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4-7 14: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拳的劲:
拳是纵向劲:
所有式子,所有劲;
不能憋粗肌肉,造成停滞;
一定要有放长感。
螺旋本质:
就是放得更长。
肌肉不是没用;
而是不能挡道。
肌肉最大价值;
是随机弹性。
摸着挺软和;
突然一崩,如刚似铁;
转瞬一松,又变没了。
你很放松,内在藏着筋骨劲。

放松是假象:
真相是:
外显和顺,内含筋骨。
不仅基本功;
筋骨是一生必修。
四个字:
开窍通骨。

筋劲细线感;
骨力通长感;
不是憋骨,注意分辨。
内家有个把劲;
所谓把劲:
把窍内开合;
把把骨力松紧。
每一动;
把筋骨劲往手上运。
不用劲,却十分有劲。
练松撑张力;
进而得松沉;
获得重力。

看着松和;
其实极沉。
看着轻灵;
其实浑厚。
这种功夫;
都离不开重力。

驾驭重力;
重力活化;
学会向大地借力;
能落到脚底;
也能通到脊柱;
有升有降。

站桩,体认静态重力。
练拳,体认动态重力。

手一动;
小腹旋转;
重心随胯;
同步旋动;
这是球劲要领。
 楼主| 发表于 2022-4-7 16: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旧时门派,都有口诀。
口诀就是要领;
但不说给耳朵听;
是刺激身上的。
师父旁边看着;
突然说句话;
你浑身一凛;
劲忽的一变;
算是换了劲。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练功,目的是换劲。
改掉旧劲;
换成新劲;
换成新的用劲模式。
两步走:
一是改脑子,改固有思维。
所有的高手;
不是比你强;
而是思维模式不同。
你用手推他;
他用整体推你;
这就是模式。
不是你不会;
是脑子里没概念;
没那个意识。

二是改身上。
脑子懂了;
再调动身上;
把理念练上身;
身上有条理。

所谓练出东西
把拳理,落实到身上了。
人的身体;
都有记忆功能。

比如:
一说到沉;
不用过脑子;
周身窍一开;
就势一沉;
到位了。

拳练到最后;
都是体觉知;
你只需观照。
身上出东西了;
才有观照对象。

发力目的;
也是释放重力。
为何沉胯,撑胯;
获得势能落差;
把重力打到手上去。

慢练也是:
慢度模拟发力过程;
叫劲路。

松可以;
但要松出骨力;
别软,也别硬;
要旋着拧骨;
把劲往指尖上通。
想释放骨架自重;
必须揉筋。
把筋揉开,揉活,揉韧;
骨力必然绵沉。
反复揣摩这些东西;
功夫就会提升。
 楼主| 发表于 2022-4-13 15: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22-4-13 15:56 编辑

看看拳架中的线和圆的运用与把握​:
拳的中线即人体的中线:
是百会、膻中和会阴这条人体的正中线。
所谓中线原则有两个概念:
首先是敌我双方的身体中线。
防护范围不用左右偏离这条中线太多。
对手如果对中线失去了控制;
就可以立即进攻。
这就是守中;用中;取中!
技巧就是在相对而立的情况下;
应该保持和对手之间形成侧向而立的姿势。
即不能给一个正面;
也不要给一个正侧面。
这样即使不做动作;
对手的直线进攻也是打在一个斜面上。
其次,假设两个人身高臂长完全一样。
速度也一样。
如果用同样的招数;
在进攻时肯定是互相击中。
这时两人之间也有一个中心线。
其实武术要说简单,也非常简单。
就是如何快一点抢占中线,击中对手;
而不被对手击中。
简单的道理需要深刻的体会。
太极拳对中线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周身一家、上下相随;
完整一气是内家拳武技的重要特点;
在盘架与推手中只要具备这种状态
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太极推手中;
化劲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
如何能将来劲来势化得空透;
是拳家花尽心思追求的状态;
也是能发放空灵的基本前提。
 楼主| 发表于 2022-4-13 15: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修练太极拳:
除了有明师指点以外;
个人的悟性、恒心与实践勇气
是造就拳技成功的重要基础。

