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杨锦富

话说太极拳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4-17 19: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坠肘首先要松胯,不松胯就不能彻底坠肘,所以,关键在松胯。
松胯是太极拳的基础,也是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要点所在。
正因为如此,所以许多高手谈意、谈神、谈气,就是不谈松胯;
一说如何松胯,实际就把太极拳的全部精华拿去了,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拿走了。
所以,不是紧密圈子里的人,师傅是不轻易教导的。
许多人自称是什么人的高足,但他打了一辈子的太极拳,也不知道怎样松胯。
坠肘的感觉是手上有一根丝线吊在那里;
手上不着一丝的力,自然下坠,丝线断,则手臂自然落下。
 楼主| 发表于 2016-4-17 19: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的“悟”在勤
要想提高悟性,就要时时留意,刻刻在心,这就是“勤”,勤的表现有四个方面:
勤练。只有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功夫才能不断进步,不能跨档越级,急于求成!
勤看。看书、看碟,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理性认识,
才能更好的领会教练的意图,书上的拳理才会从书上过度到学者的心里。
看,不是只看书、看碟,还要多次、认真地看教练的动作示范,
通过看老师的示范,来比照自己的动作,找出不足并尽量纠正。
老师的时间和精力必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每个学员都随时随地的作即时指导,
而大量的时间是学员之间的交流和互相观模。
在观看拳友练拳时,要看到对方的优点,检查自己的不足;
要注意“挑”出对方的毛病,来验证自己对这些动作的认知程度,
在日后的练拳过程中,或有人给予指点时,才有可能会恍然悟道;
在不知不觉中,悟性自然而然的提高了,这也是提高悟性的先决条件之一。
勤思。不但对拳理和动作要领要熟记于心,在多练的基础上,
还要多思考,要充分发挥我们大脑的思维主功能。
不但要记住拳理的有关理论,在习练过程中还要理论联系实际。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都是要对一个动作有了较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再通过认真思考才能做到的。
做单鞭动作中,在左手向外拉开的同时,要带着右脚尖向里合,
这是外三合的要求,是上下协调的体现。
这时就应当想到脚尖随同动作的时机该如何掌握,
是左手向外拉开的开始、中间还是末尾阶段动作?
是右脚尖并不是随左手而动,是随着腰的转动而动的,
因为腰是主宰,只有确立了腰的主导地位,其它肢体的动作,
都是在腰的带动下协同配合的结果,这样所有肢体的动作时机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勤问。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
不能自己闷着头练,有不明白和疑惑的地方,要即时向别人请教。
练一段时间还应该请人给看一看,看是否有不妥当的地方。
当然有明师的指点最好,但明师不可能随时随地都能遇到,
但良友却随处可寻,只要虚心向拳友请教、学习,
同时对别人练拳中的问题也要抱着真诚的态度,说出自己的看法,帮助拳友共同提高。
当然不论是向明师,还是问拳友,都有个方式方法问题,这道是值得商确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4-18 15: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武术形生的第一天起,技击就是它的核心功能,时至今日,是不少武术爱好者追求的终极目标。

作为中国武术的第一大门派,太极拳最初具备的首要功能也是为了实战技击。

除了技击的基本要点“快”“准”“狠”之外;

太极拳独有的技击特点更引领了格斗术在基本功的功能;

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太极拳论指明了技击训练追求的最高境界;

完全颠覆了以力量、速度取胜的原始本能优势;

创造出柔能克刚、静可制动的神奇效果。

太极拳技击的基本功练习有四步骤:

1求内---内外双修

所谓内家拳,即入手强调先以内修为主,外修为辅的拳种。

技击格斗的物质基础是身体,因此太极拳要先以练内培元为主;

肾又是身体的先天之源,故心气下降入丹田既可温润本源;

又因心火降燥而使人心气平和,心火肾水相交气化循经入络运行而促进脏器机能旺盛平衡,由此壮内。

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意气身内外相合,周身一家,同时辅以适宜的力量和速度训练,可以内外同强。

2循理---以理悟拳

太极之理,阴阳互根,拳法刚柔,动静相参。

初期训练,以柔为主,静中求动,不急不躁,无中生有,顺其自然;

从化僵为柔到积柔成刚,方能使柔用刚。

由内而外,内外兼修,守中用中,不偏不倚,才能悟得太极精妙之处。

3活练---由招求功

所谓绝招,绝在得心应手的变化。

所以套路招法的练习,是从有形到无形、从有招到无招、从有圈到无圈的一个漫长过程。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招式失去变化就成了死招,练招是为了练就信手拈来;

