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太极圣地 温县陈家沟 查看内容

陈家沟景区解说词

2019-4-24 11:11| 发布者: 柳随风| 查看: 72652| 评论: 0

摘要: 陈家沟景区解说词,了解陈家沟人文历史。
第五章 太极拳史话


第五章  太极拳史话

 要知太极拳的由来,须知太极的涵义。

“太”字原为“大”字,古人为了表示比大更大的意思,便在大字底下加了一点,成为“太”字。含义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比大字之义更上一层,直至虚空。“极”字的原意是房屋中间顶端的顺房之木,即屋脊之栋,含意是最高、最巅、最上。这是“太极”的字面意思。

太极的涵义是现象界无所不包的宇宙法则。太极本于无极。古人认为:原始混沌的太虚是无极之境。无极之境为真气所充,是静止的。太极乘气动而生阳,动极便静,静而生阴。于是,便产生了宇宙间的万象万物。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规律。太极拳就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结合、上下相随、快慢相兼、形意结合、顺逆缠丝等阴阳相合的动作套路。亦因阴阳相合而为太极,所以将这套拳称之为太极拳。如按太极拳姿势要求去练习,持之以恒,日久就可以练到五阴五阳的功夫,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这种程度时,太极理气活跃,气机相通,真气充盛,阴阳平衡,周身上下内外形气一体,如太极之象,混然一圆。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五公里的青风岭上。600年前,陈家沟不叫陈家沟,叫常阳村。元朝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朱元璋逐渐剪灭了异己,建立了明朝。就在明兵攻打怀庆府(辖八县,温县其一)之时,遇到了元朝守城大将扩廓铁木耳的顽强抵抗,明兵久攻不下,伤亡极其惨重。破城后,朱元璋却迁怒于怀庆府一带的老百姓,派兵大肆屠杀无辜,致使怀庆一府八县,人烟几绝。朱元璋又下谕移民填补,屯田垦荒。

史载:洪武初年,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了一系列移民垦荒等休养生息政策。山西因四山阻隔,历代战乱较少殃及,人口稠密。朝廷便在山西洪洞县设立移民局,三次大规模胁迫百姓迁移因灾荒、兵燹而人烟稀少的地区,其中包括怀庆府一带。这些移民,有的并非洪洞县人,但因出发地均在洪洞县城的一棵大槐树下,所以许多地方都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

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今晋城)东土河村。正值朝廷大规模移民之际,恰携全家逃荒到洪洞县,也被官吏胁迫迁来怀庆府。陈卜和移民们筑土为墙,结草为舍,建起一个村庄。村须有名,因陈卜精通拳械,古道热肠,迁徙路上解危救困,大家敬重陈卜,便以他的名字为村名,立村陈卜庄(原属沁阳,解放后划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住了二年,陈卜嫌陈卜庄地势低洼,又率全家迁居常阳村。

常阳村附近岭中有一股土匪,不断来村中骚扰抢掠。陈卜慨然奋起,率领子弟及村中少壮,乘土匪酣睡之时,潜入匪窟,一举全歼。陈卜威名大震,四方前来投师学武者日多。陈卜便在村中设立武学社,收徒传艺。《温县志》载:这个武学社,“开陈氏世代习武家风之先河。”

后来,陈家人丁兴旺,在村中渐成大户,陈家武术在附近大有声望,加之村中有三条大沟,人们便把常阳村渐渐叫成了陈家沟。

光阴荏苒,转眼200多年过去了。陈家沟陈氏自陈卜始,世代习武,耕读传家,已历九世。这时,陈家出了一位武学泰斗,他就是陈卜的九世孙,后来创编太极拳的陈王廷。

据《温县志》记载:“陈王廷在明末拳术已著名,与拳术更加研究,又多所心得,代代相传,成为独得之秘。”

