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太极拳师 人物故事 查看内容

何淑淦太极人生专访:三代太极拳大师的师徒情

2013-1-8 09:18| 发布者: 柳随风| 查看: 48991| 评论: 1|原作者: 原福全

摘要: 山东菏泽,几十年来,太极拳活动在这个武术之乡延绵不断地发展。一支被称为“陈式太极拳洪均生拳法”的太极拳队伍,生机勃跃,如同这牡丹城里娇艳雍容的国花,开放在当地全民健身的百花园中,为这个亦有着“书画之乡 ...

洪均生像

    太极拳是传播文明的拳,有人称:太极拳文化是世界观,是方法论,是指导人生思维与行为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但,在市场化的今天,太极拳被一些人摆弄成了获取利益的纯粹商品,文化品位在交换中被亵渎了,太极拳文化的行为表现被歪曲了,立于陈家沟、传于太极拳各流派的太极拳门尊戒律也很少被人提起。不少师徒关系是以金钱作为纽带来维系的,这是一种冷冻式的结合,这种结合,是不需要温度的。强调人文感情的温度,这种市场化的师徒关系自然就会荡然无存。

    艰苦的年代,铸就了一种令人怀念的精神。何淑淦与师父的真情之交,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急需要我们当代人招魂式的呼唤——“快回来!中华民族需要您!”。

    何淑淦说:“到北京后,老师经常给我通信,几乎每一两星期一次,他有时写诗寄给我,我把我练拳的情况写给他,他来信给我提些建议。在北大上学期间,我存老师的诗有一百多首,到后来都丢失了很可惜。”

    如果不是那场反右斗争,如果没有何淑淦长达十几年的冤狱,也许,光这几年师徒之间的诗来词往,足以出版一本书,并且肯定是一本很能使人受到启迪与教益的好书。

    师爷很有劲,他的劲是内劲,很沉实。他一震脚房子就呼呼掉土,土地上一跺一个坑。但是他发力到你身上的时候,一点也不疼 ,他说让你到哪里就一定会把你打到哪里,他发力的方向、角度、和给你的劲的力度,都是那么地巧——何淑淦如是评价师爷陈发科,他是洪均生弟子中唯一接受过师爷陈发科亲手指点的人。

