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非晕

二问:慢架盘到何种程度就可练发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8 07: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认为发劲简单?可能是没学到复杂的吧?
发表于 2005-10-14 0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感悟推手话太极

本文中的所有論點皆與本人相合,的確為難得一見的好文,特地轉貼以嚮同好,有心習真太極者,不可不察.
 
===========================================
 
作者:李秒丰 文章来源:武林 点击数:197 更新时间:2005-7-8

    笔者因体质弱而练太极拳,初学拳时经常与师兄弟之间推手,被打被放乃是家常便饭。因师兄们入门早且兼练形意,不仅有柔化劲,还有发劲放劲的功夫,看着师兄们的打放劲功夫心里着急怪痒痒的,总想把他们的功夫早日学到手,可每次问老师(授业恩师为姚馥春先生的再传弟子陈保援先生),老师总是说,你又瘦又小个,身体素质也不如他们,练了发劲放劲你还是不如他们,你还是练化劲吧,等你能化他们了就不会挨打了。当时虽然有些不理解,以为老师不愿教,但还是按老师的要求下决心练习化劲,慢慢地自己身上有了化解对方来力的能力,且听功的感应能力也逐渐提高。后来不仅能化不挨打了,忽然间自己身上也有了发劲和放劲的能力,在化解对方来力的同时,居然也能借机发放对方了。这时,欣慰之情便油然而生。方知师之教不谬,乃因人而异,因人施教之法。由此,太极拳一练就是30多年不辍。笔者根据推手修炼的体会,谈一点粗浅的感悟与同好共研。

    推手是太极拳的独门训练纲要,俗话说:“练拳不推手,不知有没有。”推手中所谓的“有”即指太极拳的懂功。懂劲是太极拳的内涵,即用劲的功夫,有了懂劲才能惑悟太极拳内在的功夫有没有上身,所谓“懂劲后愈练愈精”。功夫上身才是太极拳最大的和终极追求。所谓功夫,简言之就是: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上下相随,周身一家,一气贯穿,左右逢源。一搭手,便知对方劲路的来龙去脉、劲之大小、劲之断续、形之凹凸、重心所在,运化自如,触之即应,随心所欲。无论对方怎么变化,自己方寸不乱,且能做到快能跟、慢能随,粘沾不脱,进打进乘、退打退跟。极柔软然极坚刚,不动如山,动若雷霆,蓄发合变,化打如意,任他巨力打,四两拨千斤,运劲如抽丝,发劲似放箭。

