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互动交流 名家访谈 查看内容

爱武崇德尽绵力——昌沧先生访谈录

2014-4-17 15:55| 发布者: chinatj| 查看: 7297| 评论: 0|原作者: 赵丛君

摘要: 2013年1月19日,由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和中国文化书院主办的“《中华武术》三十年颁奖盛典”在山东泰安举行。一位温文尔雅的老者从容走过红毯,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高小军手中接过“ ...

    2013年1月19日,由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和中国文化书院主办的“《中华武术》三十年颁奖盛典”在山东泰安举行。一位温文尔雅的老者从容走过红毯,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高小军手中接过“中华武术终身成就奖”的奖杯。


    那一刻,全场掌声雷动,喝彩不断。


    他的名字叫昌沧。本次获奖,他神情淡定,心若止水。因为荣誉奖励对他来讲,似乎已经习以为常。


    1993年,因他在新闻出版事业上的突出贡献,终身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10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为表彰其老有所为,特授予他“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200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60周年之际,他又被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还曾两次荣获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亚洲武术联合会顾问徐才评价说,昌沧对武术宣传呕心沥血,多思勤谋,他不只是出谋划策,而且躬亲笔耕,写评论、写通讯、写特写、写诗歌,在武术宣传上,确实是一位有功之臣。


    早春二月的北京,乍暖还寒。在东城区龙潭西里的一幢居民楼里,我走进了昌沧先生的家,采访了昌沧先生。


    走进书房,一阵阵书香扑面而来。就在我四处打量的时候,昌沧先生走了进来。只见他步伐稳健,穿着朴实,精神头十足。我起身陕步走到他面前,他双手抓住我的手,用力地握了握。一位热情而儒雅的长者,让人倍感亲切温暖。


    三个小时的交谈中,昌沧先生滴水未进,毫无倦容,面对这样的一位89岁高龄的老人,我被深深感动了,我看到了昌老那颗热情而真诚的心。


    1993年,昌沧从中华武术杂志主编的岗位上离休了。离休后的他,没有就此远离武术,而是继续忙于参加各种武术活动,为武术写文章,以自己的睿智和思索,发出时代的强音,给武术发展以指导,为武术发力,为武术的健康发展而摇旗呐喊,竭尽全力。


    赵丛君:您对武术有着深厚的情结,这份情结来自哪里?


    昌沧:武术,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是大家公认的民族瑰宝之一。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对武术都是十分推崇大力倡导的。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先生就提倡习武强身,强国强种,他还为精武会亲笔题写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毛泽东同志在1928年为闽西古田会议起草的决议中,就提到全体指战员在
文体活动中,要“习武打拳”。当年在井冈山闹革命时,陈毅同志统帅的“梭镖师”中,大部分指战员都是武林高手,其中王佐同志更是赫赫有名。许世友将军凭借在少林寺当杂役练出的一身武功,更是远近闻名,威震敌胆。


    翻开中国历史,就可看出许多爱国人士和武师,为保卫国土和海疆,为雪洗国耻,为抗击外国人侵,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义无反顾地走上擂台,走上战
场。如明代的戚继光和俞大猷,既是武林圣雄,又是抗倭民族英雄。还分别著有《纪效新书》和《剑经》等武术经典。他们的业绩,可歌可泣,可传可颂。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贺龙、徐向前,包括爱国民主人士许德珩等人在内,都谆谆教诲人们要习武修身养性、防身自卫、强身健体、娱身娱人。在我国武警部队中,还把武术的擒拿格斗术列为必修课程。而今,伴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成立,中国的武术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赵丛君:您是如何与《中华武术》结缘的?


    昌沧:1924年11月,我出生于湖北汉水边上一个并不富裕的书香门第。自14岁起,因日本鬼子的人侵,武汉失守后流亡异乡,在江西吉安国立第十三中学高中毕业后,于l946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法律系。历尽苦难,我国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可沪上所见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美国鬼子横行霸道。前门赶走日本鬼,后门又窜进了美国狼。在失望之余,开始上下求索,成立了“求真读书会”。在中共地下党的影响和领导下,我投身于“打倒美帝国主义!美国佬滚出中国去!”“反内战、反饥饿”、“争民主、反迫害”等进步学运之中,并秘密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及上海地下保安队。l948年1月在上海参加地下革命工作,后来加入
共青团。l949年夏,调中央团校第二期学习。l950年毕业后,调新华社团中央分社、《中国青年》杂志社任编辑、记者,并进入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在北京大学进修中国古典文学等。l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发送到了黑龙江的乌苏里江畔接受改造。此后的二十年里,我先在农场被监督劳动,第一批摘帽后调《农垦
报》社任记者,又到“八一”农垦大学,旋调小学任教员,后又调工厂参加生产管理,期间又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三年,直到l979年才被彻底平反。几经周折才
回到北京,后到人民体育出版社工作。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受中国武术协会及人民体育出版社委派,我参加筹创并主持《中华武术》杂志的出版工作。