盘练拳架需要:
骨坚筋长关节活;
意定神凝气势整;
也就是盘练拳架需要
体松心静、自然圆活;
整体合一、内劲收敛入骨状态
予以准确体现。
浅析如下阐述:
一、身体中线整体位移:
中线是人体自然存在的重力线;
是自然界地球引力集中作用于
人体质点(重心)而形成的引力线。
由于人体具有对称性;
故这条线通过人体体内并处在居中位置。
守中用中目的在于;
维持自己平衡稳定的同时;
控制对方的重心而使其立身不稳(拔根);
故发放时能随心所欲。
推手时:
自己中线的整体位移与中线定轴旋转;
可以保持整体合一的状态;
并能非常巧妙地化解对方的来劲来势。
这与中定的要求是一致的;
因为中定并不是身体定住绝对不能移动之意;
而是指中土不离位——
重心于支撑面内的移动尽可能要小;
中定时于整体合一的状态中
便能借助地利以内功将对手击出。

中线的整体移动(前进、后退、左挪、右闪等);
在实战中便能使身法极尽灵活之能事。

二、中线定轴旋转:
这里的旋转是:
上下一条线;
脚底阴阳变。
太极拳正确的身法是:
大椎引领,竖项含喉;
命门微鼓,腰脊贯直;
空胸松腹,平胯圆裆;
相膝松踝,尾闾下插;

注重尾闾——两脚根连线;
一个垂面的状态。
尾闾无形铅垂线指向两脚跟内侧的连线;
一脚全虚时(如踢脚);
尾闾则指向另一脚的脚跟。
显然,人体中线与这条无形的尾闾铅垂线是自然重合的。
因此,中线定轴旋转;
就是这一尾闾无形铅垂线的定轴旋转。

欲转必定轴;
不定身必乱;
手脚身随此无形定轴左右转动,
要同时同步(而不是有先有后);
则太极整体合一、弧形圆活的状态自然得到。
正如圆规划圆;
只有定住一脚才能周圆。
当身体不转动时可以作中线的整体位移;
尾闾则发挥舵手的作用;
微微调整运动的方向。
注意,身体转动时不宜位移;
否则,身形必散乱。

三、圆切线化劲的原理:
在太极拳运动轨迹中;
圆切线化劲是最佳的不受力化劲;
比起杠杆化劲、合力线化劲
不知要巧妙多少倍。
推手时:
与对手融合;
无论接不接手;
在意道上两人封闭于一个无形的圆球中;
而自己本身也是一个空通的圆球。
凡推手接手处;
宜使对方来劲来势处在我的圆切线处;
无论是局部的弧线
还是整体的圆球道理都是一样的。
圆切线化劲可以上下左右旋转运化;
由对方来劲来势的偏向决定。
凡旋转时必须按照中线(尾闾)定轴旋转的道理。
圆切线化劲好比是让一个极差的康乐球手
打中的不是白色母球的球心;
而是打中球的切线处。
在意道上;
自己不能出现左右前后的偏差;
意识要均匀分布于周身皮表吸融对手;
接手处必能融尽自己周身;
也能于接手处知悉对手细微的变化;
其意图将不攻自破。

人体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小的太极球;
其局部运化要服从整体运化;
而在局部化劲中也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
故必须依赖及时有效的还施对手的劲路回路。
只有整体圆球的圆切线化劲;
才会空透;
也才发人迅捷;
或于其人身后(如以指按其背脊)
施加四两劲足以制之。
 楼主| 发表于 2022-4-15 15: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盘练拳架时的气沉脚底与入地三分:
学练太极拳,修炼太极功;
不是仅靠练好拳架就能得到的;
需要有明师指点:
在做好各项身法;
外三合,备五弓的前提下;
需要布气、行气、运气。
以意导气,以气摧形。
不仅要气沉丹田;
更要气沉脚底。
只有气沉脚底;
才不是打半截拳;
才能贯穿;无微不至。
才能“劲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
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
 楼主| 发表于 2022-4-15 15:2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才能气沉脚底呢?
要做到气沉脚底;
先要气沉丹田。
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
不练功的人气是在胸间;
在横膈膜以上。
练太极拳只要有明师随时;
只要身法正确;
日久自然气沉丹田。
也就做到了老子讲的“空胸实腹”。
也就是“把心放到肚子里”。
这个过程纯任自然;
不可用意气;
不可强为;
否则容易出偏。
丹田位于脐下1、5寸;
丹田是储存能量的仓库。
练功先要将气从胸沉到丹田;
在丹田涵养储存,不使上浮。

气沉丹田绝不是故意把气引到小腹;
沉到小腹,留在肚里;
更不能鼓腹。
气有意沉小腹会涨气、伤身。
要松开,沉到脚底。
也就是感觉脚底心的涌泉
有吸地的感觉。

要气沉脚底;
先要备好身法;
做到四正,外三合、内三合;
全身备五弓。
身正、松开和贯穿
是气沉脚底的前提条件;
松开是各关节都要松展;
骨肉分离,骨升肉降;
全身六面浑圆,八面支撑。
松不是懈,不是软塌;
是一袋面粉上面提着口松下去的感觉。
这个提着的口就是领住大椎!!!

