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6-6 16: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22-6-6 15:44
要解开这个"秘":
首先必须对人体运动系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从解剖学里了解到:

② 练好套路。
目前太极拳的套路可以说,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要选择最适合你需要的套路来练。如果你练拳只是为了修身养性,强身健体;
学者要量力而行。
各种套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选好一种后;
就要认认真真练,踏踏实实练,一丝不苟地练。
根据太极拳的要领(如虚领项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时等)力求姿态准确无误,一招一式不能丝毫马虎。有时为了练好一个架式,往往要练千遍万遍,历时一年半载也不算多。据一位赵堡太极拳的传人说,练技击一天要练百遍,而修身健体一天只要五六遍即可。练到"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和"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上下一体,节节贯通,这时"内劲"自生,懂得自身之劲的来龙去脉。这里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在练套路时,不能一味强调"松"。我认为,如果你练拳只是为了健身,强调大松大柔是对的,但如果是为了技击,就要强调"上弦"。所谓"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拿"松肩"来说,要先"裹肩"后"松肩"。"塌腰"也先"束腰"后"塌腰"。先裹后松,先束后塌,这都是辩证的。如果一味松,岂能发劲呢?当代太极名师王培生说:"'弓'要用时先要上弦,这在练拳也是一样,必须'上着弦',不能尽量放松,否则就没有弹性了。"陈、武两家的太极拳也有"一身备五弓"的说法,所以对"用意不用力"这句话要具体分析,这里所说的"力"是指拙力、死力,而"上弦"所用的力是活力、巧力。练套路的目的,是为了疏通体内的劲路,伸劲拔骨,"节节贯通",以便内劲能快速传递。

最后,要有明师指导。
入门引路须口授;
功夫无息法自修。
没有良师的教导,是很难人门的。
在武术史上不乏从师艰难的故事。
同样的一招一式;
有多种练法,有多种要求;
有一些难以言传的"规矩";
这些"规矩"一定要靠明师口授身传。
古往今来,学拳千千万万;
但能入门的却寥寥无几;
其原因之一;
是因为没有良师的引导。

盘练学习划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级阶段。
这个阶段在练好桩功的基础上;
能熟练盘架子;
姿势正确,像模像样;
克服自身的硬僵劲;
做到轻灵自如。
如果练拳为了修身养性、延年益寿;
做到这一步也就可以了。

第二阶段,中级阶段。
也可称入门阶段。
这个阶段,盘架子速度由慢到快;
但劲别分明;
盘架子懂自己的劲;
懂得自己的手劲、腿劲、腰劲、脚劲、档劲;
懂得棚、将、挤、按、采、例、肘、靠八劲。
与人推手时会"舍己从人";
运用沾劲、粘劲、连劲、随劲,随人之动
而伸缩进退;
能不丢、不顶、不抗。
能听劲,"听"并不是声音人耳的意思;
而是听察的意思,探听审察;
通过触觉、视觉、听觉;
来觉察对方劲力的大小、长短;
快慢及劲源动向;
依着何处即从何处反击;
称为"听劲"。
能化劲,即听劲后;
能采用沾、粘、连、随之法化之。
能发劲,化则进,柔化刚发;
干脆利落地能把人发出去;
使之失重或摔倒。

第三阶段,高级阶段。
也是圆球弹簧,劲气内藏阶段。
一招一式都能做到平、直、圆。
如众周知,所有几何图形;
都是由平、直、圆组成的。
太极拳的一招一式;
也是由平、直、圆组成的。
处处符合平直圆;
不仅外形美;
而且符合力学原理;
具有最佳的技击效果。
"虚领顶劲",就是"直";立身中正也!
"空胸炸背"中的"空胸"就是圆;
"炸背"就是直。
在水平面上作螺旋运动;
外形处处是圆;
手圆、肘圆、肩圆、背圆、胸圆、胯圆;
档圆、膝圆、足圆,伸筋拔骨;
节节贯通;
体内内脏也做轻微的旋转、按摩;
畅通经络和循环系统;
元气畅通无阻;
聚于丹田的浑圆劲能通达四肢八节。
这时,全身处处是太极;
像圆球弹簧;
挨哪处,哪处即发;
出手即招;
无须考虑是否合招;
达到了"拳无拳,意无意"的高级境界。

