式转换到乙式;
其过渡时之动作须顺势进行;
要慢、匀、稳;
不可停顿;
不可跳跃;
有序的节节贯串;
务必使诸式之间宛如以索穿珠;
方为合格。
通俗的说法就是骨节由甲式一节一节贯串到乙式;
就叫节节贯串;
这种贯串;
是随脚下的阴阳变化而节节贯串(或叫连绵不断)的转移其重心;
而重心的移动又突出表现为尾闾的移动;
尾闾到哪里重心就到哪里。
每一次的虚实转换;
每一个动作从开始到终了;
首先想到的是骨节的节节贯串;
重心像水一样的流变。
如果说“松柔”是太极拳的灵魂;
那么节节贯串就是实现“松柔”的具体措施。
要达到这一步功夫;
其前提是:
全身要松透、松净、松整;
这里的松是指身体的框架结构如同接骨抖榫一样,
是一个周身一家的整体;
也就是骨升肉降(肌肉)筋揉的松!!!
有了松沉劲;
有了抽丝劲;
有了节节贯串;
才算有了内劲。
我们所看到的蛇行;
就是连绵不断,节节贯串。

要想节节贯串;
必须节节松开。
每一动都要节节贯串;
竖有竖的贯串(指四肢的骨节和脊柱的骨节);
横有横的贯串(指腰胯的转动)。
之所以节节贯串;
就是不能跳动;
必须一节一节地串动。
这种贯串劲;是松的贯串;
有了贯串才会有柔劲;
有了柔劲才会向高层次弹劲发展。
也就是极柔软;
然后才能极坚刚。
真正的太极拳是走极端的;
能极轻才能极重;
能极柔才能极刚;
能极慢才能极快。
这就是太极拳的极的解释: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因此不能把懈和软混为一谈。
松是有等级的;
松的下一步是柔;
柔的下一步是软;
软的下步是极柔软;
所以极柔软才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四项核心要素都不能少。
腰为主宰,是说腰必须带动四肢;
用腰脊行拳;
手脚不自动、乱动;
虚实转换,是阴阳变化;
也就是重心转换;
是太极拳第一要义;
重心钻地心,特别是虚实转换时;
逢转必沉,钻地心的感觉更加明显;
节节贯串,即贯串拳路的始终;
每一次虚实变换;
式与式之间的连接;
都要考虑到节节贯串。
 楼主| 发表于 2022-8-5 13: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武术的内劲是什么劲?
就是劲整!!!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
发劲要有根源;
劲起于脚根;
主于腰间;
形于手指;
发于脊骨。
又要提起全副精神……

劲整:
外家拳打人:
打在哪哪疼;
甚至会受伤;
却很少有能把人击倒或击出的;

内家如太极拳家是另外一种体验;
接触点是松柔的;
没有絲毫触痛;
只觉得如坠悬崖,全身失控;
被一种无形的强大力量击倒或击出。
这种劲称为内劲:

由于不知道这种劲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往往对内劲充满神秘感。
从技术本质上来说;
内劲就是整劲;
的确很神奇,但并不神秘。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
整劲,就是按照技击规律的要求;
把自己全身的力量练成一个动态变化的整体;
当全身任何一点与对方接触时;
全身各部位都同时发生相应变化;
发出的劲都可以是全身力量的高度集中;
其中的秘密当然还是身法:
也就是练拳首先要把姿势站对了。
既授之以姿式;
复传之以心法。
一旦豁然贯通;
如佛家禅机顿悟;
物来顺应,头头是道。

你姿势站对了;
当然其中包括要分清虚实;
就基本上有了整劲。
但要练成完全符合实战要求的整劲;
还需要在走架的每一瞬间都做到身法不散;
周身一家,一动无不动;
进退转换无不得机得势;
这将是一个长期的用功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22-8-5 15: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要提起全副精神:
精神,人的意识活动之集中状态和内在实质。
太极拳的一切练法用法都是意;
身法也是意;
特别是身法中有一项要求叫做提顶;
就包括提起全副精神;
而整劲之所以又称为内劲;
正因为全凭精神的支撑;
意识的高度集中。
如果走架打手时精神不集中,萎靡不振;
则必然身法散乱;
很容易为敌所乘。
但要做到提起全副精神
并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
而是源于“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
即天地万物的普遍规律与技击的特殊规律之深刻认识;
并按照这样的正确认识以修炼自身而有所成就;
乃能提起太极拳技击的全副精神。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使自己的技击精神与天地精神合而为一;
自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进退转换无不得机得势;
走架打手和日常工作生活无不从心所欲。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