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5-13 14: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拳架功夫的核心:劲!!!
什么是劲呢?
拳经有云:
练劲不练力,劲力打拙力。
凡能抬举、提拉重物而不能
运力达于四肢者;
武术称之为有“力”;
但叫它为死力、拙力。
而能将全身之力运送于一拳一脚
甚至一指之端而后放出者;
称之为有“劲”;
也叫劲力。
也就是劲达脂稍!
“劲”有透力;
可由表及里;
“力”无透力;
仅及于表面。
看看劲与力的区别!
“劲”有爆发力;
但不能持久;
“力”能持久;
但无爆发力。
武林高手能以手掌击石成块;
以指钻砖成洞;
足见透力之强;
力大者不能。
力大者可日负百斤;
往来百里;
持久力强可见一斑;
武林高手不能。
武林高手可一拳跌人丈外;
一脚致人非命。
可见“力”与“劲”是不大相同的。
练武讲究练的是“劲力”;
而不是“死力,拙力。”

如果只想练出力量;
那还不如去抡大锤。
而个人认为劲就是肌肉收缩,舒展;
所爆发出来的力量。
就这么简单!
不要小看这个肌肉收缩舒展;
这里面技巧可大了。
 楼主| 发表于 2022-5-13 14: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22-5-13 15:52 编辑

太极拳套路是从实战中总结的最常用的招式。
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各种蓄劲发力方式。
一套拳练完了,全身上下;
该锻炼的地方也都锻炼到了。

练功夫的目的是为了打人;
而要想对人造成足够的伤害;
必须有足够的力量才行。
而拳架功夫就是挖掘人体潜能;
从而爆发出最大的力量来。
怎么才能爆发出这样的力量来呢?
按照现代科学理论得出;
人的肌肉潜能非常的大;
全部肌肉像一个方向使劲;
可以发出20吨的力量来。
但是由于人体结构的限制;
肌肉是不可能像一个方向使劲的;
但是可以调动尽可能多的肌肉
向一个方向使劲。

劲有寸劲、整劲、根劲、鞭劲等等。
而整劲,根劲就是如何调动
更多的肌肉参加到攻击与防御中的技法。

中国拳法讲究架势;
每一拳打出:
总有步伐,身形相配合;
比如常用的弓箭步,马步;
每一拳打出;
除了胳膊,肩膀的肌肉要参与运动以外;
背部,腰胯也要相应扭动做功;
而腿部也要用力;
最后力量作用在脚上;
脚要扣地。

换个角度来看:
每一拳打出;
力量从大地反弹而来;
节节贯通到;
脚、小腿、大腿、腰胯、背部、肩膀、胳膊等
各处肌肉均要做功。
而防御时;
接住对手的拳;
不是硬搪,而是相应的后撤;
同时借助全身的肌肉;
均匀做功;
最后外来力量通过躯干作用于大地。
就仿佛你的身体是对手与大地之间的一根弹簧一样;
一拳打在练家子身上;
最终力量被传递到地面;
而练家子的身体不过是
这个打击力与地面的缓冲而已。
这就是拳架的借力打力!

这就是为什么和练家子交手;
打在他们身上的拳要么仿佛打在陀螺上;
吃不住力;
力量往往偏转;
结果本来力量很大的一拳;
反倒成了最大的破绽;
给对手创造了机会;
这是内家拳的卸力;
通过旋转偏转对手的力量;
要么仿佛打在了棉花堆里;
使不上劲的缘故;
就是因为对手的的身体仿佛像一根弹簧。
这就是化打合一的机理。

一边接住你的拳;
通过躯干将力量作用在大地上;
全身所有肌肉均匀用力;
消解了你的力量;
同时他也完成了压缩蓄劲的过程;
当你的拳伸展到极致;
或者力量用尽;
就是反击的时机。

