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名胜古迹
第八章 名胜古迹
陈家沟作为名闻遐迩的拳乡、太极拳发源地,自然有一些名胜古迹。陈家祠堂、玉皇庙、祖莹牌楼原来建筑恢宏,可惜毁于“文革”。玉皇庙现尚存遗址,有古建筑一座,因南水北调工程,亦须拆除。现拓展或新建的景点有:太极拳祖祠、陈氏祖林、东大沟造拳处、杨露禅学拳处、大皂角树习拳处、陈照丕陵园、牌坊、太极拳武术馆等。
太极拳祖祠
太极拳祖祠位于陈家沟东西主街正中,坐北面南,是纪念太极拳始祖陈王廷和历代太极拳宗师的圣地。 祖祠主要由山门、碑廊、拳谱堂、配殿、祖师殿等殿堂组成,全部是仿古建筑,黄红墙,庄严肃穆。 山门 山门面阔三间。大门正中上方,镶嵌一块匾额,上书五个斗大金字:“太极拳祖祠”。山门两侧的“八”字墙壁上,分别雕绘“河图”、“洛书”和“伏羲太极图”(关于河图、洛书和伏羲太极图,请参看本书“河洛文化概述”)。山门前,一对雕刻精细、形象逼真的石虎雄踞两侧(因何不雕石狮而雕石虎,请参看本书“斗虎舞”的来历)。 碑廊 进得山门,宽阔的院落两侧是长长的碑廊。碑廊内,是当代太极拳弟子们敬立的一幢幢张扬太极拳魂、旌表恩师业绩的纪念碑。 陈王廷铜像 陈王廷铜像矗立在拳谱堂前、落的正中。铜像为立姿,高米,陈王廷手捺宝剑,目视前方。此铜像为陈小旺出资,台湾著名雕塑家谢栋梁所所制。底座背面镌刻陈小旺所撰碑文,文曰:“先祖王廷公创立太极拳,惠及乡里,泽被后昆。而今广播天下,造福人类。吾侪子孙无限景仰。当克绍箕裘,步武后尘,为弘扬太极拳,振兴我中华不遗余力,略尽绵薄。特敬铸先祖王廷公铜像一尊,以表拳拳之心。 太行巍巍,黄河荡荡 先祖懿德,山高水长。” 武德碑 拳谱堂前立有两通青石碑,分别为武碑和德碑。 东侧为德碑。正面是宋朝大书法家苏轼所书之“德”字。背面内容为陈氏太极拳门规戒律:《门尊十二严》、《规守二十备》、《戒章十二禁》、《律则二格》和《学拳须知》。是陈氏太极拳弟子的行为准则。 西侧为武碑。正面为“书圣”王羲之所书之“武”字。北面内容为太极拳源流、发展与演变的历史大系。 拳谱堂 拳谱堂正面墙壁是太极拳演武壁画,左右陈烈着太原器械;东西两侧山墙上乃太极拳套路壁画。大殿正中,立一通八面体拳经碑,碑左置钟鼓,可以敲击,祈求福祉。 陈氏太极拳主要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新架一路、二路六种;陈氏太极拳器械主要有单刀、单剑、双刀、双剑、梨花枪夹白猿棍、十三枪、二十四枪和春秋偃月刀等多种。 陈氏太极拳套路、器械的招势,自陈王廷创编以来,经历代发展,多有创新,但拳理不变。不论大架、小架、新架等都具有缠绕螺旋、柔中寓刚、避实击虚、以意行气、劲由内换、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因敌变化、四两拨千斤等特点。 拳谱堂东山墙上为陈氏太极拳大架一路套路动作壁画。共七十五势,七十五幅壁画。 拳谱堂西山墙上为陈氏太极拳小架一路套路动作壁画。共七十二势,七十二幅壁画。 拳经碑 碑体高三米,底座为双虎驮负太极石刻,八个立面分别镌刻着太极拳始祖陈王廷的《太极拳拳经总歌》、陈长兴的《太极拳十大要论》和《太极拳用武要言》、陈鑫的《太极拳缠丝精论》和《太极拳经谱》、陈清平的《太极拳正宗论五字妙诀》等太极拳理论精髓。 通过拳谱堂两侧的月亮门,便进入了太极拳祖祠的后院。后院内青松翠柏,花木葳蕤。迎面是祖师殿,两侧为东西配殿。 东西配殿 东配殿正面墙上壁画内容为陈王廷、陈恂如、陈申如、陈敬柏、陈继夏、陈善、陈毓英、陈公兆、陈秉旺、陈秉壬、陈秉奇、陈长兴、陈有恒、陈有本、陈耕耘、陈仲、陈季、的故事。两山墙上壁画内容分别为陈卜定居常阳村和杨露禅学拳的故事。 西配殿正面墙上壁画内容为陈清平、陈、陈鑫、陈照丕、陈兰如、陈鸿烈、陈立清的故事以及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五大太极拳流派的传承故事。两山墙上壁画内容分别为陈希奋打虎和陈发科北京授徒的故事。 