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太极圣地 温县陈家沟 查看内容

陈家沟景区解说词

2019-4-24 11:11| 发布者: 柳随风| 查看: 84469| 评论: 0

摘要: 陈家沟景区解说词,了解陈家沟人文历史。
第七章 太极拳名家传略


 

第六章 陈氏太极拳主要传承系统表

见中华太极拳传承谱系工程官网

 

第七章 太极拳名家传略

 

陈王廷

明朝定鼎之初,由山西洪洞县移民来温县的陈家沟陈氏一世祖陈卜,原本精通拳械。定温后,在村中设立武学社,教授子弟习武弄械。从此,陈家沟陈氏世代习武,农忙时耕田,农闲时练拳。

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陈家沟陈氏第九世,明末清初人。天资聪慧。自幼勤奋好学,习文练武。不但深得家传武学奥秘,出类拔萃,且熟读经史子集,学识渊博,文武兼备。年轻时走镖山东,威震齐鲁,因他常骑红色战马,惯使春秋大刀,江湖同道送他一个绰号,叫“二关公”。

据《温县志》载:明崇祯五年(1632年),陈王廷曾任温县乡兵守备。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陈氏谱序,道光二年(1882年)接修的《陈氏家谱》在陈王廷名下记曰:“王廷,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扫荡群匪千余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天生豪杰,有战大刀可考。”

明朝末年,陈王廷到开封考武举时,一马三箭,三马九箭,箭箭不离金线眼(红心)。校场规矩,射中红心一次,擂鼓一通。陈王廷九箭全部射中红心,可是鼓吏受了别人贿赂,只擂了三通鼓,其他六箭没有擂鼓,未擂鼓就等于未射中,就落选了。陈王廷一怒之下,拍马上前,一刀劈了鼓吏,闯出校场,跑出开封城。

家是不能回了,陈王廷四顾茫然,仰天长叹:天下之大,竟没有他所走之路。十分无奈之下,一提马头,直奔登封少林寺后边的玉带山。他的早年好友、武举李际遇在山上结寨,扯旗造反。陈王廷曾劝说过李际遇,勿叛明室。现在,他只能到李际遇那里避祸了。

来到玉带山下,陈王廷人困马乏,便在一个山洞旁坐下休息,放马在道旁吃草。不多时,一个壮汉提刀而来,要陈王廷留下买路钱。陈王廷的包袱扔在开封的旅店时,哪里有钱?只得好言敷衍。壮汉听得不耐烦,举刀便砍,被陈王廷三招两式,杀得浑身冒汗,拔腿就跑。

陈王廷也不追赶,信马由缰,缓缓而行。转过一个山角,看看到了大寨,忽听有人高喊:“放箭!”刹那间,路旁峭壁上、树林间、弓弦骤响,乱箭如飞蝗一般,朝陈王廷飞来。陈王廷舞动大刀,立时一片白光,上护人,下护马,只听噼里啪啦,乱箭纷纷落地。眨眼间,陈王廷已冲到山寨之前,勒马高喊:“寨上好汉听真,俺乃怀庆府温县人士,姓陈名王廷,前来拜见李寨主。”寨门开处,李际遇打马而出。二人相见,分外欢喜。李际遇哈哈大笑:“王廷兄,你这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逼上梁山啊!”

李际遇将陈王廷引至聚义大厅,吩咐摆宴为陈王廷接风,又请众头领前来作陪。席间,在山下拦路的壮汉挑帘而入,“扑嗵”跪在陈王廷脚下,口称“师父在上,受徒弟一拜。”陈王廷慌忙搀扶,怎奈那壮汉不起。原来,壮汉名叫蒋发,汝州人,从小父母双亡,四处流浪,后投奔李际遇,受任巡山大将。他见陈王廷武功高强,便要拜师学艺,好杀贪官污吏。陈王廷吸得收了。

陈王廷在山寨住了一些日子,帮助义军杀退了官兵几次围剿。在李际遇提议下,二人结拜金兰。当时,太行山中还有几股起义军,李际遇与陈王廷商议,派人前去联络这些义军,以期南北呼应,造成猗角之势。陈王廷自告奋勇,担当此任。他们约定,待闯王李自成兵到,共渡黄河,杀向北京。

陈王廷渡河北上,如约行事。可是,等了半年,一直得不到李际遇消息,忙派人前去打探,方知李际遇兵败被俘,后遭诛杀。不久,吴三桂冲天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满族人坐了江山。陈王廷意冷心灰,遂隐居故里不出。后来,蒋发也寻至陈家沟,在陈王廷家中生活,直到去世(陈王廷晚年画像,背后持刀站立者即是蒋发。今画像犹存)。

陈王廷正值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社会动荡时期,他久不得志。晚年家居,倾心整理研究各门各派武术,校其异同,发其精要,以此自慰自娱。时日既久,心得既多,便生发了创新思想。他结合自己多年的练功体会,在家传拳术功法的基础上,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溶入导引、吐纳术,博采众家拳术精华,创编了一套具有阴阳性质,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松活弹抖的特点,以及符合人体生理规律和大自然运转规律的拳术运动。他取名叫“太极拳”。

此后,陈王廷又把太极拳的招式化入到各类武术器械中,依照太极拳的原理,创编了双人推手、双人粘枪和刀法、枪法、剑法、棍法、锏法等等,并分别以“太极”名之。

 

陈所乐

陈所乐,陈家沟陈氏第十世,陈王廷族侄。他和陈汝信是陈王廷创定“太极拳”之后的第二代衣钵传人。

陈所乐家境富裕。陈家沟村南头原有一所坐北朝南的深宅大院,院内上下客屋、亭台楼阁,大门前青石牌坊,十分壮观(1967年拆除)。俗话说:“穷习文,富练武。”陈所乐不到十岁,父亲陈观光便将他送到陈王廷门下习武,尽得陈王廷真传。后来陈所乐在家设馆授徒,有时也受朋友所托出去跑趟镖事,但不以保镖为业。

据传,陈所乐曾应怀庆府“得胜”镖局之邀,往山西霍州走镖一次。在太行山中,遇到两个强人劫镖。这两个强人都是江湖黑道上有名头的狠角,一个绰号“野山狼”,一个绰号“荒岭狼”,二狼联手,专干劫路剪径的勾当,不知毁了多少人性命。二狼看陈所乐白面书生的模样,便不把他放在眼里,上来喝道:“但识好歹,撇下镖,免你不死!”陈所乐早听说这两个家伙歹毒,知道说也没用,抽刀在手,只待一斗。“吆嗬!”“荒山狼”嘴角一撇,冷笑道:“看不出?腰里别棍,还有点硬劲咧。”“野山狼”忙扯他的衣角:“不可大意,咱两个并肩子上!”“杀鸡不用牛刀,大哥歇着,看小弟收拾他。”“荒山狼”刀尖一指,抢了过去。陈所乐举刀相迎,两刀相交,“当”一声,溅起几点火星。“荒岭狼”刀法狠辣,一刀紧似一刀,刀刀相逼。陈所乐不慌不忙,游鱼戏浪一般,将他的攻势一一轻松化解。“荒岭狼”性起,越发凶狠。陈所乐已知他的斤两,转守为攻,将族叔陈王廷的太极刀法使将出来,纵横捭阖,神出鬼没,“荒岭狼”立时手脚忙乱,对方那口刀看似在左,却“霍”地奔右,看似轻飘飘,一挡之下,却有千钧般沉重,震得他虎口发麻,招招都在他的意料之外,不一会儿,他便头上冒烟,口中喷气,已显败象。“野山狼”在一旁看得心惊肉跳,他和“荒山狼”平生在刀尖中厮混,各路拳械,见识多多,可这白面书生的刀法,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肚里寻思:“只怕今日凶多吉少。”忙大叫“点子硬,快撒!”“荒山狼”被陈所乐逼住,哪还能退得下?“野山狼”心一横,挥刀入阵。两个战陈所乐一个,堪堪敌住。不料陈所乐刀法又是一变,杀得二狼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野山狼”大声招呼“荒山狼”,两人虚晃一刀,没命也似往山上跑了。陈所乐还刀入鞘,继续赶路。

那时,陈王廷已年近八旬。陈所乐回来将这番遭遇一说,老人含笑抚须,十分欣慰。

陈所乐授徒很多,惟他的孪生儿子恂如、申如功夫精纯,名噪一时。

 

陈恂如陈申如

 

陈恂如、陈申如,陈氏十一世,孪生兄弟,人称“大天神”、“二天神”,均为一代太极名师。兄弟二人青少年时期的传奇故事至今在陈家沟被传为隹话。

陈家沟东四公里的青风岭上,有个北平皋村,村中有个顺治丁酉(1657年)科拔贡,名叫王遴,字君卜,人称“王员外”,是个富户。家里房屋连片,其中五间楼房,高大阔绰,登楼可望几十里。楼内尽藏家中珍贵物品。为防盗贼,用铁皮镶门,顶门的木杠比檩条还粗。此楼解放后犹存,后毁,至今人们仍将楼房遗址叫做“高楼院”。

相传康熙年间,一天傍晚时分,一伙手持利器的响马闯入北平皋,自称“从山东来,要到山西去,路过此地,借住一宿。”硬逼王员外交出金银古玩,否则要血洗王府。王员外无奈,只好答应。一边安排食宿,设宴招待;一边密嘱家人到陈家沟请陈所乐前来解围。

王员外家人急急忙忙,跑得满头大汗,来到陈所乐府上,气喘嘘嘘,连声大喊:“所乐公!所乐公救命!”陈家人问明情况,却说“所乐公一大早就被县衙请去了,还没回来。”王家人一听,像泄了气的皮球,软瘫了,连连搓手:“这该咋办?这该咋办哩!”恂如、申如在旁,一拍胸脯:“别怕,俺兄弟俩去。”王府家人一看,他们都不过是十五、六岁的的孩子,怎能除暴安良?只是看他俩一眼,没有吭声。这下可把小弟兄俩气坏了!这不是看不起人吗?兄弟俩互相一眨眼,同时上前,抓住王府家人的肩头向上一扔,将他抛起一丈多高,眼看就要落地,两人又同时上前接住,轻轻放在地上。王府家人吓得面如白纸,只听恂如、申如说:“赶快回去告诉王员外,好酒好菜招待响马贼,俺俩立马就到。”王府家人点头如鸡啄米,拔腿就跑,返回报信去了。

恂如、申如兄弟简单商量一下如何对敌,吩咐家人好生看顾宅院,眼看太阳落山,月挂树梢,两人各提单刀,直奔北平皋而来。到了王府,二人大门不走,二门不进,后花园一丈多高的墙头,轻轻一纵,早入院内。王员外已听家人说了恂如、申如少年英雄,一见二人,喜不自胜。此时,那伙响马在楼房客厅猜拳行令,大呼小叫,酒正喝到兴头上。恂如、申如吩咐王员外家人不要乱走动,以免误伤。

兄弟俩来到客厅门外,往里一瞧,只见二十多个响马,围坐两桌,一个个坦胸露怀,满面通红,得意忘形。恂如、申如原本商量好了,一个把门,一个进去厮杀。可是没有说谁把门,谁进去。俩人这时你推我掇,互相谦让,你让我进,我让你进。申如一急,一靠将哥哥打进房内,随即掏出一把豌豆打进去,桌上的几支蜡烛应声而灭。恂如冲进大厅,单刀一挥,乓乓乒乒,早将另一桌上的蜡烛砍翻,厅内顿时一片黑暗。

犹如汤浇蚁穴,火燎蜂房,厅内大乱。响马头目大喊:“不好!有强人偷袭,抄家伙!”黑暗中,恂如更不怠慢,一口刀左右翻飞,,乱杀一气,然后略一纵身,人已上到了房梁上。众响马乱喊乱叫,乱砍乱杀,“哎呀”“扑嗵”之声不绝。砍杀了半天,才发现是自相残杀,便争先恐后往门外跑。申如站在黑影里,圆睁双眼,出来一个杀一个,出来两个杀一双。大厅中的响马见出去的伙伴一个个栽倒在地,也不知道院里埋伏着多少人马,吓得缩在墙角,不敢稍动。这时,恂如在梁上大叫:“大天神、二天神在此,还不交械投降!”为首的响马一听,心想:今日犯了咒神,气数已尽。便叫众响马交械。原来,这帮强盗自以为武功高强,天下无敌,从山东出发时,对天发誓:走遍天下无敌手,除遇天兵天将能降服。所以,贼寇听到“大天神二天神在此”,就投降了。

掌灯看时,尸体遍地,血流如河,活着的个个伤残。村人连夜报告官府。县官第二天亲临检验,命人将一十七具尸体,拖入附近沟中耙埋,其余强盗带回县衙处治。

王员外为感谢小兄弟俩,特请人将此事编成戏剧《双英破敌》,在陈家沟唱了三天三夜。恂如、申如小兄弟俩也有了“大天神、二天神”的美称。

 

陈敬柏

 

陈敬柏,字长青,陈氏十二世,太极拳一代名师。年轻时曾在山东巡抚衙门随营服役。当时,山东有一个大盗,名叫年十八,武艺高强,为害一方。捕役没人敢捕。陈敬柏奉命捉拿。年十八骄横惯了,根本不把陈敬柏放在眼里,竟然大白天约陈敬柏在客店时比武。陈敬柏也不声张,独自一人,如约前往。

年十八见陈敬柏并不带人,心下暗暗佩服,说,你若胜我,我便随你交差。陈敬柏说,我空手接你三招。遂负手而立。年十八抽出单刀,点了几点,突然一刀直刺陈敬柏咽喉。陈敬柏渊停岳峙,丝毫不动,待刀尖临近之际,忽地一低头,顺势咬住刀尖,脖儿一转,一个侧引,年十八松刀不及,早被摔出了门外。年十八俯伏在地,认罪服输。陈敬柏带他归案,并向巡抚进言:“年十八年纪轻轻,误入岐途,如能允他改邪归正,于国于民,都会大有益处。”巡抚觉得有理,着年十八随营效力。由是陈敬柏名声大震。武林高手多有找他较技者,未有一人能胜,因此,陈敬柏被山东武林同道号为“盖山东”。