比如太极拳有一个经典的表演项目:
就是太极拳拳手:
低弓箭步站好;
然后五人,甚至十人,二十人排成一排来推;
一般说来是推不动的.
这并不神奇,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不管五人、十人还是二十人来推;
所用力量总是柔性的;
缓慢用力,而不是爆发力;
这些人用力不一;
要调整到最大力量需要很长时间。

另一个就是;
太极拳手摆出低弓箭步;
用肩膀受力;
这个姿势;
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全身肌肉力量;
然后力量最终作用于地面。
所以再多的人来推;
不过是通过太极拳手身体推大地罢了;
所以推不动。
当推动的人力量越来越大的时候;
只要用根劲卸力;
力量就卸走了;
造成排列为一排的人用力方向变化,不一致;
就纷纷跌倒。

拳手的三体式站好;
你用大力突然猛推;
他不是像普通人那样向后倒;
而是向前趔趄。
这就是因为你推他的时候;
他躯干与腿部用力;
将力量作用地面上;
当推的力量突然回收时;
由于反作用力;
身体反倒向前倒。
要想控制全身肌肉同时收缩发力;
就必须让全身肌肉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
因为全身肌肉同时放松;
才能同时收缩发力。
全身肌肉放松是练整劲的基础。
你要想把全身肌肉放松;
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往往是你越想松肌肉就越紧。
肌肉放松必须是在潜意识中才能松。
松的是肌肉;
但是筋和骨架子不能散;
练成了“形散而神不散”;
就好像肉挂在了筋骨构成的架子上一样。

站桩,静功都是为了练“松”。
拳法使用类似于“禅”的方法来练“松”;
让精神达到一个无思无想的玄妙的;
快乐的境界来放松身体。

而根劲则是躯干与脚借助地面的力量。
根劲由于是靠着躯干的力量来增强攻击得力道。
武当的沾衣十八跌,就是利用根劲的典范。
沾衣十八跌动作不大;
全靠躯干用劲;
有丹田劲、顶劲、踵劲、起劲、落劲、抑劲、沉劲、催劲。
手不能伸的太长;
离躯干过远;
手也不能抬的太高,不能过胸。
无论是抬的太高,还是伸的太长;
都会借不到躯干的力量;
也就是借不到根劲。

如起手式真正的意图是:
力从地面升起,节节贯通;
利用丹田力将双臂弹起;
双臂与肩膀是处于“松”的状态下。
真正可以用于打斗的太极拳练起来并不慢;
而是有快又慢。快慢相间!
太极拳套路是从实战中总结的最常用的招式。
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各种蓄劲发力方式。
一套拳练完了,全身上下;
该锻炼的地方也都锻炼到了。

所以可以实战的太极拳
练的时候应该是有快又慢;
快的时候应该是向外发力的过程;
而慢的时候则是处在“松”的状态;
不断的变幻姿势;
以利于下一次的发力。
运动规律:快慢相间!
真正会练太极拳的;
练完一套拳非常的累。
这就是我们所盘练的活步太极拳也!
如果能坚持连续打上个八套九套的;
那么功力是相当深厚的;
年纪不超过40;
练拳不超过20年很难完成。
武术的最终着眼点在于实战;

武术套路不过是锻炼的一种方式罢了。
而现代有些人不理解;
把武术套路这种锻炼方式变为目的。
武术套路不追求功力的积累锻炼;
而是追求动作的“高、难”;
而外行则是喜欢看摔;
看腾空飞踢等炫目动作。
如果那样的话;
个人认为不如去看体操更能赏心悦目。


而寸劲也是爆发力的一种;
所谓寸劲;
就是指发力的距离非常的短;
按照现代拳击泰拳等格斗理论;
拳要想获得足够的速度与力量;
必须要有一个用于加速的距离。
但是在中国传统内家功夫中;
当爆发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在很短的距离内就可发出足够的速度与力量;
这就是寸劲。
甚至达到手贴住目标;
只要一抖,就可将人“放”出。

