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首页 互动交流 武林杂谈 查看内容

张茂华:拳种无优劣,技能在个人

2019-9-25 15:03| 发布者: 太极网安安| 查看: 4318| 评论: 0|原作者: 张茂华

摘要: 拳种没有优劣,关键在个人。个人的基本素质、个人的理解程度、个人的吃苦多少等因素都决定着技能的高低。
世上存在许多误区,生活中有,工作中有,武林界也不例外。比如:武当拳好还是少林拳好;内家拳好还是外家拳好;传统拳好还是散打好等等。其实,拳种没有优劣,关键在个人。个人的基本素质、个人的理解程度、个人的吃苦多少等因素都决定着技能的高低。


古语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又言:法术入门需师传,应用巧妙在自悟

纵观近百年武林史,哪门哪派没出过高手?太极拳有杨露禅等,少林拳有刘百川等,自然门有杜心武等,查拳有王子平等,八极拳有李书文等,形意拳有尚云祥等,八卦掌有韩幕侠等,其他拳种也都有成名高手,在此不一一举例了。

但同时还要说明,这些拳种里更多的是层次不同的习武者,确切讲:不成名的人要比成名的人多。人们往往只记住或宣传成名者而忽视了那些层次不同的大多数人。



陈发科推手照


不仅各拳种的习武者参差不齐,同一种拳里习武者有着不同程度的技能,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经历时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十九世纪初,北方杨式太极拳发展很快,由于陈家沟是农村,经济和交通都不发达,没有几个人知道有个陈家沟。

诗人杨季子曾写“往昔谁知太极拳,谭公【延闿】疾愈始流传,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氏传”。当时在杨季子看来,陈家拳不行,靠的是杨氏传播。当一九二八年陈发科到北京传拳时又写到“都门太极旧尊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


许多人到处找高手,企图找到顶尖高手去学绝世武功。于是翻书查网,像买东西一样挑挑捡捡。这些人对历史上张三打败过李四、或李四打败过王五特别感兴趣。这些人追求的所谓顶尖高手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企图练成绝世武功也是不可能的。

任何拳种能保存到今天,就有它的生命力。即使是高手也只有正确的练习方法和科学的武术理论,绝对没有什么功夫传给你,功夫是自己练出来的。


孙禄堂拳照


孙禄堂先生跟李魁元先生学形意拳,后来孙先生的形意拳比李先生高多了。李小龙先生跟叶问先生学咏春拳,后来李先生比叶先生高多了。张文广教授的学生比他能打的多得去了。

一个人能不能打,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也不是哪一个条件或因素决定的,除了师傅有东西教、会教外,自身天赋、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吃苦精神等因素都起作用。

现在,文化教育系统承认:学生的学习问题,学生是主体,教师起教育指导作用,最终起大作用的还是学生自己。武术也是如此。


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外地的和尚会念经。于是南方人到北方学,北方人到南方学。学会少林拳的还要去学武当拳,学过太极拳的还要去学八极拳等等。


内家拳比外家拳好吗?
首先:内家与外家的说法就不科学,谁是内家,谁又是外家,没有统一的划分依据。即使是某些人划分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是内家拳,那么,内家拳就一定优秀吗?看一九二九年和三零年的全国玩命大赛名次就会发现,所谓的内家拳手成绩并不怎么样。


练传统拳术的人往往抵触练拳击的和练习散打的,其实拳击与散打有他们的优势。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天赋好又能吃苦,加上爱动脑筋,搞明白一种拳就可以了。

再者,人的主要精力是工作和生活,没有多少人把主要精力用在打拳方面。因此,没有必要学了A拳再学B拳。
17

点赞
13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30 人)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微信平台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cntaijiwang)粉丝50万!太极拳理论、视频、资讯每日免费看!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太极旅游|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