什么叫"寸劲"?
凡在一尺之内距离的蓄发劲;
均称为寸劲。
这种寸劲是内家拳所特有的。
寸劲的形成决非一日之功;
不经刻苦锻炼是难以形成的。

内劲在人体结构上的变化是微观的;
是经络血气上的变化;
是细胞电荷的变化;
是肌肉协调用力调整的变化。
在这过程中;
你的肌键、骨骼、关节、
韧带等在肌肉力的作用下;
一定会发生一些看不到的微调;
虽然看不出;
但是有些现象是可以感觉得到的。
太极拳能练出肉眼看不见的"筋路";
这"筋路"遍布全身;
功夫越高,"筋路"越多越细密;
内劲越大。

第四阶段,顶级阶段。
经过练精化气、练气化神、
练神还虚,练虚合道;
全身有电流感;
外人触之软如绵有麻感;
这时内功已达炉火纯青地步。
这就是"神明"阶段。
但我在里要说明一点:
太极拳的内劲所表现出来的功力;
决不是有些气功师说的所谓"外气"。
科学已证明,所谓"外气"是不存在的。
一个具有高超太极拳内劲的人;
可能把一个身重90公斤的人仆于丈外;
但不能把一个重几十公斤的重物;
不接触就能推之丈外。
因为人是活的;
在发功时往往采用"引进落空"的技巧;
"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
而物是死的,是无法运用这些技巧的。

内劲就是一种肌肉力,人生而有之。
太极拳内劲是通过盘架子和推手训练;
使这种肌肉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它具有整体性、灵活性、爆发性
隐蔽性、穿透性,外柔内刚;
练至高级乃至顶级阶段;
就能"阶及神明";
从心所欲。






 楼主| 发表于 2022-6-8 15: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读书与年轻时候读书不一样了。
年轻时候是求知型读书;
现在读书更多的是带批判性思维的阅读。
年轻的时候是积累式成长;
如今是在质疑中进步。
读书之余:
在大自然里盘练盘练太极拳;
强身健体;
增强免疫力。
陶冶情操;却也是心情愉悦。
庭前花开花落;
天空云舒云卷。
岁月如此静好!
 楼主| 发表于 2022-6-15 14: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意回头望,笑谈昨日痴。
太极拳能不能速成?
不存在速成;
但只要得法;
能少走很多弯路。
按部就班;
把浑身每一处关节;
韧带,内空间;
都开发出来;
这就是说的摘开,盘活;
再有机组合;
劲就会越练越顺越润。

没有巧合,唯有章法。
松不是散;
没练过拳的人,动态是散的;
那个散就是乱。
练太极拳的人,很松;
但松而有序,不是散乱的;
这是最大区别。
所谓有序;
就是窍劲联动;
表现出不同序列。
效仿波浪,效仿漩涡;
还有缠丝;
都是窍劲的联动。
力点,对于太极拳来讲:
至关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22-6-15 15: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座大山,十条山路。
不要以为,很多人站桩;
站在那里不动;
那就想错了;
外边没有动;
并不意味着;
里边没有动。

形而上的东西;
形而下来求;
求之而不得;
说不清道不明;
甚至谬之千里。

说小劲;
就是形容点的功夫。
太极的本质是什么?
整个内家拳的本质是什么?
是由内而外。
心里怎么想,就会怎么做。
先动手指,还是先动锁窝;
劲是完全不同。
 楼主| 发表于 2022-6-15 15: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如果是大圈变小圈;
怎么变?
肘对胸门口;
窍劲就练出来了;
没必要大动了;
一拧就是它。

有人痴迷站桩;
看似不动,其实窍动。
再如,一张床单;
快速一撩,一抖;
床单空中展开;
落下铺平。
把这个动作放慢;
肌肉放松放缓;
徒手去体会;
窍与窍的联动关系。
动作越慢,意识越灵;
动作看似停了;
但脑海里,那个意还在动;
神经还在动。
却又是那么的强劲有力;
一股一股的循环;
涟漪般一波一波开展;
气感就来了。

