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太极禅

谈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6-16 0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愚不可及!<br>歇卸自夸,很“耸、恐”的答复。。。<br>哈哈
发表于 2003-6-16 16: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方架兄有何高见?快请教教我吧。<br>呵呵,还真是的,我快来兴趣了。
 楼主| 发表于 2003-6-22 1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方架网友的言论,我一直不急着回应,我在等,看一看经哈哈的棒喝,他是否有醒悟,可惜没有,可惜啊。<br>真实的感受直说:<br>我看方架的这言论,一是在笑,方架可笑,<br>二在疑:吴太极拳的入室弟子怎会有这种怪论?<br>方架友,哈哈说你掉入了泥潭,愚不可及,<br>太极禅认为你不愚,是迷了,<br>愚来智度,迷来悟度。<br>“松功是太极拳修炼的灵魂”你知道这句话谁说的吗?<br>为什么?<br>悟吧! &nbsp;<p><p> <p>
发表于 2003-6-22 17: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axcode-quote"><strong>下面引用由<u>太极禅</u>在 <em>2003/06/22 01:33pm</em> 发表的内容:</strong><br>对方架网友的言论,我一直不急着回应,<p>我:好象不是吧,您看自己的回帖,不过自信还是要得,鹅而计不请 正常,脑子还是好的<p><br>我在等,看一看经哈哈的棒喝,他是否有醒悟,可惜没有,可惜啊。<p>我:感君情谊逼云端 &nbsp;谢谢啦 可能工力不够 &nbsp;慢蛮来 <p><br>真实的感受直说:<br>我看方架的这言论,一是在笑,方架可笑,<p>我: 牙在吗?不要怪我 &nbsp;嘿嘿 医药吠可报销吧?<p>二在疑:吴太极拳的入室弟子怎会有这种怪论?<p>林子大什么鸟都有,太急谗说 &nbsp;见怪不怪 &nbsp;奇怪自败 嘻嘻<br>...<br></div><p>揪救孩子吧!费心 多泻
发表于 2003-6-22 17: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方架友,哈哈说你掉入了泥潭,愚不可及,<p>谢谢自夸 我松空不了 &nbsp;砸在烂泥里 活该<p>太极禅认为你不愚,是迷了,<p>砸整?<p>愚来智度,迷来悟度。<p>迷时师度 &nbsp;误时自渎 &nbsp;SAME<p>“松功是太极拳修炼的灵魂”你知道这句话谁说的吗?<p>哪尾高高人?请教了<p>为什么?<p>这是个好吻蹄<p>悟吧! &nbsp;<p>误啊 好的 &nbsp;慢慢来
 楼主| 发表于 2003-6-23 23: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br>方架的错别字:<p>鹅而计不请 正常,<p>慢蛮来 <p><br> 医药吠<br> 哪尾高高人<br>松散痛恐<p>太急谗说 &nbsp;<br>多泻<br>等等等。。。<br>假如你是心慌手震,可以理解。但假如是故意的,犯妄语了。<p>
 楼主| 发表于 2003-6-23 23: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nbsp;松是练法,请看: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lt;太极拳阴松、阳松? &gt;<p><br>                 祝大彤 钟嘉波<p>  初涉拳场时,笔者听到最多的话语是“松”。时至今日,几十年过去了,练传统太极拳者中说“松”谈“柔”者仍然不少。那么,什么是“松”,怎样去修炼松功呢?<br>  一、松功习练<br>  什么是太极拳松功呢,很多人找不到答案,于是查书找典籍,但书海无涯,有的论述不是躲躲闪闪,就是欲说又止,没有答案,令人苦恼之极。有时在公园遇上一位松功论道者,说得条条是道,听得津津有味,等着盼着在对方身上听劲摸一摸,却感觉梆梆硬,大失所望。笔者有幸进入京城太极拳大师杨禹廷的门下,听老拳师的劲,知道了什么是松,进而明白什么是空,什么是无,以手摸到老师身上,什么也摸不到——没东西。使人兴奋,又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松功在拳艺中的作用。<br>  笔者欲深研拳理,带着习练松功的困惑,在20世纪60年代请教过马有清先生。他并没有具体指出修炼松功的方法,只说了松功之道的普遍真理,他认为“松功修炼,先心意松,然后肢体松”。仅此一句,对笔者深研松功有了理论性指导。