    赵丛君:您同许多老武术家都有交往,您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昌沧:1982年1 1月5日,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大礼堂举行。会议前夕,《中华武术》创刊号被送到了每位出席大会的代表手中。我敏锐地觉察出,这是一次极好地学习与熟悉武术的机会,经过与大会的协商,我举行了就如何办好《中华武术》杂志的小型座谈会,邀请温敬铭、张文广、何福生、沙国政、蔡龙云、李天骥、马贤达、陈盛甫、习云太和安天荣等武术行家献计献策。


    座谈会开始,我站起来严肃地说:“在座的各位都是我尊敬的老师!”随即向大家深深地三鞠躬。我接着说:“对武术来说,我是个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可以说是个‘临时工’,如有行家来接办,我就马上让贤。”


    我的话刚讲到这儿,就被温敬铭老师接了过去,他说:“就武术来说,我拥护你这门外汉来办!因外行处理问题比较客观,没有门户之见。即或出点毛病,大伙也会原谅,‘他不懂!’或说‘他不了解情况’,不大会闹出大矛盾来。所以我认为你能办好《中华武术》。”


    习云太老师接过话茬说:“我同意温老师刚才的意见,略作些补充。假如你是习练或研究某二拳种的,你在刊登本拳种及处理有关纠纷时,即或你处理的再
正确,背后也难免有人议论,‘他们是一个门派的,当然要偏袒一些,照顾一些嘛!’我想,这一点,在你今后的实践中,就会逐步体会到的。”


    马贤达老师直点头。他说:“外行办这个刊物,的确比较超脱。武术有一百多个拳种,拳种内又有许多门派,其间可复杂了!你协调得好,突出了‘中华’,你认定‘天下武术是一家’,你就红火;如协调得不好,突出了哪个拳种或‘门派’,你就是其他拳种或门派的‘大冤家、死对头’,你就得引火自焚了。我相信你们能够处理好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相信《中华武术》将会办成我们的良师益友!”


    李天骥老师激动地说:“老昌,你大胆地闯吧!只要你们需要,我相信在座的或不在座的武术工作者和爱好者都会是你们的后盾,都会支持、帮助你们的。有些同志将要返回各地,你们可以加强通信联系;而我们武术处就在马路对过,可以随时联系。”


    赵丛君:您办刊的原则是什么?


    昌沧:如刊登拳种套路,“一定要精,要有示范作用”;选登人物,“活人要慎重,死人要真实”;“本刊工作人员,称武术界朋友,一般都称老师,可向他们学习拳派技理,但不能拜师”。又如,要学会“弹钢琴”,“不要老抱着一个拳派不放,要考虑全局,要照顾到方方面面”。为此,我为刊物内容拟了三十多个栏目,既突出重点,又照顾一般。


    赵丛君:您主持《中华武术》杂志的十余年工作中,其发行量从创刊的l20万份,发展到巅峰时的149.7万份,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昌沧:要立好“两块基石”。一是真心实意地依靠作者,建立广泛而精干的作者群;二是全心全意地服务读者,千方百计扩大读者面。我曾为此写过一副对
联。上联“衣食父母”(指作者);下联“五尊菩萨”(读者);横批“紧箍咒”(指编辑)。《中华武术》创刊时只有两位刚大学毕业的同志,一文一武,我还是兼职的。我们在延聘涉外编辑的同时,联系了大批武术界知名作者,又在全国延聘了几十位特约记者(包括摄影)和通讯员,拥有了丰厚的稿源,还同邮政局和海外发行机构沟通,建立并健全了海内外发行渠道。


    赵丛君:您的武术报道很出名,其中哪几篇是您特别满意的,采访过程中有什么特别之处?


