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河洛文化概略
第四章 河洛文化概略 第一节 河图洛书 太极拳据《河图》、《洛书》之太极阴阳八卦学说所创建。那么,什么是河图洛书呢? 相传,上古时候,黄河里曾经跃出一匹龙马,身有纹如八卦,这就是《河图》;洛河里曾经显现一只神龟,背甲上有赤纹绿字,这就是《洛书》。关于河图,有歌曰:河图有天地,天地分上下,上下有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无阳不出,阳无阴不存。关于洛书,有歌曰:“仿天象,典地理,天所有,地相对,人相依。天人相合,天地相辅,地人相成”。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河图洛书是河洛文化的最主要标志。 关于“河图洛书”的记载,古籍多有。《书经.顾命》曰:“大玉、夷王、天球、河图在东序。”《管子.小匡》中说:“昔人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这大概都是天赐祥瑞的问题。《论语.子罕》记有:“子曰,凤鸟不至,河图不出,吾已矣夫。”传说,凤凰是一种神鸟,祥瑞的象征,它出现就表示天下太平。黄河出现图像,就表示有圣人受命于天。孔子说这句话是一种感叹,感到“礼崩乐环”、“天下无道”,自己大概看不到天下太平了。这也说明,所谓“河图洛书”之说与古代天赐祥瑞有关。《易.系辞上》也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意思是说,圣人承天意以行事。到了汉朝,则以“河图洛书”来解释《周易》的八卦和《尚书.洪范》的五行。朱熹《易字启蒙》引孔安国的说法谓:“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之,以画八卦;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这就是说,黄河出现龙图,洛书出现龟书,于是伏羲效法“河图”作“八卦”,夏禹效法“洛书”作九畴。“八卦”属《周易》系统,讲“阴阳”;“九畴”属《洪范》系统,讲“五行”。至汉代,“阴阳”、“五行”合,而有“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天文学、历算学、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此,我们可以看到,黄河和洛水实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而后又为殷商之所在地,而后历代名人辈出,传承着中华文化。 “河图洛书”究竟是什么样子?古籍中没有绘图。先秦时期的其他著作如《管子》、《墨子》等书也提到“河图洛书”,但都没有绘出图形。汉代儒士认为,“河图”就是“八卦”,而“洛书”就是《尚书》中的《洪范九畴》。今天人们看到的以黑白圈点表示的“河图”和“洛书”出自宋代。据说是北宋初年,著名道士陈抟绘制。陈抟以一至九的排列为“河图”,一至十的排列为“洛书”。北宋刘牧著《易解》,改变陈抟的说法,以一至十的排列为河图,一至九的排列为“洛书”。南宋朱熹《周易本义》肯定刘牧的说法,于是世人皆信从十为“河图”,九为“洛书”。 但是,明清时期的学者又对“河图洛书”的图样提出种种疑问。如清代乾隆年间纪昀(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说:“世传河图洛书,出于北宋,唐以前所未见也。河图作黑白圈四十五。考孔安国《论语注》,称河图即八卦,考孔氏之门本无此五十五点之图矣,陈抟何自而得之?至洛书既谓之书,当有文字,乃亦四十五图,与河图相同,是宜称洛图而不得称书,系辞又何以别之曰书乎?”诸如此类的疑问,在今天仍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尽管尚未得到圆满的解决,但是应该肯定,“河图洛书”的图样在北宋出现,也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今天看来,它仍然可以作为研究河洛文化的重要依据。从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方面予以解析,可以由此悟知“河图洛书”的图式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当代著名学者王永宽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河图中一至十的黑白两种圈点和八卦中太极图的道理相同,代表着阴与阳,五居中央表示五行居于核心的地位,而阴阳五行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哲学基础。河图和洛书中都是单数为白(明),双数为黑(暗),这和古代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认识是一致的。河图和洛书都是四方加中央的方形布局,和八卦的基本方位也很相似,合成一幅完整的图,表示阴阳五行所生成的物质和物象居于一个统一体中,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相生相克,和谐发展。这样的组合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天地生成、宇宙存在和物质运动规律的根本认识。 