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楼主: 杨锦富

南京中山陵紫霞湖陈式太极拳辅导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8-8 18: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21-8-14 16:03 编辑

浅析拳架里面的所谓站在“三顶”:
古语“站如松”:即站姿要端正、中直、平稳。站有三种形式:
1.双脚自然分开、重量平均站立;
2.偏沉站立;
3.“三体式”站立,即斜向出一只脚。
这三种形式均可站出太极拳味;
方法是“三顶”加“二钻”。
所谓“三顶”?即头向上顶——
百会向上;颈部关节必撑拉,头脑虚灵;
膝盖前顶——
膝关节似顶非顶,利于下肢松活;
舌尖轻顶下腭——利于润化金津玉液。


所谓“二钻”?
指两脚涌泉穴如从体内钻出一根针钻向地底。
两脚均衡站立时
则前后有别且相随;
前紧而沉;
后松而浮;
转化为前松而浮、后紧而沉。
如偏沉站立;
三体式站立;
则注意身体中垂线的移;
左重移于左踝内侧;
右重则移于右踩内侧。





 楼主| 发表于 2021-8-8 18: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锦富 于 2021-8-14 16:13 编辑

为什么练拳要坐在会阴:
“坐如钟”有端庄、正直、内守之含意。坐亦有道。
一般人坐时是习惯加随意;
坐在软沙发上还要加软坐垫;
殊不知这样坐着往往会掩埋会阴;
不利于经络通畅。
从百会至会阴是指的身体中脉;
在养生中的作用异常重要。
如会阴遮蔽;
则中脉阻滞,害处甚多。
要改变这种状况;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于一般木凳上就座;
关注会阴空露。
古人制作的条凳不仅仅是为节省木料;
而且利于正确的坐姿。

人生来臀部凸突;
就是为了利于会阴外露;
然而多数人不知此妙。
坐时身体端正;
意想会阴上通百会;
下连涌泉;
后应命门;
中应劳宫;
亦可用意念将这些穴位点
形成环形线路圆转运行;
接太阳或月亮的精华之气。
双手自然放于腿侧或膝盖;
手指结手印。
手放在腿侧时宜结
“跋折罗”手印(大拇指压于中、无名指上,余指伸开);
放于膝盖时一手心向上;
一手心按在膝上;
向上结兰花手印(大拇指压于中指上,另三指伸开)。
手印形式很多,这里仅举一二。
坐并非枯坐、寂坐;
坐时不妨碍看电视及伏案读书与办公。

四、卧在“四空”
“四空”指手心、脚心、心中、颈椎都空空如也。
睡时,让颈椎空露;
睡形呈“大”字;
全身放松;
不用枕头;
或用一寸高左右枕头;
让颈椎接触空气。
空露颈椎利于椎管松活与气息流通;
对于预防及治疗颈椎疾病意义很大。
安顿好颈椎后;
手心摊开;
脚心松平;
然后数息。口呼吸时;
手心接天气;
脚心接地气;
吸气则吸天地之清气深入骨髓;
呼气则排出体内深层的浊气、病气于体外;
呼吸进出于人体深层中的每个细微点。
宜略有此意念;
恍兮惚兮即可;
不知不觉中即可寂然入睡。
侧卧之睡姿,可仿此要领而行。

如此行站坐卧;
走路不累;
久坐不疲;
久站不胀;
久卧不伤。
且益于对太极拳的理解;
能充分发挥太极拳身心两修的优势。
 楼主| 发表于 2021-8-14 14: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练拳架:
手指暴露了你是否练成太极劲?                                
人的动作是通过全身多个部位的协调运动来完成的;
无论打球、踢球、长短跑还是跳高跳远等等;
都必须借腿脚的蹬地来实现进退上下。
                                 
而太极拳对腿脚的要求标准
较之其他运动更高;
因为太极拳讲究整劲;
也就是周身一家。
要做到周身一家;
就必须以腰带手;
动手不是太极拳!?
实质是强调腰腿在太极拳中的作用。
就太极拳要求劲整来说;
其太极劲讲究:
其根在脚,主宰于腰;
而形于手指。
此处之“其根在脚”;
非指一般意义上的蹬腿;
而是要求行功时劲沉下去;
松到腿上脚上;
再返回来上升;
通过腰部的沉转传递;
最终“形于手指”。
这就是弹簧原理!
                                
