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5-18 14: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动物奔跑;
内脏的前后冲撞与脊柱一起拉伸收缩;
从而将劲力传递至四梢;
能够快速窜进;
实质是“胯脊”之动;
以根带梢;
是根节劲力;
更是整体劲力。
无“压”不成功;
平时要善于借助肩压;
胯升使脊能弹;
模仿动物捕捉之势;
必有所得!
 楼主| 发表于 2022-5-19 13: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22-5-18 13:22
传统武术的精髓是练出身体的“本能”!!!
当我们能够把拳真正“练到身上”;
你会发现练拳可以是“半自 ...

练拳时,要做到“落地生根”,但并不是说一脚踩个大窟窿,我们看猫在走路时,每一步都感觉是小心翼翼,走的非常细腻,轻提轻放。练拳时,要做到脚下有数,得做到“碾压”而行,由脚后跟过渡到前脚掌,脚趾抓地,步步为营。
图片

人体腿部三节中,脚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此三节同样遵循“起、随、追”的动作要求,平时走路,我们注重感受脚与地面的接触,用胯抽提带动腿运动,用两腿的磨来感受阻力,一旦发动,可以做到出腿如钻,抖擞间完成身法步法的变换,做到“起如风,落如箭,追风赶月不放松”。

“功夫在背”,背为人体最大最宽之处,毫无悬念,所蕴含的劲力也是最大的。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拳架好不好,功夫高不高,可以从背上看出来,背活并且能崩弹旋裹,如同变形金刚般的根据需要展现出不同的状态,是为活、整!

背的力学构造由胯、脊、肋、肩主宰,它们开发好了,背必然活力无限,潜能尽数发挥。我们在练习熊膀时,将胯、肩的拧裹崩弹,肋的折合,脊的旋拧,肩的压弹充分表现出来,从而实现“龙身”!所谓“身备五弓”,两臂,两腿带身弓,最大的弓在于背,也就是人体躯干,我们只有将背脊盘好,才可以将这把弓的威力表现出来!

古人创拳,循动物之能,像其形,取其意,而后成拳,精髓全在“本能”二字。动物不练拳,但却有过人之能,纵横反侧,灵动无比,全在平时以“胯脊”带动身体整体运动所致。动物不练器械,不练肌肉,天生筋骨发劲,用“大筋”牵动骨节运动,所以动物不练拳,但又时时在练拳,真正做到“拳不离手”的,是动物而不是人。狗在犬吠之时,同时在盘练“横隔肌”,能够用其带动内脏进行提坠练习。我们看到狗在攻击人时,发出“呜呜”的声音,实际上是在调动“横隔膜”,处于攻击的状态!所以说,动物比人更懂得如何运用本能来形成战斗力!
图片

“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是指在练拳的时候,“根、中、梢”之间的关系。开始都是梢节的动为主,后面过渡到根节带动梢节的过程。而在运用的过程中,讲的是“一动无有不动”,根催梢动,梢带根至,整体如弹簧般颤动,又称“颤劲”。此时劲力不分先后,是劲力的整合阶段,或者称“化劲”也可。不管“明劲”也好,“暗劲”也好,到最后都是一把劲,也就是“颤劲”。“静如处子,动如山崩”,“静”如同入睡一般,“动”则如惊醒,越是不经意间,越接近人体本能,人体的潜能往往是经受外界强烈的刺激以后迸发出来的,此时可以将人体的神经反射与内脏、筋骨融为一体,接近动物般的本能,所以说,练拳就是练的返先天!

拳有内外三合,其中外三合为“手脚合,肘膝合,肩胯合”,所谓“合”则如皮筋牵引,崩弹而动,同步打击,上下梢节间不是默契,而是“牵引”,是实质性的劲力连接。“脊柱”是上下肢之间的桥梁,依靠“脊柱”崩弹之功实现对接,令打击一气呵成。我们在练习过程中的“压肩,收尾闾”目的就是拉背,或者称“开弓”也可以,通过自身调节,使其充满“弹力”。使用时,用脊柱带动两“端点”同步崩弹发劲,将劲力传递至上下“节点”,共同攻击,手脚齐到,多点同时攻击,这在实际运用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五弓合一”的核心体现,也是传统拳区别于现代搏击的重要环节。
图片
“脊柱”这条“大龙”,人体开合崩弹,回转盘旋皆赖与此。“胯”是人体运动的核心,与“脊”相连接,构成运动组合,两者相互作用,如同一体。脊柱是多关节连接,每个关节之间皆由“大筋”相连,既可以撑拔拉伸,又可以压缩成弓,能够有“皮筋”般的纵向崩弹劲力,又具备如竹竿般的压弹,可铸就四面八方之势,是人体起落纵横的关键元素,其连接于“胯肩”之间,是胯劲延伸的必备条件。看动物奔跑,内脏的前后冲撞与脊柱一起拉伸收缩,从而将劲力传递至四梢,能够快速窜进,实质是“胯脊”之动,以根带梢,是根节劲力,更是整体劲力。无“压”不成功,平时要善于借助肩压、胯升使脊能弹,模仿动物捕捉之势,必有所得!
 楼主| 发表于 2022-5-19 14: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的影,树的根;
初学拳者;
先学动作;
结构原理;
这是基本功。
练到高阶,不是动作了;
化成了体感。
高手,看别人练拳;
只抬眼一照;
身上就能有感触;
就知道对方练的是什么。
招式可以变;
味道改不了;
吸取你的拳味儿;
回去一揉,成自己的了。

