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华武术》杂志第3期《传承太极 榜上有名》——《太极拳名家》陈立伟老师
〖前言〗嵩山脚下,武道薪传;少室峰前,侠骨流芳。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越过嵩山的山脊,洒在少室山脚下那处青砖黛瓦的院落里,便能听见此起彼伏的呼吸声与拳脚擦地的声响 —— 这里便是 “功夫百川小院”,而此院落的主人,正是少林俗家弟子刘伟光,他以 “功夫百川” 为号,取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之意,既藏着对武道兼容并蓄的追求,也饱含着对他人的包容与善意。
陈立伟与刘伟光合影 二十余年来,刘伟光凭一身精堪的少林功夫、满腔滚烫的仁爱之心,在习武、执教、筑院的岁月里,书写着一位武者的赤诚与担当。其行其志,恰如江西南昌好友——陈氏太极拳第12代传人陈立伟所赠之诗,每一句都精准勾勒出他的人生轨迹,每一字都饱含着对他的敬意,这首《赠刘伟光老师》也成为二人武道情谊的见证:
少年意气显威名, 林间晨练伴鸟鸣。 功深自有禅心定, 夫子传艺德先行。
好客高朋聚满庭, 刘师雅量世人敬。 伟志弘武情最真, 光耀武坛照汗青。 念念不忘,相见恨晚。俩人相见,皆有同感。在交流中,跨越拳门的交流与共鸣,诗中不仅对刘伟光个人的赞美,更是对传统武道精神的生动诠释。而这份情谊与共鸣,源于二人酷爱传承的武学 —— 作为太极拳传人的陈立伟,对中华武术始终抱有浓厚兴趣,尤其向往少林功夫的刚劲与太极的柔和,获悉好友刘伟光在少室山创办功夫小院后,专程前来拜访,开启了一段跨越拳门的武学对话。
初见之时,二人便直奔武学核心。陈立伟抛砖引玉,分享太极拳的技巧与发力之要,演示中拳脚舒展圆活,尽显太极拳的轻灵沉稳;而刘伟光则以身示范少林功夫的内在内涵,从扎马步时的 “稳如磐石”,到出拳时的 “力从地起”,一一拆解少林功夫 “内外兼修” 的精髓——“少林功夫讲究‘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看似是练腿力,实则是在练心的沉稳,心稳了,下盘才能稳,少林拳不只是外在的刚猛,更有内在的定力,松紧开合、快慢相间,这与太极拳追求的‘刚柔相济’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交流中,陈立伟分享太极阴阳平衡之道与养生智慧、习拳心得文章。他结合习练太极的经历,讲解 “阴阳相生” 在招式中的体现:“太极的‘云手’看似缓慢,实则暗含阴阳转换,左手为阴、右手为阳,重心移动间便完成了阴阳的平衡,这既是招式的精髓,也是养生的关键 —— 人体如太极,阴阳调和才能气血通畅。” 他还现场演示内功呼吸法“出肾入肾”,缓解习武后的身体疲劳。刘伟光认真体悟,不时肯定与赞同:“以前总觉得太极与少林拳路数不同,今日交流更明白武道的核心都是‘顺应自然、调和身心’,真是受益匪浅。”
刘伟光拳姿 最让人动容的是刘伟光 “摒弃门户” 亲自传授少林太祖长拳,作为少林传统拳术的经典,招式严谨、发力独特,历来是少林弟子的核心习练内容,不少人会因 “门户之见” 不愿外传。但刘伟光却认为:“武学无界,好的技艺不该被封闭,能让更多人了解少林功夫的精髓,才是对传承最好的守护。”
他从太祖长拳的基础招式 “海底捞沙”、“迎面扳手” 教起,逐招拆解发力要点:“太祖长拳讲究‘拳打一线、力透拳心’,出拳时要借助腰胯的力量,而非单纯用手臂发力,这样才能打出‘刚劲不僵、柔劲不松’的力道。” 他一边演示,一边让陈立伟上手练习,发现动作偏差时,便手把手调整姿势,从手腕的角度到脚尖的朝向,都细致入微。陈立伟学得认真,每练完一招便反复揣摩,遇到疑惑及时请教。当他完整练完一套太祖长拳后,额角已布满汗珠,却难掩兴奋:“少林太祖长拳的‘刚中藏柔’太精妙了,出拳时的爆发力与收拳时的缓冲力衔接自然,这便是少林功夫的独到之处!” 刘伟光看着他,笑着说:“武道的魅力就在于交流互鉴,今日你我分享所学,既是对彼此拳术的丰富,也是对武道精神的传承。未来若有机会,我们还可以一起探索太极拳与少林拳的融合之道,让更多人感受武道的多元魅力。”