东西配殿的太极拳故事壁画皆由河南省名画家精心绘制,人物刻画细腻,动作传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关于太极拳故事,请参看本书“武林故事”) 祖师殿前立有五幢石碑,乃陈家沟人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五大太极拳流派所立的纪念碑。 祖师殿 祖师殿正中是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的坐像雕塑。坐像前左有陈汝信、右有陈所乐两位弟子的立身塑像。坐像后为春夏秋冬四季练武的仿古雕屏。坐像东西两侧各有两尊塑像:东为陈长兴、陈清平;西为陈有本、陈鑫。 陈所乐师承陈王廷,为第二代太极拳大师。陈氏子弟从其学者甚众,其中佼佼者有其侄儿陈光印、陈正如和其孪生子陈恂如、陈申如。太极拳名家陈敬柏、陈继夏、陈公兆、陈有恒、陈有本、陈清平、陈仲、陈季、陈、陈鑫等,均为其嫡传后人。 陈汝信师承陈王廷,为第二代太极拳大师。其子大、大鹏皆得其真传。太极拳名家诸如陈秉旺、陈秉壬、陈秉奇、陈长兴、陈耕耘、陈延年、陈延熙、陈登科、陈发科、陈照丕、陈照奎等,皆为其嫡传后人。 陈长兴、陈有本、陈清平、陈鑫四人,皆为对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一代宗师。
陈氏祖林
陈氏祖林是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太极拳始祖陈王廷和历代太极拳大师的安寝之所,位于太极拳祖祠的东北角,占地近百亩。寝陵按着辈份,自北向南,依次排来。每个寝陵头枕太行,足蹬黄河,陵前都立有一幢石碑,上面镌刻着主人的平生事迹和功德。远远望去,碑碣如林,蔚蔚壮观,堪比少林寺的塔林。 据说,陈氏祖林原占地近五百亩。“文革”中,许多碑碣或用于水利建设,或被人家垒猪圈,铺路面,毁弃甚多。
东大沟造拳处
陈家沟有三条贯穿南北的大沟。中大沟如今已成为村中南北通行的主要大街;西大沟也已建造房屋,居住人家;只东大沟依旧保持着原来自然。沟宽十数丈,深二丈余;沟坡生草,崖畔长树,沟底下雨流水,不平处积水成潭。沟内有曲径通幽,有小桥流水,有禽鸟和鸣。大沟中间一段,豁然开阔,一沟的柳树,“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传说,当年陈王廷徜徉于东大沟的林木间,参悟太极,研究招势,创造出了如今泽被人类的太极拳。
大皂树练拳处
陈家沟的西大沟已成街道,中段路东有一处断崖,没有人家。崖上一溜儿生长五棵皂角树。中间一棵,有两人合抱粗细,铁干铜枝,高耸入云,根如虬龙,蜿蜒于断崖半坡,盘结于泥土之中;冠盖如伞,撑张于半空之上,遮荫的一亩方圆。 太极拳名家、今年龄62岁的陈世通说,他小时候,大皂角树就是这么粗,现在还是这么粗。此处离杨露禅学拳处只有三百米之遥,传说,当年杨露禅偷偷学拳之后,便悄悄地来到这株大皂角树下习练。据说,大皂角树上住有仙家,杨露禅就是沾了仙气,才练就了一身太极功夫。或许,现在这株大皂角树就是当年那株大皂角树;或许,现在这株大皂角树是当年那株大皂角树的衍生。不得而知。如今,住在附近的陈家沟人,依然喜欢在这株大皂角树下演练太极拳。
牌坊
陈家沟东西大街的两端,对称各建有一座牌坊。牌坊均为四柱三间三楼斗拱式建筑结构,高米,阔米。 西牌坊正面字牌上书“妙契玄览”四个大字,楹联为:“翠岭荡清风早把拳风播海外,丰碑铭正气长留骨气在人间。”乃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焦作市书协副主席张国朝先生手笔,字体极具碑之雄健、帖之蕴籍,呈现一派文化人的书卷之气;背面字牌上书“惠连海疆”四个大字,楹联为:“先辈创神拳崇功光大千秋远,后昆传世业硕德弘扬一脉长。”乃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李鸿庆先生书丹,笔力刚健沉雄、墨韵浑厚华滋,一派天然气象。 东牌坊正面字牌上书“拳源胜境”四个大字,楹联为:“南望黄河惊涛万里走东海,北依太行雄峰千仞映旭光。”乃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王了之先生所作,书体典雅秀丽,韵味十足,源出二王,而又略带北派书风之痕迹。北面字牌上书“大德所滋”四个大字,楹联为:“克绍箕裘,步武祖功传灯火;彰明玄要,弘扬太极惠环宇。”乃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赵继宣先生所作隶书,结体古朴沉穆,端庄深雄,极有张迁、曹全礼器碑之底蕴。