寸劲有姿势的限制;
虽然爆发力练到一定程度;
可以在任何姿势下发出寸劲;
比如手臂伸直的状态;
但是在特定的姿势下
发出的力量确是不一样的。
在特定的姿势下可以借到更多的劲力;
使更多的肌肉参与到蓄劲发力的过程中。

由于全身肌肉的在刹那间
统一发出巨大的力量;
虽然力量很大;
可以将一个成年人轻松“放”四五米远。
所以,中国内家功夫虽然威力巨大;
但每一个实招往往孤立的。

拳者必须学会卸力、引力。
以瓦解敌人攻势。
但是卸力、引力必须学会如何“听力”;
只有“听”到了力;
把握到了力的大小走向,才可发力。
但是,不经过大量实战训练这是相当困难的。
所以,太极拳就发展了推手这一练习方式。

弹簧劲,左右两只胳膊交替出击;
就是以腰为轴心;
不断的利用腰劲扭动;
在上半身形成整劲出拳;
利用双脚踩位的过程
来平衡上肢出击产生的力矩。
当一拳击出,另一拳后撤完成了蓄劲过程;
如此反复,就好像拨浪鼓一样;
一转动小鼓的底下的把手;
小鼓两侧的绳子就左右旋起。
这样就形成了反复连续打击的态势。
虽然拳借不到腿部力量;
但是借助腰劲快速出击;
威力也很可观。

鞭劲则是当肩背肌肉;
上臂肌肉爆发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可以将拳头胳膊,像鞭子一样甩出去攻击敌人。
这样的所发出劲力速度快;
力量大,回撤快。
而且在末节有杀伤巨大的“抖弹力”。
而腿也有类似踢法;
比如说鞭腿,就是以支撑腿为轴;
提膝、摆胯、出腿,将小腿“甩出”。
这种攻击方式是将肢体当作武器来攻击对手。
实际上,这种劲力无所谓内外家;
实际上,只要有了足够的爆发力;
都可打出鞭劲。
比如,拳王泰森他的拳在末节就有“抖弹力”,这就是鞭劲。

决定动能的因素不过两个:
质量和速度:
质量是一定的了;
那么拳击手不断的提高拳头的速度以增强杀伤力。
 楼主| 发表于 2022-5-18 10: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22-5-19 13:53 编辑

传统武术的精髓是练出身体的“本能”!!!
当我们能够把拳真正“练到身上”;你会发现练拳可以是“半自动”化的;
我们只需要找到一个“阻力点”;
就会自动崩发出劲力。
用这样的方式发劲;
不容易累;
即使连续打几百个,也不会耗很多体能。
虎豹等猫科动物,擅长筋骨劲;
它们在奔跑时,持续性非常强。
我们练拳,就类似于动物奔跑时候的状态;
用身躯带动肢体运动;
加上筋骨的崩弹;
动作显得轻灵而有稳健;
但又能做到疾如闪电。

“出手如箭,回手如钩”
是充分运用了动物奔跑时候的发力模式;
肢节在躯干带动下;
做循环往复的动作;
任意一动都是“整体劲”;
丝毫不会散乱。
在形意拳实战中;
用“打人如走路”来形容功夫练到身上的程度。
当真正掌握了动物运动时候的核心;
也就掌握了内家拳的实质!



 楼主| 发表于 2022-5-18 13: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武术的精髓是练出身体的“本能”!!!
当我们能够把拳真正“练到身上”;
你会发现练拳可以是“半自动”化的;
我们只需要找到一个“阻力点”;
就会自动崩发出劲力;
用这样的方式发劲,不容易累;
即使连续打几百个,也不会耗很多体能。
虎豹等猫科动物,擅长筋骨劲;
它们在奔跑时,持续性非常强。
我们行拳,就类似于动物奔跑时候的状态;
用身躯带动肢体运动;
加上筋骨的崩弹;
动作显得轻灵而有稳健;
但又能做到疾如闪电。
“出手如箭,回手如钩”是充分
运用了动物奔跑时候的发力模式;
肢节在躯干带动下;
做循环往复的动作;
任意一动都是“整体劲”;
丝毫不会散乱。
当真正掌握了动物运动时候的核心;
 楼主| 发表于 2022-5-18 13: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22-5-18 13:22
传统武术的精髓是练出身体的“本能”!!!
当我们能够把拳真正“练到身上”;
你会发现练拳可以是“半自 ...

