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太极圣地 温县陈家沟 查看内容

陈家沟景区解说词

2019-4-24 11:11| 发布者: 柳随风| 查看: 72215| 评论: 0

摘要: 陈家沟景区解说词,了解陈家沟人文历史。
第九章 风物传说


第九章  风物传说 

青风岭和太极剑 

很古的时候,陈家沟一带并没有这道土岭,黄河三年有二年发大水,淹没庄稼,冲毁房屋,黄水过后,树梢挂鱼草,地面留黄沙……。老百姓苦不堪言。

这里有一个村庄,村里有一个小伙子名叫王郎。这王郎父母双亡,以种地为生,闲常间也打猎、捕鱼、撑船,补贴家用。王郎人品好,长得也好,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一双浓眉下两只大眼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明亮,地下的湖水一样清澈,十分英俊。

一天,王郎正在树林中寻猎,忽然听到有人呼喊“救命啊,救命!”忙循声赶去,只见树上落一只怪鸟,那鸟白头黑羽,大比野猪,如钩的长嘴里,叼一条一尺多长的小青蛇。“救命”的声音,正是小青蛇发出来的。王郎惊疑之间,可也没有怠慢,张弓搭箭,照着怪鸟射去,只听飕地一响,不偏不倚,正射在怪鸟的脖子上。那鸟怪叫一声,丢下小青蛇,带箭飞了。

王郎看看掉在地下的小蛇,浑身绿莹莹的,额头上有一个鲜红的圆点,惹人怜爱,只是身上被怪鸟啄了一个窟窿,正往外流着血……王郎忙放下弓箭,采了几株止血去痛的草药,揉碎,放入口里嚼烂了,敷在小青蛇的伤口上,又把自己的束腰带撕下一块,缠裹妥当。小青蛇感激地看了看王郎,将头儿点了几点,忽然变成了一个妙龄少女,亭亭玉立,天仙一般美丽。“啊呀!”王郎吓得大叫一声,扭头就跑,却被少女喊住了:“王郎不要怕,我是黄河龙王的小女儿。”

王郎定了定神,颤声问:“你,……你,当真是黄河龙王的小女儿?”

少女点头,却是一脸娇羞,款款给王郎施了一礼,柔柔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

原来,小龙女早就爱上了王郎,恨不能天天见心爱的人儿。无奈父王管束严厉,轻易不许她离开龙宫,更不准她出水玩耍。小龙女想王郎就要想疯了。这次,她借故偷跑出来,化作青蛇,暗暗跟定王郎,一个劲地偷看,越看越爱,越爱越看,竟忘了自己幻形为蛇,身在密林,结果被怪鸟发现,差点儿丢了性命。

“幸亏王郎搭救及时。”小龙女心里这样想着,对王郎的爱情更加浓了十分。她含情脉脉地看着王郎。

不料王郎却火了,质问道:“既是黄河龙王,为啥三年两头兴风作浪,祸害百姓?!”

“这都是玉皇大帝的主张。”小龙女羞惭惭低下头,说:“父王也作不得主。”

“哼!”王郎狠狠瞪小龙女一眼,说:“不要替你父王开脱!”

一见王郎生气了,小龙女急得泪都流出来了。她掩面啜泣,哭个不住……

王郎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只有搓着两手,来回走动。想想,原是自己的不是,黄河涨水,是玉皇龙王所为,与她何干?自己却拿她煞恶气。看着小龙女伤心的样儿,王郎心软了,喃喃说:“我错了,我向你赔罪。”真的就给小龙女行个鞠躬礼。

小龙女从手指缝里看着王郎的窘相,不由甜甜地笑了,说:“王郎,父王他们的事我管不了,可是我能够帮助你。”说着,从衣袋里掏出一领带血的丝巾,递给王郎,说:“这上面有我的血迹,好好收拾起来,以后遇到为难事,只要撕下一缕,用火点着,喊一声‘三公主’,我马上就来帮助你。”