风火轮,乾坤袋。
有句话叫整中有活;
说的是一种状态。
如抱个桩,筋骨扩张;
支撑饱满;
这个饱满当中;
每个关节,窍缝之间;
都能开合,或者旋转。
所谓网兜劲:
像个麻袋,撑开了;
装满了小球;
每个球都能动;
还能整体鼓荡。

不知身外事,梅花依云栽。
脑力强大的人;
精力充沛;
精力这个东西;
是神孕育的。
一个人,总恍恍惚惚;
精力不集中;
是神不安稳;
无法专注思考。
功夫深的人,懂得养神;
所以能持续深入。
养神,最简单的方法;
就是保证睡眠充足。
想练好拳,先要睡好觉。
 楼主| 发表于 2022-5-19 14: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拳很个性化;
同一个劲;
不同的师父;
讲解角度不同。
师徒之间,讲缘分;
性格对路;
教和学才成默契;
同时也是一种享受。
就盼着到了火候儿说那两句;
说的听的,都特过瘾。
徒弟听了立马身上有感觉;
师父也能为徒弟找到了个劲而兴奋的一宿睡不着觉。

云中山雀,草尖蚂蚱。
得了一句话;
到练出东西;
还有个过程。
一句话,好比一个引子;
顺着这句话;
找到那个体感;
品出劲的味道;
就忘不了了。
一千次云手,最后云手没了;
只剩一个圈;
抬手就是它。
先有概念;
再脱离概念;
浑然天成。
无招无式,物我两忘。

太极,不是一个套路。
懂劲了,什么都是太极。
外行看不懂;
心里纳闷,那是太极吗?
东一下,西一下。
内行知道,他无需招式;
随便怎么动;
都是太极劲;
一派天真。
太极不是形式;
而是一种状态。
 楼主| 发表于 2022-5-22 16: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偏沉是一种放松的方法;
是在整体放松的前提下;
减弱一边;
特别是腰腿间实脚侧一边的支撑力;
使肢体自然地在失衡中生势;
在求衡中相随;
从而产生运动。
因偏沉而产生的运动;
是松出来的运动;
就像利用水向低处流的性质开渠引水水自流的运动:
是依照自然规律;
信服、接受并利用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
用自身重量引导出来的运动:
虽有神情向往;
却无想当然地意力干扰;
是任凭生理心理自然理顺;
生命自由舒卷,超凡脱俗、
返璞归真地运动.
因而是性质纯、质量高、效益佳、
感觉美、味道正的太极拳运动。
 楼主| 发表于 2022-5-22 16: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拳架的松沉:
盘练拳架能感受到自身的重量。向下放松;
体内意气就像水中泥沙向下沉;
因此也叫松沉;
或简称“沉”。
沉生定,沉生轻;
沉生膨,沉生神;
沉是太极拳一切劲力;
一切动作.一切技艺的源泉;
是“用重量不用力量”;
用重力不用体力练拳的前提。
如果能看到自重螺旋;
则拳架就更好了!!!

沉,也不是全身毫无区别地同时一致向下沉;
而是有的部位沉;
有的部位不沉;
有的部位先沉;
有的部位后沉;
有的部位显沉;
有的部位隐沉。
沉的部位多是偏于一边;
或偏上边,或偏下边;
或偏左边.或偏右边;
或偏前边,或偏后边。
这叫偏沉。
偏沉则随!!!
与偏沉相对称的一边定是偏轻。
偏沉的部位为阴、为实;
偏轻的部位为阳、为虚。
偏沉与偏轻互根互生;
相反相成、阴阳相济;
是借地力、用重力推动行拳的基本方式。

偏沉与偏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两者相互作用引动肢体运行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是偏沉与偏轻的两个部位在同一条垂直线上;
上下互借反作用力运动;
如胯及胯以下偏沉;
并以其反作用力支持立腰伸脊;
向上送力,推动上下逆向相开:
又如腰及腰以上向下偏沉;
并以其反作用力提吸腿脚偏轻;
牵动上下意气相向相合。