    已过古稀之年的何淑淦,记忆力仍是那么的清晰,他像回忆昨天的事情一样,给我们讲述了他到北京初次拜见陈发科的经过:
    “到了北京,天是早晨,带着老师写给师爷的信,下火车以后,我把行李寄存在幔子上写有北京大学接站处的地方,吃点早餐,就到骡马市大街河南会馆去看望我师爷去了。我老师说过,师爷爱吃大栅栏六必居的酱菜,我专门到六必居买了两篓酱菜,又买点烧牛肉。到了河南会馆,一问,搬家了,搬到了南头隔30家的59号大院,我很快找到了那里。那是一个一进三的院子,院子坐西向东,有厢房门楼,好像过去是个官府人家的居所,都是古建筑。师爷在后院的正房住,带栅子的5间大厅。当时在这大厅里住的有我师爷、师奶,还有小叔(陈照奎)。
    “我师爷接见了我,师奶也在家。住在北厢房的有个马师叔,见有客人来了,也去陪着。我把师父写的信交给师爷,师爷看了看,交马师叔读了一遍,师爷很高兴。然后我拜见了正在靠南边的一间屋里纺毛线的师奶,我们说了几句话后她和我一起到了师爷那里。她问我老师的近况,我说很好。问我老师现在有什么差事(工作),我说,现在在一家军属纺毛厂当会计兼保管。那厂子不大,几十个人,是济南市二区办的集体工厂。我告诉她,师父生活虽比较艰苦一些,但还可以,身体很好,师娘的身体也很好。言谈中,我感到师奶对我师父、师娘很亲切、很挂念。师奶奶问的事多,我师爷话不多,马师叔在一旁听着没讲什么。
    “我对我师爷说:‘我叫何淑淦,小名叫小六,师父就叫我小六,您叫我小六、淑淦都可以’。师爷笑了笑,问:‘你这拳学了多长时间了?’我说:‘学了五年了。’他点点头说:‘哦,学时间不短了。你一路二路都学了吗?’我说:‘都学了。’‘学推手了没有?’我说:‘推手也简单学了,但有些不得要领。拳打得也不怎么好。我老师说到北京让找师爷,请你好好给以纠正。师爷在有时间高兴的情况下,给我纠正纠正拳。如果师爷觉得没有时间,也不要劳累,上岁数了,以保养照顾身体为重。’师爷点点头,说:‘你可以跟你小师叔、小太保,跟他在一块练。’”
    何淑淦说:“小太保指的就是照奎师叔。快中午了,师爷留我不让走。我说:我回去上学以后到星期天再来。我师奶说:树淦,你就别走了,你小叔一会儿回来,中午咱们就在一起,有什么饭吃什么饭。下午让教教你的拳。你师爷年龄大了,一般的不大教了。他高兴的话跟你比划比划。对师爷师奶的盛情,我很感不安,他们那么大岁数了,小叔不在家,留我在这里吃饭,我怎么做呢?我就借机上了街,到一个饭店买了三四斤包子,蒸包,是当时很不错的名吃。用纸包着,外面裹着荷叶。回去后师爷责怪我说:你还买什么包子,家里有馒头,有青菜,还有牛肉。两天也吃不完。
    “不一会儿,小叔回来了,见面很高兴。小师叔还记得我老师,而且看来很熟,关系也很密切。我师父是1944离开北京的,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分手时小师叔才十几岁。
    “师叔对我很好,亲切地和我拉话。我当时也口甜,一口一口师叔的喊,他也非常高兴,要拉着我到外面吃饭。我说不用去了,我买有包子,咱们在家里吃饭就行了。
    “吃过饭后,下午师叔就专门在家陪我——当时他在北京靠拉板车搞运输挣钱。我师爷也没工作,一般也不教拳了,除一些学生接济外,没有其它收入,生活虽艰苦,但能维持。我曾想如何能帮助他,但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午饭后,稍事休息,下午两点多钟,我就在院子里练拳。我师爷休息以后,起来看我练拳。我打了一路和二路(陈式传统套路),师爷看完后笑了笑,点点头。看来我练的还算是可以,师爷还是比较认可的。马师叔在一旁说:何叔淦,你老师教得不错。你练得很轻灵,很柔和,也很到位。我师爷听了点点头,笑笑,没说什么。我练完拳以后,师爷说:你给太保小叔从头练,他怎么练你就怎么练,你练的基本上也就差不多了,但有些地方我有增加的,在你原来学的套路的招数上又添了点,让他教给你。
    “从那以后,我就经常给师叔学,师爷有时候给以指点。”
    何淑淦说,在北京几年,受师爷多次的精心指点,受益很大。
    他说:“我师爷要求特别严格,练拳时很讲究,要求胯要松,裆要圆。”他一边说着,一边比划着师爷当时给他捏架子的情景。说:“老师讲,胯要坐下去,使大腿的大筋松开,不要绷紧。胯不仅要放开,还要合得住。”他说: “我师爷摸着我的胯,指点我——尾骨要合住,不要撅腚,也不要往里收,稍微外翻一些。两个胯要微微松开合住。两个胯尖微微向里一裹,这样裆就开了。小肚子微微内收,这样腰裆劲就圆了,劲就饱满了”。他边说,边示范师爷指点的胯裆松合的方法。说:“我师爷指点的这些我念念不忘。”
    他打心眼里佩服陈发科,说:“我师爷没有学过科学知识,但他讲的都很有哲理。他手把手地给我纠正动作。摸着我的肩,指点怎样松肩沉肘。讲,肘尖不要上扬,要朝下。想松肩必须沉肘,不沉肘就不能松肩。我看现在有些练拳的就违背了这个原理,没做到。我师爷常说:肩一起就上浮,周身就失去平衡。一处不得劲就周身就不得劲。每处都得配合好——这是我师爷特别要求的肘肩的问题。我老师(洪均生)和我都是严格地按照我师爷的要求去做的。我老师强调说:坠肘松肩是一般的规律,但是它也有特殊性。有时走劲,肘必须扬起来。不扬起来就不能化人家。就不能将劲引到对方身上去。师爷讲的胯的内收,我理解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向心力。有了向心力才能稳。只有保持好向心力才能发出离心力,向心力和离心力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有向心力才能产生离心力,不然就不成一体了。这就是辩证法,是太极拳的奥妙之一。”