陈王廷(1600——1680年),字奏庭。祖父陈思贵,曾作过狄道县(今属甘肃)典史(元朝设置,明朝因袭的知县下属小官。历代县皆有尉,主捕盗。明废尉,以主薄掌巡捕,典史主移交出纳)。父陈抚民,曾任征士郎(有学问之士,经诏书征召者为征士郎)。兄弟四人,王廷行二。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谱序,道光二年(1822年)接修的《陈氏家谱》在陈王廷名下记曰:“王廷,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扫荡群匪千余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天生豪杰,有战大刀可考。”

陈王廷天资聪慧,自幼勤奋好学,于武功一道,出类拔萃,且熟读诸子百家,学识渊博。“文事武备,皆卓越于一时。”年轻时曾走镖山东,扫荡群匪,贼闻名不敢逼近。因他生得面红庄重,常骑红色战马,惯使春秋大刀,江湖上的武林同道便送他一个绰号,叫他“二关公”。

明崇祯年间,黄河南岸邙山中,聚集大股土寇,常渡河北犯,抢掠温县百姓。时怀庆府通判吴从诲署温县事,坚请陈王廷出任温县乡兵守备。为保卫桑梓,陈王廷身先士卒,与土寇大小数十战,杀得土寇闻风丧胆。其中一仗最为惨烈。《温县志》“吴从诲传”载其事:“……时河南土寇猖獗,沿河而上,直抵温境,从诲亲冒矢石,率众御敌。乡兵守备陈王廷、千总郭忠等,奋身戮贼,纵火焚船,贼溺水者无数。忠中流矢死。”

崇祯末年,陈王廷以武秀才(庠生)身份赴开封乡试武举。此时,烽烟四起,清兵叩关日紧,明王朝内外交困,大厦将倾。陈王廷一心想讨个武举的名份,好去边关抗清,建功立业。校场上,他一马三箭,三马九箭,射了个“凤夺巢”,赢得了满场喝采。何谓“凤夺巢”?就是第一支箭射中红心后,第二支箭射中第一箭,将第一支箭挤出去,第三支箭又挤出第二箭,好像鹊儿争巢一般。考场规矩,射中箭靶一次,擂鼓一通。陈王廷九箭全中红心,可鼓吏因受人贿赂,只擂了三通鼓。主考官以九箭中三箭论处。陈王廷勃然大怒,一刀劈了鼓吏,闯出校场,逃出了开封城。

家是不能回了。陈王廷四顾茫然,仰天长叹:天下之大,竟没有他的所走之路!十分无奈之下,一提马头,直奔登封玉带山避祸。玉带山上,他的早年好友李际遇聚众起义,反抗明廷。

后来,李际遇请陈王廷下山,联络黄河北岸各地起义军,待机协助闯王李自成渡黄河,杀向北京。陈王廷如约行事,可是等了半年,一直不见李际遇的消息,忙派人打听,方知李际遇兵败被杀。不久,吴三桂冲天一怒为红颜,清兵铁蹄踏了进来。陈王廷遂隐居故里不出。

陈王廷正值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社会动荡。他文武兼备,一身本事,却难以施展。晚年隐匿林泉,农圃自娱,耕谈之余,开始了造拳活动。他遗下的长短句《述怀》,最能表明他当时的心境。

“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诌无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煞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破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听其自然。哪管它世态炎凉,权衡相参。成也无关,败也无关。不是神仙,谁是神仙?”

由此可见,陈王廷乃不得志而创拳。他根据自己丰富的实战经验,研究了戚继光所创的《拳经》,从其中三十二势中吸收了二十九势,并博采众家拳术之长,取法太极阴阳八卦之理,与导引、吐纳及中医经络学说相结合,创编出一套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老少咸宜的新拳术。这种拳术据太极之理,由无相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势都分阴阳(即虚、实、柔、刚),动作又以弧形、曲线为基础,作圆周或半圆周运动。因此,他将这种新拳定名为“太极拳”。

自此,“温县陈家沟,世传太极拳。”“大河南北言拳法者,必曰陈沟也。”

据《陈氏拳械谱》载:“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五路、炮锤一路(即今太极拳二路),太极长拳一路。另外,还创造了刀法、枪法、剑法、棍法、锏法和双人推手、双人粘枪和大杆对练法等等,也分别以太极名之。”