陈敬柏后以保镖为业。晚年归耕故里。他儿孙满堂,一家和睦,尽享天伦之乐。老人每天背个拾粪筐,东走西转,悠哉游哉,日子过得十分快活。万不料想,因为他的“盖山东”的名号,给他惹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

山东有一个武林高手,名叫王定国,绰号“黑狸虎”,对陈敬柏的威名很是不服,隐居练功多年后,自称“盖盖山东”,一心要和陈敬柏比个高低,他寻到温县来了。

一天上午,在温县城东关泰山庙前集上,“黑狸虎”拉开了场子,开始舞枪弄棒。立时,看热闹的人围了过来。人越围越多,“黑狸虎”把三节棍抡得呼呼生风,眼却直瞟场外……原来,他到温县已有几天,早打听清楚了陈敬柏的情况,这天正要去陈家沟,忽然看见陈敬柏背着粪筐,戴个烂草帽来了。心说,来得正巧,先摸摸你的底细再作计较。便有意弄这个场子,吸引陈敬柏。他认识陈敬柏,陈敬柏可不认识他。习武之人,见不得武,陈敬柏不由围过来观看。“黑狸虎”见陈敬柏到了,撇下三节棍,“嗖嗖”从地上踢起两把单刀,伸臂接刀在手,“叭叭”拍两下,说道:“诸位,久闻贵地素有拳乡之称,练拳习武之风世代相传。在下千里迢迢,慕名前来拜师学艺,但是——”他话锋一转,指着地上的一碗清水说,“俺拜师有一个条件:在下这两口刀耍起来,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哪位能将这碗水泼到我身上,哪怕只一滴,俺愿拜他为师。”说阗就缠头裹脑地舞弄起来。

“黑狸虎”趾高气扬,一副傲慢的样子,陈敬柏早就有点看不惯。在“黑狸虎”伦刀正热闹时,陈敬柏瞅个破绽,一个箭步上去,将自己头上的烂草帽扣在了“黑狸虎”的头上,转身就走。“黑狸虎”满脸羞红,恨不能找个地缝钻下去,转身就想顺着墙根溜之乎,可是当着众人,说过拜师,只得弃了双刀,追上陈敬柏,口称“师父。”遂伏地磕头。陈敬柏忙将他搀扶起来,开导他说:“成手不狂,狂手不成。练拳习武之人,贵在谦诚,切不可自吹自擂。”“黑狸虎”口中称是,心里却是一股恶气往上涌。分手时对陈敬柏说:“三年后再见!”

弹指三年已过,陈敬柏已是八十老翁。殊不知这三年中,“黑狸虎”遍访名师,功夫大有长进。他到温县寻仇来了。

这次,“黑狸虎”直奔陈家沟。听说陈敬柏到邻村拾粪去了,就向西迎去。在陈家沟村西玉皇庙前,见陈敬柏背着粪筐走来,便拦住去路。陈敬柏早将教训“黑狸虎”的事忘到了九霄云外,以为是问路找人,忙说:“你到哪儿去?找谁?”“黑狸虎”说:“不要装糊涂,我到这儿就是找你!走吧,到庙里我告诉你。”两人进了庙。

陈敬柏坐到一方石条上,取下草帽扇凉,款款道:“有话说罢,老汉转了一晌,又饥又渴,等回家吃饭哩。”“黑狸虎”也不打话,抱了一通石碑,将庙门顶得牢靠,回头说:“今日不决个雌雄,别想出这庙门!”“客官这是什么话?”陈敬柏说,“你我互不相识,今日无仇,昨日无冤,何故如此?”“黑狸虎”厉声道:“还记得三年前在县城东关,你让我王定国当众出丑之事吗?”陈敬柏恍然大悟,站起身来,拱手施礼:“当初我苦口相劝,看在同是武林中人的份上,绝无让你出丑之意。较量在于切磋技艺,以求上进,不可赌气伤身。我80老朽,年迈体衰,你和我较量什么?”“黑狸虎”喝道:“少废话!当众受辱之仇不报,誓不为人!”身法一动,便向陈敬柏扑去——饿虎扑食,猛虎掏心,黑虎钻裆,一连三记毒招都被陈敬柏化过。随即第四招就要出手,陈敬柏火了,说道:“我让你三招,算你赢了,拾回面子还不行?不要欺人太甚!”“黑狸虎”以为陈敬柏怯了,也欺负陈敬柏老了,越发得意,怪声叫道:“你不是‘盖山东’吗?今日叫你见识见识俺‘盖盖山东’的手段。拿命来!”一招锁喉绝技已是使出,欲置陈敬柏于死地。眼见一双如钳大手已到咽喉前,陈敬柏怒不可遏!身子一侧,肩膀一抖,大喝一声“着!”一个迎门靠发了出来,肩头可可打在“黑狸虎”的胸脯上——此乃陈敬柏一生心得,至今陈家沟仍有“陈敬柏靠,陈继夏肘”之说,非同小可!“黑狸虎”如何能禁当得起?整个人被打起一丈多高,一头撞在顶门的石碑上,那石碑“嗵”断为两截!“黑狸虎”脑浆迸溅,一命呜呼。

陈敬柏毕竟是80岁的老人了,一场恶斗之后,体力不支,回到家中就病倒了,几天后谢世。“打死山东客,死陈敬柏”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

 

陈继夏

 

陈继夏,字炳南,陈氏十二世。精于太极拳,善施丹青。少年时家贫,以给人推磨为生。由于买不起牲口,石磨只能用人力来推。陈继夏开始用两手推,后减为一手,再减为四指,渐次减为一指推磨,并且由慢到快,由快到跑,用这个方法,练习太极功夫。下地劳作也是如此,锄地练腰腿功,扬场练腰裆劲,推车练腰胯劲……。天长日久,他的太极功夫出神入化,独步一时。

陈继夏闲余时间,不是练拳,就是绘画,因此,他的绘画塑像技艺也十分高超,县城泰山庙、赵堡镇关帝庙等处的壁画都是他的手笔。陈继夏为人和善,弟子们都爱和他开玩笑。这一天,他正在村西古圣寺绘佛像,有人轻轻走到背后,他正忙着,没顾上回头看是谁,以为又是有人和他取闹,并不在意。突然间,来人两手按住了他的双肩,力道沉猛,势在拿他不得动弹。方知来人不是熟人,是个外家拳高手。好一个陈继夏,猝然遇袭,虽惊不乱,略一松沉,肩头一抖,但听按他肩头之人,“哎呀”一声,早从他的头顶越过,在空中翻个跟头,跌在地上。那人爬起身来,更加奇怪,心想,刚才那一跤非受伤不可,可是落地时却稳稳当当,浑身皮肉,不见一点儿伤痕。不由赞道:“久闻陈继夏太极功夫登峰造极,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原来,此人是苌家拳创始人,河南汜水县苌家村人苌乃周(1724——1783)。苌乃周少年时拜洛阳阎圣道为师,学习少林拳,力大无比,可惜只会用笨力,不会使巧劲。听说陈家沟太极拳内劲转运,可以“四两拨千斤”,似信非信。因此特来拜访陈继夏,见陈继夏正专心描画,便从身后突然袭击,意在试探,不料一败涂地。从此,苌乃周和陈继夏结为至交,兄弟相称。陈继夏教苌乃周以巧取胜的太极内劲;苌乃周将自己创编的子午鸳鸯钺套路传给了陈继夏。两人经常切磋技艺,相得益彰。

陈继夏肘法极精,与陈敬柏的靠齐名。

 

陈公兆

 

陈公兆,陈氏十三世。他太极功夫高超,寿高八旬还力斗疯牛。

清乾隆60年(1795年)中秋节,乾隆皇帝为了显示太平盛世,倡扬敬老之风,下诏80岁以上,有德有才、儿孙满堂之人到皇宫太和殿参加“千叟宴”。千位老人中,陈家沟占了两名:就是陈氏十二世85岁的陈善和十三世88岁的陈毓英。两位老人在进京和返乡时,河南巡抚王大人和怀庆府刘知府亲自迎送。后来,两位官员又来到陈家沟,为陈善和陈毓英举行了隆重的挂匾仪式。

举行挂匾仪式那天,人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像过年一样热闹。一个年轻后生在放鞭炮时,不小心将炮仗扔到了老公牛身上,把牛炸惊了,公牛发疯似地向家庙广场冲来。那后生一看不好,抄条扁担就打,这一打不当紧,牛疯得更厉害。只见公牛一转身,尥起蹄子,弓着头,两只牛角利剑一般,直向王巡抚和刘知府坐的位置奔来。人们都惊呆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老人三步并作两步,从人群中跨出来,扎一个骑马蹲裆势,用身体护住两位官员。待公牛冲到面前的刹那间,老人抖动双臂,两手抓住牛角猛往下按,疯牛正向前奔,突然被人拿住,犟劲更大,向后一弓身,直向老人胸部撞去。老人两手一松,撤步闪到一旁,说时迟,那时快,老人屈臂拧腰,用肩头扛住牛的肋骨,大喝一声,猛然发力,竟把老公牛掀翻在地。一场灾难避免了,王巡抚和刘知府得救了。当他们从惊吓中醒过来后,对老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连惊呼:“真乃神人也!”这位老人就是陈公兆,当时他已是80高龄。

至今,陈家沟还流传着他的《养生歌诀》:

三十年不停拳(坚持锻炼)

三十年不饱饭(不暴饮暴食)

三十年独自乐(精神愉快乐观)

三十年独自眠(节欲)

 

陈长兴

 

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陈氏十四世,他不仅继承了先祖创编的太极拳的全部精髓,而且在太极拳和太极拳理论上又有创新和发展。尤其他敢于打破门户之见,将陈家的“独得之秘”传于外姓,从而使太极拳走出陈家沟,在社会上插柳成荫,蔚然而成气候。时至今日,太极拳流派纷呈,走出国门,风靡世界,陈长兴功莫大焉!在太极拳发展史上,陈长兴树起了一座里程碑。

陈长兴父辈兄弟三人,即秉旺、秉壬、秉奇。三人皆精祖传拳艺,出神入化,人称“陈氏三杰”。陈长兴自幼受业于父亲秉旺,练功极其刻苦。夜里练拳困倦时,就和衣躺在条凳上打盹,这种长条凳很窄,很快就跌了下来,醒来后继续练。他练拳姿势端正,一丝不苟,以致不管走路还是站立,务循拳理,立身中正,双脚落地生根,下盘稳固如山。

一次, 陈长兴在露天戏台下看戏,突然看戏的老百姓一阵大乱,人们像潮水似的挤来挤去。在众人的惊呼中,一个抱小孩的妇女被挤倒在地,眼看要出人命,陈长兴见状,忙使出太极功夫,拨开骚乱的人群,三脚两步便到了那妇女身边,马步一扎,伸开双臂,犹如中流砥柱一般,护住母子二人。众人见他于立于千百人中间,无论人流如何推、揎、拥、挤,脚步纹丝不动,“凡近其身者,均如水触石,不抗而颓”,无不惊奇。时人称其为“牌位大王”,极赞他的桩功纯厚。

陈长兴成年后以保镖为业,常走镖山东,屡克强敌,在武术界久负盛名。

陈长兴对太极拳的贡献有:

一、 在陈王廷创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的基础上,由博归约,精练归纳,不足之处补之,重复地方裁之,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套路,后人称之为陈氏老架(亦称大架)太极拳。老架太极拳分两路:一路七十五势,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动作舒展大方,连绵贯穿,沉着稳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相随。腰是发气之源,以腰为主宰,处处运用缠丝劲,以形引气,以气催形,呼吸自然,虚实分明,含胸塌腰,蓄发相变,快慢相间;二路四十三势,以刚为主,刚中的柔,其刚劲来源于丹田。整个套路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套路中有蹿奔蹦跳、腾挪闪战的动作,具有快、刚、跃的特点。运动中,旋腰转背、旋腕转膀和旋踝转膝,形成一动全动的螺旋运动。

二、发展了太极拳理论。陈王廷和太极拳著作大部分散失,以后几代只是口传,述而不作,陈长兴深以为憾。因此,他笔耕甚勤,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陈长兴从太极拳理、二气、三节、四梢、五脏、三合、六进、身法、刚柔诸方面一一作了精辟的论述;在《太极拳用武要言》中,陈长兴对太极拳的实用和技击作了详尽的阐发。如:“操演时无人如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面前手来不见手,胸前肘来不见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能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等。这些结合武术实践的理论著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太极拳理论,为后学者所必读。

三、打破门规局限,拳传外姓,开始了太极拳大发展、大普及时期。陈长兴晚年在陈家沟开办武学,教后人习拳舞械。学校设在离自家300米远的陈德瑚家。当时,陈德瑚家有一个长工,名叫杨露蝉,河北广平府永年县人,原在陈德瑚开在永年县的药店当学徒,后被派来陈家干活。杨露蝉受陈家沟习武风气的影响,很想学习太极拳,可是陈家拳不传外姓,自己是外姓,又是外地人,所以不敢拜师。陈长兴教拳时,他在一旁偷偷看,然后到没人的地方练习。两年后有一天傍晚,他在练拳时,陈长兴从旁边走过,看出他不像自己的学生就问他是谁。他答:“蝉来(杨露蝉的乳名)。”陈长兴很奇怪,说没见你学拳,你怎么也会练呢?杨露蝉叩拜在陈长兴的脚下,如实相告。那个年代,偷学别派武功是很犯忌讳的,轻则会被废去武功,重则有丧命之虞。可是,陈长兴不但没有责怪杨露蝉,反而很喜欢他的好学精神,又见他平时勤劳,为人诚实,是个可造之才,便与陈德瑚商量,准许杨露蝉在劳动之余学拳。从此,杨露蝉正式拜陈长兴为师学习太极拳。他也像师父一样,夜晚睡在长条凳上,苦练不辍,前后十八年,拳乃练成(后又两次回来陈家沟拜访学艺)。

