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79|回复: 0

陈立伟:习武者当内外兼修 养生为基方得长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19 09: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信图片_20250819092814.jpg
2025年《中华武术》杂志第3期《传承太极  榜上有名》——《太极拳名家》陈立伟老师

  〖前言〗近日,功夫巨星李连杰躺病床的消息令人痛心,作为将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的一面旗帜,他的作品《少林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让全球看到了中华武术的魅力。在此,我们衷心祝福他身体早日康复,吉祥如意。这一现实也深刻警示:习武者的成长,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法叠加,而是“内外兼修”的平衡——外练筋骨皮,内修精气神,更需以养生为根基,方能在武术养生之路上行稳致远。
微信图片_20250526145533.jpg
习武先明拳理深
节欲调餐益自珍
动静相和方久驻
起居有常养气真
  一、明“所求”:初心含“养”,方不偏离本真
  “习武为何?”的追问中,“健康长久”应是底线。
  练太极拳者,若只追招式形似而失“松静养心”之魂,便成了“太极操”。真正的太极人,会在晨练时感受“气沉丹田”的温润,在“云手”中体会腰胯带动的圆融,深知“慢练”不是偷懒,而是让气血在舒展中滋养五脏,这才是“身心同修”的初心。
  练少林拳者,若为“硬功速成”而透支筋骨,便违背了“强身”本意。老拳师常说“三年桩功打基础”,扎马步时“膝盖不超脚尖”的细节,既是为了发力稳健,更是为了护膝防伤;铁砂掌练习前用草药泡手,不是仪式,而是用养护为“刚猛”兜底。
  练散打者,若为“对抗胜负”而不顾体能极限,便成了“蛮斗”。专业选手赛前会刻意调整作息,保证每日8小时睡眠,训练中穿插“间歇跑”提升耐力而非一味猛冲,只因他们懂得:实战的底气,藏在“不透支”的清醒里。
  生活中,不少习武者功夫初成便傲气滋生,动辄易怒——须知“怒则气上”,血压飙升、气血逆行的隐患,早已埋下。这恰是忘了“习武先修心”:内修平和,方能外显沉稳,气沉丹田不仅是发力要诀,更是养心之道。
微信图片_202508190928142.jpg
  二、知“其然”:看透拳种本质,养练相辅相成
  不同拳种的“内外兼修”,各有侧重却殊途同归:

  太极拳(内家):以“意”统“形”,以“静”养“气”。它的“柔”不是软弱,而是通过“起吸落呼”的呼吸节奏,让气息如溪流般贯穿四肢,“野马分鬃”时手臂的舒展,实则是引导气血达于指尖。若急于求成、动作僵硬,气息便会淤滞在肩颈,反而伤了经络,这正是“内养”大于“外练”的深意。
  少林拳(外家):以“刚”筑基,以“养”辅“刚”。“拳打卧牛之地”的紧凑招式,看似只练爆发力,实则暗藏“刚中藏柔”的智慧——冲拳后手臂需“微收”,避免关节锁死;练完“达摩剑”后必做“甩臂松肩”,防止肌肉僵化。传统“练三养七”的古训,正是怕“刚劲”成了“伤劲”。
  散打(格斗):以“巧”制胜,以“稳”续航。它的“外练”是拳腿摔的精准,“内修”是对抗中的情绪管控与体能分配。擂台上的“闪转腾挪”,不仅是技巧,更是为了减少硬抗带来的损伤;教练强调“每局休息必补水”,不是小事,而是通过补水维持血液循环,让肌肉在高强度对抗中保持活性。
微信图片_202508190928132.jpg
  三、定“所追”:目标合“度”,拒绝透支式精进
  “追求什么”,决定了习武的格局:

  练太极者,与其比“招式数量”,不如求“气息匀称”。有位老拳师练“杨氏85式”三十载,从不炫耀能“一气呵成”,反而常说“某式呼吸不顺,今日只练三遍”。对他而言,“白鹤亮翅”时肩不耸、“海底针”时气不憋,便是最好的进步,这种“不贪多”的智慧,恰是养生的精髓。
  练少林者,与其炫“劈砖断木”,不如重“动作标准”。曾见武校学生为练“铁头功”猛撞墙壁,师傅当即喝止:“头是元神之府,要练的是‘顶劲’而非‘硬撞’。”真正的少林功夫,扎马步时“腰如磐石”的稳,远胜“劈砖”的一时之勇,不伤身的进步才是真功夫。
  练散打者,与其争“对抗输赢”,不如磨“科学训练”。专业队的训练计划里,“力量训练”与“拉伸放松”永远各占一半,队员若喊“膝盖疼”,教练会立即换成“游泳恢复”。对他们而言,“能打十场”远不如“打一场赢一场”,保住健康才能谈“长远”。
微信图片_202508190928141.jpg
  四、寻“其法”:融“养”于“练”,贯穿日常点滴
  太极拳:以“松心”带“松身”

  练前静坐5分钟,闭目听呼吸声,把工作的烦躁“呼”出去,再开始“起势”,此时的“沉肩”才是真放松;
  练中遇“动作卡顿”,不急着纠正,先停在“云手”的半圆中,感受腰胯是否“如轴转动”,气血是否“随手动”,顺了再继续;
  日常可备“陈皮茶”,练后喝一小杯理气,睡前按揉“太冲穴”疏肝,让“松”从拳场延伸到生活。
  少林拳:以“稳练”配“善养”
  扎马步时在脚边放面小镜子,看膝盖是否“与脚尖同向”,每次1分钟,宁可少练10秒,也要保姿势正确;
  练“七星拳”后用“艾叶煮水”泡手脚,促进血液循环,每周吃1次“山药炖排骨”,补气血又不燥火;
  若练拳后“上火”,可抄一遍《少林戒约》,在“不恃强凌弱”的字句中收住戾气,刚柔相济方为正道。
  散打:以“巧练”辅“精养”
  对抗前做“动态拉伸”:弓步转体时手够脚尖,激活腰腹;高抬腿时膝盖找胸口,唤醒下肢,避免“冷启动”受伤;
  训练中带“心率手环”,当心率超过“180减年龄”的阈值,立即停下做“靠墙静蹲”,既休息又练核心;
  赛后喝“小米粥”养脾胃,用“泡沫轴”滚大腿外侧的“髂胫束”,把乳酸堆积的酸痛揉开,为下次训练攒足劲。
微信图片_202508190928131.jpg
  结语
  李连杰的经历,让我们看清:武术的至高境界,不是“无往不利”,而是“能守能久”。习武者当铭记:技法是“枝叶”,养生是“根基”,内外兼修才能让这棵“功夫之树”常青。无论是太极的“柔养”、少林的“刚护”,还是散打的“巧守”,唯有将“练”与“养”融入每一次出拳、每一次呼吸,戒掉傲气、守住平和,方能在岁月中沉淀出真正的“功夫”——不仅是拳脚的威力,更是身心的通透与长久的安康。
  呼吁习武者——以养生为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拳法适度运动,同时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切忌胡吃海喝、酩酊大醉、熬夜透支,注意节制色欲,此皆耗伤气血,强练必损身!

微信图片_20250819092813.jpg
  〖作者简介〗陈立伟,山东省临沂人,现居江西南昌,自幼习武,走少林、访武当、问道陈家沟,师承陈氏太极拳第11代嫡宗传人、中国“十大武术名师”陈正雷大师,系陈氏太极拳第12代传承人,2024年获评首届《太极拳名家》荣誉称号,2025年《中华武术》杂志第3期以《传承太极  榜上有名》为题宣传《太极拳名家》陈立伟老师;系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中国武术协会书画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江西省武术协会太极拳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顾问,江西省太极拳协会专家顾问,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南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南昌公安文联会员等。
作者:陈立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