 楼主| 发表于 2021-8-14 15: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说?
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
是否练出了太极劲;
不用看别的;
看手指运化这一细节就足够了。
因为,太极劲最后就是“形于手指”。

对于具备了太极劲的手指来说;
具体可体现如下:
一是看小指:
小指始终要扣紧。
凡有从前向后、向下的拳势;
应扣小指、松肩、坠肘;
手臂自然下垂或后捋。

二是看无名指:
在练向前、向上的动作时;
不要全手掌出劲;
而要由无名指引动。
因为无名指在五指中是最笨拙的;

三是看中指:
只有顺中指方向向前用意;
意才能放远。
意在长远,发劲才干净。

四是看食指:
食指放松;
轻轻地扶着运动路线走;
整个手掌就得到放松。
反之,如食指不放松;
手掌就松不下去;
手掌不松;
腕就难以松弛;
腕不松;
前臂就难以放松;
前臂不能放松;
就难以坠肘、松肩。

五是看大拇指:
大拇指可掌握身体的重心。
练拳时虎口要微撑;棚圆!
可以体会怎样掌握平衡。
如同身体脊柱的尾闾一样;

手指之于太极拳;
真的是细节决定成败啊!
 楼主| 发表于 2021-8-18 11: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忠泽:凌师爷和师父的拳架因为对太极拳的认识不同;
产生了不同风格的拳风。
两位在拳架上都已日臻完美。
相同之处:
1/ 守中用中,意领大椎;
2/ 沉肩坠肘,掤住了。
3/ 拳架工整;
4/ 上下一体。
凌师爷因从小习练长拳;
武术基本功很扎实;
整套拳架都非常低;
行拳如行云流水,发放自如。
我感觉师爷的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到位;
并且每个动作之间转关非常自如;
真如外界所说的太极中的梅派,连绵潇洒。
师父在继承师爷的拳架基础上增加了自己的理解;
追求太极的本源。
行拳时注重拳架的结构,极点;
纵向劲力,对拉拔长;
蓄劲开合等元素。
行拳缓慢时暗流涌动;
发放时汹涌奔腾;
拳势澎湃,非常震撼。
一层功夫一层理;
因本人拳理和拳架尚为浅薄;
对两位长辈拳架的认知有限;
不到之处,还望谅解。
 楼主| 发表于 2021-8-19 08: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心走过昨天;
快乐就在今天;
幸福相约明天;
健康跟隨每天。
 楼主| 发表于 2021-8-23 15: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术就是内在强大,外显灵活。
太极拳:
以根带梢;
根劲强悍;
梢节灵活。
梢节就是四肢;
梢的根在肩胯。
盘拳时;
胛骨要有开合;
练后背张力。
后背张力如网;
劲由背发;
学会运背;
后身开合涌动;
这也是球劲!!!。

龙在天上,蛇在洞中。
一,领住大椎;
利用落胯劲;
下顺脊柱。
二,开胸闭胛:
上拔脊柱。
脊柱能上拔,也能下顺;
轴力必会延长。
一个单鞭:
开胸拔腰,脊柱上拔;
再虚胸落胯,脊柱下顺;
都不离胛骨开合。
单鞭,不是手臂打开;
而是胛骨带动手臂;
脊柱上拔下顺的过程。

千年磐石,万年流水。
卸胛怎么讲?
经常练拳,胛片能下坠;
压缩背阔肌;
延长三头肌力道;
使沉肘劲更强。
旋活胛骨,趁着沉劲;
把整条手臂盘活了,更厉害。
若有所悟。因为熟;
人就是这样:
跟别人比,没多大意义;
跟自己比,看着自己进步;
这是真的。!

