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认真、正确地练太极拳者;
功夫到了一定程度;
便会在体内产生“内气潜转”或“中气贯足”的体内感觉。
首先出现腹内“咕咕”作声;
日久就消失。
“气沉丹田”腹中充实圆满;
还会出现手指头麻、胀、针刺的感觉;
手臂有膨胀沉重的感觉;
以至于“气遍全身”的感觉。
一定要做到身正体松心精意专;
以达到整体性的“意动形随”。
这样练下去,即可得到“内气”。
气流现象出现于肌膜和脉管间后;
功夫会加深一层。
气流现象还可以出现于骨髓管内。
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
凡动作欲向何处;
先将内脏器官作好动向安排;
以带动外形(即所谓里不动,外不发);
使内脏器官不断地做自我按摩;
挤压和转动;
从而使肌体内层也获得精密的锻炼。
太极内劲的特点:
一、流动性
当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内功由“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突破;
实现了太极拳功夫修炼的第一次飞跃;
在某一天的某一时间太极内劲豁然贯通。
内劲贯通后的第一感觉
是身体内部出现一股新的力量;
这股新的力量随着意念和动作在体内不停地涌动;
流行,流到哪里哪里都很舒畅;
此时练功者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追求的内劲出现了。
此时练功者心情豁然开朗;
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从内劲贯通后的体验看;
流动性是它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二、完整性
内劲初步贯通后;
再继续努力修炼一段时日后;
就会感觉到内劲在不断增加;
质量在不断提高;
逐渐形成中间以丹田为核心;
上至双臂双手;
下至两腿两足的一股整劲;
一动俱动,一静俱静,节节贯穿。
发劲时;
练功者能清楚地感觉到内劲
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完整劲路。
由此可见,完整性是太极内劲的重要特点。
三、轻沉兼备
内劲贯通后;
练拳时能清晰地感觉到内劲
以丹田为核心在全身的四肢百骸开合聚散;
时轻时重,轻沉兼备。
肢体时而如充满氢气的气球飘然欲起;
时而又如灌满水银的袋子分量极沉;
真是“轻灵沉重兼而有之”。
四、刚柔相济
不了解太极拳的人看到慢悠悠的太极拳;
总认为练拳的人是柔软无力的;
其实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
事实上,“柔”是为了“刚”;
积揉成刚。
内劲贯通的人都能清楚地感觉到太极拳是
外柔内刚、刚柔相济的。
五、渗透传导
练太极拳内劲贯通后;
随着内劲质量的不断提高;
会逐渐感觉到内劲具有明显的渗透和传导的特性。
手握剑柄时;
会清楚地感觉到内劲由剑柄传至剑身,直达剑尖;
剑的分量瞬间增加;
宝剑舞动时浑厚沉稳、震弹有力。
平时随手拿起一个物件;
比如竹竿,稍一沉气;
竹竿霎时就会变得沉甸甸的。
与人接手时,搭手后内劲迅速渗透传至对方体内;
对方会感到脚下发飘、重心不稳;
身体失衡,很容易被牵动。
如何练习太极的13种内劲
一、沾粘劲:
这种劲道就是无论何时;
都可以不丢,及阴阳相生。
沾粘即粘贴之意;
把敌粘住之劲。
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浮我随,敌沉我松。