王郎接过丝巾,正要问个究竟,小龙女忽然“哎呀”一声:“天过午了,我又要挨骂了。”王郎一眨眼,小龙女不见了,手中的丝巾兀自随风飘动。

王郎心里空落落的,也没心思打猎了,闷闷转回家去。

转眼到了秋天。这一年,地里的庄稼长得特别好,高梁像擎着一只只火把,豆子像挂着一把把腰刀,玉米挺着胳膊粗的大棒子,谷子搭拉尺把长的大穗子。老百姓成天念叼:黄河啊黄河,别涨水,叫我们收一季好庄稼吧。

说着说着,汛期到了。黄河的吼声一天近似一天,眼看又要涨过来了。人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王郎急啊,心想,要是有一道堤挡住黄河水就好了,他想到了打堤。可是,那堤多少年才能打成呀!况且,也救不了眼前的灾啊!猛然间,他想起了小龙女,赶紧找出丝巾,撕掉一块,用火点着,大喊:“三公主!”

真是灵验!喊音刚落,小龙女就笑意盈盈地站在了他面前。王郎将自己的想法一说,小龙女的眉头皱起来了,说:“要想打堤,得盗出我父王的镇宫之宝青峰逼水剑。只是,只是——”王郎忙问:“咋?”小龙女盯着他说:“盗出剑,我就回不去了。”这一来,王郎更急了:没有剑,挡不住黄河水;盗出剑,小龙女又回不去。咋办哩?一看王郎为难,小龙女一咬牙,说:“我去盗剑!不过,我一个人打不过他们,你领着会射箭的乡亲们到村南水边接应我一下。还有——箭上得涂上人血,才能射退虾兵蟹将。”王郎关切地问:“那你以后怎么办呢?”小龙女一点他的额头:“笨!”一晃身不见了。

小龙女一走,王郎忙用刀在自己胳膊上一划,将血滴了一碗,然后召集乡亲们带着蘸血的箭,来到村南一块高地上。不一会儿,忽见黄水两下一分,小龙女身背宝剑,踏水而来,后面,老龙王率领虾兵蟹将,紧紧追赶。眼看快要追上,王郎忙叫乡亲们放箭,那箭射到水中,涌现出一片片红光,刺得虾兵蟹将哇哇乱叫,争先恐后往水里钻。老龙王也不见了踪影。

小龙女上了岸,抽剑出鞘,猛可里寒光闪闪,冷风飕飕,剑尖一指,黄河水“哗”地后退好几丈,再一指,又退几丈远。小龙女握剑在手,说了声:“乡亲们退后点!”用力将青锋逼水剑往地上一插,但见红光一闪,半空中炸响一个霹雳,平地涌起一条大岭!

因为这道岭是青锋剑化成的,所以人们叫它青锋岭。后来年深日久,不知是谁把岭名写成清风岭了。

小龙女呢,自然和王朗结成了夫妻,小两口恩恩爱爱,甜甜蜜蜜过日子。

 

 

陈家沟村名的来历 

六百年前,陈家沟不叫陈家沟,叫常阳村。那时,常阳村并没有陈姓人家。村子因何易名?陈姓因何迁来?其中自有一段故事。

元朝末年,纪纲废弛,民不聊生,天下群雄并起,四海纷争。朱元璋应运而兴,不数年便剪灭异己,驱逐鞑虏,统一了华夏。

朱元璋刚坐上皇帝宝座,不想却下了一道密旨:血洗怀庆府。据说原因有二。

一是明兵攻打怀庆府(今沁阳。辖八县,温县其一)之时,遇到了元军大将铁木尔的顽强抵抗,双方你攻过来,我攻过去,各各伤亡惨重。铁木尔为稳定军心,命令怀府各县农户,必须在门口挂一块牌子,上写:“欢迎明朝军队。”等明兵攻来时挂上去。由于长期的拉锯战,弄得人们苦不堪言,许多人家干脆只挂一个牌子,正面写:“欢迎元朝军队”,反面写:“欢迎明朝军队”。谁来欢迎谁。