应对自然的无招境界,这种变化的能力就是“功”的核心部分。

拳无定势,法无定法,无招胜有招,这都是招式训练追求的最高境界。

4实战---技击的必经之路

技击格斗的形式是双方的敌对搏杀,从技能上讲你不仅要有迅疾的出手速度、

稳准狠的痛击力道和对方难以防范的诡异招法,

你更需要临危不惧的胆量、清晰的形势判断、避实击虚的攻防原则、

扬长避短的战术应对以及良好的距离感等等。

所有的这些临场经验,都是通过不断的实战训练才能最终获得的;

缺失了这个重要一环节,任何人的格斗高手梦想都是难以实现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4-18 19: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时虚灵顶颈之顶劲,应将颈部放松。
不可用力上顶,如将颈部竖直,并向上顶,那是非常危险的。
只要将下颚往回收,头部即自然而然直起。
然后叩齿、抵舌,集中精神即可。
两肩松开,微微往回缩,劲自然就会内开外合。
 楼主| 发表于 2016-4-18 19: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
神气圆满,形式虽方,而亦能活动无滞。
神气不足,就是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也。意在蓄神耳。
须固住自己神气,不使散乱。
练时眼不可散乱,将视一极点处,将神气定住,内外合一,不可移动。
    两掌微微用意使暗劲,随呼吸张弛,但不可外露于形,
这样练习日久,既得柔,又得刚,虚实兼备;
若一味用力,则日久只得拙力;
 楼主| 发表于 2016-4-18 19: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要真的做到 <尾閭中正> 必須練出 <第三只腳> 出來;

身體的力是放在 <第三只腳> 上, 輕靈才可練出來, 否則還是未入門。

 楼主| 发表于 2016-4-18 19: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中的关于“引近、引尽、引进”
“引进落空合即出”中的“引进”二字有两种看法。
一种认为应该是“引近”。认为太极拳技击讲求近战,引近对手,靠近自己,然后发敌。
一种认为应该用“引尽”,因为只有把来力引尽才能后发制人。
还有一种认为应该用“引进”,因为只有把对手引进来才能使对手落空。
说文解字
"引”字是一个象形字,本意是一个人拉一张弓,原意为引弓,就是开弓的意思;
在汉语中,“引”字,是变化派生出新的字意最复杂的一个字。
汉语语法中的专用词“引申义”一词就是因“引”字引申的典型性而被选用。
在“引”字收录在册的76种古今用法中,没有“引近”的 用法;
这是一个新造的词组,也是一个不规范的语法用句。
 楼主| 发表于 2016-4-19 19: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讲究阴阳变化,动之则阴阳变转;

以“单鞭”为例为两个动作;

由掌变勾和左掌拉单鞭组成。

掌变勾为阴,拉单鞭为阳;

一阴一阳组织一个势,一套拳若干势均如此。

阴阳变化外动内养,内静外动,动静相兼,阴阳平衡;

习练中求阴阳变化,阴阳变化中舒理脏腑;

人体内外平衡,何病之有?

    人体阴阳变化,内静外养,内动外静;

实为保健养生、健体、强身、祛病,延寿之大道。

 楼主| 发表于 2016-4-20 09: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8-28 17:02
太极拳“合”的要点:    “合”就是太极拳练就的全身劲路的协调统一。合要注意以下几个要领:    1、裆连结 ...

今天早上练拳,体悟到互为其根在每一个对应部位都应该体现出来;

这样拳架才能合住,才能圆润。

只有合得住的拳架,才能展得开;才能体现出松活弹抖的末梢劲。


 楼主| 发表于 2016-4-20 13: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锦富 发表于 2015-8-31 16:00
在练太极拳时.上下、左右、前后的总体对称关系应做到相照、相吸、相系。
如“第一金刚捣碓”,左腿向左前 ...

太极拳身法的原则是立身中正。

做到“三正一平”即颈正、身正、小腿正,头顶平。

正到垂直,平到水准。

练平,头顶一碗水打太极拳;

练正,脚尖碰墙,膝盖、鼻子离开墙一拳远。

成马步。大腿可以斜,可以平。难度更大。

垂直水平压力轻,中正实为天下宗。

倘若长期坚持练,定能练就太极功。

以柔能克刚,刚也更制柔。

只要顶天立地稳,再柔的东西不用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