    推手虽然可以印证功夫,也可以表演娱乐,还可以作为竞技方法,但推手不是唯一的、最终的较技方法,也不是太极拳的最高功夫。其实推手的实质,不过是摸劲、控劲与用劲(即感悟用劲机会)能力的训练。虽然推手中可以运用和训练各种技法,但不是它的根本,其根本乃是求得懂劲。所以说,推手即是训练懂劲的方法和手段。拳才是功夫的基础,有些功夫也是在推手之外单独练的,如内功训练、发力训练等,在推手中只是检验印证而已。但印证技艺也不能完全以推手论英雄,推手只不过是太极拳训练的一种方法、一个阶段、一个过程,真正的英雄还是要靠散手(即自由实搏)去论的。但推手却是太极拳不可或缺的,必须训练的。“练拳不推手,不知有没有”,就是这个道理,推手可伴随练拳者终身而练。在推手训练中,虽然进行了很多限制和要求,如用意不用力,沾粘连随,舍己从人等等,但这些要求只是对自身的限制,而不能去限制别人,即所谓“背练顺用”。太极拳推手训练要严格要求,精心体悟,一丝不苟,但较技推手却要面对现实,解开禁锢,敞开胸怀,充分挥应有技能,只有不带框子的印证才是真实的,如果以限制别人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那就正好反了,限制别人要用你自己的技艺而不是用你的嘴。推手不要刻意求松柔,要在熟练上做文章,重在体悟莫急求,多感悟内在变化,熟能生巧自能松柔,松柔刚紧顺自然,自然而然而超然。推手要敢于跟力大者推,不怕别人用大力、用拙力、用蛮力、用笨力,只有对方真用力、用真力、用大力,你才能感晤真正的力,你才能有机会去借力去化力,你才能遇力不慌镇定自若,练出真正的“四两拨千斤”的功夫,否则,不过做戏,只能是纸上谈兵!若俩人推手,只是你轻我也轻,你柔我也柔,谁也不敢用一点力,都在等着对方主动,这种大眼瞪小眼“听”的结果会是个什么呢?虽然连在一起,只能是越玩越虚,越练越假,中看不中用,一辈子你也不会练出真正的太极功夫。推手要循序渐进,由单入双,由定到活,多练散推,攻防互变,为散手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较真技才是真实的,在交手中,只有开始的时候才会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一旦动起手来是无所谓主动被动的,双方都在相互变化相互转化,凭空想象的游戏式的推手,离实战乃是万里之遥!在推手中,不仅要学会用技用法更要学会斗技斗法。在变化中,要做到无圈而圈,圈套圈,环环紧扣劲不断,意透敌背劲内含,劲断意不断,点变劲不变,变劲不变点,微动即化,微动即打,动之入微,用之入精,感之人妙,至此方见真功,方知说者皆虚,有形有意皆是假,无形无意拳乃真,千变万化灵机动,意念一闪即成功。意而不意,不力而力,方见太极真功之奇!
    太极拳推手功夫,首先是沾粘连随,不仅是听劲懂劲的基础,也是实搏中贴身近打、控人和制人的技能。打人而不脱,循环而往复,才是太极拳之真技。其次是化转自如,所谓“化转自如”,并非一般的引化,而是在“沾粘连随”的基础上,不丢不顶,控其劲而化之,使对方有劲使不出,既进不来也走不了,所谓“引之而来不得不来,挥之而去不得不去”,一切均在掌控之中。其三是化打随意,化与打虽是两个技术,必须单练,但可分可合,务要分合随意,任意化任意打,化打在己不在人,打化在心不在身。其四是化打合一,化打合一是太极拳最高的追求,与人交手无所谓化打,化中有打,打中有化,化即打,打即化,化打不分出手便是,即所谓 “不招不架,一下两下,一犯招架十下八下”。出手定胜负,一招制敌才是拳术最终追求的目的。推手可说是准散手的运动形式,是练拳走向实战的过渡阶段,太极拳的最终目的是在散手中,能在瞬间发挥出通过推手训练所掌握的技能。作为拳学爱好者、真功真技的追求者,则必须通过训练,达到所追求的目的应具备的方法和手段,唯此才能在实搏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近,常在杂志上看到一些有关论述推手的文章,不是玄虚空洞,便是愤懑抱怨。如:推手不能用力只能用意,要轻轻地揉慢慢地化,只要不用力自然就能长功夫,一用意对方就能出去;现实中更有甚者,闭着眼睛摸来摸去,所谓听劲!岂不偏哉?拳者,手、眼、身、法、步、精、神、意、气、力相融相合,缺一不可!议论推手最愤懑的就是对国家推行的竞技推手,如:什么推手的不会太极,裁判不懂太极,制订规则的不是研究太极的,原因是练几十年太极的不如没练过太极的,练柔化的不如打铁的,得冠军的不是练太极的,推手比赛没有看出太极的特色,没有反映太极的特点来,没有太极意韵。愤然者大声疾呼:要让懂太极的定规则当裁判,让推手者先打太极拳,不会太极拳的不能推手,必须充分反映太极拳特点等等。初听了这些高论,似乎很在理,太极推手怎么能让打铁的把练太极的推出圈外呢!?又怎么能让不懂太极的当裁判而又让不会太极的拿冠军呢?!其实不然,推手比赛乃是竞技,展示的是功夫和技艺,而不是技巧表演更不是做游戏。竞技推手具有相当的对抗性,对抗中不仅变化快,反映的也是综合技能,与推手训练截然不同,对抗中千变万化,瞬息万变,对方绝不会像平时那样只柔不刚、只化不打(包括发放跌摔等)地与你友好地配合。对方怎么想,怎么做由不得你控制,所以你也要因敌而变,而绝不能生搬硬套,只有变才能取胜,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所有武学在攻防上是相通的,讲究的都是斗智、斗勇、斗谋、斗技而不斗力,不仅仅太极拳有如此要求。大家都知道,斗力的结果当然是力者胜。所以拳论说“以力胜者皆先天自然之能”。但不要忘了,自然之能乃是武术的先天之基,先天之基自然要占先机。所以,无论竞技还是实搏,“力能胜无须巧取,力所不及以巧取之”,这是武学之真谛,即兵法“遇弱活擒,遇强智取”之谓。武学的核心虽然是研究弱胜强、小胜大的学问,但绝不是强壮变弱小,也不是有力变无力,更不是有力不能使,而是要敢使、会使和巧使,只有学会了用力,懂得了用力,你才能会真正明白什么是“用意不用力”,心气一沉,身如灌铅,不用力而有力,意动形随而力发。较技中该发力时必发力,不发力虽然也能克敌,但绝不能有效制敌;武学的精髓乃是以巧破拙,抑或称之为“四两拨千斤”。这种精髓在实搏中,不是在慢慢地化、轻轻地柔中体现的,而是在瞬间的变化中完成的,所以竞技推手中,很难看到训练中的那种轻柔飘逸感觉也是很正常的。竞技推手就是在规则的约束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技能而取胜,只要不违规无所谓是与不是,绝不能以主观想象去套客观实际。拳的功夫是活的而不是死的,功夫在于灵活和巧妙,而不在于死板僵化,推手亦如此,即以最小的消耗获取最大的收获和效果,就是最满意的要求。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那些说现代竞技推手没有反映出太极特色或特点的人,实际上,还是不知拳术者为何,只是脱离了武学本质的偏激臆妄的空想。拳虽不同本质乃一攻防而已。所谓练太极的不能拿冠军,既不能怪规则也不能怪裁判,更不能怪打铁的有劲用蛮力,这一现象只能说明,所谓的太极选手没太极内在的东西。太极拳不是为自己而设,也不只是为同门设而设,太极拳乃是因敌而设,要面对的是所有的功夫,与敌交手,人家用什么与己无关,打手歌中说得非常清楚:“棚捋挤按须人种,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粘连随不丢顶。”太极拳功夫既然能任巨力打,难道还怕蛮力拙力笨力不成?若怕,又岂非太极?!不能取胜还是不敌,技不如人更不能怨天尤人。与其如此,不如脚踏实地,精熟自己的技艺!只有技艺精熟,说话才能有底气。太极功夫不是空洞的理论,更非玄虚的神话和嘴皮子功夫,功夫来源于实践。若练真功,理论与实践要对号而不能脱节,实践的方法更要正确科学,务要刻苦努力反复体悟,体而思悟,悟而践之才能出真功夫。笔者最佩服的是于志军先生的求知精神,于先生当年曾参与推手规则的制定,亦曾与一位有力的青年选手试艺,因化不开对方的大力而被卷出圈外。然而,于先生精心研究四处求艺,第二次再与那位青年选手相遇时,便轻松地化解了对方的大力,而能使对方有力使不出,从而也充分展示了太极技艺。难道于先生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吗?