恐怕陈长兴也没有想到,他破例收的这个徒弟,后来在传播、发展太极拳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杨露蝉出师后,1850年到北京教拳,广收徒众,徒又传徒,太极拳如藤蔓得雨一般,向四面八方蔓延开来。

 

陈有本

 

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陈氏十四世。新架(亦称小架)太极拳创始人,太极拳一代宗师,是太极拳发展史上又一位里程牌式的人物。

陈有本的父亲是“神力斗疯牛”的陈公。有本与兄有恒自幼得父言传身教,苦练不辍,技艺皆达炉火纯青之境,时人喻为太极拳界之瑜、亮。二人兄友弟恭,始终如一,为后人称道,清庆、道光年间,兄弟二人分别入武庠。二人虽拳出一门,但各有所长。兄有恒以攻为主,侧重蹿、奔、蹦、跳和发劲;弟有本以守见长,善于引劲落空和柔化。

陈有恒壮年时赴南方做药材生意,溺水于洞庭湖。有本痛定思痛,更加精研太极拳法拳理。十年功夫,不但深悟先辈的太极拳法拳理真谪,而且多有心得。拳谱上记他平生延揽授业,生徒咸集,名士多出其门。子敬生及侄仲、季皆沐其教。门人陈清平、陈有纶、陈三德、陈廷栋等均为太极拳名家。在习武过程中,陈有本不囿于祖传,于创新,在陈氏太极拳原有套路基础上,逐渐摒弃了一些高难度动作和发劲动作,创编出一套风格迥异的陈氏太极拳套路。架式与陈长兴所编的老架一样宽大而舒展,但变大圈为小圈,变发劲为蓄而待发,整套拳更强调由松入柔,和柔成刚,刚而归柔,螺旋缠,内外兼修。这套自成一脉的陈氏太极拳同样分一路二路。一路七十二势,其特点是:柔和自然、阴阳开合、刚柔相济、蓄发兼并、外观轻和、内持静重、儒雅潇洒、舒展大方。二路四十二势,其特点是:虚实分明、动静结合、环从速、催逼敏捷、呼吸深沉、一气呵成、柔中有刚、刚柔并重。这套拳与陈长兴所创的老架太极拳相对应,被人称为新架太极拳。后来,当陈氏十七世陈发科所编太极拳套路(亦称新架)问世后,人们改称陈有本所创太极拳为小架太极拳。

 

陈清平

 

陈清平(1795——1868),陈氏十五世,陈氏太极拳一代宗师,为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陈清平自幼师承陈有本。习练陈有本所编的太极拳新架(小架),多有心得。青年时期已成为太极拳界名手,深提一代宗师陈长兴、陈有本的嘉许。他十九岁结婚后,移居赵堡镇,青年人多有慕名而拜他为师。他见学者日多,遂于镇中开馆授徒。

在教学实践中,陈清平结合自己的习拳心得,对陈有本所传太极拳套路大胆进行再创新,突出圆环特点,层层运圈环扣,形成了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逐步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拳式定型后,虽然与师传太极拳同属陈氏太极拳新架(小架)流派,但与师传已迥然不同。后人为区别之,称陈有本所创拳架为“略”。称陈清平再创之架为“圈”。

为发扬光大太极拳,陈清平广收徒,并鼓励弟子们在掌握太极拳精髓的基础上,敢于发展创新,从而使陈氏太极拳广泛传播,并且又出现了四个流派。

一、 出现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人武禹襄,初学于杨露蝉,因不得精微,遂慕名前来陈家沟拜见陈长兴,时陈长兴年事已高,不再教拳,其子走镖在外,故转荐武禹襄投赵堡镇,请益于陈清平。由此可见陈清平当时盛名。武禹襄学拳极专,且有家传武术根底,后在杨露蝉所教拳架和陈氏小架的基础上,创“武式太极拳”。武禹襄乃官宦人家,无须授拳谋生,故其所创之拳流传不广,至其再传弟子郝为真广为授徒后,方为世人所知。因此武式太极拳又称郝式太极拳。

二、 出现孙式太极拳。郝为真将武式太极拳传于形意、八卦名家孙禄堂。孙禄堂经数年悉心研究,冶形意、八卦、太极于一炉,自成一家,人称“孙式太极拳”。

三、 出现了和式太极拳。除武禹襄外,陈清平的弟子赵堡人和兆元,出师后广会各路武林高手,熔诸家之长,创“和式太极拳”(亦称赵堡架)。

四、 出现了太极拳忽雷架。陈清平李景炎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对师拳法再行创新,发展为“忽雷架”(亦称圪颤架)。

随着陈氏、武式、孙式、和式太极拳和太极拳忽雷架等流派在国内外的广泛传播,陈有本、陈清平二位太极宗师的名字,也广播海内外。

 

陈耕耘

 

陈耕耘,字霞村,陈氏十五世,陈长兴之子。艺冠当时,秉承父业,保镖山东,威震一方,盗寇闻风丧胆。

陈耕耘走镖山东莱州。一天因错过了住宿地方,镖车只好停在一个打麦场上。半夜时分,陈耕耘听见有声响动,起身一看,麦场周围晃动几十条黑影,悄悄向镖车摸来。他装作什么也没有看见,重又躺下。待黑影围住镖车,正要动手,陈耕耘大喝一声,一纵而起,一条腊木杆使得如白龙出水,直刺横扫,左崩右劈,喝碗热茶的功夫,打得几十个强盗抱头鼠窜。有几个跑得慢的,早被他点翻在地。陈耕耘抓住其中一个,细细盘问。原来,莱州有一个强盗,名叫田二旺,他仗恃武艺高强,占山为王,手下喽罗众多,为非作歹,肆无忌惮,是方圆几百里一霸。凡镖车从他的地盘经过,都得去朝拜他的山门,送上买路钱。如果不拜,轻则丢财,重则丢命。陈耕耘对那个强盗说:“你回去告诉田二旺,就说河南陈家沟陈耕耘要看看他田二旺有多大能耐。”第二天,押着镖车,照常赶路。

田二旺大器,亲自率领一群喽罗,前来寻畔生事。他们赶到时,镖车正走在一条窄狭的小路上。田二旺立即指挥众喽罗上路阻截。陈耕耘见状,也不动兵器,只将手中的长杆烟袋一挥,左右撩拨,众喽罗便一个个像下饺子一般,“扑扑嗵嗵“跌进路旁的深沟里。田二旺大惊失色,眼珠一转,邀陈耕耘到山寨小叙。陈耕耘心想:“这厮一定不怀好意......管它,兵来将挡,水来土抢,大不了再来一番厮杀。”从腰中拔出一面黄旗,递给陈耕耘,说:“陈师父,把这旗插到镖车上,三百里方圆,没人敢动镖车一个指头。”陈耕耘说声“多谢”,正要赶路,田二旺却力邀他上山小叙。

一到山寨,田二旺便露出凶相,说话间,突施偷袭,一镖直打陈耕耘,反被陈耕耘接镖在手,还他一镖,正中咽喉,当场毙命。陈耕耘提着田二旺尸体,在山寨前一声大喝,众喽罗作鸟兽散。莱州老百姓感念陈耕耘恩德,遂勒碑一通,立于莱州城内。碑曰:“数年来,莱州地界盗贼蜂起,打家劫舍,强抢民财,来往商客、黎民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虽官军屡次剿捕,收效甚微。幸有豫省,温县陈家沟拳师,陈公耕耘,保镖到此,只身闯入贼巢,舍命拼杀,力战贼魁,一举全歼。解百姓以倒悬,救商贾出苦海,可谓英雄虎胆,武功盖世。莱州各界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感其大恩,无以为报,特聚敛银两,立碑记之,永传后世。”

后来,袁世凯在莱州见了此碑,方知陈家武艺高强,特派人来秉请陈耕耘,不想陈耕耘已去世多年,便聘陈耕耘的儿子陈延熙去府教练武术。

 

陈仲甡  陈季甡

 

陈仲甡(1809-1871),字志曛,号石广。陈季甡(1809——1865)字仿随。陈世十五世。一母同胞兄弟。相貌酷似,乡邻难辨。父陈有恒,叔父陈有本,俱以祖传太极拳擅名。兄弟俩自幼受父辈熏陶,熟读经史,通晓兵法,文武兼备,韬略技艺无不精通。少年时即同入武庠。

传说陈仲甡三岁时曾跌入井中,井水深一丈有余,有白虎背负,衣服不湿。能运使三十斤重的大铁枪,勇武非常。陈仲甡拳械精熟,为一时之雄。兄弟二人循循儒雅,为人和善,孝义之声闻于乡里。

《温县志》载:“咸丰三年,夏五月,洪秀全偏将林风翔,李可芳拥兵万余,由巩、汜渡河,潜伏柳林。知县胡福谦就王公堤外设帐讲武,人民时往接战。一日,掠食于陈家沟。陈家沟固多拳术之士,与战,贼忿甚,一日八至,悉被陈仲甡、陈季甡战退。手刃大头将军杨辅清,枭其首。”

“贼忿甚,一日八至。”可见当时战斗之激烈。

据传,所谓柳林,就在现今陈家沟村南的黄河滩中。杨辅清头大如斗,使一柄浑铁长枪,曾率军破武汉,第一个登上城头,英勇善战,无人能敌,人称“大头将军”。谑号“大头王。”官府多次派人争战,连被砍杀五员大将,官兵惊恐。知县胡福谦亲往陈家沟,请陈仲甡、陈季甡兄弟出战。兄弟二人念及父老乡亲,遂披挂上阵。率众徒及乡勇,冲入柳林厮杀。连斩敌指挥数人,敌方溃退。

“大头王”大怒,亲自率军到陈家沟复仇,陈仲甡、陈季甡督众博战。“大头王”挺枪直取陈仲甡,陈仲甡将手中大铁枪一抖,震得“大头王”虎口发麻,吃了一惊。忙抖擞精神,奋力接战陈仲甡。这边陈季甡一条腊木杆左扫右挑,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敌军纷纷逃窜。“大头王”一看形势一利,撇下陈仲甡,回马便走。兄弟二人也不追赶,知道敌人还来,在村中设伏数日,严阵以待。却说“大头王”回去以后,更加恼怒,征战多年,何曾受挫?不想今日败在一群草莽手下,准备再战。自己独坐军帐中,冥想破敌之策。猛然忆起从军之初,有算命先生说:“你,大江大河都能闯过,只怕一沟。”“大头王”心中一凛,口中喃喃:“陈家沟,陈家沟。莫非......”他出帐北望,青风岭上,林木繁茂,沟壑交错,黄墙草顶,房屋疏落,不由手一指:“区区弹丸之地,岂奈我何!”杀心大起,即刻提枪跨马,率领部众,一路黄烟杀将过来,叫要踏平陈家沟。

谁知进了村,无一人。“大头王”正自疑惑,忽然喊声大起,大街小巷,涌出不知多少人马,顿时将他的人马分割包围。“大头王”心知中计,忙拨转马头,就想奔逃。“哪里走!”一声大喝,陈仲甡、陈季甡兄弟双双拍马而出,迎面堵住。就在现在“杨露蝉学拳处”的北边街口,双方拼死大战。不数合,陈仲甡奋起神威,一枪将“大头王”兵器震飞,复一枪,挑于马下,陈季甡一条腊木长杆伸出去,捺住脖子。“大头王”在地下“嗷嗷”乱叫,还想挣扎,怎奈陈季甡神力,动弹不得。众乡勇一涌而上,乱刀砍下头颅。可是头颅太大装不进萝透筐,只得又找一个大筐装了,抬往县衙。知县等一干官员惊奇如此大头,用称一称,重九斤十六两,个个咋舌不已。

后来,陈仲甡、陈季甡兄弟随官军征战。咸丰六年,州之战,连获五胜。七年,率众三日攻破六安州城,旨封二人六品。八年,蜂烟四起,张乐行犯汜水,陈仲甡、陈季甡奉谕招募乡勇沿河攻防,张畏其勇,不战而逃,温境获宁。九年,荥城、阜阳失守,兄弟二人率众连破数寨,收复二城。皆晋五品,坚辞不受,后改封为武节将军。陈仲甡、陈季甡不为名利所动,回归故里安心奉母。母病,兄弟俩亲伺汤药,衣不解带一年有余。母仙逝,吊客盈门,数郡毕至。自是一意授徒,弟子千人。陈仲甡逝后,乡里俱哀,感其恩德,合议尊其为英义公。

 

陈垚

 

陈垚(1841年——1926),字坤三。陈仲甡长子,陈氏十六世。幼年随父习武,父寄厚望,倾其所学传授。陈垚潜心钻研苦练。19岁入武庠,仍一年练拳一万遍,20年不懈,拳术精湛,无人能匹。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冬穿单衣不冷,夏穿夹衣不热,蚊蝇不能近身。16岁随父上阵厮杀,征战10余年,参加大小战役战斗不计其数,未曾受挫。

陈垚貌丑,年老时,一日去赵堡镇赶集,买了二斤豆腐,回来路上,遇到一个卖炭青年将车停于道上,自提桶饮牲畜,阻人行走。陈垚见状不平,左手拄拐杖,右手托豆腐,上前理论。那青年见是一个丑老头,先是不理,后恶语相加,越发张狂。饮罢牲口,并不即走,坐在车梆上,掏出烟袋,打着火,有滋有味地吸起烟来。陈垚肚里有气,趁他转脸之际,抛起豆腐,右手骈指点向黑骡,复接空中豆腐在手。黑骡负痛,“扑”地卧倒不起。那青年见转瞬之际,牲畜卧地,似疼痛不已,心知有异,四下观看,只见众人嘻嘻偷笑,只丑老头一人脸上肃然,便说:“你在牲口身上使了手脚?”陈垚不慌不忙说:“你没长眼?没看我手端豆腐哩!”