    昌沧: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少林寺》的热播,武术热遍及大江南北。然而社会上对武术的认识不尽相同,旧社会把武术视为“下九流”的行业,当时也有这种残余的认识;还有人觉得武术有暴力倾向,打打杀杀,难登大雅之堂;还有的领导竞说“武术有什么魅力,不就是拳打脚踢那两下”吗!


    针对这些形形色色的看法,我深入民间进行采访,对武术进行了恰如其分的定位。连续采写了4篇文章,题为《魅力颂》。通过老百姓的切身体会,从多种角度来展现武术的魅力。


    我在河南采访后写到“中原习武者众,武寿星亦多,许多生活在战乱年代的武术老师,也都活到了80岁以上,用事实来说明武术的健身作用;在江西井冈
山采访时,我以生动的史实,讴歌武术融人工农红军的军事训练中,极大地增强了与敌人拼搏的本领,展示了武术的技击作用;在《中华武术》举办的征文中,
我读到许多读者是那样的热爱武术,苦练武功,令我感动得奋笔疾书,盛赞武术在中国百姓生活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而在武术热兴起的同时,各种武校应运而生。当时号称有“万所”,在校学生有十万人。毕业之后,他们或升人高校,或进入专业队,或从事保安,或担任影视演员等等。武术馆校已成为普及、推广武术的一支极为重要的力量,成为社会培养有武术特长人材的摇篮。然而武术馆校的发展参差不一,良莠不齐,如何
办好武校(馆),使学生真正成为“文武兼备、德艺双馨”的有用之材,这个大课题摆在了我的面前。


    为此,我经常下武校(馆)进行采访和调查研究,通过大量事实证明:一个武校能否在社会上站住脚,受家长和学生们欢迎,不抓文化学习是不行的。我曾在山东调研,发现一条街上,一所武校崛起,另一所武校倒闭,缘起一重文,一轻文。我就此深入调研,写出数篇专文,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即刊发了《一所以文为主的武校》,反映强烈,以警示武校同行。当今时代,科技发达,竞争日益激烈,只凭“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一介武夫,是很难有大作为的。


    在我看来,“武术是富有精髓的哲理,与其他优秀传统或现代文化,有着血缘的内涵,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难以领略武术精髓,更难攀武术技理的高峰”。我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写出了《我国武术馆校生存和发展要过“六关”》的专文,即“方向关——育人目标,两口关——生源和出路;安全关——人命攸关;文化关——以文为主;管理关——湾循科学;经营关——以副养武”。以指导武术馆校逐步规范,越办越好。


    随着武术热的降温,武术馆校的日子很不好过,不少都被迫停办了。我向武术领导机构呼吁,大力扶持社会武术的发展,积极扶持步履维艰的武术馆校,组织一些调查研究,举办一些经验交流会等,让武术馆校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其次,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坚持评选“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和“优秀武术辅导站”活动,提高民间武术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武术活动更普遍的开展。


    赵丛君:您觉得武术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昌沧:武术要想发展,根本出路是进各级各类学校。现在效果不好,“猴子不上树,可多敲几遍锣嘛”!用武术培养孩子的毅力和爱国尚武精神。我在《听李铁映谈话有感》一文中写到,“我深感武术走向世界,国内是基础。必须更加深入广泛地把武术运动开展起来,这中间最重要的一环是要让武术走进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我还说,“作为一个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武术已纳入全国大、中、小学校的体育课程,尤其是中小学校,并写进了教学大纲。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所限,还有待很好落实”。我多次呼吁武术应实实在在地进入各级各类学校,这“是全民健身计划在青少年中落实的一个重要体现”。


    我对武术进人各级各类学校的心情是急切的,因为它关系到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在最近的文章中,我又呼吁,“武术如何真正进入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要像语文、数学、外语一样的重视,纳入正规的教学计划中,不及格要补考,关系到升级、毕业与升学的问题。只搞武术业余兴趣小组或什么操之类的,是没有多大出息的。这当然要涉及到国家教育的方略问题,亟需各方面的领导,尤其是主管部门领导认知的提高和统一。武术的领导和管理部门更应全力以赴,力争早日落实,尽快兑现。”


    赵丛君:怎样才能加快武术的普及与发展?