第二种是偏沉与偏轻的两个部位
分列在重心垂线左右(或前后)两边;
像天平的两盘;
互借杠杆之力运动。
如前边偏沉.则后边偏轻;
左边偏沉.则右边偏轻。
反之亦然。

第三种是前两种的综合运用。
如左腿偏沉;
依上下的反作用力而论,则左臂偏轻;
依左右的杠杆力而论.则右腿偏轻;
若依右腿偏轻的上下反作用力和
左臂偏轻的左右杠杆力综合而论;
右臂必然偏沉。
四肢虚(偏轻)实(偏沉);
相邻者相反;
交叉者相同;
能相互借力;
相互平衡;
互为其根;
形成周身一家的整体;
因而是最合理的虚实结构。

第四是通过呼吸开合和意气升降;
轮流侧重接受(即强化)一种地力;
抵制另一种地力。
例如:吸气提气时以强化偏轻为主;
抵消一部分偏沉;
就像将半塑料袋水提起来;
能增强周围向内的收束力;
有利于四肢收缩蓄劲:
呼气沉气时以强化偏沉为主;
抵消一部分偏轻;
就像将半塑料袋水放在地上;
以增强其向周围的扩张力;
有利于四肢伸放发劲。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14: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应该做到的10个方面,你能做到几个呢?

学习太极拳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不止要通过修炼太极拳提高身体素质;
更要接受太极思想的熏陶。
要做到这一点;
身法、动作很重要;
同时,对修炼的目标有看法、有思路;
也是非常关键的。

1、意念足而力莫发:
注重用意念去带动全身的运动;
而绝对不是用力来带动全身运动。
盘练太极拳的时候;
动作很柔是松的非常好的效果体现。
只有松柔了周身才能如杨柳春风,随意而动。
只有松柔不用力;
才能用意念的力量让气行走;
从而带动身体的运动。
从而将气含蓄在体内而越养越足。

2、双脚求虚实结合:
古人曰:传拳不传步,传步打师父。
太极高手练拳的时候;
一脚用力时;
另一脚就肯定是虚的;
即左用力则为实;
而此时右就为虚。
只有这样,才能完整体现太极的阴阳原理。
切忌,不能双腿都实而踩力地。
太极拳中有很多对称、互抵关系;
太极拳既是一种顺从也是一种矛盾。

3、气沉丹田顺气血:
练拳把气往自己的小腹部位走的。
这叫气沉丹田。
当身体下沉,涵胸与松腰同步的时候;
气沉丹田的感觉就有了。
这种状态从始至终都要保持。
这叫“丹田养就黄金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是养人长命的好玩意!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15: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4、盘练拳架需要轻拿轻放才出轻灵:
在练拳的规矩讲究上。
不管是哪一只脚落下来的时候都是落的很轻;
这就是迈步如猫行。
实际这练的是那股太极独有的劲道的拿捏。

5、上亦动则下相随:
练拳绝对是需要上下相随的。
什么是上下相随?
也就是上若动的时候;
下则跟着就要动。
下一动,上面也跟着动。
动的一致,动的和谐。
我练拳是下动了才上动。
只有做到了脚动,腰动,手动;
眼神跟着动;
才能提及一气呵成。

6、内外结合互制约:
练拳都是内外相合的;
因为,对于从练功夫的角度来讲;
要以内部的神;
就是指意念来带动身体的运动;
然后再以身体的运动而达到养神的功效。
所以,神即内,形即外;
两者相结合起来;
形神相依就完全具备了身心双修的功效。

7、沉肩坠肘若轻力是关键:
练的太极拳是不是高手,看他的两个肩。
当双肩竖直的时候;
根本不能用来练习。
所以,高手练拳都是松肩坠肘的。
如果肩提起了;
再稍用力,就会有气往上。
肘也是一样的道理。
架肘必抗肩;
则气血通不了;
因为任督二脉被肩井穴堵死了!!!
所以,练习的时候要保持沉肩坠肘的开肋运动。
谁做到了谁的拳就越练越好。

8、胸前含及背拔出:
这就是空胸炸背!
盘练太极拳的时候
都是空胸炸背的体资。
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指胸不能往前挺;
而背则最好是呈弓状。
这样,才会形成气贴于背的条件;
才能达到太极的终级作用。
能气贴脊背则能力由脊发。
能力由脊发则功夫上身矣!