朱元璋亲自率兵猛攻,占领了温县招贤一带。老百姓赶忙把牌子翻过来,换成得将一口恶气咽了,了“欢迎明朝军队”。朱元璋沿街巡视,天心大悦,环视左右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此之谓也。“不承想夜里起了一场大风,牌子全刮得翻了过来。第二天一早,朱元璋得到报告:家家户户门前都换成了“欢迎元朝军队”的牌子。朱元璋暗想:这怎么可能呢?上街一看,果不其然。令人将牌子摘下来,秘密暴露无遗。朱元璋恨得咬牙切齿,认为这里的老百姓心系鞑虏,阻挡天兵。本想立即拉出几个斩首,又想大敌当前,只暗结心头。

二是怀庆府境内,发生了打劫“皇纲”事件。温县西北与沁阳交界处,有个耿庄村,村南有条河,河上有座木桥,是当时南来北往的必经之道。明兵占领怀庆府不久,一天,几十个明兵押着一车粮食,由山西而来,向南京进发。经过这座木桥时,突然遭到了元朝残余匪兵的袭击,明兵毫无防备,顷刻间死伤大半,几个明兵一看势头不妙,落荒而逃。这座木桥原本没名,因为此事,人们便把这座桥叫做“打纲桥”。至今桥还在,名未改。

问题在于,打劫皇纲的元朝士兵都换成了老百姓的衣服,所以,朱元璋得到的奏报是:怀庆府的老百姓劫了皇纲。立时,龙颜大怒,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如此刁民,杀不足惜!密令心腹大将常遇春,发兵怀庆府。

据《温县志》载:“明洪武初年,元铁木尔守怀庆,明兵久攻不下,太祖迁怒于民,大加屠戮,时温民死者甚多......。”民间传说:“朱元璋三洗怀庆府。”明兵在怀庆府境内,见人就杀,见房就烧,每烧杀一个地方,便于村中十字路口,丢下钱、粮、衣服等物,发现有人拾取,即重新发兵搜寻屠杀。如此“三洗”,直使得怀庆一府八县,白骨露于野,千村无鸡鸣,三百里方圆,荒无人烟,景象惨不忍睹。就此,朱元璋仍不解气,加重怀庆府的赋税,以“原有赋税而三倍之”。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又下了一道圣旨:从山西洪洞县一带往怀庆府境内移民。

据史料称,山西四山阻隔,历代战乱较少殃及,人口稠密。洪武初年,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了一系列移民垦荒等休养生息的政策,派人在山西洪洞县设立移民局,三次大规模胁迫附近的老百姓迁往因兵燹频仍、灾荒连年而人烟稀少的地区,其中包括怀庆府一带。这些移民,有的并非洪洞县人,但因出发地均在洪洞县的一棵大槐树下,所以不少地方都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

俗话说:孩子不嫌母丑,住山不嫌坡陡。故土难离,洪洞县一带的黎民百姓都不愿意迁徙呀。据说,官府忙活了许多天,移民的事情办不成,于是,官府贴出一张告示,说是不愿外迁者,请到洪洞县城的大槐树底下去,凡是不到者,统统迁走。人们为逃避迁徙,蜂拥般朝老槐树下跑去。

且说有个名叫陈卜的青年,祖籍山西泽州(今晋城)东土河村人氏,因家乡连年干旱,庄稼颗粒不收,眼看活不下去,只好一担两筐,扶老拖幼,出外逃荒要饭,辗转来到了洪洞县,谁知正赶上移民。陈卜见人们都往大槐树下跑,便领着一家老小,也跟了过去。