 

 

陈鑫

 

陈鑫(1849-1929),字品三,陈氏十六世,陈仲甡之子,陈垚之弟,中国体育史上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陈鑫自幼随父习武,深谙太极武功精奥。后遵父命读书,光绪三十四年贡生。陈鑫读书之余,坚持习武,以至文武皆有成就。陈鑫晚年,深感太极拳理论著述太少,且不系统完整。于是,发愤著书,立志阐明太极拳理法。其主要著作有:《陈氏家乘》五卷,《安愚轩诗文集》若干卷,《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太极拳引蒙入路》一卷及《三三六拳谱》等。其中,《陈氏太极拳图说》是他的代表作,对后世影响巨大。

《陈氏太极拳图说》1908年动笔,其时陈鑫已年近花甲,至1919年完成,经历十二个寒暑,此时他已届古稀之年。十二年中,陈鑫对这部著作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多次修改,编成四卷,抄本先后有四稿,洋洋三十万言,并且图文并茂。此书写作始末,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述:“倘非有先达传之于前,虽有后生,安能述之于后也。我先大人命我先兄讳垚习武,命愚习文。习武者,武有可观;习文者,文无所就。是诚予之罪也。夫可幸者,少小侍侧,耳闻目见,熏蒸日久,窃于是仅得枝叶,其中妙理循环,亦时觉有趣。迄今老大,已七十有余矣。苟不即吾之一知半解传述于后,不且又加一辜矣。愚今者既恐时序迁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门别户,失我真传。所以课读余暇,急力显微阐幽,纤悉毕陈。自光绪戊申以至民国,十有二年,其书始成。又急缮写简册,虽六月盛暑不敢懈也。”

陈鑫无子,书稿成后,贫而多病,日常生活不能自给,全凭乡亲们帮助。陈鑫依然著书不辍,生生不已。病体沉重后,他深恐书稿遗失,一生心血付之东流,便写信将其侄陈椿元从湖南召至榻前,从被中取出《陈氏太极拳图说》,授之椿元,再三嘱咐:“此吾毕生心血也,汝能印行甚善,可传则传之,不则焚之,切勿与妄人焉!”

1930年,我国著名武术史家唐豪先生,约陈氏十七世陈之明同赴陈家沟,抟集太极拳史料,以考证太极拳之出处,发现此稿,视为珍宝。时陈鑫已逝,因家贫停枢未葬。经唐豪多方引荐,陈椿元手持先生遗稿,四处奔走。后由时任河南省国术馆馆长陈泮岭、河南通志馆馆长韩自步,纂协修张嘉谋王可亭,河南博物馆馆长关百益,开明书局王泽民、白雨生等,先筹资200元,为陈鑫殡葬费用,先生骸骨方得安泉壤。复筹资800元印书,1933年,《陈氏太极拳图说》由开封开明书局出版,线装四册,印制千部,公之于世。

《陈氏太极拳图说》(又名《陈品三太极拳讲义》)问世后,即在中国武术界引起了轰动。武术研究工作者纷纷发表文章,称赞此书:“国术界至今又开一引人如胜之大道矣。”“所望国人请是谱者,一如异僧传道,黄石授书,特别宝重而熟玩之,不仅得之于心,更进而实有诸身。”武林同仁赞誉此书:“本易理之奥旨,阐阴阳之变化;循生理之穴脉,证经络之学说;解每势之妙用,指入门之诀窍。一洗拳术家守秘不传之故习,举数百年来陈氏历代名哲苦心研究之结果,慨然笔之于书而无所隐。”原稿不分章。付印时,毫不删改文字,间有错讹者,附注阙疑,盖存真之道也。

陈鑫用毕生心血,在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理论丰碑!

 

陈发科

 

陈发科(1887年——1957年)字福生,陈氏十七世,陈氏新架太极拳创编人,近代陈氏太极拳代表人物。陈发科乃陈耕耘之孙,陈延熙之子。他秉承祖业,自幼习武,太极拳功夫炉火纯青,曾任北京国术社社长。

陈发科习拳曾经走过弯路。他是陈延熙的老生儿子,上面有两个哥哥,不幸罹难瘟疫,英年早逝。人老惜子,只剩下这一根独苗,父母不免溺爱,含在嘴里,捧在手上,生怕有个闪失,小孩子不懂事,见老人不大管束,也就愈发率性而为:拳想练就练,不想练就不练;书想读就念几句,不想读扔下书本走人。陈延熙气得要打,可扬起的巴掌,就是落不下来。他尤其吃饭挑食,不合口味便不动筷子。母亲变着法子给他做可口的饭菜,他每每吃得肚腹撑胀,积久成病,常常腹痛难耐,躺在床上滚。吃“保和丸”,喝“保合汤”,奈何治了便好,好了又犯,渐成顽症,面黄肌瘦,少气无力,一副病恢恢的样子,太极拳越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练的少了。以致长到十四岁,也没练出个名堂。不要说陈延熙为此唉声叹气,便是村中父老乡亲也为他惋惜。一次,他听见乡亲们在背后议论他,那话难听:“陈长兴这一支人,辈辈出好手,延熙往下,怕是续不上了。”“哪还能续得上?你看他那儿子,痨病鬼也似,啥时能练出功夫来!”“唉,发科这孩子,真不争气呀!”陈发科听了,羞愧难当,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从此,陈发科像变了一个人,每天练拳三十遍,渐次增加到六十遍,最多时,一天练拳一百遍。初时,父母又是高兴又是担心:高兴儿子到底明白过来了,这么练下去,不愁练不出功夫来;担心儿子身子骨原本就弱,这么没日没夜地盘架,旧病没除,再添新病咋办?后来见儿子胖了,壮了,脸上气色越来越好,便只下高兴了。

至今,陈家沟人还津津乐道关于陈发科的故事。说他去附近村庄看戏,将门前的石滚当板凳,去时用手翻扑浪过去,回来又翻扑浪回来。说村中人家盖房上大梁,几个小伙子抬一头,他独自扛一头,那一头吭吭哧哧抬不上,他这一头早放上了位置。说有一年夏天,他光着膀子,穿着大裤衩在街上走,有个小青年和他开玩笑,悄悄溜到他背后,用手扯他的大裤衩,他不动声色,抓住小青年的手夹在屁股沟里,继续往前走。小青年拽不出手来,只得跟着走。他还故意问:“你这孩子老跟着我干嘛?”小青年疼得哎哟哟叫唤,他说:“还调皮不?”“不敢了,再也不敢了。”他内劲一松,小青年方抽出了手。.......

1926年前后,温县地方治安混乱,土匪猖獗。应县政府之邀,陈发科率侄儿陈照丕等数十名陈家沟子弟,组成武术队,突击捉拿持抢土匪,几年间为民除害不计其数。

1929年,陈发科应邀赴北京教拳,初到时,北京武术界诸多名手如北平中术馆副馆长许禹生、李剑华等,均找他切磋较量。陈发科将人击出而不见形,一抖之际,威力惊人!均十分佩服。不少武林人士因慕名而拜访,因拜访而比武,因比武而折服,因折服而拜在他的门下。当时著名武术家杨季子有诗赞曰:“都门太极旧称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

一次, 许禹生主持北平的武术比赛,特请陈发科为顾问。研究打擂比赛时,有人提以十五分钟为限。陈发科说时间太长,口中只念“一、二、三”即可,甚至只念个“一”就够用了。李剑华犹豫道:“能这么快吗?”陈发科笑笑说:“咱们试试”。于是请李进招。李掌刚至胸前,只见陈闪电般发出,将李打起尺许,撞到墙上,将墙上照片镜框震的粉碎而落。李笑着说:“信了,信了,你差点把我的魂下飞了。”陈笑问:“怕什么,你感到身上哪里疼了?”李摸摸身上,哪里也不疼,也不见擦伤。在场人无不惊服,于是擂台赛采纳了陈发科的意见,以三分钟为限。

比赛期间,当时名响全国的摔跤老手沈三,曾在场下与陈发科比试。。陈将两臂伸出让沈抓住,观者正欲看精彩表演,不料没三秒钟,二人哈哈大笑,却结束了。两天后的晚上,陈发科正在中州会馆教拳,沈特提礼品前来看望,谢其不打之恩。沈从众徒的口中得知陈回馆后只字未提两天前与沈的比试,遂翘起大拇指说:“你们老师是这个!不但功夫好,人品更好!你们认为那天俺们没比试吗?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陈老师让我抓住胳膊,我想借劲借不上,想抬脚也抬不起来,我就知道陈老师比我功夫高多了。他要摔我,一摔一准,可当众给我留了面子,背后又不宣扬,真够朋友!”

平时不管谁找比试,陈发科总是说:“伤了我,我不但不怪,反拜你为师;至于我,保证点到为止,决不伤你一根毫毛!”他经常教导弟子:“和人推手,发劲必须加在胳膊上,不可直接发在身上,免伤脏腑;也不能撒手,以防对方跌倒碰伤。”平时徒弟问那种拳好,似有贬其他拳种之意,他总是说:“都好!不好淘汰了。”

陈发科在北京授拳三十年,武德高尚,有口皆碑,京都武术界各门派尊其为“拳术大师”,“太极一人”,并赠银匾纪念。陈发科教授弟子甚多,著名弟子有:许禹生、李剑华、沈家祯,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及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其中有的人今尚健在,皆为当代中国武术界有名人物。

陈发科穷毕生精力,在陈氏老架的基础上,修改编定了一套缠丝多、发劲多、架子低、难度大的陈氏太极拳法,亦分一路、二路(现称新架),有效地缩短了练功周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武术遗产。

 

 

陈照丕

 

陈照丕(1893-1972),字绩甫,陈氏十八世。幼秉家训,随父习拳,五年苦练,稍窥门径,功夫初进。父病故,从叔祖陈延熙、三叔陈发科练拳,朝夕不辍,深悟其中奥旨。1914年,随亲戚赴甘肃、陕西、河北等地远游经商,同时,应当地群众之请,开始收徒授拳,从此步入教拳生涯,直至一息尚存。

1921年,陈照丕返回故里,任温县国术馆教员。1926年,参加以陈发科为首的陈家沟武术队,剿除枪匪,保卫桑梓。陈照丕屡建功业。一个杀人越货、无恶不作的惯匪,生得五大三粗,心狠手辣,横行温县西乡一带。此人枪法极好,百发百中。县府无人敢拿。陈照丕带三个徒弟摸黑前往,翻墙而入。惯匪正在屋里吸大烟,盒子枪放在桌上。陈照丕叫三个徒弟把门,猛地一掀帘子,冲了进去。惯匪见了一惊,忙伸手抓枪,已经晚了,陈照丕一个擒拿,将这个凶悍的家伙整个掂了起来,肩膀一抖,将他打出门外。三个徒弟一拥而上,用麻绳捆个结实,带回县城,为老百姓除了一害。

1928年秋,北京药名闽药店同仁堂东家乐佑申乐笃同兄弟托人聘请陈照丕前去教拳。河南同乡会李庆临(清末翰林),是温县北张羌村人,他以太极拳发源于自己人的故乡而自豪,陈照丕到北京后,他遂投书《北京晚报》广为宣传,文称:“”。一时间,北京各界武术爱好者手持报纸,纷纷登门,找陈照丕试手。后陈照丕应约,在宣武门立擂比武,连打十七天未有能敌者。自此,世人方亲眼目睹了陈氏太极拳的风采。陈照丕威名大震,市政府、朝阳大学、中国大学、宇文大学等十七个单位纷纷聘他教拳。

1929年,南京市长魏道明再三邀请陈照丕到南京教拳,而北京朋友和弟子们挽留不放。陈照丕推荐三叔陈发科到北京传拳。

陈照丕到南京后,任中央国术馆名誉教授并在市政府、侨务委员会和全国民营电业联合会等处教拳。1933年,曾担任全国运动大会国术裁判委员会和全国第二届国术国考评判委员。1938年,南京沦陷,陈照丕返回故里,加入地方抗日武装范庭兰部任武术教官。温县县志明载:“平时,陈照丕教授战干们武术,训练战士们的实战本领,尤其是教授大刀用法。作战时,陈照丕亲率敢死队出生入死,战斗在第一线......”。

后来,范庭兰部队被日本打散,范庭兰阵亡。1940年,陈照丕又转往洛阳教拳,任第一战区司令部、河南省教育厅和省直税务局国术教练。194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张会英(解放后任水利部副部长)聘请陈照丕到西安,任黄河水利委员会武术教官。1946年随黄委会东迁开封,在那里教拳至退休。

1958年,陈照丕退休返乡,眼看练拳者稀少,深恐陈氏太极拳后继无人,遂在自己家里办起武术学校,集中村里年青人和孩子们培训,一切费用全由自己承担。他曾写诗道:“传习太极几十年,名利对我如云烟,愿将拳艺献人民,桃李遍地死如愿。”

“十年浩劫”中,习练太极拳被诬蔑为“四旧”,“夜聚明散”,“搞小集团”。陈照丕因此受到批斗,挂黑牌游街。老人愤而投井自杀,被人救出,落下伤残。但他传拳之志不减,将太极拳编成毛主席“语录拳”,抱着伤残的腿,教乡亲们练习。

夜晚,陈照丕在小油灯下,总结自己毕生授拳和练拳的心得,撰写文章,用五年时间,写成了《太极拳理论十三篇》(又名太极拳须知),命其侄陈正雷抄写,一式五份,除自己留一份外,其余四份寄国家、省、地、县体委。

1972年9月,省里要举行武术表演赛,6月下通知,指定要陈家沟组队参加。陈照丕格外兴奋。当时,他已被公开聘为村小学拳术教练,现在要加紧培训参赛队员,时间十分紧张。每天白天在学校教学生,早上晚上培养队员。老人从6月份到9月份整整跑了三个月,脚都跑肿了,凉鞋穿不上,就将鞋后边剪开,用绳头攀着脚面,还是一路小跑。毕竟是年迈之人,终于积劳成疾。11月份患急性黄胆性肝炎住医院治疗,12月30日与世长辞。终年八十一岁。临终,老人说:“就把我埋在院内,我要看着你们练拳。”