    拳学是实践的产物,不是嘴上的功夫。推手训练更是如此,必须经过领手、喂手,听劲、摸劲、控劲、用劲的完整训练才能入道,不仅要敢于跟力大者推,更要多跟高手推才能有所长进。不仅要学会慢练快用、柔练刚用、背练顺用,更要快慢轻重、刚柔虚实,渐瞬突变,缓急相应,变化无常,决不能一味地陷在模式化、程式化的框子里打转转。推手只有下真功夫才能得真功夫!否则,一味地游戏,主观想象,脱离实际,虽轻飘若仙,却离武甚远,玩玩尚可,表演无妨,较真之时焉能不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4 8:30:22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0-23 09: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能两腿蹬出力,腰转灵活,再全身放松,胳膊松弹发拳,拳到极处时,拳握实。
慢而能松,松且无力,无力全身不滞,不滞则气灌全身。先练无力,有力自生。太极的理,是颠倒的理。所谓颠倒颠。求之不得,不求自得。
发表于 2005-11-1 14: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唉,玄虚的东西就是叫这帮人这么给弄出来的呀
发表于 2005-11-25 19: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有专门的发劲方法。跟太极的理一样。物极必反,发劲前要松开,不使劲,时间长了,腰一动,劲就发出来了。给人的感觉象在一抖,力量非常大,大的连自己都不知道。但这种方法不能乱传人,我只能说到这儿。就看你的缘分了。

发表于 2005-11-25 2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李铭洋7661在2005-10-23 9:21:00的发言:[BR]先能两腿蹬出力,腰转灵活,再全身放松,胳膊松弹发拳,拳到极处时,拳握实。
慢而能松,松且无力,无力全身不滞,不滞则气灌全身。先练无力,有力自生。太极的理,是颠倒的理。所谓颠倒颠。求之不得,不求自得。
发表于 2005-12-2 1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哎
 楼主| 发表于 2006-4-4 13: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之发力训练/李秒丰

                        来源:天下武林

 

 

 

      发力训练是任何一个拳种都必须的,不发力何以打人?又何以胜敌?不发力不可以称之为拳,反过来说,又不是所有的发力都称之为拳。只有适合击打与御敌之力才称之为拳之力。发力的训练目的不是为发而发,而是为了使用。

      太极拳发力方法有别于其他拳种,不用打砂袋、木桩,更不用药助。太极拳发力训练只在自身,主要方法是强化自身本能和挖掘自身潜能,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使人之本能和潜能自然发挥。所以说,太极拳发力训练不是把人训练成大力士,而在于发力时整体的协调配合,力出自然、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