陈王廷所创造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综合了擒、拿、掷、跌、打等竞技技巧,主要习练皮肤触觉和身体感觉的灵敏性。他所创造的双人粘枪法,练习时缠绕进退,封逼掷放、往返循环,为刺枪术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双人推手、双人粘枪以及他所创造的大杆对练法,在过去的武术著作中,从未有过记载;流传下来的各拳种迄今为止均末见此种练法;这是陈王廷独创性的成就。太极拳派这种独有的竞技方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徒手博击和提高刺枪术、棍术的问题,在我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陈王廷在创编太极拳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练武实践,总结吸取了民间武术的经验,创立了太极拳理论。这个理论包括缠绕螺旋、柔中寓刚、避实击虚、顺应客观条件变化、以意行气、劲由内换、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因敌变化等等内容。但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兵荒马乱,这些著作大部分散失了。如今完整保留下来的只有总括了他的太极拳理论的《拳经总歌》。其他著作,可以在后人的著作中略窥一二。《拳经总歌》曰: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踩也难敌。

钩逼朋揽人人晓,闪惊巧取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中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锤。

二换扫压挂脚面,左右边簪压跟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记。

上茏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脸天下有,攒心剁肋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妙,难将武艺论高低。

陈王廷所创的太极拳,在某些太极拳著作中又名长拳或十三势。所谓长拳,是指整个套路由始到终连绵不断,取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之意;所谓十三势,是指朋、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个字。以朋、捋、挤、按,按八卦坎、离、震、兑四正方;以采、列、肘、靠,按八卦乾、坤、艮、巽四斜角;以进、退、顾、盼、定,按金、木、水、火、土五行。也就是后人说的,太极拳“脚踏五行(方),手舞八卦(圆)”。名曰“十三势”,实为太极图之意。

陈王廷创拳后,陈家沟代代相传,名手辈出,技惊海内。当地民谣道:“喝喝陈沟水,都会跷跷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可见陈家沟习练太极拳的风气之盛。然而,陈家沟陈氏视太极拳为“独得之秘”,只在族内世代沿袭,外人难窥门墙。斗转星移,漫漫100多年,太极拳不出陈家沟。

清朝中叶,陈家沟陈氏又出了一位武学大师,他就是陈氏十四世陈长兴。陈长兴不但继承了先祖创编的太极拳精髓,并且又有发展和创新。尤其他敢于打破门户之见,将陈家的“独得之秘”传于外姓,从此,太极拳走出了陈家沟,在社会上插柳成荫,蔚然而成气候。时至今日,太极拳流派纷呈,风靡世界,陈长兴功不可没。

陈长兴(1771——1853年),字云亭。从小练拳刻苦,姿势端正,一丝不苟,以致不管是走路还是站立,上举一动,务循拳理,立身中正。傍晚练拳困倦时,就和衣躺在长条凳上打盹,这种凳子很窄,很快就跌了下来,醒来继续再练。终于将太极拳械练得出神入化。他在戏台前看戏,站立于千百人中间(当时农村演戏无座位,身强力壮者挤在台前),无论众人如何推、揎、拥、挤,脚步丝毫不动,“凡近其身者,如水触石,不抗而退。”人称“牌位大王”。极赞他的桩功纯正。

先祖陈王廷的太极拳著作大部佚失,以后几代只是口传,述而不作,陈长兴深以为憾。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和《陈长兴太极拳总歌》等。这些著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太极拳的理论,对后人启发很大。同时,他在陈王廷创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的的基础上,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将太极拳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拳、炮锤),后人称之为太极拳老架(大架)。