大槐树下的人越聚越多,黑压压一大片,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正当人们发现情况不对,议论纷纷的时候,突然,官府派重兵将他们包围起来。然后用绳子一个个拴住双手,几十个人编成一队,由官兵押解,一路东南,往河南省怀庆府而来。路上,如果大小便,就需要向官兵报告,要求“解手”。至今,豫西北一带的人们,还将大小便叫做“解手”。

陈卜一家,就这样由山西迁来了河南怀庆府。

陈卜见府治东南一带地方,南临黄河,北负太行,一马平川,土壤肥沃,是个成家立业繁衍子孙的好地方,遂与家人商量,决定在此定居。有几户移民愿与陈卜为邻,便也在此停了下来。于是,大家筑土为墙,结草为房,建起一个村庄。村须有名,因陈卜为人仗义,古道热肠,迁移路上,时时扶危救困,大家敬重陈卜,便以他的姓名为村名,立村“陈卜庄”。(此村旧属沁阳,今属温县北冷乡)。如今村庄仍在,村名依旧。村东北隅水井口上的石盖,村民传说是“当年陈卜使用过的石碾盘”。

陈卜庄地势底洼,土地盐碱,陈卜住惯了坡坡岭岭,很不适应。过了二年,陈卜想另找一个高岗的地方安身,便趁农闲时节,四处察看起来。

一天, 陈卜来到黄河岸边的清风岭上,举目四望,不由心下欢喜:岭南,远处黄河似一条白线,一直扯到天的尽头;近处蟒河曲折东去,水流潺潺。岭北,地势平坦,田可耕,地可浇。土岭虽不高峻,却如一道天然屏障,挡住了滔滔黄水,保得一方不安。岭上莺飞草长,杂树生花,如烟的绿波里,掩藏着一个村庄,村中有一个常阳古寺,村以寺名,叫常阳村。陈卜进得村来,见整个村庄北高南低,背风向阳,果然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好地方,胸中已是有了主张。村中人却说,清风岭上有土匪出没,打家动舍,骚扰百姓,官府也奈何不得。陈卜听了,一笑了之,他精于拳械,身负武功,自是不怕。遂择日举家搬迁常阳村

陈卜不料真有土匪。第二年收麦时,他正在地里割麦,听得村里有人喊:“土匪来了!”陈卜手持镰刀,飞步而回。一进村,便见七八个土匪抢了两车小麦,推着要走。陈卜大喝一声,扑了过去,一把镰刀左砍右杀,顷刻间伤了三个。“风紧!”土匪头目打个忽哨,这些家伙一溜烟跑了。

收罢麦,种罢秋,到了挂锄钩时节,闲。陈卜明察暗访,摸清了土匪底细,趁个黎明,土匪酣睡之际,带领子弟和村中少壮摸进匪窟,将土匪一个个捆绑起来,送交官府。从此,陈卜威名大震,四方前来投师学武者,日渐增多。陈卜便在村中设立武学社,收徒传艺。《温县志》载:这个武学社,“开陈家世代习武之先河。”

后来,陈家人丁兴旺,在村中渐成大户,陈家武术世代相传,闻名遐迩,加之常阳古寺倾圮,村中又有三条纵贯南北的大沟,人们便把常阳村渐渐叫成了陈家沟。

 

 “斗虎舞”的来历

 

陈家沟村民崇尚老虎。太极拳祖祠门前,两尊威武的石雕老虎,雄立两侧,而不是狮子;拳谱堂内八角拳经碑底座,雕刻的也是老虎,而不是神龟。这是为什么呢?