贯穿是全身各关节、骨节打开;
气能通过去。
要贯穿命门是中枢、是桥梁,是非常关键的穴位。
命门这个地方很隐秘;
找不到命门,气就过不去命门;
就不能和脚底相连;
也就不可能贯穿。

凡一放一松,无不从足底涌泉涌起。
劲之入也,一收一紧,无不从足底涌泉而伏。
气虽聚于丹田;
存想沉至底,方为妙也。
底者,涌泉穴也。
气到脚底打人就不用手上力了;
全凭脚底意气劲。
手不带力;
对方就找不到你的支点;
就不知道你的意图和动向;
是藏在里面;
可怕,让人难琢磨,不敢动;
这叫不知彼。
不知彼,就没有把握和胜算。
气沉脚底也是引进落空。
引进落空合即出!
能引进落空,就能放人出去;
也就到了懂劲阶段。
再进一步用功练到一定火候;
就会触之即弹
随感斯应,连意念、思想也不用了;
就到了随心所欲的神明阶段了。
 楼主| 发表于 2022-4-21 11: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拳架的立身中正:
也就是拳架的正,大,厚!
正是什么?
守中就是正;
用时要有中;
有中必然重。

大是什么?
大就是空;
其大无外;
其小无内;
力含宇宙。

厚是什么?
厚就是灵;
厚重出灵妙。

身体的正、大、厚和心性的正、大、厚
是同一个东西才是真正的功夫;
要培养这种身心的能力;
首先要具备对中的觉知力;
在中的基础上
才能慢慢培养大和厚的能力。

身体的中正安舒是生命的本来状态;
神意的圆融无碍是生命本有的智慧。
但是受后天习性和知见的影响;
很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和心性均会偏离先天本有的生命状态;
所以需要不断地觉悟;
不断地修炼。
觉悟身心最简便、直接的办法莫过于站桩。
站桩看似不动;
但是让内在的生生不已之动
更加容易觉察;
看似简单;
但很精微、很淳厚;
要想站对并不容易。
如果单纯养生;
站桩不出大的偏差一般也能达到目的。
不过要真正修炼出功夫;
就需要在站桩的过程中
不断地觉悟身心;
变换身心气质。
站桩不是纯技术;
它是身体和自身;
自己和自己;
自己和自然界的体认。
其中最重要、也最难的是
思维方式和心性的改变.
而不是身体各部分的要领正确与否;
不过一旦你真正明白了这一点;
懂得精神总比外形大;
站桩也就不再是件难事;
而是一种愉悦的;
滋养身心的体验;
这时你也就进入了立禅的境界。
随着桩功的日益增长;
身体和心性的正、大、厚
也必然日臻完善。
 楼主| 发表于 2022-4-25 05: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的拳术说的放松都是要在紧中求松!
站桩就是紧中求松!紧中松是真松!
求的真松之后,真紧自然就会了,松中紧才是真紧!
练的是紧中松,用的是松中紧,用真紧打出刚猛爆列来!
不明白这些道理,一辈子都是门外汉!
明白了真松真紧之后,身体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就会感觉到身体的节节贯通,原来不通的地方都通了!
比如一吸气就会有气息被吸到脑袋里的感觉!
这时候就会感觉自己充满活力,这就是有感觉了;
接下来打通任督二脉真的就是水到渠成了!
能不能打通任督二脉是门内与门外的分水岭!
发力在于裆,你只要能体会到裆劲就对了!
太极的太字就是裆中的那一点;否则就是大了。
打通任督二脉是找到裆劲的前提;
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打通任督二脉的道理!
什么是任督二脉?
  阳不离阴,阴不离阳;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阴在阳中取,阳在阴中求。
这是太极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医、太极拳的核心。
阳气要上升,行走的路线是脊柱;
从尾骨一直到头,这就是督脉;
背部为阳;督脉是阳;弓背为阳。
阴气要下降,从头经前胸回到小腹,这就是任脉。
面部是揉为阴;任脉为阴。以柔克刚!
有意识地运行这样的路线,就是运行小周天。
熟练地掌握就叫做打通任督二脉!
任督二脉的分界点就在人中,关键点在肩井;起点在裆部。
督脉有28个穴位;任脉24个穴位。
所以在运行小周天的时候吸气的时候要提肛,把阳气提起来。
阳气到了头顶以后舌尖就要顶一下龈齿之间,把阴气降下来。
这就是动作的要领!
 楼主| 发表于 2022-4-25 11: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拳架的撑筋拔骨与发力:
撑筋拔骨,筋是什么?
不是指血管,韧带;
而是指肌肉两头连接的弹性组织;
我们小时候玩的弹弓上面的牛筋;
比如皮筋。
骨是什么呢?
骨即是骨头。