陈长兴以保镖为业,常走镖山东,屡克强敌,在武术界享有盛名。晚年归隐故里,开办武学,学校设在离自家约三百米的陈德瑚家。当时陈德瑚家有一个长工,名叫杨露蝉(1799——1872年),河北永年人,他原在陈德瑚开设在永年县的一个药店里干活,后来被派到陈家种地。杨露蝉受陈家沟习拳风气的影响,很想学习。但陈家拳不传外姓,他是外地人,又是长工,所以不敢声张,便在陈长兴教拳时站在一旁看,然后偷偷地在没人的地方练习。两年之后的一天夜晚,杨露蝉在练拳时,陈长兴从旁走过,看出不象是自己的学生就问他是谁,杨答:“蝉来(杨的乳名)!”陈长兴很奇怪,问道:“没见你学拳,怎么你也会练呢?”杨露蝉叩拜在陈长兴脚下,如实相告。按当时的武林规矩,偷学别派武功是很犯忌讳的,轻则被废去武功,重则有丧命之虞。陈长兴不但没有责怪杨露蝉,反而很喜欢他的好学精神,又见他平时勤劳,为人诚实,于是便和陈德瑚商量,准许杨露蝉在业余时间学拳。从此,杨露蝉拜陈长兴为师,开始正式学习太极拳。他像老师一样,夜睡长条凳,苦练不辍,前后十八年(不算间隔时间。后又两次来陈家沟拜访学艺),拳乃练成。

恐怕陈长兴也没有想到,就是他破例收的这个徒弟,后来在传播、发展太极拳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杨露蝉出师后,到北京教拳,广收徒众,徒又传徒,太极拳如藤蔓得雨,向四面八方蔓延开来,且派中衍派,流中分流,逐渐定型为当今流行的包括陈氏在内的杨、吴、武、孙五大流派。

在太极拳300多年的发展史上,陈长兴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然而,在陈长兴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提起太极拳,世人只知有杨、吴、武、孙,不知有陈。

作为源流的陈氏太极拳,依然蛰伏在陈家沟的沟沟壑壑之间,“养在深闺人未识”。

惟其如此,陈氏太极拳保持了原汁原味,尤其独留了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窜蹦跳跃,松活弹拌的特色。还有,太极推手中的挽花、定步、活步、大捋、花脚步(乱踩花)五种对练法,唯陈氏太极拳仍见全貌。其他流派只练定步一法,其余四法不传。

不仅如此,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历代好手,孜孜以求,习练和研究太极拳,更多有创新和发展。

与陈长兴同时期的陈氏十四世陈有本,对陈王廷所创的太极拳套路,也作了一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变发劲为蓄而不发,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后人称之为新架(现称小架)。

陈氏十五世陈清,师承陈有本。在所学套路上再进行修改,形成了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渐次提高拳艺的练习套路。陈清因家贫,赘婿于赵堡镇(陈家沟东北五里)并在那里教拳,传有名弟子和兆元、李景延。和兆元门徒众多,后衍变为“和式太极拳”(赵堡架)。李景延亦有收获,其后套路人称“忽雷架”。

陈氏十六世陈鑫(1849——1929年),字品三,前清岁贡,近代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自幼随父习拳械,备明理法。他深感太极拳历代均以口传为主,文字著作较少,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遂发愤著书立说。陈鑫最著名的拳书《陈氏太极拳图说》,自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写起,至民国八年(1919年)完成,前后十二年,手自抄写,虽严寒酷暑不辍。此书共四卷,洋洋三十万言,“本易理之奥旨,阐阴阳之变化;循生理之穴脉,证经络之学说;解每势之妙用,指入门之诀窍;举陈氏历代名哲苦心研究之成果,慨然笔之于书而无所隐。”此书是他一生的心血,也是对太极拳的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

陈鑫关于太极拳的著作颇多,如《太极拳引蒙入路》,《三三六拳谱》等等。陈鑫的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多为后人采用。