虚灵顶劲,虚代表灵。
头顶灵,意识灵,窍劲灵。
灵是什么?
神经力。
站桩行拳;
好似梳理自身电路。
零距离启动;
寸许小劲;
暗劲勃发;
都来源于神经传导。
有膜的地方;
遍布神经丛。
窍也无处不在;
经元也是窍。
拳最终练的是意。

要放松,站桩抱个圆;
微含精神,微撑饱满;
浑身有种温润张力。
然后轻轻的,调动意识;
控制窍内松紧开合;
肘窝,锁窝,腋窝,腘窝;
胛骨缝,甚至指缝;
都在一张一弛;
一撑一松。
力度不要过激;
也不要不济;
勿忘勿助。
 楼主| 发表于 2022-6-15 15: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
需要骨升,肉降,筋揉!
四面八方;
云蒸雾罩。
放松肌肉;
运动窍劲;
对筋膜神经;
大有好处。
不让僵,不许软;
根本原因:
是为了体认神经。
神经遍布周身,与膜相通。
站桩入静后;
意念想哪里;
哪里就会敏感酥麻;
似有弱电感。
意念过一遍周身;
汗毛根根直立;
毛孔似铁沙;
这叫攻皮。

天网恢恢,拳意悠悠。
行拳时,一定记住:
要用意识;
首先指挥窍动;
窍动~线动~面动~周身动;
才能练出膜劲。
盘练太极拳:
要沉着,要放下;
要节节贯串;
都在说明一个事;
以点带面;
用窍激发膜。
膜就是网兜;
窍是网兜上的节点。

打个比方,扔石子;
不断练习后;
掌握了扔的最远的方法;
记住那个体感;
体感一来,一定扔的最远;
说明身体记住了那个劲;
然后,摆出一个准备扔石头的姿势;
不断微调微动;
训练窍的敏感。
还是扔石子;
又高又远;
但动作小了;
说明窍劲大了。

动物比人快;
爆发力强;
因为韧带关节;
深层腠理;
都充满弹性劲。
几十斤的狗;
瞬间扑倒一百多斤的人;
非常轻松。
窍内蕴藏大能量。
立如枰准,活似车轮;
都与窍劲有关。
一只猫,一蹿老高;
人就不行;
不是人的力量不行;
而是没猫的那种劲。

双重则滞;
肌肉与关窍;
同时被拿死;
劲憋在身上;
这也叫双重。

双浮就是软;
肌肉没弹性;
也没筋骨劲;
这都不对。

怎么理解窍劲呢?
窍的根本是什么?
就是神经传导。
窍似乎是一个点;
肘窝,腋窝,锁窝,腘窝;
它们的内部;
都是布满神经丛。

最快最透,最巧的劲;
都离不开意识;
用意激发神经;
意到气到力到;
启动窍劲;
是一门大学问。
 楼主| 发表于 2022-6-26 15: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太极拳必修功课:
“体悟旋沉”!!!
小溪缓,东风软。
劲是流体;
但有个前提;
你把什么东西,练成了流体?
整劲。
不整的人,也可以是流体;
但是空泛的。
整合完毕的人;
再练波浪;
就是柔中寓刚。
扩张同时波动;
练出了绵,粘也就不远了。

与世界周旋,不如自旋。
每天小有体会;
进步慢点,那又何妨?
攀比,带不来进步。
巅峰之人,无需前呼后拥;
他一个人,就是千军万马。
练拳也是;
不经历结构;
不会懂拳意。
结构是圈;
拳意是什么?
就是把圈练没了。
所以,他敢用一根手指;
轻轻指着你。

 楼主| 发表于 2022-6-26 16: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左手烟火,右手流星。
呼应,共鸣,产生能量。
失去呼应,就失去活力。
腰一动,胯必随。
胯一动,脚底立生暗圈。
高级的圈,内部都是呼应。

 楼主| 发表于 2022-6-26 17: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抚琴高歌,有人执剑迷茫。
你要改的;
不是套路,而是思维。
思想片面,动态必然片面。
一不是单一;
一是生成二的东西。
提吸会阴!!!
才有虚灵顶劲。
顺脊沉胯,才有了塌裆相膝。
胛骨下卸,于是松肩沉肘。
吊丹收缩,顺势丹田松沉。
命门提吸,随之拔脊泛臀。