二、听劲:
所谓听,并非用耳;
而以皮肤之触觉去感知敌劲。
故必先掌握沾粘劲将敌紧紧吸住。
只有学会了沾粘;
才能练好听劲;
这样才能克敌制胜。
听劲之关键在于松腰腿,敛气凝神;
做到松、柔、沉、静、稳;
否则无从准确听敌之劲。
三、化劲:
化劲中须含沾粘劲和掤劲;
否则不能化。
机枢在腰而不在手、肩;
否则是谓硬拨;
非真太极拳之化劲也。
其要点全我顺人背;
须有往复褶迭和进退转换;
使敌无由知我劲路;
从而达到使对方处于背势的境地。
劲不可化尽;
化尽则我之沾粘劲易断;
而去势随之远矣。
又不可过早或过迟;
太早未到;无有所化;
过迟则敌劲已着,化之无益。
运用化劲最恰当的时机
是敌劲将出而未全出;
将至而未全至之际。
化之得势,发之才有效。
四、发劲:
为太极技击中攻敌之内劲。
习发劲之初,当先知劲路。
发劲须制敌之“根”。
人之全身:
足为根,身为枝,头为叶;
人之上身,肩为根,肘为枝,手为叶;
人之下身,腿为根,膝为枝,足为叶。
拿人发人,先制其根,是取胜的关键。
能明此旨,方可发人。
发劲必须达到三要点。
1.机势2.方向3.时间。
三者不可缺一:
机势,即己势顺敌势背;
在对方重心偏离之际。
方向,或上或下,或左或右;
或正或隅,均须随敌之背而发之。
时间,即在敌旧劲已完;
新劲未生之时,为最确当。
三者俱全,则发人甚易。
犹如弹丸脱手,无往不利。
发劲时己身应尾闾中正;
坐腰松胯,虚领顶劲;
沉肩垂肘,气贴脊背;
而贯之于肢体;
目注对方;
勿存疑虑之心;
意欲发之于远。
此方得太极发劲之妙谛。
五、提劲:
提即上提拔高之劲;
用沾粘劲拔敌之根;
使其重心倾斜。
斜。提的方法全在腰腿;
非用手提:
手提则重而笨;
易被人发觉。
提时桩步须稳;
丹田气松,虚领顶劲;
敛气凝神,用腰腿劲向上沾提;
方向、距离、身法、步法;
处处与对方凑合,方能奏效。
六、掤劲:
掤劲在接手中甚为重要;
运用时前臂与胸部须保持一定距离;
功夫越深,距离越小。
无论左旋右转;
前进后退,此劲均不可丢。
运用腰腿劲;
配合引劲、化劲;
前臂旋转滚动;
使敌力转向斜方而不能攻入。
七、捋劲:
是在掤劲基础上将敌劲后引;
使敌重心偏离;
仆向我身之后方。
劲源主要在于腰胯的拧坐;
带动两肩下沉;
扣劲转体;
催动两臂向后方引带。
捋中有提,捋中有沉;
转动腰部;
顺应敌劲方向;
方能得心应手。
不能捋,即不能使对方前俯;
更不能移动其重心。
重心不动,取胜难矣。
八、挤劲:
以前臂挤击人身;
其劲力产生于腰腿。
挤时,后腿有蹬劲;
前腿有弓劲;
腰有挺劲、长劲。
由此催动两臂向前产生推压之劲。
九、按劲:
按以单手或双手按击人身或连臂带人按发。
按以顺步为得势;
须坐腰松胯,虚领顶劲;
沉肩垂肘;
上身勿前俯,俯则重心向前,易被化引。
按发中分有长劲、截劲、沉劲等;
可随机而施。
十、采劲:
即以手执人手腕或肘部;
往下沉采。
其劲力主要来源于腰的拧劲;
胯的坐劲、裹劲,腿的剪劲;
脚掌的抓劲。
运用这些劲力催动两肩;
带动两臂随转体向下沉采。
十一、挒劲:
挒劲主要是一个横向的劲力。
不管是左挒或右挒;
全靠腰胯的拧坐劲、塌劲;
两脚的扣劲;
带动两臂向左右横挒。
十二、肘劲:
此乃钻心之劲;
应与膝相合;
用腰腿劲加以意气;
己身正直,虚领顶劲;
含胸拔背,松肩沉肘;
尾闾收住;
后脚有前蹬劲;
前腿有弓劲;
眼神注视对方。
十三、靠劲:
一般指以肩靠击人之胸部。
一旦靠贴住对方;
即用抖劲发放。
靠时己身中正,肩与胯合;
不可以肩硬撞敌身。
其劲力主要有后腿的蹬劲;
腰的挺劲;
催动背、肩靠击对方。
靠击时要求身体发出快速突然的抖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