据温县文化馆干部冯俊卿考证,我国传统的民间文艺表演节目——“耍老虎”,发源于温县,而且与陈家沟有关呢。

长期以来,温县流传着一个民间故事,许多人耳熟能详。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陈家沟陈氏十一世陈希奋,太极功夫十分了得,他教了两个徒弟,一个是本村的陈瑞,一个亲戚马帅。几年后,陈希奋觉得两个徒弟的拳械练得差不多了,便带着他们到江南各地经商。

一天早上,师徒三人来到湖南省境内的一座大山入口处,却被一群村民拦住了去路,不让前行。说山里有一只十分凶猛的老虎,经常出来伤人,附近村庄已有20多人葬身虎口,劝他们绕道而行。马帅一听哈哈大笑,说“一只老虎算什么,等一会我们去将它提来叫你们看看。”村民再三阻拦,师徒三人只是不听,决心杀死老虎,为民除害。他们告别村民,直往深山老林走去。

走了一个时辰,三人来到一座山坡的庙门前,想吃点干粮再赶路。还未坐定,忽听陈瑞大喊一声:“虎!”陈希奋和马帅朝着他指的方向一看,只见一头牛一般大小的猛虎,正沿着山梁,朝他们连窜带跳,狂奔而来。情况危急,刻不容缓!三人“噌”地一跃而起,刚刚握住兵器,猛虎已经到了面前。那虎发出一声怒吼,震得山摇地动,师徒三人都没有见过老虎呀,一时都有点惊慌,只有躲闪的功夫。斗了半个时辰,渐渐招架不住。陈希奋一指庙旁的大树,呼唤陈瑞和马帅先爬上去,他又同猛虎斗了几个回合,突然虚晃一刀,施了个太极轻功,飞身上了大树。

恶战了半天的老虎,此时已被激恕,张着血盆大口,一次次向上猛扑,但苦于不会上树,急得摇头摆尾,围着大树团团转,气得嗷嗷吼叫。

眼看天快黑了,师徒三人直觉得口干舌渴,饥肠辘辘。干粮袋还放在庙门前,眼巴巴吃不到嘴里。陈希奋让两个徒弟在树上等着,他去把干粮弄来,待吃跑了肚子再说。

瞅准猛虎在地上伏卧休息的时机,陈希奋飞速溜下大树。谁知他双脚还没站稳,猛虎便从地上一跃而起,朝他猛扑过来。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陈希奋来不急挥刀,他双膝微曲,呈马步着地,运足平生气力,对准猛虎的腹部,一个重重的炮拳打出去。这一拳非同小可,将猛虎打得顺着山坡滚下了数丈深的山沟里。马帅和陈瑞这时也飞身下树,前来助战。

猛虎从山沟里爬上来,伺图再次反扑,只听马帅怒吼一声,一个箭步跃到沟边,长枪对准猛虎的血盆大口,狠狠地刺了进去。这只穷凶极恶的华南猛虎口流鲜血,一命呜呼。

师徒三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来到村里,向人们讲述了发生的一切。村民们闻蜂拥般来到山上,七手八脚将死虎抬了回来,然后张灯结彩,频频举杯把盏,为师徒三人庆功贺喜。

第二天,师徒三人将虎皮剥掉留作自用,准备告辞继续前行。村民们一听,无论如何也不让走,说是已派人向县衙禀报过了,县官马上要来村里看虎。正说着,只听锣鼓喧天,县官坐着一顶大轿,众衙役前呼后拥,已是到了。村民们立刻迎了上去。这时,只见一只猛虎追赶着一条大汉,也朝县官奔去。众衙役一见,听得屁滚尿流,抱头鼠窜。县官伸出脑袋一看,吓得瘫在轿里。那跑着的大汉来到轿前,伸手将虎皮掀起,从里面钻出两个人来。原来,师徒三人见村民纷纷前去迎接县官,一时心血来潮,由马帅和陈瑞披着虎皮,陈希奋在前引路,也去迎接。没想到一场虚惊,竟把他们吓得这般模样。