陈照丕陵园
陈照丕陵园,建于1988年,位于陈家沟村南大路东侧,占地三分,坐北面南。四周青砖围墙,精心设计的拱形大门上方,,镶嵌一块石匾,上面镌刻六个大字:陈公照丕陵园。 进入园内,迎面是原水利部副部长张含英篆额的纪念碑。碑阴镌刻着陈照丕的生平事迹简介;墓前是家属立的墓碑,墓碑左右各有两幢受业弟子立的碑碣;东西两侧是国内外太极拳组织及宗师弟子立的10余座纪念碑。园内塔松似盖,绿草如茵,庄重肃穆。 这是陈家沟村民自发为陈照丕修建的陵园。在陈家沟陈氏太极拳300多年的发展史上,专门为一个太极拳传人建立陵园,这还是第一次。 人们景仰陈照丕,是因为他为陈氏太极拳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的陈家沟,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几岁孩童,人人会练太极拳,人人在练太极拳。真正像民谣说的那样:“喝喝陈沟水,都会跷跷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 如今的陈氏太极拳,享誉海内外。一批又一批的外国朋友来陈家沟寻根问典,学习太极拳。一批又一批的从陈家沟走出来的太极高手到国外讲学传拳。陈氏太极拳以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普及开来,发展开来。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陈照丕。1992年,温县县长在陈照丕逝世20周年的讲话中说:“没有陈照丕,就没有陈家沟的今天,没有陈照丕,就没有陈氏太极拳的今天。” 陈照丕(1893.4.8——1972.12.30),字绩甫,陈家沟陈氏十八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建国后曾任全国武协委员,被授予“全国太极拳名家”称号。他20岁外出教拳。1928年,曾立擂于北京宣武门,连续十七天无敌手,名声大震。此后又在南京、洛阳、西安、开封等地授拳。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返乡出任地方抗日部队武术教官。后到黄河水利委员会教拳。1958年告老还乡,培养后人,陈氏太极拳始得中兴。当前活跃在中华武坛的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好手无不出自他的门下。其主要著作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
杨露禅学拳处
杨露禅学拳处位于陈家沟南北大街南端路西,即清朝翰林院待诏陈德瑚故居。这所院落占地2.94亩,保存较为完好。其中门楼、大殿、纪念碑、亭阁均为台湾杨式太极拳的第六代传人邓时海先生捐资修复、修建。门楼上镶嵌着原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张耀庭题写的“人杰地灵”的匾额。 杨露禅(1799——1872),名福魁,字露禅,河北永年人。幼年家贫,在陈德瑚开在永年县的太和堂药店当学徒,后随陈德瑚来陈家沟,帮助陈家干活。当时,陈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长兴正在陈德瑚家开办武学。