何谓 “撑筋拔骨”?
所谓拔骨;
即是将骨头与骨头的连接处;
拔开一定的缝隙;
利用大筋有弹性的物质;
构成了一张无形的弓。

盘练拳架的运动规律是:
“身备五张弓”:
就是指两臂,两腿,加一个身弓;
组成的五张弓。
因为关节缝隙的拉伸;
使得大筋得以撑开;
产生弹劲。
其中脊柱的一张弓;
显得犹为重要。

初生婴儿,所使之力,即是整体劲。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
初生婴儿,在母体内;
是蜷缩着的;
出生后,慢慢长大;
由爬行变成了直立行走;
由于地球引力的关系;
原本如弓般的脊柱;
也为了适合地球的引力;
变成了S形。
也就失去了爬行婴儿的脊柱大弓发力的那个环节。

所以我们在日常修练中;
会收尾闾,拎命门;
空胸炸背;
将身体拉成一张弓;
以便于发出整体劲。

所谓“筋”其实就是骨头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组合;
包括韧带、骨膜、关节之间的软组织
和各种液体或是能量输送的管道的集合;
但不包括肌肉。

“筋”有二种特性:
第一种是韧性,有拉力;
在两根骨头向外支撑时会产生张力;
这种张力可以使我们的骨格
在重力的作用下互相牵引、拉住、绑定;
让人体的筋和骨形成一个架子;
这也就是我们把拳称为架子的理由。
练习太极拳等所以也叫做“盘架子”。

第二种是弹性;
可以通过伸缩产生弹力;
而这种弹力就是我们所说的“劲”;
“劲”是中国武功中力量的特有表现方式。

我们通过练习筋骨的强大
来达到人体骨架的强大和“劲”的强大;
从而达到练成上乘武功的目的。

怎么来练习筋骨呢?
首先要明白人体的阴阳;
腹为阴;
背为阳。
大腿和手臂内侧为阴;
外侧为阳。
阴为凹,阳为凸。
利用地球引力和身体自身的重量;
让阴面尽量内凹;
让阳面尽量外凸;
放松肌内不用力;
利用筋的韧性来拉住骨胳;
由没法拉到有办法拉;
再到拉得住;
最后是既拉得住又弹得起;
其过程漫长而有艰辛;
其中又有很多弯路要走;
这就是太极等内家拳练者甚众
而成者不多的根本原因。  

拳架发力须具备三要素:
自身须处于一种整体的弹性状态。
在触手可及的任何位置和方向上都有攻击力。
它是一种多维、多角度、多方向的“立体”爆炸力。

需有精神假借,假借宇宙万物。
假借要真切,才有效果。
周边的空气、大地、树木、楼宇皆是球;
能为我所用;
让它产生弹力和振动。
而达到一种整体的弹性状态:
这就需要具备三个元素:
1、内部连通,做到意到、气到、力到。
  身体的任何一部分,皆可参与发力。
任何关节、肌肉、肌腱、毛发皆可发力。

2、借助体重倚靠、地球引力产生的摩擦和振动。

3、身体折叠,脊柱的拉伸、争拧、摩擦;
关节的三角曲折、对称伸拉;
形成身体的整体弹簧力。

所谓的挂打、分打、牵打皆为手法;
不是拳架精髓。
拳发力的精髓即是无任何处不可发力;
即所谓“无点不弹簧”。

一般的拳法只有几处能打人;
即拳、肘、腿、膝。
始有“七拳”之说:
即:拳打、肘打、肩打、胯打、腿打、膝打、步打。
然仍失之于粗放。
拳学是一个颠覆性的升华。
其所有不可打处皆为可打。
所谓“出手不见手,浑身处处有”。
即是任何一点可打,亦可放。
这种独特的盘练方法决定了:
身手、力度、火候的把握。
劲力可通过试力完成;
既有个人试力;
也有双人试力,即推手、散手。