几个月后,师徒三人回到家乡,春节已经快到了。那时候,民间艺术在农村极为盛行,特别是春节前后,更是这一活动的热闹时期。成群结队的民间艺人一齐出动,各种各样的民舞杂耍纷纷走上街头。见此情景,马帅忽然灵机一动,何不用那张虎皮为乡亲们表演“耍老虎”呢。他来到陈家沟陈希奋家里,说明来意。陈希奋非常高兴,取出珍藏的虎皮,又找来陈瑞,师徒三人叵想着当时在湖南与猛虎博斗的情景,比比划划设计了一些动作,便在院子里蹦蹦跳跳玩了起来。接着,马帅把陈希奋和陈瑞请到马庄村,找来些竹片和绳子等物,将不大展样的虎皮绑绑扎扎地撑了起来。师徒三人便在马庄村的大街上表演起来。村里的老百姓一见,把他们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齐声喝采叫好。

农历正月十五这天,全县各村所有的民间舞蹈一齐来到县城进行会演。马庄村参加表演“耍老虎”的一班人马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训练,也来到县城演出。县城的大街小巷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县官坐在高高的看台上,高兴的眉飞色舞。当他看到马庄村表演的耍老虎时,感到十分惊奇,立即传令将其调到台前进行表演。这时,一个衙役凑到县官的耳边,小声说:“启禀老爷,这可是一张真虎皮呀!”县官一听,贼眼珠子骨碌碌一转,心中暗打盘算。表演结束后,县官大大把马庄村赞扬一番。然后把脸一沉,锋话一转,说道:“虎皮乃稀世珍宝,暂留衙内,改日差人进京送皇上。”说罢,一个衙役上前将虎皮拿了过去。

没有虎皮,还怎么表演?马帅立即回村请几个能工巧匠来到县衙,照着虑皮的样子用胶泥铸了假虎头。又购置一匹白布,照着虎皮的样子,用颜料在布上比葫芦划瓢地涂画起来。第一张“耍老虎”的表演道具就这样制作成功了。到了第二年春节,耍老虎这一新的大型民间舞蹈便正式走上街头。随之,“耍老虎”这一民间舞蹈活动便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起来。

冯俊卿根据这个民间故事进行了详尽的考察论证。此人有文墨,将“耍老虎”称之为“斗虎舞”。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斗虎舞”的来历,发表在《中国民间故事片。温县卷》上。应该说,这只是一家之言,至于“耍老虎”是否发源于温县,尚无定论。然而,这个传说故事足可印证,温县这一带“耍老虎”由来已久,且十分普及。

陈家沟人对这个传说深信不疑。这是他们的荣耀啊!仅次于陈氏太极拳的荣耀!因而他们格外重视“耍老虎”,因而陈家沟的“耍老虎”格外出众。

陈家沟极其看重“耍老虎”,看重了,那老虎也就耍出品味了。别村的“耍老虎”只是由一个人扮演打虎英雄,两个人扮演老虎,跳来蹦去,互相对打,乍看热闹,再看无味,看多了,就厌了。而陈家沟人会武功,“耍老虎”设置了打虎英雄钻席筒、钻火圈、钻刀门,引虎上山等高难度表演动作,耍杂技一般,十分惊险,十分精彩,方圆百里有声名!

 

 陈家拳为啥传男不传女

 

陈家沟陈氏九世祖陈王廷创编太极拳之后,陈家视为“独得之秘”,只在族内世代沿袭,外人难窥门墙。据说自陈氏十一世陈恂如、陈申如之后,陈家又立了一条规矩:太极拳传男不传女。将女孩子排斥在外了。这是为什么呢?

且说了恂如、陈申如在北平皋村破贼之后,兄弟俩渐渐长大,各各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哥哥恂如有六个儿子。弟弟申如呢,娶妻高氏,生下一个闺女,取名巧妮,一家三口,男耕女织,小女绕膝,日子过得如糖似蜜。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当下祸福。申如结婚刚刚四年,一场大病没能治好,撒手西去。

恂如眼看亲兄弟年纪轻轻就辞了人世,十分悲伤!他决心将自己的一身武艺传给可怜的小侄女,告慰弟弟的在天之灵。

转眼巧妮十七了,这仅模样长得俊,也练就了一身太极功夫。桩功,一站两个时辰一动不动;轻功,能“贴墙挂画”;妈妈浇菜,她用两个小拇指勾着两桶水,来去如飞;与几个堂兄弟比武,多少场下来分不出胜负。伯父高兴地说:“咱陈家又出了一个女中豪杰。”

