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太极拳走架时注重松沉;
是意气力的下沉,重心下移和主要关节的松沉。
松沉不是动作的下踏和下蹲,更不是身子低下去,而是丹田内气下沉。
只要周身松开了、松透了,气自然会沉下去。
日久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除练拳行架时“虚领顶颈”外,其他部位都处于松沉状态。
如上肢的松肩坠肘,下肢的松胯扩膝,涌泉贴地,脚趾抓地,中盘的松胸实腹,都是为了周身松沉的要求。
肢体上的松沉,有利于真气下沉;重心下移,稳固下盘,又有利于中盘和上盘的轻灵,从而达到轻沉兼备的效果。
一旦松柔与轻沉都具备了,便能体现到八面支撑的态势。
放松要松得干净,没有丝毫杂念,瞬间要松到脚下,两足增力,桩功才能稳固。
放松是意、气、力的合一。
都有沉入脚底、入地三分,会感觉到有东西从脚底向上升腾起来,充盈全身,将人向上拔起。
松沉拔起,这时才会体验到:“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动意。而“头顶悬”也会自然形成。
四、太极拳中松与活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个部位关节的松活;
二是以丹田为核心带动肢节顺逆缠绕韧性的松活。
通过松腰沉胯、圆裆、架势的锻炼,不断增强关节的松活,韧带的柔韧和肌肉的弹性。
从而做到一举一动,周身俱轻灵。
使周身各个环节都能随心所欲地得到圆活、灵敏、滑润、变化轻快自如。
在动作形态上做到松圆、非圆即弧。开合螺旋、升沉螺旋、处处体现公转的运动规律。
轻是保证周身内外放松的必要条件。
在练拳中,用意不用力的练法,才能越练越灵活;达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灵敏性。
松活能随时灵活地集中到某一点,从而能发挥力量和速度。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达到灵活变化,周身一家,发劲完整的高度敏感性。
总之从松活入手,松则沉、沉则轻、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发的变化规律法则。
五、太极拳的松击。
松击是太极拳的短劲、寸劲、透劲、惊弹劲、崩炸劲等松击劲力。
以松透全身的整劲求得快准、冷狠、入里透内、惊心动魄的打击效果。
极柔轻而后极坚刚的内劲就是松击的体现。
太极拳技击时的发放质量标准是冷弹脆快,可说是松击突变。
架势越松沉,内劲就越整,打击就越小,穿透力就越大。久练、苦练才能获得松击真功。
六、太极拳松空,完全松空成自然。
松的程度越高,功夫越深。
功夫练到虚无至极的程度,如受到外界袭击时,会有一种自然反应(本能),而袭击者被跌出倒下。
久练身静、心空,体内生理机能就会自然发动。
还有手空、脚心空,脚心的涌泉穴不受阻塞,气扬通畅。
这里的松空是练到高级阶段,直至无形无象,“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深奥玄妙。
只有刻苦研练才能悟其道义。明白松空运化要领,不受牵制,内在肌体均能松空活动。
七、松肩,是以意气将两肩松开。
气向下沉,心要静,气要领,两肩关节有脱开之感。
肩部斜方肌和横韧带拉长,气向下沉与胯连接,前与两胸相连,后与两肩相接。
肩关节松开,意贯两膊。肩膊不松,上胸气不能下沉,会影响含胸拔背;
所以肩松上肢就没有用力的感觉,时间练久了,就没有肩头和耸肩之病。
我们知道人身九节珠的生理结构,九节珠是脚踝、膝、胯、腰、脊、颈椎、肩、肘、手腕节节松腰间。
再就是松八段,八段为脚、小腿、大腿、脊背、脖颈、大臂、小臂、手掌。
明白生理结构,懂得松空要领,在运化中显示出活字,就不会受制于人。
8.练拳时腰要松不能乱动。
这好比车轴是稳固的圆心,车轴围绕圆心转动的快慢,不会影响车身的平稳。
如果车轴随车身同时都动,不仅不灵便,连车身也不稳定。
与人交手腰不松沉乱动,必受人制。
腰只能松不能乱动,不该松动松了为丢、为散,也是意、气、力不合。
我在练拳走架中,一运气能清楚听到体内的骨节发出喀喀声响。
再如用搂膝拗步掌意念集中松透,劳宫穴形如打气筒一样内抽外凸,掌心出汗,手指发麻,进而由凉变热。
这是皮肤灵敏感触到空气与心静的感应,还有涌泉穴有热、麻、涨的感觉。
总之,放松修炼,达到大松大柔、松透,恰到好处。
道法自然生,强求似水流,不要有拔苗助长的硬做法。
只有下功夫揣摩苦练,细心体悟,才会产生质的飞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