杨露禅受陈家沟习武风气的影响,很想学习太极拳,可是陈家拳不传外姓,他是外姓,又是外地人,所以不敢拜师,陈长兴教拳时,他在一旁偷偷看,然后到没人的地方练习。后来被陈长兴发现,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很喜欢他的好学精神,破例收他为徒。杨露禅勤学苦练前后达十八年之久,深得太极拳之精髓。后在北京教拳,因所教均为不耐艰苦的王公贵胄,他便去掉了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使拳更为柔化,后经其子、孙在此基础上修改定型,形成了杨式太极拳。 陈德瑚故居为两进院。前院大殿内有三组雕塑:正中是陈长兴半身塑像,左为陈长兴赠《拳径》予其徒杨露禅的塑像,右为杨露禅与师兄陈耕耘对练太极散手的塑像。正中墙壁上,左侧是简明的“太极拳史话”,右侧是陈氏太极拳在世界各地传播示意图。左山墙壁上是太极拳名师谱,右山墙壁上是“杨露禅学拳记”。 后院有南厢房三间,北厢房二间,砖墙瓦顶,为清乾隆年间所建。北厢房为杨露禅住宿处。再向前,便是新建的纪念碑。纪念碑碑额上镌刻太极图,正中为“杨露禅先生纪念碑”八个大字,碑阴镌刻杨露禅生平简介。纪念碑左侧有一跨院,院内林木葱茏,花草生香,环境幽雅,乃是当年陈长兴教授门徒习拳之地,建有凉亭一座,亭呈六角形,上绘六幅太极招势图。是当年练拳的休息之所。跨院的南、西两边依岭建墙,西北角墙上有一处断壁,便是当年杨露禅窥拳处。
太极武术馆
陈家沟太极武术馆,亦称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始建于1981年,位于陈家沟村东北,紧傍村庄,坐北朝南,占地14亩。其中武术馆为我国第一座大型太极拳武术馆。1985年4月正式落成,由省、地、县共同投资16万元兴建。馆高八米,正方形钢筋水泥结构,实用面积916平方米,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上下两层,内有大厅、办公室、外宾室、更衣室和休息室。 大厅内矗立着“太极拳历代宗师名人纪念碑”和“太极拳圣陈王廷纪念碑”,外宾室悬挂着国内外太极组织和个人赠送的锦旗。后部分为演武大厅,宽敞明亮,可同时容纳60多人练拳习武,上有900个座位的看台。馆外有新加坡、日本等国太极拳组织立的纪念碑,并有餐厅、宿舍等设施。整个太极拳学校场地开阔,教学设施布局合理,绿树成荫,环境幽雅。 太极学校的前身是1958年陈照丕老先生告老还乡后在自家办的业余武校。1960年后,校址迁到村大队部。1978年再迁陈家沟面粉厂。自此,温县体委每年向武校拨款1500元,作为教学活动费。这个业余武校,为陈家沟陈氏太极拳一代新人的成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82年,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开始面向国内外招生,迄今已办班300多期,为全国各地培养学员数万人,为部队、武警、武术院校和团体输送专业人才数百名,接待国内外各种武术团体近千个。 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几乎每年组队,代表省、市、县参加各级太极拳、剑、推手等武术比赛。共获得金牌照200余枚,银牌100余枚、铜牌数十枚。涌现出了陈炳、陈自强、陈冲、陈志强、陈军营、陈霞、王占海、王占军、张保中、张福旺、冉永庆、陈朝阳等一大批太极拳新秀。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微信平台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cntaijiwang)粉丝50万!太极拳理论、视频、资讯每日免费看!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3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