陈氏太极拳真正走出陈家沟是1928年。

那年,北京(当时叫北平)著名国药店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笃同兄弟,托人聘请陈家沟陈氏十八世陈照丕前去教拳。时北京河南同乡会的清末翰林李庆临,乃温县北张羌村(陈家沟西北八里)人,他很为太极拳发源于自己的故乡而自豪。陈照丕到北京后,他遂投书《北平晚报》广为宣传,文称:“我国拳种五花八门,不可尽然。如学者选择不慎,偏其刚者摧折筋骨,偏其柔者无济实用。唯有我国的太极拳,刚柔相济,浑然一元。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了陈家沟,陈王廷、陈长兴等诸先辈拳术早已声震全国。今有陈长兴公四世孙陈照丕,漫游到平,小作逗留,暂下榻南门外打磨场杜盛兴号内,如有爱好者,莫交膀而失机之,贻误终身,悔之莫及。”一时间,手持报纸登门找陈照丕比武者纷纷不绝。后陈照丕应约,在宣武门立擂,连打十七天,交手200多人,未逢敌手,名震京华。——世人方一睹陈氏太极拳的风采。

1929年,南京市长魏道明慕名力邀陈照丕前去教拳,而北京武术界朋友和徒弟们挽留不放。为了两全其美,陈照丕推荐三叔陈发科来北京教拳。他对徒弟们说:“俺三叔的本事比我高明多了,还是我的老师呢。”这样,陈发科到了北京。

陈发科(1887——1957年),字福生,陈氏十七世。秉承祖业,自幼习武,功夫纯厚,技艺超群,曾任北京国术馆馆长。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

陈发科初到北京时,众多名手前来较量,如北京国术馆正副馆长许禹生、李剑华等。陈发科掷放跌打,只在一抖之际,威力惊人,在北京独步一时。当时的著名武术家杨季子有诗云:“都门太极旧尊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

陈发科在北京授拳近三十年,武德高尚,有口皆碑。京都武术界尊他为“拳术大师”,“太极一人”,并赠银盾纪念。他的著名弟子有许禹生、李剑华、洪均生、冯志强、顾留馨、沈家桢、田秀臣、雷慕尼、李经梧、肖庆林等。

陈发科穷毕生之精力,在陈氏太极拳老架的的基础上,创编了一套83势拳法。这套拳缠丝多,发劲多,难度大,有效地缩短了练功周期(现称新架)。

在陈发科、陈照丕叔侄的努力下,陈氏太极拳以其原汁原味的独特风貌,让世人惊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迅速流布海内,享誉神州。

近三十年来,陈家沟新一代陈氏太极拳名手群星粲烂。拳技非凡的陈小旺,“全国十大武术名师”之一的陈正雷,拳传四海的王西安以及人称新加坡太极拳开山人的朱天才,被武术界誉为“四大金刚”,蜚声海内外。

还有陈小星、陈世通、陈庆洲、陈照森、陈长留、陈桂珍、陈素英、陈春爱、陈有则等等一大批俊彦新秀。

人们更把陈小旺的子侄陈炳、陈自强、陈鹏飞等七人称为“陈家七龙”,将陈正雷的三个子女陈娟、陈斌、陈媛媛称为“太极三星”。……如今,二十世的陈氏子孙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在国内外大赛和太极文化交流活动中崭露头角。可谓“世代人才出不尽,纪元新辟有强弓。”

陈家沟一代新人的茁壮成长,当归功于陈照丕和陈照奎。

陈照丕(1893——1972年),字绩甫。解放后,曾任全国武协委员,被授予“全国太极拳名家”称号。1958年,返乡教拳。当今陈家沟所有名噪武林的陈氏太极拳好手,无一不是他的徒弟,或徒弟的徒弟。 “十年浩劫”中,练拳活动被诬蔑“夜聚明散”,“搞小集团”,勒令禁止。陈照丕被揪斗游街。年近八旬的老人不屈不挠,将太极拳编成毛主席“语录拳”,走街串巷,教乡亲们练习,直到累倒去世,传拳不辍,生生不已。

陈家沟村民自发地为他修建了一座陵园,并立碑纪念。在陈氏太极拳300多年的发展史上,专门为一个太极传人建立陵园,这是第一次。碑文曰:“公弱冠为传拳即外出奔走,晚年家居授拳艺,老志犹紧……公上承祖业、下启后人,传播陈氏太极拳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公为武术事业奋斗终生,堪称陈氏太极拳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使后人无限敬佩和敬仰!——这是镌刻在人们心中的碑文!