其二,河图中一至十的排列,洛书中一至九的排列,按照自然数的顺序,无重复数字,也未缺少数列中的某一基本数字,秩序井然。这表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有序性认识。河图洛书数字排列的位置,上下左右交叉安排,错综分布,大数小数调配适当,隐含着一种内在的规律。尤其在洛书中,横行、竖行及对角线的每一组数字之和都等于15,这种特异现象十分典型地表现了古代文化中的一种基本思想方法——均衡思想。 其三,河图洛书中的数字概念,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数学成就。洛书中的数字排列,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幻方或称纵横图。在近代世界范围内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幻方理论是数论的组成部分,即在边为单位的正方形方格中填充适当的数字,使横行、竖行及对角线的各组数字相加之和都相等。中国古代对于幻方的认识比西方国家早一千多年,东汉时就出现了每边为3的幻方,称为九宫,这是在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来的,即八卦的八宫加上中央为九宫。《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张衡上疏梦绝图谶等迷信活动,疏中有“重之以筮,杂之以九宫”语,说明当时已有术士利用九宫进行占卜。而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九宫就是幻方。三国时徐岳《数述纪遗》中说:“九宫算,五行参数,犹如循环。”甄鸾注解说:“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北宋时出现的洛书图样,与东汉时的九宫完全吻合,很有可能是陈抟把九宫中的幻方附会为《易经》中的所谓河图,后来又被刘牧改指为洛书。后来到了南宋时,幻方理论又有新的发展,杨晖在所著《续古摘奇算法》中列出了边为3、4、5.....10的纵横图,他显然受到了洛书的影响。 其四,与洛书相关的《洪范九畴》,其内容为古代政治学中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这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说洛书即《洪范九畴》,或者说大禹依据洛书创立了“洪范九畴”,都反映了洛书和《洪范九畴》的关系。《尚书.洪范》篇中记述周武王向箕子询问治国之道,箕子便向武王讲述了禹接受上天给予的《洪范九畴》的内容,即“初一回五行,次二回敬用五事,次三回农用八政”云云。所列九条是禹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其中包含治理天下的哲学思想基础——阴阳五行学说,执政者的五个基本职能以及历法、礼义、祭祀、占卜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这些方略在国家形态的原始时期相当全面地规划出治国的大政方针,后来历代的治国方略尽管不断更新内容,但是在治理国家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如建立集权、因政设职、崇高道德、协调关系等方面,则大抵沿袭着《洪范九畴》的基本思路。 其五,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本身,还反映了中国古代君权神授思想和天人感应意识。原本的历史事实很可能是伏羲创立了八卦,大禹制定了《洪范九畴》,但却由于河图洛书的传说而把这两项重要的文化成果归之为神的授与,而中华民族的伟大人物伏羲和大禹,便成为上天与神权与力量的体现者。于是,河图洛书就带有极大的神秘性,同时也具有崇高的权威性。 关于太极拳是依据《河图》《洛书》之理所创编,民国时期著名太极拳理论家陈鑫在他所著的《太极拳图说》中有极为详尽的的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言了。 河图洛书产生于黄河和洛河,也产生于中华文化生成的大背景之下。它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也必然传递出中华文化的复合信息。河图洛书的广泛传播,对河洛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持续生成与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明清两代不少学者对于河图洛书的真实来源及原本含义提出了一些疑问,但是世人们出于对中华古代文明的深厚情感及长期受传统文化熏陶而形成的思维定式,对河图洛书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直到今天,人们在论及中华文化的起源和代表性文化成果时,仍然推重河图洛书。 河南孟津有“龙马负图寺”,据说是“河出图”的地方;河南洛宁长水有“洛出书处”古碑,据说是神龟负书而出的地方。北京“中华世纪坛”的世纪大厅里,建有浓缩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圆壁浮雕,就以河图洛书为第一组,以太极八卦为第二组。这样的事例说明,河图洛书和太极八卦一样,其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是与时俱进的,对于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来说具有永久的价值。