此次交流,不仅让二人互相收获了武学新知,更缔结了深厚的武道情谊,也印证了刘伟光 “海纳百川” 的武道胸怀。循着诗中脉络与这段交流佳话,我们得以更深刻地走进刘伟光的武道世界,读懂那份藏在拳脚间的侠义、融在细节里的温情,以及刻在骨子里的坚守。
刘伟光拳姿 少年筑基:从少林武校走出的武者初心
1988年,刘伟光出生在河南周口一个普通的矿工家庭,家乡的小河、田野上的杂草,是他童年最常见的风景,而收音机里播放的武侠故事,则在他心里种下了对武术的向往。每当听到故事里的侠客行侠仗义、扶危济困,他便会模仿着招式挥舞手臂,或是对着自家的老槐树练习 “出拳”。
这份近乎本能的热爱,在 13 岁那年有了生根发芽的机会 —— 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他背着简单的行囊,揣着父亲给的数千元学费,踏上了奔赴少林的路。初入武校时,现实的艰苦远超他的想象,武校的宿舍是十人间的上下铺,冬天没有暖气,夜里常常被冻醒;清晨五点半,哨声便会准时响起,无论严寒酷暑,学员们都要穿着单薄的训练服在操场集合,先跑五公里热身,再开始扎马步、练套路。刘伟光记得,刚练马步时,他常常坚持不到十分钟就双腿发抖,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地面上晕开小小的湿痕,教练却只是在一旁轻声提醒:“站稳了,腰要直,气要沉。” 寒冬腊月里,练拳时呼出的白气在空气中消散,手掌反复击打沙袋后磨出的血泡破了又长,长了又破,最后结成厚厚的茧子;膝盖因为常年弓马训练,贴满了膏药,却依旧要在训练场上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别人休息时,他留在训练场上对着镜子校正动作,一遍又一遍调整 拳架;晚上熄灯后,他又借着走廊的灯光,翻看武术理论书,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对太极 “阴阳平衡”“以柔克刚” 的理解。他坚信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静下心来打磨技艺,终能以实力证明自己。
这份执着与坚持,渐渐让他在众多学员中脱颖而出。功夫讲究 “弓马仆歇虚”,讲究动作圆融连贯、气息的顺畅自然,为了掌握 “虚步” 的精髓,他常常对着木桩反复揣摩,感受重心在两脚间的转移,体会 “看似虚浮,实则稳固” 的力道。有时为了一个动作,他能练上一下午,直到双腿发麻、额头冒汗,才肯停下来休息。
付出终有回报,在全国及河南省武术大赛上,他凭借一套行云流水的少林拳法,击败了众多对手,夺得一个个大奖;在中国少林武术节上,他的少林太祖长拳表演更是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斩获金奖第一名。一枚枚金牌,不仅是对他技艺的认可,更让他坚定了 “以武正心” 的信念 —— 武术从来不是逞强好胜的工具,而是修身养性的良方,能让人在面对不公时保持平和,在遭遇挫折时坚守初心。
而这份初心,在他年少时便已显露出侠义底色。16 岁那年的一个周末,他在武校附近的集市上买东西,突然听到一阵争吵声。循声望去,只见三名壮汉正围着一名卖菜的老人,大声索要 “保护费”。一名六十多岁的老人,手里紧紧攥着皱巴巴的零钱,不肯妥协,其中一名壮汉见状,一把将老人推倒在地,蔬菜散落一地。
周围围观的人不少,却没人敢上前劝阻,有的甚至悄悄往后退。刘伟光见状,立刻快步上前,挡在老人身前。壮汉见他只是个半大孩子,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情,出言嘲讽:“小子,别多管闲事,小心挨揍!” 说着便伸手推搡他的肩膀。刘伟光没有硬碰硬,而是顺势往后一撤,运用 “以柔克刚” 的技巧,轻轻卸去对方的力道,再反手将人往旁边一带。壮汉没想到这个少年竟有这般身手,愣了一下,又挥拳打来。刘伟光依旧保持冷静,侧身避开拳头,同时抓住对方的手腕,轻轻一拧,壮汉便疼得叫出了声。“习武不是为了逞强,是为了保护弱小。” 刘伟光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你们要是再欺负人,我就报警了。” 壮汉们见他身手不凡,又义正言辞,自知理亏,骂骂咧咧地走了。