    昌沧:“要想加快武术的普及与发展,必须跳出原体育范畴。我曾以此为题,撰写专文《我国武术普及与发展应重新定位》,在北京大学第二届武术文化国
际论坛上宣讲后,获优秀奖。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该文已被收人中共中央党校《求是先锋——共和国60年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丛书中。”我还以“一个八旬老人的心愿”为题,撰写专文《想看CCTV武术大赛》,得到中央台有关领导的重视,后该台相继推出了“武林大会”、“武林‘外’传”等专栏。又
由我起草,与徐才、罗熠等同志合作的《期望武术纳入孔子学院》专文,有理有据地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有些国家的孔子学院已经纳入。


    武术发展要与时俱进。在武术界,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之陋习仍旧比较突出。让我权且以授拳为例,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我爷爷就是这样教的,我爷爷的爷爷也是这样教的”。仿佛越古老的越正宗,就是“不能改”。我曾采访过一位从美国回来探亲的武林中人,她谈了在美国授拳的体会。开始,她的武馆招了几十个孩子。半月后,大部分被家长接走了。她很纳闷,为什么孩子们要走呢?她问家长,大都摇头不语。有一位被她的诚恳感动了,说:“您教的方法有问题。美国孩子好动,您教他们站桩,不让动,他们受不了,吵着要回家。”她就寻思,我开始练武术不就是从站桩开始的吗?看来得从实际出发,不能按师父的那一套教学。于是,她改变了方法,先教他们如何舞枪弄棒,如何对打。不久,孩子们都回来了。大约一年后,孩子们慢慢适应了,练武的兴趣也浓了。这时,她在孩子们面前做了“腾空飞脚”、“转体360度”等高难动作,孩子们都看傻了,纷纷表示要学,恳求老师教他们。这时,老师告诉他们“要先站桩,练好基本功才能学”,他们都欣然接受了。。任何事物都是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的,为什么武术的传授就不能发展、变化呢?!


    赵丛君:您是如何理解武术的,或者您觉得武术是什么?


    昌沧: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我中华民族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它的内涵十分丰富,拳种繁多,套路更“海”了。它虽源于“争斗”,但不能止于“争斗”。它的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功能也是多方面的,它既是防身术,又是健身术,还充满着人生哲理、处事谋略;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锤炼意志品质;可以自娱自乐而乐于人。武术谚语和歌诀,意义既深远,充满着辩证法,且又含蓄优美,颇具神韵,素有武术“唐诗”之美誉。它虽以技击为核心,处处暗藏杀机,但习武者“以德为先”,“以德帅武”,止戈为武。“武”,即和平。


    赵丛君:近些年,跆拳道和泰拳等国外项目在国内热起来。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昌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韩国的跆拳道和泰国的泰拳在我国很红火,很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跆拳道重礼仪,动作标准划一,简单易学;泰拳技击性强,也简单实用,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现阶段青少年的浮躁心理。我们应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它们源于中国,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加以改造和发展,删繁就
简,把我国的礼仪和技击理念融人其中,成为“中国式的跆拳道,中国式的泰拳”。


    但是,武术的与时俱进要遵循科学的原则。现在创编并推行的“武术操”令人费解。武术就是武术,为什么要加上一个“操”字?操是机械的,是与武术不搭界的东西,能融为一体吗!


    赵丛君:能否以资深武术杂志编辑的角度对中国武术的未来提些建议。


    昌沧:武术不失为我国的一种“国宝”,应在人民群众中进一步提倡。其普及和发展,也不能仅囿于“体育项目”内,应重新定位。让我炎黄子孙都能很好地得以继承和弘扬,应堂而皇之地走进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以至大学,且应如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一样受到重视,纳入教学大纲,列入教学计划,排课施教。如果这样,我相信若干年后,我国人民肯定懂武会武术,不仅平民百姓会武术,从士兵到将军,以至国家总理和国家主席,也都会武术。正是“喝了黄河长江水,都会两下拳脚加腿。”也像外国人理解的那样,“中国人,功夫!功夫!”的。我想那该有多好啊。


    人物简介:昌沧,原名昌学禹。l924年11月出生,湖北仙桃人。中国体育报业总社编审,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法律系。1950年毕业于中央团校第2期。曾任新华社团中央分社、《中国青年》杂志社、《农垦报》社编辑和记者。自1 982年始,受中国武术协会及人民体育出版社委派,筹创并主持《中华武栅杂志出版工作十余年。曾任中国武术学会常务委员,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武术研究院特邀编审。著作有《余生迹》、(徙三江》和《四牛武缘》等文籍。

 

4

点赞
9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13 人)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