第二节 太极图
黄河从小浪底出山之后,一下子没有了约束,洋洋洒洒,恣肆东去。在诗圣杜甫故居门前,洛河从西南奔腾而来,挤过邙山豁口,硬生生插入黄河。洛水清,黄河浊,二水相触,激起一个巨大的漩涡,那漩涡翻卷着,又形成两股巨大的回流,恰恰是一幅鲜活的太极图。据说,在飞机上看得尤为真切。古人因此有悟,画出了那个意蕴无穷的太极图。关于太极图,有歌曰:“河洛旋汇,太极图生,圣哲顿悟,八卦成焉。” 传说,先天河洛太极图,亦为北宋初年著名道士陈抟所绘。 要了解太极图,须知太极的涵义。“太”字原为“大”字,古人为了表示比大更大的意思,便在太极底下加上了一点,成为“太”字。含义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比大字更上一层,直至虚空。“极”字的原意是房屋中间顶端的顺房之木,即屋脊之栋,含义是最高、最巅、最上。这是“太极”的字面意思。太极之义是中国古代表示为宇宙本体的哲学概念,太极本于无极,无极即太虚。古人认为“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原始混沌的太虚是无极之境,无极之境为真气所充,是静止的。太极乘气动而生阳,动极便静,静而生阳,于是,便产生了万象万物。《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吕氏春秋》说:“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一”字为道家所常用,有混沌的意思。这就是说,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从太一造化而出的,所以阴阳是从太一或太极分出来的。因此,换句话说,太极是现象界无所不包的宇宙法则或法理。阴阳相合即太极。 知道了太极的意思,我们再来看太极图。古代的道家把太极形象为一个圆圈,意为太极是一气循环,运动开始,即界分阴阳,但是只是一个圆圈的图案,好象表示原始混沌的无极之境,很难与太极区别开来,更难于表示因太极所动而产生的阴阳两仪之变化。于是,道家们便又制出了阳动阴静图,并且以阴阳图的左部白色图案为动阳,右部黑色图案为静阴。白色图案中有黑色图案来表示动阳之根,在黑色图案中有白色图案来表示静阴之根,最终于动阳的白色图案中以一个小圆圈的方式,将两种颜色的图案连接在一起,称这个小圆圈为太极。表示阴阳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相生相克,和谐运转的关系。因此,这个小圆圈与外边的大圆圈是一体,即同一个圆圈,表明阴静和阳动的变化皆在太极之中,是太极的原有物事。因为很难仅用一个圆圈既能表示太极,又能显示出阴静阳动的变化关系,所以才于大圆圈当中再画一个小圆圈。这也是书不能尽言,画不能尽意的一种衍生表现手法。这就是太极阴阳双色图产生的原由。它的产生从根本上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哲理:阳动生阴,阴静生阳;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规律。太极拳就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快慢相兼、形意结合、顺逆缠丝等阴阳相合的动作套路。因为阴阳相合而为太极,所以将这套拳称之为太极拳。
第三节 河洛交汇处
河洛交汇处,在温县城正南10公里黄河南岸,焦作黄河公路大桥的东侧。古称河讷,亦称什谷。据《竹书纪年》记载:“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龙图”亦称“河图”,龟书亦称“洛书”。二者合称“河图洛书”。又载:“尧帝又循坛河洛......玄龟负书背甲,赤文绿字。遂禅于舜。舜又习尧祀,玄龟负书至于稷下,黄龙卷甲舒图坛畔,舜以禅禹。”又载:“(商)汤乃东至于洛,观帝尧之坛.....又有黑龟,并赤文绿字,言夏桀无道,汤当伐之”。又载:《南书.中候》记载:“(商汤)东观乎洛,降三分璧,黄鱼双跃,出跻于坛,化为黑玉。”赤勒曰:“元精太乙受神福,代桀,克。”《竹书纪年》又载:“姜尚(子牙)出游洛讷,见赤人从洛生,授尚书,命曰:召佐昌者子。”又载:“周公旦与成王观于洛河。”以上说明远古时代的帝王、圣者均在此祭天。可见河洛交汇处是中原大地时代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祭天之地。又是“河图洛书”的出现地方,上古时代,河图洛书的出现被认为是帝王、圣者受命于天的征兆。 洛河东侧的山头上,有伏羲画卦台。相传,伏羲氏在山头上观河洛交汇,“仰察象于天,俯思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构演阴阳八卦。洛河西侧的半山坡上,有一座庙,叫大王庙,庙不大,宽约二十米,长有六十米。与别处庙宇的红墙黄瓦不同,这里是一色的青,青砖,青瓦,青围墙,围墙外面也全部涂成青色。东墙外,流淌着洛河,北墙根,流淌着黄河。这应是一座镇河庙,只有一个大殿,门常锁,不知敬奉何方神圣。庙所依之山叫神都山,乃邙山之首。依山有一个村庄,叫神地村,传说,女娲在此抟土造人。尧禅舜,舜禅禹,也是在这里举行的。古时,这里真正是“神都”了,村庄,确乎是建在“神地”了。 只遗憾邙山是座土山,何以不长树?只生些荆藤之类,并且稀疏如秃顶头。遍找不见一淙泉水,山是一味的黄。山没树,便缺秀气,没泉,便少灵气。不灵不秀,景观便大打折扣。如今邙山有些冷落,可邙山在古代确确实实是座名山,古人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言,以死后长眠邙山为荣。汉魏至南北朝的墓志铭,大多出土于邙山,今人学书习碑,不可或缺。洛阳是九朝古都,京都之山,自然风水绝佳。可见山的名与不名,原与人的命运一样,在乎遇与不遇。