事后,老人拉着刘伟光的手,眼眶泛红地说:“孩子,今天真是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我这小本生意可就没法做了。” 说着便要从钱袋里拿出零钱感谢他,刘伟光连忙摆手拒绝:“大爷,您别客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是习武之人该有的本分。” 他还蹲下身,帮老人把散落的青菜一根根捡起来,仔细拍掉菜叶上的泥土,重新摆回菜摊。阳光洒在两人身上,老人的脸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而刘伟光也在那一刻更加坚定:武术的价值,从不是征服他人,而是守护弱小、传递温暖。
刘伟光拳姿 执教传情:二十余年育千人的温情守护
从武校结业后,刘伟光也成长为一名技艺优秀的武者,不少武馆向他抛出橄榄枝,许以优厚的待遇,有的甚至承诺让他担任总教练。但他却婉言拒绝了所有邀请,选择留在母校当一名普通的教练。做出这个决定,只因他在毕业前看到了太多像当年的自己一样的孩子 —— 他们带着对武术的热爱来到武校,却因为离开家乡的孤独、训练压力的煎熬,或是家庭条件的限制,渐渐失去了当初的热情。“我吃过的苦,不想让孩子们再吃;我得到的温暖,想加倍传递给他们。” 这一留,便是二十余年。
在教练岗位上,刘伟光从未将自己仅仅定位为 “教拳的人”。他深知,这些孩子大多正值青春期,内心敏感又脆弱,有的来自偏远山区,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夜里常常躲在被子里哭;有的因为性格内向,在集体中难以融入,总是独来独往;还有的因为家庭变故,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训练时也总是心不在焉。于是,他主动扮演起了 “多重角色”—— 既是严格的教练,也是温柔的兄长,更是贴心的 “父母”。每天清晨,他都会比学员们早到宿舍楼下,等孩子们起床后,逐个检查他们的训练服是否整齐,鞋子是否穿好;遇到天冷的时候,还会叮嘱大家多添件衣服,避免着凉。训练时,他从不搞 “一刀切”,而是根据每个孩子的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对于协调性较差的孩子,他会手把手地教,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纠正,哪怕是扎马步的角度、出拳的力度,都要反复调整,直到标准为止;但他从不对孩子疾言厉色,即使有人偷懒或是做错动作,他也只是耐心地讲解,用自己的经历鼓励他们:“我当年练这个动作,也练了好几天才学会,别着急,慢慢来。”
到了晚上,他常常会提着一盏小马灯,挨个走进学员宿舍。有的孩子想家了,他就坐在床边,给他们讲自己当年在武校的趣事,比如第一次练后空翻摔得屁股疼,或是和队友们偷偷在宿舍煮面条的经历,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有时还会给孩子的父母打个电话,详细说说孩子的训练和生活情况,让家长放心。有的孩子因为训练累了抱怨,他就给他们泡上一杯温热的红糖姜茶,拍着他们的肩膀说:“练武就像爬山,现在累一点,等爬到山顶,就能看到最美的风景。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强大。”