陈照丕是含着欣慰离世的。老人在诗中写道:“余今欣然无憾事,喜看后继满乡里”。在他的精心辅导下,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陈世通、陈小星、陈庆洲等一大批年轻人成长起来。如今都成了有名的太极拳好手。

陈照丕1958年3月参加河南省武术表演赛,获太极拳第一名。1960年,参加全国武术大会,被授予“全国太极拳名家”称号。1964年,当选为全国武协委员。

陈照丕的主要主要著作有:《太极拳入门》(1965年出版)、《陈氏太极拳汇宗》(1935年出版)、《太极拳引蒙》(1962年出版)和《太极拳理论十三篇》。

为人民做出了贡献的人,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1982年是陈照丕先生逝世10周年,陈家沟的父老乡亲商议为他建立陵园。陈老先生的徒弟们积极响应支持。1982年12月30日,人们把陈照丕先生的坟墓迁入村南的“陈照丕陵园”内。(抄书.至.心之碑,永恒)。

 

陈照奎

 

陈照奎(1928——1981年) 陈家沟陈氏十八世,陈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发科的幼子。陈照奎自幼随父习拳,两岁时便跟着父亲到了北平,在武术世家中薰陶长大,精通陈式太极拳理论和擒拿术各种技击方法,对推广、普及、提高太极拳作出了重大贡献。陈照奎在继陈照丕后,培养了陈家沟一代新秀,其弟子们在海内外均有重大影响。

陈照奎7岁随父学拳,所学即今社会上所称之为新架。此架势低,发劲多,难度大。其承家父严教,练起来十分刻苦。13岁时,曾与围打的十几个学生搏斗,驱散人群,突围而出,之后练拳兴趣日浓。在北平志城中学毕业后,因家境困难,未能继续升学,遂在家专业练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入北京市第五建筑公司材料科工作,仍朝夕练拳不辍。他亲对徒弟讲过:“干什么都要用心、专心,练拳也是这样,有时间认真练,没时间找时间。我在北京曾当过公共汽车售票员,每天坐车,我就结合实际想了个练法,乘客坐了座位,我就站在那里曲膝松胯,周身放松,随车移动调整身法,保持平衡。”陈照奎练拳认真刻苦,由此可见一斑。他还常说:“要想功夫超过常人,就得下超过常人的功夫。一般人每天练十遍,你就得练30遍。一般人每天练30遍,你就得练90遍、100遍。工夫三倍于人,必出超人之功。没有这种思想准备,不愿吃这种苦头,那就趁早换别的饭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陈照奎在北平随父协助教拳,,参加工作后,业余时间仍在公共场所义务传拳。在太极拳界,他与同门好友、父亲的弟子顾留馨、沈家祯等结为密交,由顾留馨等整理,经他校对出版了《太极拳全书》。1962年,应上海体育宫的邀请,他辞去了北京的工作,赴上海传授太极拳,其拳技轰动了上海武术界,各路高手纷纷切磋,无不赞扬他的技法精湛高超。后在上海、南京等地,公开举办太极拳学习班,先后百余期,学员数千人,当地报纸、杂志广为宣传他的事迹。19652月,曾回故乡跟陈照丕学习刀枪等器械,之后到北京开始传授刀、枪、剑等器械套路。北京、郑州、石家庄、焦作等地,也常请他办班和面授,他又巡回教拳近20年。

陈照奎弹抖功夫卓绝,教学非常认真。1963年在上海教拳时,他最年轻,只有36岁,但数他的教授方法好。上课讲解明确,细致周到,示范动作一丝不苟,清清楚楚,四个方向,来回跑动,一刻不停,又说又做。从不迟到早退。他教的擒拿术不同于社会上的72擒拿术,而是以化为主,以意领先,干净利落,一气呵成,令人无法逃避,是真正的太极擒拿法。当时上海的重量级举重冠军常冠群也在上海体育宫,陈照奎伸一个指头任他拿,随便他怎么用力,都被化掉。1964年后,来到南京体委开班授拳,南京武术宗派很多,对太极拳功总是有点怀疑,都想与他比试。陈照奎年轻胆大,来者不拒,一用抖劲,许多人受不了。陈发科徒手无敌,陈照奎继承了父亲的擒拿弹抖之术。他说:“练就一身弹抖劲,试看天下谁能敌。”

“文化大革命”中,陈照奎遭到造反派的批判,经常为躲避迫害到处飘泊流离,辗转于各地弟子家中。1972年,陈照丕在家乡逝世后,村中为造就一代新人,又托人在北京找到他,请他回乡传授弟子,推广发展太极拳。他不负家乡期望,决心将村中一代新人培养成熟,热情回乡执教,特别是在技击、走化、擒拿方面,尽将技艺传授后代。由于上海、南京、北京等地不时请他办班,常常在家乡教拳数月后,抽空再赴各地普及推广太极拳。10年中,陈照奎三回陈家沟,精心培育了家乡弟子,使他们个个成才,成为武林高手。由于他呕心沥血,劳累过度,日夜奔波在拳坛上,不幸英年早逝,于1981年脑溢血迸发而故世,终年53年。

在陈照奎的弟子中,大多都是当今武林名宿。陈小旺连夺国家武术比赛太极拳、太极器械、太极推手冠军,被河南省武术馆聘为副馆长,又踏遍亚、美、欧、澳各洲,以技扬威,成为当代太极拳名家;陈正雷也多次夺得国内太极拳金碑,继任河南省武术馆副馆长、武协副主席,为国内十大武术名师之一;王西安、朱天才、马虹等都在国内外讲学传艺,被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评为太极拳大师。现经陈照奎传授的教案材料,已由弟子们整理成书,在海内外广泛流传。

 

杨露禅

 

杨福魁,字禄禅(又字作露禅,当地人称“杨老禄”),以字行,清代直隶广府南关人(今河北永年县广府镇南关人),生于清嘉庆四年(公元老派1799年),逝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老派1872年),享年七十三岁。

杨禄禅出身贫寒,祖籍永年县阎门寨,后移居广府南关。他自幼酷爱武术,擅长洪拳。一次,在太和堂药店门前,见一滋事者,被药店掌柜轻拨之下便掷跌街心。禄禅慕其技,经了解知该掌柜来自河南温县陈家沟,所打的拳为太极拳,当时广平府人称之为“绵拳”。遂远赴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太极拳,凡三往,十有余年,备极精巧(现陈家沟建有“杨露禅学拳处”)。这之后,好拳术者纷纷前来与其较技,无人能胜之,禄禅之拳艺盛传焉。恰逢在北京任职刑部四川司员外郎的广平府人武汝清受人委托寻求拳师,他便把杨禄禅推荐到北京。杨禄禅身材不高,体形也瘦,初到北京,不为人所重。是时,就在他应聘的那家张姓豪宅里,他连连击败了数位护院武士,志气初长。之后,杨禄禅以其高超的拳艺,不断击败各路武林英豪,稳稳地立脚于北京武坛,被人称为“杨无敌”。

杨禄禅行拳,如行云流水,柔和缓慢,不刚不猛,顺遂圆活,松静绵长,虚实相间,迥别于刚猛凶狠迅捷险奇的传统武术形象。因出于“杨无敌”之手,人们不得不相信这也是武术。从此,太极拳由不为人所知到为人颂扬,由秘不示人到广为传播。并因其无险难动作,一任自然,大大扩展了学拳的阶层和年龄范围。据传有杨禄禅应邀进端王府教拳、光绪帝老师翁同和为之题联“手捧太极震环宇,胸怀绝技压群英”相赠、禄禅掌上困鹰云云。

杨禄禅之子班侯、健侯皆随父进京授拳。第三代少侯、澄甫也以教拳为业,太极拳终发展成为国术,朝野赞誉。随着太极拳的大普及,太极拳出现了流派纷呈的局面。于是杨禄禅被尊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

满族人全佑,先师从杨禄禅,后拜于杨班侯门下。全佑传其子吴鉴泉(从汉姓),此支发展为吴式太极拳。

杨禄禅事迹见于史籍记载的虽少,但为民间津津乐道,被拍摄成电影《偷拳》等影视作品在社会上广为传颂。现在永年广府南关,有一处杨禄禅故居供海内外太极拳爱好者瞻仰。

                (摘自新《永年县志》)

附录一,永年县多种资料载:据广府镇南关老人言:杨露禅是二十一岁开始去陈家沟,到四十岁左右才正式回到老家来的。与温县的说法相吻合。

附录二,太和堂药店今犹在。现主人为陈德瑚之后、陈家沟陈氏十八世陈苹(现年84岁),陈苹有一女四子。其次子依然经营药材生意,依然主营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四大怀药。太和堂在广府镇西大街,临街店铺为五间。

 

武禹襄

 

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号廉泉,清代直隶广平府人。禹襄曾祖静远以武庠生授卫千总职;祖父大勇,弱冠游武庠;父烈,邑庠生。长兄澄清,举人,官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汝清,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伯仲三人受家教,均习武。

禹襄出身望族,博览群书,有文炳然。虽未能以科名显,然以才干和志向为当道所器重,频受邀,均以老母在堂辞却。

里人杨禄禅赴河南温县陈家沟学习太极拳,十有余年,备极精巧。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后赴温县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太极拳,精妙始得。此后勤加钻研。禹襄度兄澄清从河南舞阳县盐店得到一篇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转交给禹襄。禹襄比照参悟,结合实践,常招来力大者与之较技,检验实际效果。

杨禄禅曾把其子杨班侯送到禹襄处念书。禹襄对班侯的评价是“读书不甚聪敏,习拳颇领悟。”所以名震北京的班侯之拳技,除了得之父传外,也曾受教于禹襄。

武禹襄终生研究太极拳,及至到老,病卧床榻,犹为侍疾者讲论拳术,娓娓不倦。其甥李亦伤、李承纶均从其学,尤以李亦伤拳艺最精。武禹襄传世论文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身法八要》、《十三势说略》等。被后世尊为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故居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太极拳爱好者的瞻仰。

(摘自新《永年县志》)

附录一,永年县多种资料载:武禹襄到陈家沟拜访陈长兴,因陈长兴年老无法施教,转荐陈清平,武禹襄因此拜陈清平为师。与温县的说法相吻合。

附录二,永年县多种资料载:武禹襄在学拳期间,通过其兄长帮助陈清平化解了一桩棘手公案。此公案说法有二。一说陈清平有弟子参加太平军,官府限期要他交人。武禹襄求助在刑部供职的二哥,了结了此案。一说陈清平与人有地亩之争,武禹襄通过其在舞阳做知县的大哥,化解了纠纷。

 

和兆元

 

和兆元(1810——1890年) 清末温县赵堡镇赵堡街人,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和式太极拳衍发人。和兆元自幼聪慧,酷爱武术,19岁时随陈清平学习太极拳小架,经数年悉心苦练,尽得太极拳真谛。他善用肩背,人称和式靠(即善于用靠击人)。后随本镇人、清吏部尚书、军机大臣李棠阶入京,担当李的护卫,受到清帝的赏识,钦封“武信郎”,在京颇有名气。

和兆元在京期间,广结武林好手,博取众家之长,又孜孜不倦学习《易经》、《中庸》等书,文武并举,相得益彰。同时,他还为民做了不少好事,斗恶霸除地痞,济危扶困安民,受到民间的爱戴。后因保护李棠阶的夫人,大闹皇宫,打死宫人,被定成死罪,在众大臣的力保下,削职为民,返回故里。和兆元返回家乡后,专心研究太极拳,著书立说,衍发出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亦称赵堡太极拳。它以走立式圆圈为主,遵循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等要领,走架步法圈圆,如环之无端,贯穿中、正、平、圆、轻、灵、柔、和等八法,在技击上擅长拿、靠、跌、掷、打等技。和式太极拳源于陈氏太极拳,现已传授到海内外各地。和兆元为发展提高太极拳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景炎

 

李景炎(1825——1893年)  清末温县陈辛庄人,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太极拳忽雷架衍发人。李景炎家境贫寒,自幼丧父,靠母亲含辛茹苦抚养成人。因受村中习武之风影响,常常模仿大人动作,学得一些拳脚。十几岁时,闻知陈清平武德高尚、技法精湛,让母亲找人说和,投师在陈清平门下。他一边在粮行干活,一边学习拳艺。由于十分吃苦下力,又孝敬母亲尊敬师傅,深受陈清平的器重,尽将功夫教授于他。

李景炎出师后,以保镖为业,在江湖上颇有名气,人称“铁胳膊李盾”。晚年回乡设帐收徒,传授太极拳艺。他认真总结毕生技击精髓,博取众家武术之长,又精研太极拳理论,钻研《灵台仪象》等书籍,取其易理为拳理,对师传拳架动作、身法、步法的练习和推手技巧等加工发展,形成一套新的太极拳拳架。该拳架身手忽起忽落,两脚挫辗有声,动作忽柔忽刚,形似闪电迅雷,人称太极拳忽雷架。

太极拳忽雷架,一套78式,由浅入深,精巧刚劲。它分一联二圈三转身等十层功夫,要求内外兼修和以柔促刚,后经其弟子张国栋、杨虎等人传播,又形成了两套不同风格的太极拳忽雷架。弟子张国栋,系本村人,民国期间登擂比武,先后夺得温县头名和省城榜首,后任河南省国术馆教官,名扬天下,威传四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国栋、杨虎等弟子又在各地传授忽雷架,今已传播到台湾、日本、美国等地。李景炎为发展提高太极拳做出了重大贡献。

 

 

陈小旺传略

 

陈小旺,1946年出生,陈氏十九世。曾任河南省武术馆教练、河南省太极拳协会会长兼秘书长。

陈小旺出生于太极拳世家,上祖陈长兴,高祖陈耕耘,曾祖陈延熙,祖父陈发科,父亲陈照旭,都是名噪一时的太极拳高手。他六、七岁便开始跟父亲学拳,几天学一个动作,一个架式一拿就是半个钟头。小旺支持不住了,“啪!”巴掌揍到了小旺的屁股上:“我叫你不操心!”白天学不会,晚上得起来看父亲练拳。小孩子瞌睡大,怎么拉也不起,“啪啪!”两巴掌,哭也得起来。

小旺喜欢爷爷,爷爷不打人。从北京回来,掂根长杆烟袋往院里的捶布石上一坐,唤他:“来,给爷爷跳跳架。”爷爷一边吸旱烟,一边笑眯眯地看着,然后站起来用长杆烟袋给他指拨。

1955年,厄运降到陈小旺头上。土改补课,他家被补划为地主成份。(1979年改正,中农成份)父亲被诬告入狱。1957年,祖父、父亲相继去世。母亲拉扯五个孩子,难哪!小旺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回家,用他那稚嫩的肩膀,为母亲分担家庭生活的重担。

1958年,著名太极拳大师陈照丕告老还乡,他遵照祖训,趁余年教授后代子孙。陈小旺拜在堂伯父脚下,认真学拳。陈照丕严肃地对陈小旺和陈正雷说:“太极拳是咱祖上留下的产业,是无价宝。别人练练可以搁下来,你们两个不同,你们肩上有个继承的责任。懂吗?不仅继承,还要发扬光大!”