拳的发力原理是圆圈运动或圆弧运动。
其实更确切地说是螺旋运动;
形成多向的螺旋型“一触即发”。

拳发力的状态是在圆弧的运动中;
突然出现一个脉冲,瞬间完成;
时间越快越好。
它是交叉、多角度、多方向的。
这时对手会感到压迫感、笼罩感;
如同被电击一般;
甚至未接触就出去了。
这就是势!
气势磅礴;势如破竹!
 楼主| 发表于 2022-4-29 15: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太极拳的内涵精髓:
盘练太极拳的时候;
开始是以心性之意指挥身体;
这是基本的体练。
时日久了之后;
在丹田,在肩膀缝,在腰;
在脚底,再腿部,在手臂;
手指等处都会产生一种东西;
姑且称之为气。
这是撑筋拔骨的结果。
此时,仍然要以意为主:
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
用意继续指挥身体的动静开合;
虚实转换;
但是因为内里有了气的出现;
行起来和之前的初步体练又有不同;
这就是所谓的:
功夫上手,功夫上身。

有气不能用气;
则气自会壮养。
这就是所谓的:
气以直养而无害。
这些都是离不开心性之意的作用。
离开了心性之意而用心情之意循经;
导引,意念,想象等等;
如此都是不符合太极拳之自然而然的本性的。

以心行气是首要;
是用意不用力的概括。
而这个意须是活泼泼,虚灵灵的真意;
而非那个硬拔拔,轻飘飘的假意。
做到了意的沉着不浮;
则气也必然会与之沉着不浮。
如此,又能反过来有助便利于
心意从始至终的贯串联络。
只要心意做的符合太极拳的要求了;
则气自会顺遂。
当然,这个心,这个意绝对不可以
出自“有不善”的那个“气质之性”。
那样,练的就不是太极之拳。

太极拳的形体要求:
虚领顶颈,尾闾中正;
空胸炸背,沉肩坠肘。
这些仍然是在“用意不用力”的
前提下实现的才对。
用多少力,只要有那个意思就行。

正如平时吃饭,走路等等;
你想过用什么样的力气把饭放到嘴里吗?
你想过用多大的力气走路吗?
是的,你没想;
但是你却做到了吃和走的效果。

用意不用力。
在意不在气。
抓住根本,结果自然而然就能实现。

本末倒置;
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
此真乃实际当中藏神奇;
自然之内含玄机也!

什么是“立如平准”?
平好比天平。
天平底座沉稳;
这是指以腰为根铢的周身整体。
天平两边各有一盘;
这是指的两个手臂。
盘中置物则盘有感应
手臂相接须有切实灵敏感受。
如立不准,站不稳;
莫说称量感应彼劲之大小长短,轻重缓急。
只是自己就已经先患得患失;
受人所制了。

所以,平日里盘架子是练的知己功夫;
把自己练成天平。
而后摸手是练的知人的功夫;
用自己这个天平去体会对方的劲路,意思。

做到了立身中正安舒之后;
人的间架结构就和平时有了或多或少的不同。

再看看说盘架子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
盘架子的时候要松。
一般人不知道太极拳为什么要松。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太极拳的松。
太极拳的松是松沉拔长的意思;
不是放松那么简单。
因为力出于骨;
劲来于筋。
这就是撑筋拔骨的功能!
骨升肉降;肌肉的放松!
因为筋附着于骨上;
连结于关节之间。
平时的生理特征是紧的。
而我们练拳是要用一种松沉的意思将筋拉长;
使肢体和躯干的骨头与骨头之间的缝隙加大。
如此天长日久的习练就会形成一种内劲。

这和压腿的拉筋抻骨是完全不同的;
是后者根本就无法比拟的。
压腿通过拉长筋骨;
让身体变软;
从而可以做很多高难度的动作。

而太极拳不是用力气拉长筋骨;
而是用那个意思挑起四梢;
松松的撑拔起来的运动。
在这样的运动过程当中;
处处都要有的意思。
松而不散谓之合。

还要处处都要一种只有自己知道
而别人看不到的劲在里面;
如此才能做到松而不瘪;
松而不懈的效果。

这就是太极拳真正修炼的内涵精髓!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