马有清先生是杨禹廷、吴图南二位大师的双传高足,传统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研究造诣颇深,20世纪70年代移居香港,近年隐居在北京通州,可惜难以听到他说拳论道。<br>  修炼太极松功,须先心意松,后肢体松。经过多年的深研体验,笔者认为深研松功者首先要改变思维观念,不要一味在肢体上找松劲,单单心意放松还不够准确,要心、神、意、气放松,头脑也要放松,然后肢体才可能放松下来。<br>  二、阴松<br>  拳论曰:“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柔软是什么,是松。松有阴松,阳松。阴松是什么?阴是隐,是虚,是空,是开,是静,是柔软,是虚灵,是舍己从人。<br>  20世纪50年代,我十分钟爱太极拳,那时上海各个公园习练太极拳的人很多,早晨在外滩,有数以百计的人在推手,互相研究不能用力,谁出力谁错。北京各公园练拳推手的人也很多,我常到东单公园,许多太极名家高手也多喜爱到东单公园、正义路街心公园以及天安门广场,在北京从街心公园到各大公园,凡习练推手者无一不在松柔推练,谁出力便自知错了,动则谨防出力,松柔拳艺研究之风盛行。<br>  观当今太极推手,用力推者居多,松柔轻灵者少见。在推手者中,有追求轻灵松推者,此松一般均为阴松。拳论云: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练太极拳,推手、技击、动静都可以阴阳变动为本。但谈拳论道时,多以一个“松”字言之。太极拳书籍中谈论道,仅一“松”字说教,这个“松”字是阴<br>松还是阳松,说不清楚,学习者也犯糊涂。苍穹宇宙从无到有,天地大太极,人身小太极,动静阴阳变转缺阴不生,无阳不长,太极拳怎么只有一个? “松”呢?太极拳习练者的松,仅仅为阴松的拿、化技艺,将对方发放出去,不是阴松所能完成的。<br>  太极拳是完美的技艺,是以阴阳变化为根本的,抽去了阴阳之母,太极拳就失去了灵魂。早年上海、北京的群众太极拳活动蓬勃发展,是以阴阳变化为根本的,否则难以引人人胜,缺乏趣味性。如果太极拳以劲力演练,推手以蛮力推搡,则传统太极拳技艺失传是不可避免的。<br>  拳论《十三势歌诀》云: “变转虚实须留意。”如何留意呢? “其根在脚”,以脚下的阴阳变化为理法。如对方攻来,空接对方,松脚收敛入骨,对方被拿起来或是将对方来力化掉,这是阴松的效果。松中有阴阳无须讨论,这是太极拳之真理,只有在练中去体会,悟中去体验。如果在习练中不知阴阳,只是以力强努,白搭功夫,则“改拳难”。笔者有一诀: “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头上虚灵顶,双手空松转”。在练拳行功时,阴阳变动全在脚下, “其根在脚……形于手指”,手上绝对不能挂力,否则难以在拳里体现阴阳变化。<br>  三、阳松<br>  太极拳理论研究,讲究“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动之则分,分阴阳;静之则合,阳为合。阳是意之显,是实,是有,是合,是动,是坚刚,是发放。<br>  笔者练的传统太极拳83式,是杨禹廷大师的定型拳架。83式分为326动,就阴阳变转而论,又分为163个阴动、163个阳动,一套拳阴阳分明,好练易学。当今习练太极拳者不明阴阳者多见,他们像练体操或别的什么拳,从来不把阴阳当回事。太极拳要讲究阴阳,否则不如不练。立志练太极拳者必须知拳之阴阳,知道阴松如何操作,阳松该怎样处理,对阴阳变化心知肚明,再练太极拳便有了阴阳变化的“味道”。<br>  阴为拿化,阳为发放。有了阴阳变化,再去推手,则阴阳变化自如,不会再走弯路。太极内功到深层境界,身上有了阴阳变动,便具备了太极拳的体能。体能应该视为“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以拳论诠释太极拳人的体能最为贴切。记得去年笔者在和平里群众活动区教学,一位女学员突然发问,说读过《太极解秘十三篇》之后,书中提到体能,她问: “什么是‘皮毛要攻’?”笔者解释说: “人在习练太极拳进入松空状态后,阴阳变化反映在人体中,汗毛可以竖立起来。”我问学员们想看吗?都说想看,于是人们围拢上来。当时正是盛夏,身上的汗毛被汗水浸湿伏在皮肤上,待笔者周身动分阴阳之后,汗毛都竖起来。<br>  四、太极点<br>  什么是太极点?这里指太极拳修炼者身体的某一部位,这个点是拳论说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的太极点。太极拳修炼者都应该具备太极点。<br>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太极拳家马有清请教过杨禹廷大师,他说: “功夫越深点越小,我老师点似绿豆。”扶到大师的手上或身上的某一部位,接触点是穴点,什么也摸不着。杨禹廷大师说太极内功并不是高不可攀,而在于修炼得法与否,循规蹈矩按太极阴阳规范行功,有明师,也要有悟性,千锤百炼,脱胎换骨。