两个少年将拳头攥得紧紧的。决心继承家传,练就真功。

“一天三十遍,一年万遍拳。”陈小旺工工整整写下这十个字,挂在床头上。三十遍拳,需要六个钟头,小旺除了吃饭睡觉和劳作,拼上了全部时间。

那年月,生活困难,为解决生计问题,小旺学起了木匠,后到砖瓦窑做工。他将练功溶于劳动之中。推刨、拉锯,默运丹田之气;制砖踩泥,兼练腿脚下盘。后来到县砖瓦厂当合同工,仍坚持练拳不辍。严冬奇寒,一床薄被睡不好觉,他干脆起床练拳,一练就是一个整夜;盛夏酷暑,他很少午休,一练就是几个钟头。他说,坚持练拳,精神饱满,少睡几个钟头,并不疲倦。

文化大革命中,严禁练拳。小旺没有一天不练拳。他在夜里到没人的地方练。有时,冒着风险,半夜去请教堂伯父陈照丕,请他指点精妙;有时,他和正雷悄悄跑到黄河滩,练习推手,交流心得,直练到朝霞沾衣,雄鸡初啼才回家。

1972年底,陈照丕去世,陈小旺又从叔父陈照奎学拳,并遍访名师,切磋拳艺。得益渐广,拳技日精。但是,由于成份问题,所有的武术比赛他都没有资格参加。

1979年,经太极拳名家顾留馨的推荐,由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发出邀请,陈小旺第一次到广西南宁参加比赛,始显名武坛。自此,在全国和省级的武术比赛中,他数十次获套路和推手比赛金牌。

同年10月,在豫北重镇新乡举行的河南省太极拳推手比赛闭幕式上,应几千名观众的请求,陈小旺出场表演。他表演陈氏太极拳一路,又表演了二路,可是观众不让他下场。齐声喊“陈小旺,再来个!”他拿定主意,走到麦克风前,说道:“我给大家表演一下解脱,请观众席上随便上来两位同志。”

四五个健壮小伙子走上台。小旺选择其中的两位武警战士。他扎个马步,让两位武警战士分别扭住他的一条胳膊,擒拿到他的背后。两人拧住小旺的腕关节和肘关节,往上,再往上,使出了浑身之力。小旺问:“拿紧没有?”答曰:“拿紧了。”只见小旺两膀只一抖,两只手臂同时解脱出来,两位武警战士双双前扑三、四步,跌倒在地。

国外一些武术朋友认为,中国武术是很好的强身术和表演艺术,但不善于攻防。至于动作舒缓、柔和的太极拳,更是没什么实战价值。陈小旺用事实说服了他们。

1985年8月下旬,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林精英汇聚西安,参加武术国际邀请赛,切磋技艺,编织友谊的彩带。一天下午,三位美国朋友来到小旺住处,表示切磋之意。他们都在比赛中亮了相,显示了深厚的功力。小旺推辞不过,便站起身来,随便摆个姿式,说:“请发招吧”。一个高大体壮的美国朋友首先上阵,一记重拳,直击小旺咽喉。小旺身形一晃,让过来势,肩膀一抖,“啪”!这个美国朋友应声倒地。又一个美国朋友飞脚踹来,小旺双手轻轻一捋,他就站立不住,栽倒床上。第三个惊骇不已,不再上阵了,连说:“不可思议,真正的武术在中国。”

有一年,美国太极拳访问团一行四十人到了郑州。陈小旺应他们的要求,在省体育馆表演了太极拳。美国拳手劳伦斯认为,太极拳的单鞭式像体操动作,不实用。小旺做个单鞭式,让他抓住自己的手腕。劳伦斯抓紧了,小旺身子略一沉,一翻腕,把他甩在地上。他爬起来,用双手拧住小旺一条胳膊,小旺待他拧紧了,一翻腕又将他弹出几步远。劳伦斯还不服气,让小旺抓住他的胳膊试试,小旺轻轻一提,便将他直挺挺放在地毯上。劳伦斯二话不说,毕恭毕敬向小旺行礼,表示心悦诚服。

1985年之后,陈小旺频频出访,到许多国家讲学传拳。无论是国内还是在国外,无论是公开进招还是突然袭击,陈小旺从未败北。一封封赞誉的书信,象雪片一样向陈小旺飞来,从全国各地,从世界各地。“你从身体内部发生的力量,使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你是太极的精灵,武术的化身。”“你已经站在了当代武术的峰巅”。

陈小旺在繁忙的练拳、教拳之作余,勤于笔耕。写出了《太极拳源流及发展》、《练太极拳对身体的保健作用》等论文,并出版专著《世传陈氏太极拳》,系统地总结了陈氏太极拳的套路和技击作用。还应邀参加了电视片《拳乡行》,纪录片《陈氏太极拳》和故事片《少林小子》、《神丐》的拍摄。

目前,陈小旺在澳大利亚讲学传拳。

 

 

 

陈正雷传略

 

陈正雷,1949年5月17日生。陈家沟陈氏十九世,陈氏太极拳十一代传人。太极拳宗师陈长兴、陈耕耘嫡传后代。曾任河南省武术馆副馆长、全国武协委员、河南省武协副主席、河南省太极拳协会会长、高级教练、国家一级裁判。政协焦作市七届常务委员,八届河南省人大代表。1995年,当选为全国“十大武术名师”。

正雷是个苦孩子,两岁丧父。1955年,他家被补划为地主成份,(1979年平反改正,中农成份)母亲改嫁,他只好依偎在长他50多岁的大娘膝下生活。大娘偏偏又得了神经病,频频发作。正雷小小年纪,既要上学,又要照顾生病的大娘,力尽艰辛。六年级毕业,回乡务农,挑起家庭生活重担。

学拳那年正雷八岁。那年他的伯父、著名太极拳大师陈照丕退休返乡,在村中教拳,伯父对他说:“孩子,练拳吧,拳是咱的传家宝,你有继承的责任。我看呐,练拳也是你的出路。”从此,他与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

陈照丕对少小罹难的侄儿倍加呵护,精心传授,直到1972年去世。之后,正雷又从堂叔父陈照奎学拳八年。他刻苦练功,精熟陈氏太极拳所有套路、器械。1972年,他因事去西安,与众多太极拳名家较技,战无不胜,轰动西安城。人们惊呼:“陈家沟又出了个陈正雷!”

尽管陈正雷的武功在师兄弟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但是,由于他家庭出身地主,所有的武术比赛均不得参加。

1974年,新乡地区为参加河南省第三届运动会,在温县举行武术选拔赛。地区体委领导点要陈家沟的“耍老虎”前来助兴。表演这个节目的主角是陈正雷。他上场先表演了陈氏太极拳一路和几套刀枪器械,一下就把人们吸引住了:好纯正的拳架!好娴熟的身法!接着表演人虎对打,“老虎”威猛凶狠,正雷扮演的打虎英雄左避右闪,“嗖”一声从仅容一人的席筒里钻了过去,又接连钻火圈、钻刀门,身轻如燕。最后引“虎”上山。山用长条凳子搭成,有八米多高,正雷三抓两把爬上了顶端,“刷”地一个倒立,然后在上面悠悠打起拳来……。这一轮表演太精彩了,观众自始自终掌声不绝,喝采不绝。地区体委领导特批:陈正雷作为特邀代表参加省赛。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正雷先后20多次获得全国、省武术比赛冠军和推手比赛冠军。1982年以后,他先后担任了温县体委教练,河南省武术馆教练,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平顶山太极少林武术研习院副院长兼总教练。国内外太极拳组织聘他为顾问、名誉会长的多达50多家。

改革开放后,陈正雷在陈家沟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来访的外国朋友。同时,应邀先后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传拳。他以深厚的功力,向世人展示了陈氏太极拳的风采。

在陈家沟,一个外国朋友提出要和正雷比试比试。他身高体壮,说自己头可开石,身可架桥,顺手拾起一块砖头,指端击处,砖沫横飞,果然利害!正雷笑笑问:“比什么?”对方说:“力”。正雷扎个马步:“进招吧,你随便推我,假如我双脚移动就算输。”这位外国朋友“嘿嘿”一笑,默默运气,然后猛地朝正雷推来,以他想来,凭自己的力量,陈正雷不闹个倒栽葱,也会趔趄后退几步。谁知他像触着一团棉花,找不到力点。正雷的腰像轴承一样来回转动,把对方之力化解得无影无踪,双脚却象在地上扎了根,纹丝不动。这位外国朋友暗自称奇,稍停又试。这回情形变了,正雷左旋右转,他便跟着时而倒在左边,时而倒在右边。他脸红了,却心有不甘。甩臂转腰,吐纳做功,马步站定,要正雷推他。只见正雷缓缓上前,轻轻出掌,渐至胸前,突然一抖,他便连退数步,险些跌倒。再来一次,还是站立不住。这位外国朋友真服了。代表团要走了,他却执意留下来,跟正雷学习太极拳。

在意大利首都罗马,正雷一趟拳刚刚表演完毕,罗马市武术馆教练若瓦那走上来,说:“陈先生,您练的武术,技击行不行呢?”“请”。正雷知道若瓦那是教日本合气道的,擅长擒拿术,便微微伸出一只手臂,说:“请您随便擒拿。”若瓦那毫不客气,双手抓住正雷手腕,猛然发力,接二连三的发力。正雷呢,依然面带微笑,任他摆弄。若瓦那使出浑身解数,就是拧不动那只手臂。“请您来试试我。”若瓦那又提出挑战。正雷含笑点头,右手握住他的手腕,稍一用力,他便“扑”地跪在地上了。若瓦那还是不服输呀,又说:“陈先生,让我再试试您。”他抓住正雷手腕,按正雷的方法,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挣得满面通红,依然搬不动那只沉重如山的手臂。这时,正雷手一合,若瓦那又“扑”地跪在了地上。表演大厅里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在日本名古屋,陈正雷讲学之后,一群日本朋友围上来,请教太极拳的拳理。他边讲边示范,耐心而细致。冷不防一个青年将腿插入他的裆部,双手猛扳他的上体,企图一举将他掀翻。突然袭击!正雷毫无防备,一丁点也没有!他的重心已经不稳,身子已经倾斜,眼看就要倒地了。好一个陈正雷!随势一个鹞子大翻身,双手一履,人们还没弄清怎么回事,那个青年已被重重地摔倒在地板上!陈正雷的整个动作,浑然天成。他当时来不及多想,也不可能去想,完全是随机应变,不可能重复的随机应变。在这一招中,陈氏太极拳的奥妙被他挥洒得漓淋漓尽致。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有的说:“我以为眼睛出了毛病。”有的说:“我好像产生了幻觉。”那个青年从地上爬起来,喃喃说:“不可思议……”他“扑嗵”跪了下去,要求陈正雷收下他这个徒弟。

日本天皇裕仁的弟弟三里宫殿下,两次将正雷请到他的官邸作客,称赞道:“你的力量是从身体的内部发出来的,你练的是真正的太极拳。”

波利尼亚西总督看过表演后,又请正雷到总督府专场表演,设宴款待,并让正雷乘坐他的专机,领略岛国风光。

马来西亚武术界赠送陈正雷银盘,称他为“太极泰斗”。台湾武术界赠送陈正雷锦旗,称他为“太极宗师”。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给陈正雷写信,邀请他到家中做客。国内武术界的朋友夸赞陈正雷的太极功夫“已臻化境。”……

陈正雷为了推广普及陈氏太极拳不遗余力。不说他频繁地接待外宾,频繁地出访亚、欧、美、澳四大洲各国以及频繁地到全国各地授拳讲学。单是他主持成立温县太极拳研究会,主持编写了陈氏太极拳名录,主持修建了陈氏太极拳历代宗师陵园、太极拳历代名人纪念馆,恢复陈家沟太极拳学校,为已经成功地举办四届温县太极拳年会奔走呼号……他做的工作已经蔚然大观了。

慕名来找正雷学拳的人多了。有工人、农民、干部、大学教师、科研人员,也有为数不少外国朋友。不论男女老幼,位尊位卑,正雷都热情接待,悉心传授。家庭困难的,他解嚢相助。张学成是一个孤儿,他冲着正雷的名字学拳来了。一听说张学成的身世,正雷对妻子说:“咱的孩子吃啥他吃啥,穿啥他穿啥,他就是咱的孩子。”张学成前后学拳三年,正雷资助他三年。后来又帮助联系,安排张学成在郑州工作,前不久,张学成有病住院,正雷和妻子专门去看望他。正雷说:“你安心治病,钱我负责。”临走,给张学成撇下1000元。