俗话说:一家女,百家忧。巧妮人漂亮,又有能耐,十三岁上就有人上门提亲,到后来,媒婆把陈家的门槛都快踢折了。开始,母亲高氏总是一句话:闺女还小,大大再说。可巧妮眼看都十八了,还能再等?这一天,高氏对哥嫂说:“给巧妮找个人家吧。俺一个妇道人家,能懂个啥哩?哥嫂情当家了。别没啥,咱只图个人品好,闺女到家不受气就中。”恂如说:“巧妮妈说得对,只要女婿本分,就是好人家。浪荡公子,他就是家产万贯,咱也不跟他结亲。”

陈恂如说这话是有来由的。陈家沟村东八里有个北平皋村,村中有个赵老财,家大业大,半个县都知道他,赵老财只有一个儿子,名唤赵孬,从小娇生惯养,长到十五岁,还骑在他爹的脖子上撒尿。家里从小给他请先生认字,一直认到十八岁,先生换了不知道多少个,他斗大的字不识两罗筐。这赵孬识字断文是个笨蛋,却一肚子孬水,吃喝嫖赌,寻畔滋事,除了不干好事,啥坏事都干,半个县都知道他是个孬货。

一年前,赵孬在赵堡镇庙会上见过巧妮一次,这小子跟没了魂似的,从此昼思夜想,一心只在巧妮身上。赵老财得知儿子得了相思病,仗着财大气粗,给儿子打包票:“老子一定把那个陈巧妮弄来,给你当媳妇。”

赵老财没想到,他派的媒婆跑了一趟又一趟,巧妮家就是不吐口。赵老财想抢亲,可到底没敢行动,他怕的是陈家武功。事情弄不成,老家伙气得跟吹猪一样。赵孬暗暗咬牙:不把巧妮弄到手,誓不罢休!

事有凑巧。北平皋村有一个年青人,名叫赵夏至,他家人老几辈都是老老实实的种庄稼人。经北平皋村巧妮的姨娘说合,两家都说没啥说,没啥说就结亲。

谁能料到,结婚那天就出了事。晚上闹洞房,赵孬领几个混鬼来了。按说,论辈份,赵孬比赵夏至高两辈,夏至得喊他一声“爷”。可农村风俗,新婚头三天不论大小,谁都可以来闹洞房。赵孬就仗着这一点,再借酒蒙脸,也挤进了闹洞房的人群。赵孬一来,夏至一家老小的心提到了嗓儿眼,谁不知道这家伙是个孬种?最叫老少爷们吃咽不下的是,半年前村西头老满头的儿子结婚,闹洞房的人都走了,赵孬和几个鬼混赖着不走,硬要叫新女婿去厨房弄菜,他们要在新房里喝酒。新女婿无奈,只得去了。赵孬随即叫人把洞房门插上,指挥同伙上去捺住新媳妇的手脚,他把新媳妇给糟蹋了。新媳妇哭不敢哭,喊不敢喊,当天夜里,一根麻绳吊梁上,寻了短见。新女婿痛不欲生,愤而告官,可赵老财买通了官府,人命关天的大事,最后不了了之。

赵孬几个一来,众人如躲瘟疫一般,齐齐往后退。他们几个醉熏熏来到新媳妇跟前,乱拥乱挤,赵孬那一双狗爪,直往巧妮的身上摸。

陈巧妮着眼一看,就知道脸前站的是狗不是人。她一点儿也不慌张,左来右躲,右来左闪,赵孬忙出一头汗,也没有碰着巧妮的身子。他忍不住了,两条胳膊一伸,就来搂抱巧妮。巧妮蛾眉一竖,心里骂道:“你这条赖皮狗,我叫你吃不了吐出来!”就在赵孬靠近巧妮那一霎间,巧妮纤指朝他肚腹轻轻一点,赵孬便如死狗一般,“扑嗵”一声,脸朝上栽倒地上,他想爬起来,但是动不得,大嘴张了几张,终于忍不住刚才喝的酒、吃的菜,全从口里倾泻出来,洞房里一时臭气熏天,众人纷纷俺着鼻子,笑着走了。