第四节 河洛文化小议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昔三代之后,皆在河洛之间。”司马迁所说的“河洛”,是泛指以嵩山、洛阳为中心的“河南”、“河内”、“河东”诸地区,它包括了北及晋南豫北,西至关中,南达汉水,东到鲁西江淮这样一个范围比较广阔的地域。这片广袤的沃土是中华先民最古老的繁衍生息之地,也是中华文明诞生的源头之地。因此,一般谈及华夏民族、追溯中华远古文明,都要谈到“河洛”。正所谓“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这种“煌煌祖宗业”的河洛文化产生于夏商,成熟于周,发达于汉、魏、唐、宋,传承于其后历代,贯穿中国整个封建社会。 中国是一个地域文化多元的国家。河洛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和吴越、荆楚、湖湘、闽粤、巴蜀、陇右等地域文化相比,其产生、发展有许多相近和相同之处。但由于“河洛”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气候适宜,农业发达,夏商周汉唐宋等历代王朝都在这里建都,这种特殊的区位优势及强大的政治优势,就使得河洛文化与上述各地域文化相比有很突出、很明显的不同。其中最突出不同的就是河洛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长期处于主干、主导与核心地位。 夏商周三代及其后,河洛先民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中诞生了一大批精英,其代表人物如夏禹、伊尹、傅说、姜尚、周公、老子、庄子、墨子、商鞅、子产、申不害、韩非、吴起、鬼谷子、苏秦、公孙衍等,他们对中国早期的儒、道、法、兵、墨、名、纵横等河洛文化流派的形成起到了开创与奠基的作用。与此同时,其他地域文化的早期创造者,如孔子、管子等对河洛文化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孔子不仅问礼于洛,而且率弟子游学于河洛各地,为河洛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文化因子。如他的国家一统思想、仁德为政思想、孝悌伦理思想、重农抑商思想等。对周边地域的文化,河洛地区的学术流派也不断的吸收,不断的扬弃,从而使自身日臻完善与成熟。河洛文化的这种开放性、包容性是其发达与处于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河洛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之功,不仅在河洛先民,也是不同地域文化滋育的结果。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诸子在问学、游学和接受河洛文化影响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启迪,大量吸收了河洛文化的先进内涵,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学说和学派。还以孔子为例,他的早期之学,只是偏于一隅的齐鲁一派,尚不系统,更不成熟,经过中原问礼,大量吸收周朝先王的遗制,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之后才逐步发育成“儒学。”孔子等圣哲对周文化的肯定、吸收与传播,则进一步扩大和张扬了河洛文化。 帝都文化是河洛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夏商周之后,汉唐至宋,十数个王朝都在河洛地区立国建都,河洛地区由此长期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河洛文化由此成为强势文化。河洛文化为政治力量所推行有多种形式,其中力度最大、效果最显著的有两种:一是统治者把河洛文化作为官方文化用制度安排的方式加以固化,要求朝野奉行,成为巩固政权和加强国家管理的支撑。周公在洛阳的“制礼作乐”,把传统的河洛文化规范化,法制化,从而奠定了河洛文化作为官方文化的基础。加之孔子的称赞、推崇和理论化,河洛文化在秦汉之后的正统地位就更加牢固。二是用行政手段大力向全国进行普及。在文化传承中,“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但周文化最强。周朝建立之后,加强了分封制,数百年间,不断把大批在河洛地区成长并深谙周礼的人分封到全国各地。