手臂沉是好事;
但不要局限于沉;
要在沉的基础上;
把沉练活。
又沉,又活;
这就叫粘劲;
也叫随劲。
能沉人,这是压制;
沉中有活,才能牵动其根。
开合胛,卸胛,旋胛;
都是太极必修课;
练好它们;
功劲才能灵活运用。
 楼主| 发表于 2021-8-23 16: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拳架的机理:
功藏于密,立架于地。
内塌,就是内角支撑;
类似三脚架。
什么叫下好裆劲?
相膝裹腿;
后开胯,顺脊柱;
进而落沉胯;
大腿内侧到脚;
有个角力支撑;
脊柱松顺;
如插在骨盆里。
你越下沉;
这个角力越稳固;

内塌裆劲,叫起地力。
站桩,就是在体认裆劲。
裆劲沉坠;
好似轴的坠子;
使轴力更稳定。
自重落胯;
顺沉脚底;
就是支架的根。
塌不是蹲。是坐!
蹲劲,未必有竖劲支撑。
塌劲,裆胯落好了;
从头到脚,必定有角架支撑。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立架,就是建立支架结构。
随便往下一蹲;
轴力是折的;
四头肌负重;
上下无竖劲支撑。
塌不一样;
两腿与脊柱之间;
形成个三角力。

两个劲,看着差不多;
其实区别大了。
一个有竖劲;
一个没有。
说劲不能折;
指得就是立架。

一个人字,参悟一生。
旧时,没有轴力这个词;
而是叫牮劲。
牮,其中一个意思,就是支撑。
有一堵墙,快倒了;
用一根棍子,
把墙支撑住,叫牮。
盘拳如是,这条轴不仅支撑;
它还能换轴;
还能旋动。
螺旋劲,利用胯法;
两条腿轮换支撑;
分别做轴。
很像两条龙;
围着看不见的轴;
相互盘绕。
古图腾中;
龙盘着一根柱子;
也暗喻这种能量。
 楼主| 发表于 2021-9-1 11: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舒服的关系,不需要讨好,不需要迁就;
生命之幸,就是在最美的时光遇到相处最舒服的人。
人生所求,得之可喜,不得亦无忧。
苦乐随缘,得失随缘。”
人这一生,来往匆匆,相遇均是缘分。

相处时若处处计较,时时算计,除了折损彼此的情谊,多半还会丢了宝贵的真心。

生活就是相爱相伴相守在一起,各自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相爱的人,忽略计较,心里都是彼此的付出;
相伴的人,无需计较,漫漫人生都一起走过;
相守的人,没有计较,生命都可交付给对方。

人生已经跋山涉水,与人相处,应该是从中得到治愈与片刻栖息,而非不断计较。
珍惜那些与世无争,没有怨言的人。和他们一起的时光,是安静祥和,也是温暖从容。

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是怎样的?
有人回复说:“我赠你三月春光,你予我四月桃花,世间真情能长存莫不因此。”
我们常常费尽心思,努力讨好他人,希望以此获得喜欢和认可。殊不知,讨来的感情,再好也无法长久,再近也不会亲密无间。
因为感情本就是两个人的事情,一个人的奔赴只是追逐,彼此努力才是幸福。
与其费力讨好,不如学会先爱自己。

真正懂你的人:
能够理解你的不易;
明白你的付出;
让你足够安心。
而只有在他们面前;
才最是无拘无束,也能倍感幸福。

余生很长,把真心留给懂你的人,把感情留给爱你的人。

真正的朋友,无论男女;
若是相知,必然相惜;
若真相惜,只为真心,无关风月。”

人的一生,终其所求的;
不过是有人能与之诉衷肠;
有人能以真心待。
遇到,便是此生之幸,人生再苦也就无所畏惧。
相遇,是世间最好的关系;
每个朋友都值得倍加珍惜。
但人生漫长又短暂,耗费时间在错的人身上,不如趁早解脱。
往后余生,愿能遇到一个相处舒服的人,与之为伴。
 楼主| 发表于 2021-9-5 18: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内练之层层破关:
读郑子之太极拳自修三病篇,颇有所感。欲习国术,首先得有个虔诚敦恳的心思,如若轻佻浮皮,言行无状,不说日后成就,入门亦难也。吾深知传统之贵,在于虔诚君子,如孔子言,出而孝,入而悌,则有学焉。凡有爱斯道者,发心未必不真,然人品厚重否?态度诚恳否?决心持久否?否则难免毫厘而千里之谬也。