遇到孩子之间闹矛盾,他也不急于批评谁,而是把他们叫到一起,开导他们:“习武,须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与人相处也是一样,要多换位思考,多包容别人的不足,才能和睦相处。” 曾有一名来自贵州山区的男孩,名叫小辉,因为父母离异,跟着奶奶生活,性格变得十分沉默寡言,甚至常常偷偷逃训,躲在宿舍里发呆。刘伟光发现后,没有责备他,而是每天训练结束后,陪他在操场单独练拳。刚开始,小辉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刘伟光也不勉强,只是一边教他动作,一边和他聊起家乡的事:“我听说你们贵州有很多山,春天的时候,山上是不是会开满野花?”“你奶奶平时是不是会做你爱吃的酸汤鱼?” 慢慢地,小辉开始愿意说话了,会跟刘伟光讲家乡的青山绿水,讲奶奶在老家上劳作的身影,讲自己小时候跟着奶奶去山上采蘑菇的快乐时光。刘伟光还发现小辉喜欢画画,便特意去镇上的文具店,买了一套画笔和素描本送给她,鼓励他把训练的感悟、想家的心情都画下来。小辉的画里,有清晨的训练场,有夕阳下的武校,还有奶奶慈祥的笑脸。渐渐地,小辉打开了心扉,训练变得越发刻苦,还主动帮助其他同学整理训练器材、打扫宿舍卫生。结业那天,小辉抱着刘伟光哭了很久,哽咽着说:“刘教练,谢谢您,如果不是您,我可能早就放弃练武回家了。您不仅教我功夫,还像家人一样关心我,您比我爸妈还懂我。”
二十余年的执教生涯里,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他曾为家境贫困的学员垫付学费,让孩子能继续留在武校练武;也曾在深夜冒着大雨,背着发烧的学员去镇上的医院看病,守在病床前直到天亮;甚至在学员毕业后,还会时常关心他们的学业和工作,给他们提供建议和帮助。经他培养的学生超过千人,其中不少人凭借扎实的武术功底,成为了专业的武术运动员,在国内外的赛场上为国争光;更多的人则带着在武校养成的坚韧品格和侠义精神,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 —— 有的成为了警察,守护一方平安;有的成为了老师,将武道精神传递给更多人;还有的自主创业,用诚信和担当赢得了客户的认可。而刘伟光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无论孩子的出身如何、天赋怎样,都要给予他们公平的训练机会、公正的评价,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武道中感受到尊重与温暖,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刘伟光拳姿 筑院拓境:功夫百川小院的多元传承
2023 年7月,在武校执教二十余年之后,刘伟光做出了一个新的决定 —— 在嵩山少林寺景区附近、少室山脚下,创办 “功夫百川小院”。做出这个决定,源于他心中一个长久以来的想法:打造一个更自由、更纯粹的习武空间,让武术不再局限于专业的训练场地,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武学、了解武道精神,也让这份文化能跨越地域与国界,传递给更多人。功夫百川小院不大,却处处透着温馨与雅致。院子的大门是古朴的木门,门上挂着牌匾 “功夫百川” 四个大字笔力遒劲,透着一股武者的豪迈。走进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棵枝繁叶茂的桂花树,夏天的时候,浓密的枝叶像一把把大伞,为学员们遮挡烈日;树下摆放着几张石桌石凳,学员们训练之余,常常围在这里喝茶聊天,分享习武心得。
小院子室内,墨舞吉祥、禅武书画作品——“少林功夫”、“德艺双馨”、“恩重如山”、“武道传人”……
一幅福作品、一面面锦旗、一枚枚奖牌,不仅是对刘伟光技艺与品德的认可,更是一段段温暖师生情、武道情的见证。每一面锦旗背后,都藏着一个关于成长与守护的故事,有的是学员毕业多年后专程送来,以表示感激与感谢!
作者:陈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