受正雷资助的学生多了。福建的柳光,东北的聂辉,苏州的张兵,南阳的刘海长……,都是在正雷的资助下得以学习陈氏太极拳的。

正雷不是一味的慈悲。对行为不端的求教者,他是另一番态度。前些年,一个经常打架斗殴的干部子弟想拜正雷为师,说:“我一月给您500元。”正雷摇头。他又说:“一个月给您1000元”。正雷火了,说:“我愿教,一分钱不要。我不愿教,2000元也不行。”

陈正雷容不得胡作非为的人。他给学生制订了内容包括人品修养、理论学习等八个方面的规矩,既教学生们学艺,又教他们做人。

1998年,正雷访问马来西亚归来,路经广州,去看望在那里教拳的两个学生。学生见到老师,忙叫自己的学生搬凳子,倒茶水。落座后,学生告诉老师,刚才搬凳倒茶的一个是博士,一个是硕士。“再有学问也得听咱的号令。”学生越说越得意,老师越听眉越皱,脸上睛转多云,又转阴,终于下雨了:“你俩不简单呀,指挥研究生团团转,真有能耐呀!告诉你们,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不到知识,你俩是大笨蛋!”时隔月余,这两个学生给老师来信,说我们已经开始上函授,争取三年拿到大专文凭。正雷当即回信,大加勉励,说:“这样做就对了。”

至今,正雷的国内外学生已愈万人。其中,丁杰、王二平、张东武、陈斌、陈长留、王岚、郭志坛等等,多次在国内外武术大赛中夺得冠军。在省市武坛崭露头角者不计其数。日本的住石寿美惠,十多次获全日本太极拳比赛第一名。

因文化底子差,正雷下功夫读书。他读文学书籍更读太极拳理论书籍。1992年,他又报考了河南大学体育函授,一学四年,拿到了本科文凭。十多年来,他陆续发表了《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十段功法论》、《太极拳内气浅谈与经络学说》、《论缠丝功》等论文十多篇。出版著作有:《陈氏太极拳械汇宗》(三册)、《陈氏太极拳术》、《陈氏太极剑刀》、《陈氏太极拳》教科书和《陈氏太极拳养生功》。此外,还主演了《陈氏太极拳拳械》电视教学片多部。全部著作发行国内外。

 

 

 

 

 

王西安传略

 

王西安,1944年7月生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现任中国陈家沟武术院院长,国家武术高级教练,一级裁判员。

王西安酷爱太极拳。幼年时,村里有个教学点,他白天上学,晚上去学拳,没人教他,他就模仿着大人们比划,回家自己练习。

1958年,著名太极拳大师陈照丕退休返乡,在村中教拳,王西安拜陈照丕为师,正式开始学习陈氏太极拳。1972年,陈照丕去世,王西安又从著名太极拳大师陈照奎学艺,直到1981年。

王西安练拳非常刻苦,每天闻鸡起舞,架子一扎,一口气下来就是五遍拳,一天不打二十多遍不罢休。他喜欢一个人到僻静的地方练,说没人打扰,心静,长功夫快。乱坟岗晚上没人敢去,他去,一练就到凌晨三时,甚至天明,练得浑身大汗淋淋,脱下鞋,就能倒出水来。农闲时节,他背一袋干粮,独自来到黄河野滩,面对滔滔黄河盘架,饥了,啃口干馍,渴了,喝口河水,累了,滚在放羊人搭的小菴棚里打个盹,醒来继续练。啥时候干粮吃完,啥时候回家来。

王西安性格倔犟,凡事不干则已,干,就非干好不可。“春秋大刀”中有一招“舞花竖刀翻身砍”,需提刀空翻360度并变提刀为竖刀,很难掌握。许多人跌得鼻青脸肿也没有学会,王西安也不例外。有人索性将竖刀改为压刀,不空翻了。王西安不,他说,这不是变味了吗?他专程到开封找到精熟刀法的陈克弟,详尽请教了动作要领,掌握了演练方法。回来时,正是收麦季节,忙,他不顾一天的劳累,夜晚在打麦场上抡大刀,一抡就是二十天,将一路“春秋大刀”舞得气势雄伟,精妙绝伦,人人叫好。

长年的苦练不辍,王西安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太极功夫。他的套路演练舒展大方,形神兼备;他的技击技术极好,跌打掷放,迅、猛、灵、脆。他一出道,便连续四次夺得河南省武术比赛第一名,1982年获全国太极拳推手冠军,1985年获全国首届太极拳名家邀请赛冠军。他与陈小旺、陈正雷、朱天才被中国武术界誉为陈氏太极拳“四大金刚”。

1981年之后,王西安开始接待来访的外国武术团队,至今他已参与接待100多批。1983年之后,王西安经常应邀出国讲学传拳,足迹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日本就去了六次,法国就去了七次。他是脚杆子上绑大锣,走到哪,响到哪。

一次, 来了一个东南亚国家的团队,其是有两个是武术教练,都会打太极拳,提出要和王西安切磋切磋,西安欣然应允,就在温县招待所后小院的一个房间里,他们开始了。先上来一个,两人搭手,未及几合,西安便连连将他推出圈外。另一个不服气了,抓起桌上的啤酒空瓶,往自己的头上一砸,酒瓶粉碎,他指指王西安,又指指自己,意思是说:“咱俩来!”西安微微笑道:“来就来呗。”他来了,却不是推手,拿出拳击的姿势,来回蹦跳,突然一记重拳,直捣王西安面门,王西安更不怠慢,一个侧引,同时一掌送出,可可捺在他的腹部,他后退几步,收脚不住,一屁股坐在地上。他服气了,表示要好好学习太极拳。

外国一些武林人物,对貌似软绵绵的太极拳,开始常怀轻慢之意,动不动就提出要交手。王西安用自己的太极功夫告诉他们,陈氏太极拳柔起来是棉,硬进来是刚,修练有成,“周身无处不是拳,挨着何处何处击。”在法国,王西安正在教拳,一个20多岁的年青人说单鞭动作有什么用?两手展开,没力量了,何以打人?西安讲了单鞭的作用,他笑了,说:“我可以试试吗?”他是练拳击的,膀大腰圆,比王西安高出一头,体重少说也有200斤。西安仰着脸看着他,也笑了,说:“试就试呗。”他上来抓住王西安的手腕,一个侧身,骤然发力,想一举将王西安扳倒。西安比他更快,在他发力的当儿,顺势一缠,一引,身法一转,一个侧肩靠已是发出,他那粗大的身躯,腾空而起,重重摔在地毯上。西安忙上前搀扶,不想他站起来后,突然一拳直向王西安的胸脯打来,但见西安身形一动,让过来拳,肩膀只一抖,迎门靠!又将他打出一丈多远,摔倒在地。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个法国年青人向王西安竖起大母指,连连说:“中国功夫了不起!”

法国总统希拉克听说了王西安的威名,亲切接见了他,并合影留念。日本皇室邀请王西安到皇宫作客。美国一家杂志撰文,赞誉王西安是“太极拳王。”几个国家的城市授予王西安荣誉市民称号,但是,当他们邀请王西安定居国外授拳时,西安婉言谢绝了,他说:“陈家沟是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无论何时,陈氏太极拳都不能离开陈家沟,这里是根,让这条根粗壮起来,是我的责任。”

王西安一直坚持在家乡传拳,培养出了众多的优秀武术人才。他的学生参加省级比赛获第一名的达30人,共80多次。参加国家和国际性比赛获第一名的达45人,共158次。他本人先后被焦作市人民政府记二等功一次,被温县政府记功一次,并被评选为温县科技拔尖人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革”开始后,练太极拳被诬蔑为“四旧”,“宗派活动。”陈家沟许多人因此不敢练拳。时任陈家沟党支部副书记、民兵营长的王西安,顶住压力,挺身而出。他规定,民兵早上必须到大队部的小院子里集中练拳。每天点名,去者记工分,不去者扣工分。使村里的练拳活动又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1972年陈照丕仙逝后,他又几次亲赴北京,请陈氏太极拳大师陈照奎、冯志强来村中传拳。陈家沟陈氏太极拳有今天的繁荣,王西安功不可泯。前几年,西安又倾其所有,投资300多万元,在陈家沟建起了一座太极武术院,院内绿树成荫,花草争艳,练拳场馆和食宿设施齐全,是豫北地区最大的封闭式、寄宿式私立武术学院,面对全国招生,2001年元月1日正式开学。现在,二期工程正在筹划中,准备建立贵宾楼、展览馆等。王西安的目标是:在陈家沟建一处陈氏太极拳的“活档案”,使陈家沟真正成为太极拳的故乡。

王西安中等技校毕业,文化不能算高,但是,他孜孜以求,几十年悉心钻研太极拳理,论文有:《关于推手比赛的几点建议》、〈〈关于推手中所存在的几个问题〉〉。著作有:〈〈陈氏太极拳老架秘诀〉〉、〈〈陈氏太极拳老架〉〉、〈〈陈氏太极拳推手技法〉〉。他还录制了多种关于陈氏太极拳的光盘。他的著作和光盘,均在国内外发行。

 

 

 

朱天才传略

 

朱天才,1945年生。温县陈家沟人,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河南省武术高级教练。曾任温县政协副主席,焦作市第四届人大代表。陈氏太极拳“四大金刚”之一,享誉海内外。

朱天才出生在西安,1950年随母亲回到了没有儿子的外祖父身边——太极拳的发祥地温县陈家沟。受村中习武风尚的熏陶,他拜族舅陈照丕为师,开始习练太极拳。他头脑灵活,记忆力强,学习认真,很快就掌握了太极拳的招式,演练起来动作非常规范,很受陈照丕的喜爱。

文化大革命中,练拳被指责为宗派活动,严令禁止。当时朱天才在陈家沟学校当民办教师。每天晚上偷偷练拳,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陈照丕去世后,他又跟族舅陈照奎学拳。一学又是八年。此时,他的太极功夫已至上乘,在村中崭露头角。1972年之后,他十多次参加省以上表演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1979年特邀参加在南宁举办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特邀表演奖。1980年和1981年两次在河南省太极拳选拔赛上获得金奖。1984年,他参加在兰州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赛,荣获金奖。

朱天才是陈氏太极拳热心的传播者。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他飘洋过海,到处传艺。自1983年11月他受国家体委的派遣,作为援外教练赴新加坡教授陈氏太极拳并成为新加坡陈氏太极拳的开山人。此后,他先后到日本、韩国、意大利、美国、台湾和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讲学传拳。

新加坡大部分是华裔,非常热爱太极拳,武术的最高领导机构是“新加坡全国国术总会”。人们习练杨、孙等式太极拳,从来没有见过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传人朱天才的到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可容纳六千多人的体育馆,座无虚席,大门外也被围得水泄不通。

朱天才出场了。只见他缓缓起势,动作有柔有刚,沉稳浑然,慢如纺线,快如闪电。一动无有不动,似龙腾虎跃;一静无有不静,稳如泰山;发刚劲,迅雷不及掩耳;练柔劲,则如细风摆柳。时而大刀阔斧,所向披靡,浑身一抖,如雄狮猛醒;时而圆滑缠绵,优雅轻松,外面之形,秀若处女。整套拳练下来,快慢相间,蓄发相变,圆转自如,一气呵成。观众掌声如潮,赞叹不已:“想不到还有如此美的太极拳。”

《南洋日报》、《星洲晚报》、《英文报》对朱天才的表演纷纷报道,刊发了大幅表演照片。文章指出:陈氏太极拳若在新加坡世代相传,那么朱天才先生就是新加坡陈氏太极拳的开山人了。报纸披露的第二天,报名的学员就达200多人。

一天下午,朱天才教拳刚要结束,几个大汉闯进了训练场,个个双臂叉在胸前,将他围在中间。新加坡国术会的主持人忙上前问道:“你们想干什么?这是从中国请来的太极拳教练。”“知道。我们几个玩武术才十几年,今天想叫朱先生指点指点。”为首的那人说着脱下鞋,赤脚走到一棵大树下,腿抬脚起,“啪啪”两响,树破皮飞,流下几行汁液。朱天才微微一笑说:“世上拳种繁多,各有千秋。只要刻苦磨练,功到自然成。要说指点,我不敢当,至于切磋技艺嘛——”他看一眼国术会主持人,主持人点一下头。朱天才说:“请出招吧。”“痛快痛快。”那大汉将外衣一甩,箭步上来,两手一晃,一脚朝朱天才小腹踢来。但见朱天才气运丹田,腹部一挺,接了这一招,“嗵!”那大汉如同撞在鼓上,反弹之力,竟将他摔了个仰面朝天。朱天才正要上前搀扶,不想那大汉一个鲤鱼打挺,一跃而起,又冲上来,左手取眼,右手穿裆,快若疾风,狠似虎狼。你看朱天才,他练拳时无人当有人,交手时有人当无人,太极一运,丹田一转,出手不见手,发劲不见形,,只听“啪”一声,那大汉重重地摔在地上。这一切都发生在瞬间,在场的学员先是一楞,继尔哗哗鼓起掌来。那大汉爬起身来,带着伙伴又上来围住朱天才,不好意思说,“朱先生果然身手不凡。请别见怪,我们几个拜您为师。”朱天才笑着说:“世传陈氏太极拳,刚柔相济妙无穷,圆转自如切莫顶,诀窍全在一圆中。几位想学,请到国术会报名。”

1989年4月,武汉举行国际太极拳比赛,新加坡派出许晋阁、林伦民参加。这两人力挫群雄,最后竟获得金牌。询问之下,方知他们学陈氏太极拳才只有四个月。许晋阁说:“各位如不相信,请到新加坡实地考察,我们的老师朱天才目前还在那里教拳呢。”

朱天才教拳很有特点。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他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实践经验,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反复练习,练写出了一套《陈氏太极拳缠劲基本练习法》。对照这套练习法,每节课开始,他都要求学员做20分钟缠丝劲基本练习。其中包括顺缠、逆缠,双顺缠、双逆缠、左顺右逆,右顺左逆等各种不同的缠法。这套简单易学、又深得陈氏太极拳缠丝劲要领的练习法,很受学生的欢迎。