数年来勤勉于斯术,以致于远离酒色玩乐,逐渐成一无趣之人,余之内心亦常拷问,所为者何?郑子一语道破吾之心机,即感叹斯术之奇妙,而追求其真理焉。真合吾心也。以拳而求富贵非吾所愿,快意厮杀江湖成名亦非吾所愿,吾所愿者,实不断之真理探索也。以拳为至乐者,在于每每有所得,直做一明白人耳。


行拳之始有呼吸,而逐渐之至无呼吸也。非是无呼吸,乃是转气为息。常有收吸发呼之说,不可谓不对,未入道家三昧也。不入息,则龙虎交而不化,不得真炁生起,终不得炼精化炁之门径。亦有呼吸调理气脉乃至循行周天者,此后天之气血搬运。前贤云:气不可御,御则气滞。气滞何处,何处即生隐疾。能不慎乎?


非松懈之松,是内开外合,内张外弛也。鼓荡者,鼓动激荡之意。丹田之内动如风箱,外部之神气激荡天地环宇同动也。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动则虚实清,用则反其意也。练若举轻若重也,用则举重若轻。此阴阳之妙。起点即终点,终点即起点,全在神意之流连。形虽断,意缠绵,前后融接,滚滚难绝。
打拳不是手上功夫。周身的劲练得齐整了,是从脚上走出来的。脚上走出节奏,用神气惊起尾椎,腰胯里头出消息,手只是个连带的,意动而手到。就不能用快来形容了。快是人间气象。没有快慢的概念,神意到了手就到。甚而,神意没发手亦到矣,即是本能功夫。身心不能有一丝拙处,腰腹中内息腾腾,惊乍即发。


练拳不能有烟火气,如郭云深说的不带一丝毫血气。几乎所有人都是初学时进步飞快,然后就慢了下来。如果一开始就有进步,说明学的和练的并没错,之所以后来不进步了,就是心里头患得患失多了。所以我常说,学拳要当个傻子,最怕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几乎都是半途而废。要把此心时刻稳住,内外须皆无牵挂。


虚灵顶劲,不是百会穴或者脑瓜顶往上顶,是玉枕也就是耳后高骨往上虚虚领起,便能使天阳自然会于头顶,身便轻利了。涵胸拔背,多少人误在这里。涵胸不是含胸。人生理上就是含胸的,很多人还故意往里头含,结果把气都顶在膻中穴一带下不去,时间久了就会罗锅。首先要开胸,也不是顶胸,胸开了气就顺了。


开胸顺气,开胸了气才能下至丹田。什么叫开胸?人立着或者坐着的时候气很难下去,但只要往床上一平趟气就下去了。这时候你用几本书放在丹田处,丹田或者腹式呼吸就非常容易。为什么能做到?因为你平躺着的时候两个肩膀头往后舒展开了,胸一下子就开了,气也就能下去了。所以涵胸要先开胸,上下就通了。



拔背,不是把背搞成象乌龟壳一样的,而是上头虚灵顶劲,下头塌腰坐胯,中间开胸顺气,整个后背上下拔开的意思,大龙的作用就显现出来。只有这样,内家拳所说的内开外合、站住中定往开里打、内张外松才能做到。脊椎骨以及24个骨节对人太重要了。普通人都是堆在那里没生气,而我们则要让它都灵动起来。


无论是形意、八卦还是太极,从形式上讲绝对不会脱离最基本的物理学规律。内在的东西有些玄奥的,是现代科学还没能进入其领域。无极桩里出鞭杆劲是什么?其实就是人平常走路的姿态。人走路时,迈步之前那一瞬间就是平地立杆。迈出去这一步就是鞭杆劲。你迈出去这一步不动,往下一坐就是最基本的三体式。