遍地阳光,安然微笑。
盘练拳架不重视过程;
就不能懂劲。
你越想要,越硬拼,它越不是。
心态不对,劲就不对;

满天杏花飞,蝴蝶不随风。
每个人,都有内在频率。
智者,或高手;
对于自我频率,早已知晓;
驾轻就熟。
参透频率,格局就出来了。
你只会往前;
他第一时间;
前后,左右,上下都有了。
所谓相随?
不是逆来顺受;
而是领你入圈。

基本功的第一个劲,叫掤。
高手的第一个劲,叫领。

核心就是自重力旋沉。
旋腰,随之落胯;
核心裹藏,这叫密。
尤其练套路:
一边旋腔拧腰;
一边顺脊沉胯。
你看掩手肱捶:
发力之前,那个动作不是蹲,而是旋沉;
拧到点上了;
瞬间反弹释放。
披身捶,野马分鬃;
都不是平面;
而是重心旋沉。

由溪变江,只为入海。
抱圆就是势力范围;
旋转关节,都别闲着。
什么是拙劲?
直接就顶,直接就紧;
这都不成。
练拳练什么?
揉合。
沉坠与螺旋;
揉成流体了;
就不一般了。
所谓我顺人背,不是我劲大;
而是你得按我的逻辑来。

有一旋,必有一藏;
沉即是藏。

一个方向,打不过六个方向。
站桩不是端缸;
较劲没用。
鼓荡是什么?
六个方向,小动微调;
哪儿紧了,揉开哪;
哪不通,哪就交错。
高手不拼力气,而是借。
你不懂旋沉;
重心藏不住;
又绕不开;
他就借你。
行拳也是;
旋重心,沉重心;
重心好似陀螺;
这是必修课。
其中道理;
我们要好好体悟。
 楼主| 发表于 2022-6-28 15: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出太极拳韵味的关键元素:
就是能否看到拳架的对拉拔长!!!
看到人家的太极拳练得舒展漂亮;
我们往往是满满的羡慕;
其实要想太极拳行的有韵味;
只需掌握对拉拔长的要领即可。
对拉拔长本来就是太极拳修习中的一大特色。
对拉拔长手臂有,腿部有,身躯也有。
也就是上下左右前后都应该体现出来了。
最好理解和运用的是上肢的对拉:
如单鞭、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倒卷肱等等。
行拳中要尽量放长双手和双臂;
当然,要对拉双臂;
必须注意肩肘腕的定位放松;
只有定位放松到位;
才能对拉到位。

手臂的对拉有左右横向的;
像十字手;

有前后的:如倒卷肱、高探马;
有上下的:如左右金鸡独立等等;
有斜向的,如白鹤亮翅;野马分鬃等等。

下肢也是对拉的。
前腿和后腿的对拉:
比如弓步:
前腿弯曲,迎面骨向前撑;
后腿向后蹬住地,这就形成对拉。

还有虚步;
前脚点地后腿坐实;
前腿和后胯形成对拉。

横裆步:
如云手,也有对拉;
如左云手,右腿坐实;
出左脚,左脚和右胯形成对拉。

身躯部分的对拉更有技术性。
就是向上虚灵顶劲;
向下把劲松沉到脚底。
表现在头向上领起;
肩向下松沉;
尾闾中正气下沉;
形成身躯的对拉拔长。

对拉不但体现在臂与臂和腿与腿之间;
臂与腿之间也要对拉;
如前手和后胯要形成对拉;
像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等等。
白鹤亮翅可体现右手和尾闾的对拉等等;
几乎所有的动作都有对拉。
拳友们可以慢慢悟练逐一体会。

对拉拔长做好了;
所有的关节都会松开;
使自身的血脉经络通顺,气血流畅。
所以练拳做到对拉拔长会有舒服感;
并形成内劲。

对拉拔长的运用;
不但使练拳的外形舒展、漂亮;
而且也是太极拳内劲的生成基础。
练好了对拉拔长;
内劲自然生成。
可以说:
对拉拔长是太极拳内外兼修的关键!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