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研习 受益无穷 在《太极拳术——理论与实践》中,刘光鼎写道:“每天清晨,朝霞欲吐未出之际,抖擞精神,静心平气进行太极拳锻炼,本身就是一种有益于身心的乐趣。而在盘架子时,从头至尾,连绵不断,滔滔不绝,如长江大河,行云流水,更别有一番情趣。”他认真地说,其实练习太极拳并不难,难的是坚持每天练习。 据刘光鼎的一位同事讲,一次海上勘探遇到了12级台风。一般人到了海上,有个两三级风浪就有头晕呕吐的反应了,到了五级以上的风就全晕了,这时候能扛住的肯定是常年漂泊在海上的船员水手,可他们再厉害,遇上八级以上的台风也顶不住,可刘光鼎却耐得住,而且不晕船!随行同事们都是每人手捧一脸盆,苦胆水都快吐出来了,而刘光鼎却躺在床上边吃饼干、边捧着金庸的武侠小说醉心于华山论剑呢! 采访期间,记者更是有幸体验了刘光鼎太极拳的精妙之处。在刘院士邀请下,记者斗胆双手用力推他的肩膀。哪知说时迟那时快,还没等再用力气,刘院士顺势一个浑圆的翻转肩膀,以静制动,以圆化直,记者险些扑倒在地上。还好,是示范演练,刘院士手下留情扶了记者一把。原来这就是金庸《笑傲江湖》中,华山派剑宗祖师爷风清扬的云手一式。刘院士认为,太极拳术不仅是一种技击和保健的体育运动,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武术精神。 文武雅士 渔樵之歌 刘光鼎院士不单打得一套漂亮的吴氏太极拳,还是一位诗人、一位书法家,也是一位痴迷金庸武侠小说的“大侠”。 1982年8月4日,几经艰辛,浙江东部的西湖坳陷终于出油了。喜讯传来时,刘光鼎心情激动难抑,即兴填《贺新郎》词畅抒胸怀: 惊涛狂浪处。暴风雨,一台耸立红旗漫舞。东去大江淘沙泥,扬子黄河倾注,西湖海底尽沃土。花港玉泉占风流,长垣青峰花碧树。凿龙井,运神斧,疏星淡月伴盛暑。沧波中,翘首远望,鹊桥待渡。万里风讯警声频,此岂是长门路?叩蓝关,悲歌暗吐。忽闻胡笳破晴空,八尺焰火映琼宇。浮大白,唱金缕。 1998年12月,他的《渔樵之歌——刘光鼎诗词选集》正式出版,选录诗词160多首。 刘光鼎的办公室装点雅致,端详墙上悬挂的几幅运笔劲道的书法作品,如同置身于书法名家的创作空间。谈到书法,刘院士谦虚地摆摆手说:“母亲的书法很好,自己的作品只是说得过去罢了。小时候,在父母身边写过几天毛笔字,后来在学业和繁忙的勘探工作中很少有机会练习。”见记者对此兴致不减,刘院士欣然展示了几幅应邀刚刚创作的作品,并将一幅“凝神静思”赠与记者。书圣王羲之借“凝神静思”一词概括自己毕生创作书法的经验,在刘院士这里,它不仅是写字作画的最高经验总结,也是太极拳行功走架的基本要求。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