为什么要坐?道理很简单,就是折叠。以大轴为中心的研圜相合,就是抽紧。折叠加抽紧,就是自然界最有效的两个发力状态合一块了。我们有一个折叠的劲(伸缩),有一个抽紧的劲(研圜),还有一个高速运动冲击的劲(进退)。三劲合一,出来的才是传统武术的效果。算秘密吗?反正前辈著作中没有明讲的。
什么武术架势几乎都是像坐着打的?还有各种内展外屈不一而足?就是为了积蓄劲力。我们要把自己练成一个压缩拧紧到极点的大弹簧,随时有随时用才成。拳击搏击的姿势其实和三体式差不多,只是更高些,这三种劲也有,只是不如武术要致极。按照一般规律,致极就没有灵活和速度了。但武术可以,就是内炼。


力出自骨,劲出自筋。内炼就是其功能加强。骨硬则力大,筋长则劲大,膜腾则不怕打。骨与骨之间的关节要打开拉长,那里的筋和膜都要练得极其柔软才能做到。身体里的十二筋脉又韧又长,才能和骨关节一块实现折叠和拧转。而起点就是立炉鼎会龙虎,炼精化炁。孙禄堂在《拳意述真》里讲的“消息”就是这个。


打拳,为什么说入门规矩最重要?入门起点其实就是终点,但是非得你到了终点才会知道。六合九要是一切之上上法,一辈子都在揣摩这个东西。规矩到了,功夫就上身。功夫出不来,规矩上找毛病。用不着你瞎琢磨,只要照规矩做就行了。人要么太笨,要么太聪明,都是很难练出东西来的。要中庸,做个踏实人。


所谓神气鼓荡者,鼓即如鼓风箱,是指丹田内动,有其意而已。荡者,如船桨击水,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则水自表而内皆动荡矣,此内外联动之意思。所以内鼓而外荡,既非鼓荡都在内部,亦非鼓荡在身体各部。天地人三才、内外神气合一而已。孙禄堂公与李仲轩老皆云,能带动天地万物随身而动,此意也。


无极桩站对了,自我平衡的本能会出来,鸡腿力会出来。举个例子:每个人都有路上不注意差点撞到车的经验,普通人大约一下子就惊在那里不动了,而我每次都是瞬间收身躲过,车过去以后会发现自己是一脚着地一脚悬空立在那里,稳如泰山。这就是单重的作用。双重是静止状态稳定,单重是高速运动状态下稳定。
图片

单重练的就是技击时高速运动的状态。双重则不然,因为两点着地,还需要一个转换的时间。单重之内,以孙氏拳的小步三体式效能更高,因为一轴到底,能够迅捷发出鞭杆劲.传统意义上的三体式更大程度上是为了练而用,落实到平地上动手则意义不大。打人如走路,其实并没有个有形有相的在那里。所谓出手不带形,带形不为能。动手还要先摆个架势,自己心里头已经滞了。不是有人说练传统武术的没距离感吗,其实就是在这里没搞明白。功是在练里头得,但到了实际应用要改路子。


打拳时,胳臂是胳臂,腿是腿,都分家了是不对的。外三合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一动俱动还很肤浅,只是初步的基础功夫。要做到身子里头是主宰,练一个阶段,可以把手背起来,用身子把五行拳的意走出来,感觉和用手时绝无两样,便是里头有了东西。再放开手时,便大不同了。


拳打十字,是指胯与大龙、肩与大龙的关系,也即拧紧和折叠。这是非常关键的窍要。但是在练拳中,要化了这十字的概念,如果时时想着,便拙了,没了神妙的灵动和速度。肩膀很强壮,但要把它练没了,犹如时时挂在脊椎骨上。不仅如此,全身的筋骨都是挂在脊椎骨上,便是如发条的拧紧放松。灵,为意。


内家拳,有外无内就不全面。形意拳,有形无意也不全面。这两方面,要找明白人得真传授。第一,自己琢磨不来。第二,练错了后果严重。得了内与意,便知道天地如此广阔,古德创拳之伟大了。练得了内和意的,便是隐于民间的达人,绝不轻易授之以人,此即古德云不得其人不传,岂是些许阿堵物可动其心志的?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