在教拳练拳的同时,朱天才勤于笔耕,先后在《中华武术》、《武林精碎》和《河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陈氏太极拳十解”等文章多篇。所著《陈家沟太极拳》一书,1988年在新加坡出版发行。深受武术爱好者的喜爱。

 

陈立清

 

陈立清  生于1919年,女,出生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村,系陈氏十九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现任陕西省西安市萃华武术馆名誉馆长,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副秘书长、顾问。是当今陈式太极拳、械掌握最全,融于一身之人;传拳60年,为教拳时间最长之人。1934年就读开封北仓女中,1938年求学于开封女师,1941年毕业后,家乡沦陷,不愿为奴,经洛阳,走平凉以教书为业。解放前夕迁居西安,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1983年从西安市第73中退休,被邀参与武术活动,担任西安市武协委员,陕西省武术挖掘小组成员,还不断应邀参加各项武术比赛和赴外传拳,被西安市、长沙市、杭州市、沁阳市、平凉市等地区武术组织聘为顾问。

陈立清出自武术世家,自幼受祖传太极熏陶,酷爱武术,性情豪爽,大公无私,重德信义,敬老爱幼。7岁开始学拳,其父陈鸿烈打的小架,倒撵猴时脚跟踢屁股,她看不上眼说:“我不学这狗踢羊!”故师从十六世祖陈德禄习练陈氏大架,10岁随父习练炮捶及刀、枪,深得先辈陈鑫、陈椿元、陈克忠、陈照丕等言传身教,获得精髓,后又从表叔耿占彪(陈氏外甥)习练春秋刀、剑、棍、杆、锏等器械。朝夕苦练,寒暑不辍,武艺精湛,造诣颇深。20世纪30年代,曾在温县、开封、南阳等地区武术比赛中获优异成绩。拳术在温县已小有名气。先在洛阳教书,后因拳声大著被甘肃请去平凉。20世纪40年代,两次参加平凉地区武术比赛获甲等奖。

1949年后,陈立清多次应邀参加陕西省西安市武术比赛,获得优秀奖和一等奖。1975年,不顾严寒酷暑,两次赴太原、洪洞许方庆老师处觅回陈氏失传近三百年的“陈氏108势长拳”,终于了却毕生心愿。1933年,为考证太极拳发源何处,武术家唐豪三访陈家沟,一次住在陈鸿烈家。偶尔闲谈,唐豪叹息陈氏108式长拳失传,殊为可惜。陈立清时值14岁,一旁快嘴插道:“不是失传,而是会家少了。我长大一定把它弄回来,我向唐叔叔您保证!”陈鸿烈厉声呵止:“小妞多嘴多舌,不知天高地厚!”唐豪不以为忤,很喜欢陈立清的豪情远志,立即制止说:“陈兄这就不对了,常言海水不可斗量,有志不在年老少,我信侄女一定能办到”。1974年,在西安武术大会上,陈立清以深湛功夫折服太原团中会108势长拳的武师,约法三章,交流换拳。陈立清携陈金鳌的太极拳谱一赴太原,三个星期学会。后感不够精微,又二赴洪洞访许老师,住三个星期窑洞。因在洞中演练不知方位,就在许老师去种自留地时,赶快用瓦片在地上划出东南西北,手上演练,心中默记。不顾脚肿,练习不止。她说:“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丢了就是不孝子孙,太极是博大精深的文化,不是教学打架”。1979年,曾单刀赴会闯南宁,在全国首届武术比赛会上一举饮誉武坛。会后受桂林市特邀到该地进行武术交流活动。1982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第二届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并获“荣誉奖”。1984年,创办陕西省西安萃华武术馆。同年应香港凤凰制片公司邀聘,担任“太极神功”影片武术顾问。1985年,应邀随中国武术代表团访问日本,“空手道馆”予以“中国女杰”的美誉。同年参加第二届全国工人运动大会武术比赛并获一等奖。1986年,出席北京第二届国际太极拳修练大会被聘为导师。同年应邀参加首届全国太极拳研讨会,发表了《试用科学原理剖析太极拳的松、柔和技击》论文。1994年、2000年,参加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和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被评为太极拳大师。

陈立清从事武术教学和科研工作60余年,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桃李满天下,遍布全国各地及日、美、东南亚、港、台等到国家和地区,他(她)们在各项武术比赛中,大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她择徒较严,常谆谆教徒要忠于国孝于家。她常说自恨女儿身,否则非到抗美援朝前线杀敌报国。学生多品性端正,无违法违纪之人。她收徒从不收钱,只是晚年为发起给陈王廷造碑,收了3个学生共计900元。在学术研讨方面,有《陈氏太极拳的风格》,《学练太极拳十三要》等论文,日本《空手道》、《武术》和我国《中华武术》、《武林》等杂志,中央、河南、陕西、长沙等地报刊、电视台等媒体报道过她的事迹,已入录《中国专家名人辞典》、《世界文化名人辞海》、《世界优秀人才大典》、《陈氏太极拳志》和《中国大百科专家人物传集》等。

 

陈庆州

 

陈庆州,生于19345月。河南省温县林肇乡徐吕村人,祖籍温县陈家沟,初中文化程度,为陈氏十九世,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庆州自幼习练家传武术,1962年拜陈家沟陈氏十八世、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照丕为师,潜心学习,刻苦练功,善于探索,终悟太极真谛,练就一身绝技。他先后夺得焦作市、驻马店市、永年县太极拳、剑比赛的太极拳、太极剑、太极球第一名、一等奖、特别奖。在历届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中获优秀表演奖,被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评为太极拳大师,任年会总教练、评委、仲裁等职。

1994年始,陈庆州应美国国术总会和韩国太极拳人士的邀请,先后五次出访美国旧金山、波士顿、圣地亚哥、佛罗里达州、德州、加州、俄亥俄州、夏威夷和韩国汉城、大邱、庆洲等地,交手500余人,讲学教练700余人,客座讲授18场次,踏遍13家武馆,在美国引起轰动。美国广播电台、国家电视台、《国际日报》、《世界日报》、《星岛日报》、《武术》等宣传媒体予以报道,建立了美国陈庆州功夫研究会,韩国国际太极拳年会分会等组织,会员达3000余人。美国总统助理、农业部部长、武术联盟会领导接见了他,美国国术总会授予他武术博士,内功协会授予他特级大师称号。

陈庆州不但武技精湛,而且武德高尚。20世纪60年代“文革”中,眼见陈家沟太极拳始祖陈王廷遗像被焚,他毅然暗中拍摄下来,保存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数十年传授太极拳生涯中,他慈母严父般地教诲海内外弟子,习拳先修德,传拳先做人,有的弟子经多年考察后,才正式拜师。在1994年冬,由他的入门弟子金太阳主办,应美国国术总会邀请,他首次走出国门传拳。访美期间,受到百余名武林各路高手挑战,对方口出狂言,蔑视中华民族,他毅然接受挑战,历经两个小时,终将对方一一击倒,大长了民族志气。他在实践中,还发表论文《太极行功球》等多篇,出版了教学录相带,出版了《陈氏太极拳功夫荟萃》一书,2002年由中华书局向国内外发行。

陈庆州进入晚年之后,更加热爱家乡教育事业,决心为弘扬民族文化和传播太极拳做出贡献。他将自己多年来积蓄的100余万元,全部投入了乡办文化学校,建起了庆州文化武术学校,受到社会广泛的好评。陈庆州的事迹,已编入《陈氏太极拳志》、《中国武术家名典》、《世界优秀人才大典》,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中华武术》、《少林与太极》等20余家宣传媒体对他做过报道。他的海内外弟子96人,已在海内外成为团体教练、国家裁判,在省以上武术比赛中摘金夺银,河南省体委授予他武术优秀人才输送奖。

 

陈小星

 

陈小星,生于1952年。初中文化程度,陈家沟陈氏十九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著名太极拳师,现任陈家沟太极拳学校长。自幼习练祖传太极拳,后经二哥陈小旺指导,精熟陈氏太极拳各种套路、器械和推手、散手。1979——1987年间,先后参加河南省和国家级太极拳比赛,荣获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推手冠军7次。1983年,任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教练,后任温县体委教练,兼任温县陈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兼总教练。1985年和2000年,两次赴日本交流太极拳,传授太极拳艺。1994年,被温县评为“太极之星”,先后到山东、湖北、浙江、广东、辽宁各地传拳,培训学生数千人。陈小星性格直率,为人忠厚侠义,精心培养国内和日本、韩国、美国、英国、台湾等地学员1万余人。后办太极拳学校,该校多次参加省赛和国际太极拳年会赛,夺得金、银、铜牌和各种奖项200余次。他培养出的弟子陈炳、陈自强等人,多次夺得河南省及国家级比赛的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推手冠军。1996年,河南省武协授予他“优秀人才输送贡献奖”,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太极与少林》杂志、《焦作日报》等海内外多家报刊、杂志、电视台报道过他的事迹。陈小星经常出访日本、韩国和欧美各地,具有广泛的影响。

 

 

陈世通

 

陈世通,生于1947年。初中文化程度,陈家沟陈氏十八世,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国家一级武术裁判,著名太极拳师。自幼随父习练祖传太极拳,后拜族兄陈照丕、陈照奎为师,为人忠厚,功夫精湛,理论娴熟。1982年,开始任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副校长,理论教研室主任;1983年,夺得河南省太极拳赛重量级太极推手冠军;1985年,任温县太极武馆副馆长,兼训练部主任和温县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后被广州中山医科大学、云南陈式太极拳研究会等十余家聘请为顾问、总教练等,赴国内十余省传授太极拳;1994年,随河南省武术代表团赴法国马赛、巴黎,德国慕尼黑、多特蒙德、法兰克福,比利时布鲁赛尔等地表演和讲授太极拳达1390人次;1995年,、1997年、1998年、2000年,先后又赴比利时根特市、斯达布克市,德国艾森市,西班牙巴赛罗那市等地授拳3050人次。同时,许多国家人员经常来中国北京、郑州、温县等地请他教拳,他先后被德国艾森武术联合会,西班牙巴赛罗那太极拳武馆,比利时少林太极拳学校,美国佛罗里达州陈氏太极拳协会等海外团体聘为太极拳顾问、总教练、高级理事等职。20世纪80年代初期,与陈小旺、陈正雷合编了《陈家沟太极拳学校讲义》教材,1994年,制作了《陈氏太极拳教学录象带》,2000年,制作了《陈氏太极拳教学光盘》,现仍活跃在海内外各地传授太极拳。

 

陈伯祥

 

陈伯祥,生于1943年。初中文化程度,河南省陈家沟人,陈家沟陈氏十八世,陈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氏小架太极拳代表人物。自幼随父习练太极拳各种套路、器械、推手,后拜族叔陈克忠为师,专攻小架,技艺精湛,理论精通,为人端正,受到族人和广大弟子、学生的爱戴。先后赴河南、河北、天津、江苏、福建、广东、安徽、陕西等地传授太极拳,培养学生、弟子数千人,多次与各地拳师切磋交流,以高尚的武德和高超的技艺折服对方,被十余家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采访报道,参加了国家武术协会《中国武术太极拳》和焦作市《陈家沟功夫》光盘录制工作,为陈家沟当代著名太极拳师。

 

陈俊凌

 

陈俊凌,生于1945年。高中文化程度,陈家沟陈氏十九世,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自幼练祖传太极拳,先后师承陈照丕、陈克忠、陈照奎学习陈式太极拳大、小架拳械套路及推手,精于小架,长于推手。1961年,获温县太极拳比赛少年组第一名,1965年开始教拳,在郑州、开封、北京、广州、兰州、大庆及张家口等地传拳,培养学生数千人。1988年以后,从事太极拳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1989——1995年,任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举办太极拳培训班60余期,培养数千名学员和大批太极拳英才。17次作为领队或教练,参加县、市、省武术太极拳、剑、推手比赛,夺得团体名次120余个。参与了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1——6届的筹备组织工作,河南省武协一级拳师首届考核评分工作及温县陈式太极拳研究会、陈家沟太极拳总会等武术团体的组建工作。参与编拍《太极神功》画册、太极拳挂历和,温县爱国主义教材》一书的“太极拳圣地”部分及全国武术之乡复查考核工作。获温县和河南省武术先进工作者称号、省武术工作“贡献奖”。现任温县体育总会常务委员,温县武术协会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温县太极拳研究会常务理事,温县陈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和高级教练,温县陈家沟太极拳总会常务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第四、五、六届论文评审委员会委员。其子陈冲夺得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太极推手75公斤级两届亚军,次子陈鹏夺得河南省2001年太极推手65公斤级冠军,陈冲在温县县城领办太极拳武术学校。

 

陈皂森

 

陈皂森,生于1950年。初中文化程度,温县陈家沟陈氏十九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出生在武术世家,自幼随父陈留全和伯父陈留孝学习,深得太极拳套路、器械、推手功防技术精髓,后经族兄陈正雷和王西安的指导,拳技娴熟,理论精通。1979——1984年,多次参加河南省武术观摩表演并获优秀奖。1985年,获河南省太极拳大赛太极推手65公斤级第一名和定步推手第一名。1986年,获河南省太极拳大赛太极拳、太极剑两个第一名。1987年,获河南省太极拳大赛太极推手70公斤第一名;全国太极拳推手大赛65公斤级冠军。1988年再获河南省太极拳大赛太极拳、太极剑两个第一名。在全国首届农民运动会上,被评为“十隹运动员”。自1983年起,任陈家沟武术学校长,多次带队并任教练,参加省、国家级比赛,夺得金、银、铜牌数十枚。1995年,被河南省体委评为优秀武术辅导员。陈皂森从1981年开始,赴全国各地传授太极拳,先后应邀到河北、山西、安徽、山东、广东、福建、江西、海南各地,培训学生万余人,事迹被《当代武术家辞典》、《陈氏太极拳志》收录。弟子张保中、陈志强等人,多次夺得省级、国家级和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太极拳、太极器械、太极推手的冠军。

 


26

点赞
28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54 人)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微信平台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cntaijiwang),太极拳理论、视频、资讯每日免费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