夏至爹听说,脸都吓白了。忙叫过夏至,叫他好生照看,别惹出事来。夏至进入洞房,巧妮给他使个眼神,低低说,不要紧,一会儿就过来了。

夏至出去叫进来几个本家,乱打哈哈说:“没事儿,没事儿,酒喝多了,一吐就好了,赶紧把人搀走吧,明个再来耍。”

几个混鬼架的架,扶的扶,把赵孬弄走了。夏至他爹吓出了一身冷汗。

可是,狗改不了吃屎。没过几天,家人都下地了,只巧妮一个人在家。赵孬又偷偷摸摸来了。巧妮一瞧见他的影儿,就赶紧跑进屋上住门。赵孬来到窗前,将新糊的窗纸戳个窟窿,探头探脑,净说些贱话。

巧妮已经知道了赵孬是个猪狗不入的畜牲。打定主意,要教训教训这个恶棍。赵孬在窗外急得身上发燥,猛声巧妮轻声喊:“孬爷,你往前来来,我对你说句话。”赵孬一听,连出气都粗了,赶紧把脸贴到窗上。巧妮觑得真切,手捏绣花针,两指一捻,“嗖”一声,那针可可钉在赵孬的腮帮上,入骨三分,赵孬大叫一声,扭头就跑。

赵孬回去,脸肿得像起面蒸馍,二十多天才好。从此,两个结下了冤仇。赵老财家生着法子寻事,夏至家能忍则忍,不能忍还忍。巧妮是个烈性子,她看夏至年轻轻的这样窝囊,跟着生了不少闷气。

老话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夏至家有块地,刚好与赵孬家为邻。这年犁地,赵孬家多犁了四步多宽。夏至怯生生地问:“孬爷,你咋多犁了,记错边了吧?”赵孬狗眼瞪得如金刚一般:“谁多犁了?你小子敢诬赖人,老子今个碎不了你!”上来就是拳打脚踢,夏至不敢还手。

恰在这时,巧妮给夏至送饭来了,一见赵孬打自己男人,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捞起地上的扁担,认准赵孬打了下去。也是赵孬作孽太多,命中该死,他见扁担过来,赶忙一歪头,“咣”一声,扁担不偏不倚,正打在他的太阳穴上,赵孬一头栽翻,两腿一蹬,当场就没气了。

这一下可不得了啦!官府不分清红皂白就把户主——夏至爹押进了监牢。老人岁数大了,又惊又吓,不长时间就死在监牢里了。巧妮悲痛万分,是自己误伤人命,连累公爹吃官司,丢了性命,她变卖所有嫁妆首饰,厚葬了公爹,心想能得到夏至宽恕,今后小两口慢慢过日子。谁知夏至说:“巧妮,自从你到俺家,俺家一天也没有安生过,这会你又把俺爹害了,往后就该轮到我了,我非休你不中。”

巧妮哭得死去活来,糊涂的夏至到底还是把巧妮休了。

那时候出门的闺女被休回娘家是最丢人的事。善良美貌的巧妮怎能忍受这奇耻大辱,终于在一天夜里服下剧毒,香消云散。母亲高氏悲痛欲绝,声声哭喊娘儿俩命苦!伯父陈恂如悔恨交加:当初不教侄女练武该多好?

就此,陈家立下规矩:女孩子不准学习太极拳。



26

点赞
28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54 人)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微信平台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cntaijiwang)粉丝50万!太极拳理论、视频、资讯每日免费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太极旅游|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