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耿向林
“用意不用力”是拳经中最经典的闪
光语言,用字不多,含金量极高,是太极拳
先辈心血的结晶。它指明了修炼太极拳的正
确道路,说出了行拳中的根本要领和方法。
“用意不用力”是化僵为柔,减外力生内劲,
改变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动则必然用力
旧习惯的唯一途径,是培养内动带外动的根
本方法。舍此永远达不到太极拳空灵的高级
阶段。
回顾自己练拳和教拳的实践以及接触
许多太极拳习练者,“用意不用力”虽然已
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但真正做到确实很不容
易。为什么?因为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动则用
力的惰性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只要有动的需
要,不用动脑思考如何用力,肢体会条件反
射型的自动出力,倒是顺乎自然的“用力不
用意”,与练太极拳的要求正好相反,要纠
正这种用力习惯,必须需要较长时间,经过
不懈的努力才能做到,所以,“用意不用力”
不仅是学拳开始就强调的要领,而且要贯穿
整个太极拳修炼过程。初学就不用力是根本
做不到的,只能是树立不用力的指导思想,
随着修炼时间的延长,逐步减少用力,太极
功夫就会不断增长。因此,如果行拳走架做
不到不用力,不能着急,否则适得其反,更
不能知难而退,半途而废,真正做到不用力
是需要一个较长过程的。当然,过程长短因
人而不同,应该力争缩短这个过程。
如何尽量缩短这个过程呢?就是要充
分发挥“用意”的作用。拳经云“意气君来骨
肉臣”,要充分发挥意的统帅作用,才能逐
步减少用力。
怎样发挥“用意”的作用呢?一句话,
要把“用意”贯穿学拳、修拳的全过程,主要
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本文仅就用意克服
用力而言,不涉及其他方面的用意):
一是用意念控制肌肉用力。意念要时
刻监督全身运动时的状态,及时发现习惯性
的不自觉用力的情况,尤其手、肩等易于用
要把“用意”贯穿学
拳、修拳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意的统帅
作用,才能逐步减
少用力。
力的部位,哪个部位用力了,肌肉僵硬了,
马上督促放松,这样一次次督促,一次次改
正,久而久之,僵力越来越少,这就是太极
拳的减法修炼,逐步减少人的自然本力,就
会逐步改变动则必然用力的旧习惯,养成太
极拳需要的不用力的新习惯。
二是用意念引导筋腱放松、放长。因
为意念能够支配形体活动,所以意想筋腱
放长,筋腱会自然伸展,例如意想肩关节放
松、放长,自己试一试,不要用力,只是用意
念指挥肩部慢慢向外长出,就会有明显的
膨胀放大的感觉。如此使全身关节腔加大,
膨松,筋骨膨松了,就会少用力乃至不用
力。
三是用意念引导,培养出太极拳需要
的内劲。有人会问,不用力,行拳是如何动
起来的呢?太极拳的不用力是指不用未
经修炼的僵力、拙力,减掉了僵力,要逐步
生出有弹性的内劲,这叫换劲。在逐步控
制并减少用力的情况下,同时要耐心培养
内劲的生成,而内劲的生成就是用意的结
果。那么意念是如何用的呢?首先是意在
动先。每逢要动,意念先动,意念要引领动
的方向;其次是意到动的部位,刺激该部
位有反应;再是督促该部位由里向外有目
的的动起来,当然需要多次的反复,细心地
找感觉。例如手臂前伸,梢节手要按意的指
示有前伸之意,中节肘部要有同步跟进之
意,根节肩部要用意放大,膨胀前催。三节
之动是在意念的引导下同时进行的,而且
不是单靠肌肉的力量伸出去的,主要是在
肩部意领放大,内气膨胀,意气催动手臂前
伸,整条手臂是在意念的引导下,一节节放
长,慢慢长出去的,就像小树的生长(为了
说明问题,此处仅就手臂而言,不涉及腰胯
整体)。这就是意到气到、气到形动、形动
劲生。这种劲是在意念引导下由里边生出
来的,因此叫内劲。内劲与单靠肌肉伸缩产
生的力是截然不同的,意念导引手臂伸出,
肌肉筋腱是松的,没有修炼的人伸出手臂
的过程肌肉是紧的。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目
的就是要练出内劲。内劲是柔软有弹性的,
柔中有刚的,是变化灵活的。而自然人的力
是僵硬的,死板不灵活的。之所以练太极叫
修太极,就是要把力修掉,换成劲,这是一
个漫长的用意不用力的修炼过程。太极人
追求的就是通过这个过程,由松到通,由通
到空,逐步到达太极拳的高级阶段。修炼出
上乘功夫,才能做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
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用意不用
力”就是练出这种功夫的唯一途径。“太极
拳主要的不是肢体运动,而是心理运动,意
气运动”,也是指此而言。
在修炼“用意不用力”的过程中,还要
注意一个问题,就是用意不可太重,用意太
重了,就像强迫身体某个部位做动作,该
部位也会出现僵硬状态。要克服这一现象,
首先要把心放松、放平静,意是心生的,心
静才能意和,怀着有意练功,无意成功的心
态,轻轻松松,意就会平和自然地引导形体
慢慢做出动作。意到了,先有感觉,有了感
觉形体就会慢慢的自动动起来,所以,行拳
走架要慢,慢才能引导出内动,生出内劲。
因此修炼者必须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状态,
功到自然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