    何淑淦特别记得师父、师爷的经典教诲,讲:“我老师说,你要想练好拳,基本功必须要扎实。基本功怎么扎实,就是要划好圈,抱好球,有空就练,有时间就练。基本功不能丢,活一辈子练一辈子。这个我一直到现在都坚持,不练套路也得练基本功。这是内外兼修的问题,既练内脏又练筋骨肉,精气神合一。另外我师爷要求打拳不要用力,练拳时抬起手就行了,从大关节到四稍要节节松开,用力就错,用力你就练不出掤劲来。我师爷说松劲是练出来的。只有苦练,常练,慢慢就松开了,不练是松不开的。”他给我们比划了几个练的方法,接着说:“对师爷的话,我老师用现代一点的话作了解释,他说松是一个过程。想松,得练好几年,三年两年能松开就很不简单了。能松开才能产生掤劲,才没有笨劲,才能走胯,才能够攻防。”
    说起师爷的松沉劲,何淑淦赞不绝口:“师爷很有劲,他的劲是内劲,很沉实。他一震脚房子就呼呼掉土,土地上一跺一个坑。但是他发力到你身上的时候,一点也不疼。”听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北京盛传的一个陈发科的故事,对这个故事,洪均生生前是这样记叙的:
    “某日,来一位客人,自称是民国大学(私立)派来商请陈师(发科)前往该校教传。陈师问知该校数月前请了一位少林拳师,原系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炸丸子的小贩。陈师便说,我去得有个条件,不能因为请我而辞退那一位教师。来人允许到校协商。陈师被邀到该校大接待室。该处原系前清某王府的大殿,房屋高大,地上铺着二尺见方的方砖。陈师与主人见面,重申了前语。后即表演拳法。当练到双摆莲跌岔时,有一个震脚动作,不料一经震下,竟将二、三厚的方砖震碎,碎块飞到旁观者的脸上,还感到疼痛,如同在砖上扔了个手榴弹似的。表演后因该校不愿请两位武术教师,陈师遂以自己无教学经验辞而未就。在回来的路上,师向我说:‘偶然不小心,给人家毁了一块方砖。 ’我问:‘震脚怎有偌大分量?’师答:‘这是震脚时,周身的三五百斤力量经过松沉而集中在脚上,然又和时速结合起来,方有作用。’时过数年,我才体会到我师并非不小心,而是有意识地留下这个纪念,表示不教并非无能。”
    这个故事,既反映了陈发科高超的功夫,也充分表明了陈发科崇高的武德。现在那些半瓶水的拳师,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惜诋毁别人,掠人之果,肥己之囊。这些人,在老一辈高尚品德的面前,岂能不汗颜愧腼!
    何淑淦还给我们谈起一次师爷试他功夫的场景,说:“师爷的棋下得很不错,招招很妙。有时和他下棋,他老让着我。有一次,我和我师爷在家下棋,师爷高兴了,说:来,让摸摸(搭搭手试试劲),看你柔和得怎么样。我在他的屋当中,两边两个椅,后面一个条几,前面一张八仙桌。我和爷一搭手,‘砰’一下我崩起来后退了好几步。他说:有进步,松得比过去强点了,蹦得没那么高了。他接着说:来,这(再来)一下坐我椅子上吧。我们再一搭手,几乎瞬间,速度很快,来不及半点反应,我就一下子跌到几步外的椅子上了,也不觉得疼。他说让你到哪个地方,就能把你发到哪个地方去,师爷掌握的那个角度,方向,包括他给你劲的力度都太妙了。要是一般人发劲,会感到疼,但当时我一点也没疼的感觉。这功夫,那时我老师还做不到。”何淑淦在和师爷的交往中,受到了许多指点,为他日后太极拳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高兴地说:“我按师爷教我的方法不断练,还真管用。”
    对徒弟介绍来的青年学生,陈发科象对待任何弟子一样,耐心尽心,将拳术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那年代,北京各界的许多名流,都接受过陈发科的太极拳术、剑术的指点,如今活跃在世界上的每个陈式太极拳的名家大师,几乎全都是陈发科的弟子与再传弟子。在洪均生的弟子中,何淑淦是唯一接受过师爷指点的人。陈发科的武德及功夫,在近代太极拳界,是很少有人能与之媲美的。作为太极拳的泰斗,他口碑甚佳。在太极拳界,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他许多德艺双馨的感人故事。他虽未走出过国门,但为太极拳的传播,做出了世界性的贡献。我们呼唤太极拳界更多的来者,能继往开来,继续担当集中华民族多元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一体、能雅化人们情操修养、并具有巧妙的攻防技术和健身功能的国粹精华——太极拳的传承重任 。

18

点赞
15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33 人)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太极顾伟 2013-1-10 18:34
向老前辈学习。

查看全部评论(1)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