也就掌握了内家拳的实质!
练拳时,要做到“落地生根”;
但并不是说一脚踩个大窟窿;
我们看猫在走路时;
每一步都感觉是小心翼翼;
走的非常细腻,轻提轻放。
练拳时,要做到脚下有数;
得做到“碾压”而行;
由脚后跟过渡到前脚掌;
脚趾根扣地,步步为营。

 楼主| 发表于 2022-5-18 13: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创拳,循动物之能;
像其形,取其意,而后成拳;
精髓全在“本能”二字。

动物不练拳,但却有过人之能;
纵横反侧,灵动无比;
全在平时以“胯脊”带动身体整体运动所致。
动物不练器械,不练肌肉;
天生筋骨发劲;
用“大筋”牵动骨节运动;
所以动物不练拳;
但又时时在练拳;
真正做到“拳不离手”的;
是动物而不是人。
狗在犬吠之时;
同时在盘练“横隔肌”;
能够用其带动内脏进行提坠练习。
我们看到狗在攻击人时;
发出“呜呜”的声音;
实际上是在调动“横隔膜”;
处于攻击的状态!
所以说,动物比人更懂得如何运用本能来形成战斗力!
 楼主| 发表于 2022-5-18 14: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
是指在练拳的时候;
“根、中、梢”之间的关系。
开始都是梢节的动为主;
后面过渡到根节带动梢节的过程。
而在运用的过程中;
讲的是“一动无有不动”;
根催梢动;
梢带根至;
整体如弹簧般颤动;
又称“颤劲”。
此时劲力不分先后;
是劲力的整合阶段;
或者称“化劲”也可。
不管“明劲”也好;
“暗劲”也好;
到最后都是一把劲;
也就是“颤劲”。
 楼主| 发表于 2022-5-18 14: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静如处子,动如山崩”;
“静”如同入睡一般;
“动”则如惊醒;
越是不经意间;
越接近人体本能;
人体的潜能往往是经受外界强烈的刺激以后迸发出来的;
此时可以将人体的神经反射与内脏、筋骨融为一体;
接近动物般的本能;
所以说,练拳就是练的返先天!
 楼主| 发表于 2022-5-18 14: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有内外三合:
其中外三合为“手脚合,肘膝合,肩胯合”;
所谓“合”则如皮筋牵引,崩弹而动;
上下梢节间不是默契;
而是“牵引”;
是实质性的劲力连接。
“脊柱”是上下肢之间的桥梁;
依靠“脊柱”崩弹之功实现对接;
令打击一气呵成。
我们在练习过程中的
“沉肩,收尾闾”目的就是拉背;
也称“开弓”。
通过自身调节,使其充满“弹力。
 楼主| 发表于 2022-5-18 14: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时:
用脊柱带动两“端点”同步崩弹发劲;
将劲力传递至上下“节点”;
共同攻击,手脚齐到;
多点同时攻击;
这在实际运用当中;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是“五弓合一”的核心体现;
也是传统拳区别于现代搏击的重要环节。

“脊柱”这条“大龙”:
人体开合崩弹;
回转盘旋皆赖与此。
“胯”是人体运动的核心;
与“脊”相连接;
构成运动组合;
两者相互作用;
如同一体。
脊柱是多关节连接;
每个关节之间皆由“大筋”相连;
既可以撑拔拉伸;
又可以压缩成弓;
能够有“皮筋”般的纵向崩弹劲力;
又具备如竹竿般的压弹;
可铸就四面八方之势;
是人体起落纵横的关键元素;
其连接于“胯肩”之间;
是胯劲延伸的必备条件。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