这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扎扎实实的功夫,并不是博大精深般不可求。<br>  经过多年的太极拳修炼, “太极点”自然显现出来,进而可研习太极拳学。在打拳行功修炼中,不要五指箕张,否则很难把握“举动轻灵”的功法。杨禹廷大师要求练拳时, “手要平,不要挂力”,从小指到大指,每个手指都有各自的功能:小指主管下落和回捋;无名指起引领作用;中指为中正;食指绝对不能用力,只管轻扶;大指为自家中心。在练拳、推手、技击时,手掌及五指均不可用力。<br>  关于太极点的习练和运用,严格说应该具备体能和松柔内功之后,方能得心应手。 “点”的习练和运用并不难求,也易于操作。在太极拳套路中,阴动的起点是阳动的止点,阳动的起点是阴动的止点,往返复始,永无止境,如生命运动永不停歇。在动作的阴阳变动中,在实手的食指前设计一个“虚点”,阴动手回捋, “虚点”随手指进,实手向前时,虚点在食指前方退。结果,实手向前追不上虚点,实手后捋,虚点追不上实手。开始时,食指可能用力,虚点有意,久之,虚点意去,食指力退,成为自然的功夫。<br>  太极点在推手、技击运用中,接点不接面,打点不打面,变化万千,其妙无穷. &nbsp;<p> 方架知道哪位高高人了吗?太极禅人微言轻,祝大彤可是一言九鼎,字字珍珠!<p> &nbsp; <p>
 楼主| 发表于 2003-6-24 0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松空是功夫:请看:《听劲与喂劲》(节选)<p><br>                         祝大彤 <br> <br>  听劲在太极拳修炼中有什么益处呢?听劲是提高拳艺十分重要的修炼方法。在练拳中,要在老师的手上听劲,感觉老师的手上如何松空,这便是听劲——只有手放松才能敏锐感知对方的劲。李亦 宗师在拳经中说:“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只有“听”懂明师的劲之后,方能明白什么是手上的“分寸”,再读陈鑫大师的“妙手空空”之语,便可心领神会,不会再云里雾里。<br>  谈到太极拳修炼,笔者是十分幸运的。笔者年轻时,北京的吴图南、杨禹廷、汪永泉等三位太极大师都在拳场以及各公共场所授拳,笔者经常见到他们,能去练习听劲,心中乐不可支。可见,听劲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学习。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有深刻的内涵,所以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潜心研修。太极拳“其根在脚”,往上的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九大关节放松下来不是易事,是很难求的拳艺。在学练中,要走近路,最好的方法是听老师的劲,练胯听老师的胯,练腰听老师的腰,当然,不是听几次劲就可以明白的。笔者获老师首肯,进杨禹廷大师家中学拳,能明白太极拳,也是得益于听劲。老恩师让我从脚到顶,从下到上,从上往下,前后左右,几乎是一寸一寸的听劲,感觉他身上的阴阳变化,笔者忽而被拿起时脏腑似将倾倒出来,忽而被发放时吓得灵魂出窍。听吴图南大师的劲,拿放在一个点上,不管用力不用力,摸上便被发打出去。汪永泉大师不喜打人,不管他或走或立,我无论摸哪个部位,脚下便没有了根基,飘飘欲起,六神无主,只有等待发落。<br>  总之,欲深研太极功夫,得到内功,不常年听明师的劲,是难以提高的。有人不信这一套,二人推手,以力加招数,制服对手露个脸。笔者认为,太极拳讲究以阴阳变化,举动轻灵是根本,用力显然不是太极拳艺。<p>  喂劲 <br>  “喂劲”的“喂”字作喂食给对方解。太极拳老师为了使学生早日学得太极拳功夫,经常以喂劲的形式给学生上推手、技击课,便于学生明白劲路的来龙去向以及双方在接触点上空松是什么状态。<br>。。。<br>请大家留意文中的“松空”,而文中提到的汪永泉大师,就是悟创“松散通空”的太极大家。<br>  <p> &nbsp; <p><br>
 楼主| 发表于 2003-6-24 0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是用法,下回分解,将有神秘人物出现。
发表于 2003-6-24 14: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axcode-quote"><strong>下面引用由<u>太极禅</u>在 <em>2003/06/23 11:50pm</em> 发表的内容:</strong><p>方架的错别字:<br>鹅而计不请 正常,<br>慢蛮来 <br>...<br></div><br>太急谗您<p>好象很希望人家“犯妄语”!<p>有趣!!<p>60儿孙<p>我市40捕获<p>多泻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