这些人不仅带去了先进的河洛文化,还一而再地不断进行“改制”,从而使“东夷”、“西戎”、“苗蛮”各部族华夏化。如周公东征获胜后,其子伯禽被封为鲁公,伯禽就鲁国后很快就着手“变其俗,革其礼”。吕尚就任齐后更是软硬兼施,不遗余力地推行周制。即使如周景王的长庶子王子朝与敬王争夺嗣承权失败后逃往楚国,为了以后的发展,逃亡时还不忘周朝的文化——“奉典籍以奔楚。”为楚国推行河洛文化创造了便利。至于周成王之弟叔虞分封于唐(晋),召公分封于燕,实行了“启以夏政,强以戎索”之策,这一政策的制定和实行本身就是河洛文化包容大度之风的结果,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得河洛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在当地得到大力的普及。 帝都文化亦即河洛文化推动着全国科技文化大踏步前进。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封建,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汉承秦制,对这一重大文明创造进一步规范、完善和推广。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等学说,在历代王朝都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汉学是汉代学者创立的一个重要学派,源远流长,影响很大,他们对经学研究的成果,一直被后世学者奉为经典。宋代的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中国最早的最高学府太学,设在东汉首都洛阳,学生最多时达到三万人,历经曹魏、西晋,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人才,出现了不少出类拔萃的人物。天象历法、农学、地学、医学、水利、机械、建筑、冶金、陶瓷、酿造、纺织、造纸、活字印刷等科学技术,都创造了历史奇迹;汉赋、唐诗、宋词以及书法、绘画、雕塑等,都攀上了文化艺术的高峰;留传后世的各类史书浩如烟海,记载了古往今来王朝兴替及社会发展的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西汉时始于西安,东汉至隋唐时始于洛阳,西安、洛阳在当时是对外文化交流、商业贸易的国际大都市。这些都充分说明河洛文化的高度兴盛。 “经”文化是河洛文化的一个独特个性,士人的信奉与张扬,使其地位得到不断地巩固。《书》、《礼》、《易》、《乐》、《诗》、《春秋》等典籍,不仅受到统治者的尊崇与推行,更为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阶层所张扬,或为其传,或为其疏,自汉代起更是一直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人们立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修之“经”。河洛文化中的这种“经”文化特点是其他地域文化所没有的;河洛文化中“经”的地位的确立,使其在封建社会中长期处于“正统”、主流的地位更加巩固和稳定,这也是其他地域文化所没有的。河洛文化从其形式、发展到日臻成熟和强大,是一个不断兴盛的过程,以至其在时间上影响整个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空间上传承和影响了大一统的整个中国各地域,这种只有不断发展壮大而从没有式微的现象,也是其他地域文化所没有的重要特征。 根文化是河洛文化的又一特点。由于历史上种种原因,中原人口大量向四方播迁,甚至播迁到海外。据姓氏专家研究,中国一百大姓中有七十多姓的祖根或一支祖根源于中原。现在播迁在外特别是海外华人,多自称是“河洛郎”,并且前来寻根拜祖,河洛地区成为文化寻根和姓氏寻根的圣地。 河洛文化的精义何在?由于它与伏羲、黄帝、夏禹有关,因此体现着一种开拓的精神;它又与“阴阳五行”有关,因此表现着一种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及其不断发展的辩证思维,而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最突出的还是大一统的民族基因,从邦国、王国到帝国的几千年中,人们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强大,反对分裂,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一优秀的传统现在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坚如磐石的凝聚力和灵魂。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微信平台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cntaijiwang)粉丝50万!太极拳理论、视频、资讯每日免费看!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3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