9、绵而不断天行健:
行太极拳的时候,动作连绵不断;
犹如长江大海绵绵不绝。
这正如易经当中所言:
天行健,君子自强以不息的道理一样。
所以,盘练太极的时候;
一定要做到绵柔而不断;
只有养成式式相连;
劲力不断的习惯;
才不会让人乘虚而入。

10、动中求静不散乱:
盘练太极拳的过程中;
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
即看似不动未必内里没动;
看似动了内里又是保持着一定的静。
这就是心与身体的一种结合。
即静体非知思想动;
而动体非知思想静。
就是这个道理。
只有在动静中结合;
才能让太极走上更高层次。
 楼主| 发表于 2022-6-6 15: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拳架内劲的神秘面纱:
何为"内劲"?
神气合一而已。
随着练精化气、练气化神;
练神还虚,炼虚合道;
神气藕合为协同有序;
内劲渐纯。
故内劲是习者身心有序协调达致中和时;
肌体产生的一种潜能。
内劲无声、无嗅;
无形无迹,无一定处所;
惟有求中和以致神气合一;
方可得之。

凡是配合呼吸和全身统一的用力都能称为劲;
弛时呼气为内劲;
一张一弛轮换而行;
一内一外互为其根;
可见决无外劲脱离内劲;
也无内劲脱离外劲。
关键是起作用的是哪一种劲。
用内劲作发劲的称为内家拳;
用外劲作为发劲的称为外家拳。

 楼主| 发表于 2022-6-6 15: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解开这个"秘":
首先必须对人体运动系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从解剖学里了解到:
肌肉收缩产生动力;
牵引骨杠杆;
绕关节运动轴进行各种转动。
在人体的复杂运动中;
骨为杠杆;
关节为枢纽;
肌肉为动力。
肌肉在人体内分布极为广泛;
全身肌肉约有500余块;
其重量占体重的40%;
四肢肌肉则占肌肉总重量的80%。
肌肉的基本特征是收缩和放松。
肌肉收缩和放松是由神经系统支配而产生的。
肌肉收缩引起运动;
是由肌肉附着在骨上的位置而决定的。
关节周围的肌肉可单独收缩;
也可以联合收缩;
各式各样的活动
就是肌肉以各种方式联合收缩的结果。

所以,我认为内劲就是一种力;
一种肌肉力;
内劲也可称为"内力"。

祖国医学理论中叫作"元气""内气""中气";
俗称"气力"。
这种气力是人生而有之的;
直至生命结束,才完全消失。
人生下来以后;
随着生长发育;
随着人为的锻炼;
人的气力也会增大。
这一点是每一个人都会体验到的;
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言。

内劲就是身体内部在意念的支配下;
中枢神经指挥身体各部骨骼肌(运动肌)运动时产生的能力。
在意念的支配下;
也就是在"神经的支配下";
而我国古代并无神经之说;
只说在"意"和"气"的支配下;
所以俗称"气力"或"力气"。
"意"和"气"是抽象的;
是看不到的;
要练气就是指;
"意到气到力到";
其实是形成的一种新的肌肉用力的配合方式;
民间常把这种力叫作"丹田力"。
这就蒙上了一种神秘色彩。

太极拳的"内劲";
不能混同于一般的外劲;
它除了具有力的共性外;
还有它的个性;
它的特殊性也就它的特征性。
具体表现在:
首先,太极拳的"内劲"是一种"整劲"。
也就是就说:
太极拳的内劲带有整体性;
它是全身的肌肉协调动作所发出来的;
其根在脚;
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
发于脊背;
由脚而腿而腰完整一体。
这就是劲在体内的运动轨迹!!!
所以这种劲力是超常的,是巨大的。

其次,这种内劲;
也具有灵活性和爆发性。
它是在千钧一发之际;
审时度势,灵活运用;
掌握对方的动态变化;
抓住对我有利的时机;
瞬间爆发出来的;
它具有不可阻挡的摧毁力和杀伤力。

最后,这种内劲;
也带有隐蔽性和穿透性。
这种内劲不像外劲;
一拳打出去;
就会使对方脸青鼻肿;
是人们所能观察到的;
而太极拳的内劲是隐蔽的;
带有穿透力;
对方受的是内伤;
而不是皮肉伤。
受伤者往往外不露皮肉伤;
而五脏六腑却会受到严重的损伤。

那么,这种"内劲"是怎样形成的呢?
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
尽管唯物论者不相信"天才"之说;
但先天的身体素质;
是产生内劲的基础。
身体健康;
肌骨细腻,富有韧性。

其次要勤学苦练。
练拳的唯一秘诀就是一个"练"字。
没有坚贞恒,真传学不成。

要做到:
① 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
不同的套路,有不同的基本功要求;
但桩功是不可少的。
要下苦功练好桩功。
站至胸腹空空,手足相通;
"一通百通";
拙劲变成了整劲;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