心之碑,永恒。

陈照丕去世后,他的堂弟陈照奎又返回故乡,教授子弟。

陈照奎(1928——1981年),陈氏十八世,著名太极拳家陈发科幼子。四岁随父到北京,七岁从父学拳。精通陈氏太极拳理论和擒拿术及各种技击方法,善于精巧细腻的攻防技术。上世纪70年代几乎年年返乡,一住数月,将自己平生所学及心得,尽授村中子弟,且教诲殷勤,不知疲倦。现陈家沟新一代所练的新架一路、二路及擒拿等技巧,皆出自陈照奎。陈照奎为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且说杨露蝉出师后,打败了许多武林好手,名声大震,人称“杨无敌”。后到清宫王府教拳,因习拳的都是些贵胄子弟,为了适应他们娇嫩体质的需要,便将太极拳套路中的缠丝劲、发劲及蹿蹦跳跃等难度较大的动作作了些改动,使其姿势较为简化,动作柔和,不纵不跳。后经其子杨班侯、杨健侯的修改,再经其孙杨澄甫定型而成目前流行较广的杨式太极拳。其特点是:拳架舒展、动作和顺、姿势软柔。讲究绵里藏针。

杨露蝉在清宫教拳时,满族人全佑从其学。杨露蝉去世后,全佑又学于杨露蝉的次子杨班侯(1837——1892年)。全佑传其子鉴泉,后来鉴泉从汉族姓,取姓曰吴。吴鉴泉(1870——1942年)的拳架以柔化为主,推手守静而不妄动,形成了架式大小适中,柔和紧凑的特点,成为现代流行的以柔见长的吴式太极拳。

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初学于同乡杨露蝉,后慕名到陈家沟,求陈长兴教拳,时陈长兴年事已高(80余岁),不再传拳,其子陈耕耘走镖山东,不在身边,但见武禹襄求学心切,便将他介绍给陈氏十五世陈清。陈清的拳架小而紧凑,加圈缠丝,属于陈氏小架拳派。武禹襄学拳很下功夫,潜心专练。在杨式拳架和陈氏小架的的基础上演变成为现在的武式太极拳。后传其甥李亦畲(1832——1892年),李再传郝为真(1849——1920年),郝为真传其子月如、少如。郝月如以教拳为生,武式太极拳始外传。其特点是:动作轻灵,步法敏捷,紧凑缠绵。

河北完县人孙禄堂,先学形意拳,精通易理,兼习八卦。著有《形意拳学》、《拳意述真》等书。在北京有“活猴”孙禄堂的美称。后从郝为真学太极拳,将形意、八卦、太极拳融为一体,形成现在的开合鼓荡,架高步活,独具风格的孙式太极拳。

其他太极拳还有:

解放后,国家体委以杨式太极拳为主,并辅以其他流派的太极拳整理创编成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势、四十八势、八十八势。

为适应国内、国际比赛,原国家体委、中国武术院创编了陈、杨、吴、孙、武五式太极拳竞赛套路。

为贯彻落实国家体委倡导的“全民健身计划”,陈家沟陈氏十九世、太极拳十一代传人了陈小旺、陈正雷先后分别创编了陈氏三十八势太极拳和陈氏太极拳精要十八势。

综上所述,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各式太极拳,虽然风格不同,特点有异,但追根溯源,皆源于陈家沟陈氏太极拳。

太极拳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但真正进入鼎盛时期,则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改革开放,春风化雨,古老拳种太极拳,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老树春深更著花。”各流派携手并肩,立足国内,走向世界。目前,全世界习练太极拳的人有一亿五千万之众,并且人数还在迅速增长,号称世界第一运动。试看今日之域中,太极桃李满天下!

 


26

点赞
28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54 人)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微信平台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cntaijiwang)粉丝50万!太极拳理论、视频、资讯每日免费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太极旅游|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