                          一、力的形式

     根据划分方法的不同,力可分为:直线力(单向力、双向力)、杠杆力(支撑力、平衡力)、旋转力(离心力、罗旋力)、辐射力(冲击力、膨胀力)。直线力和杠杆力是简单力。旋转力和辐射力是复合力。力又可分为快力和慢力、明力和暗力等。每种力都有各自的作用和特点。寸劲是一种力的瞬间冲击;爆炸力或惊炸力是一种力的瞬间膨胀;抖弹力是一种力的旋转回弹产生的震荡。拳中打人是力的瞬间冲击和膨胀。两人相抗,所谓“顶牛”是力的慢性释放。发力训练要从简单力到复合力,再由简单的复合力到复杂的混合力。把局部的力变成整体的力,把僵拙的力变成灵活的力。拳中所求之力是一种复杂的混合力。太极拳所求的力可喻为:汽缸点火瞬间做功产生的爆炸力、膨胀而冲击,回环往复。又可喻为子弹击膛,旋而快并具穿透性。故前人有“四两拨千斤”之比,而非其真,只是喻理。

                          二、发力训练

     人之力无不靠肌肉的松紧、筋腱的伸缩、骨骼的转动而产生。打太极拳本身就是通过松静、柔缓的运动使肌肉放松、筋腱拉长、骨节松开、骨膜增厚,使肌体增加弹性,转动灵活。加之各部位的拧裹、争撑、伸拉,使自身支撑在不平衡中达到整体平衡,协调。所以说太极拳打套路是储能蓄力的方法。但不等于太极拳不练发力或太极拳不用发力。没有不打人的拳,更没有不发力的拳。太极拳发力需要单练。而且必须单练。光靠打套路是不能发出太极拳所求之真力的。如果只追求“行云流水,藕断丝连”,一但与人交手,软绵绵毫无震慑力和杀伤力,实难取胜,顶多化人而已。如再遇高手,“懂劲”亦不好使,四两也拨不了千斤,只会被快而重的巨力打败。所以说练拳不发力就像一个人缺了半个身子,心有余而力不足,心里明白身子却不听使唤。打套路只是固本、养精蓄锐,再“劲贯四梢”仍不能得发力之法。

    发力方法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再由低级到高级。具体来说就是由局部到整体,由定步变活步。终极目的是在运动中瞬间发出惊炸、浑厚、震颤、抖弹相混、相融又难分、难辨的高质量的力,瞬发瞬收,收发只在一瞬。打人人不知,打人人不觉。

     松紧训练是发力方法的总纲,亦是不二法门。不仅太极拳独有,亦适宜各拳种发力训练。松中求,紧中得是谓“真言”。

     发力层次有三,第一层乃精神意识的训练;第三层仍是精神意识的训练,由有意识转为无意识,是为高层;第二层是形体训练。

     精神意识的训练前提是松静。走、卧、坐、站无可不练,无不可练。拳论“其意在心”,其力仍在心,心紧形亦紧,紧则有力。通过有意识指使精神瞬间一紧一松,就像人受了惊吓,突然浑身一战,全身即紧,紧在一瞬,松贯终始,反复练习,至松紧随意,形成条件反射,无意松紧,亦松亦紧,无松无紧,而无不松紧,便入高层。

    形体训练分局部训练和整体训练。整体训练是在局部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训练。整体发力的关键在于腰胯发力训练,腰胯能发力便能轻松步入整体发力。整体发力只是腰胯运身发力的一种协调训练。局部发力分为上肢、下肢、腰胯3个部分。上肢训练分手臂的抖弹、扭转、裹翻、外撑、回切,使手臂在转动自如的前提下训练瞬紧瞬松,慢紧慢松,慢紧瞬松瞬紧。慢紧是控人,瞬紧是打人,松是知人,是蓄能,亦是发力的基础。手臂松紧的训练原则,也是腰腿训练的原则,更是整体发力的训练原则。下肢训练主要是脚的踢弹、勾踹,腿的屈伸、绷弹,足跟瞬间外撑,腿自绷弹,足登腿自伸,绷弹、屈伸自在松紧,腿之进退,穿扫全在胯催、胯缩与腰配合。瞬紧则快,慢紧则沉。腰胯发力主要训练转腰、拧胯的瞬间反弹。犹如旋转强劲的弹簧,撒手便回弹,拧一分力弹三分力,拧的越慢蓄力越足,撒的越快回弹力越大。腰胯训练务使腰胯分开,切勿转腰胯,转腰要定住膝管住胯、腰转胯不动。胯要前后挫,稳住腰,缩胯腰不动。由慢入快,由快复慢,再由慢到快,悉心松紧体验。整体发力的先决条件是“五弓”具备。是对以“腰运身”的再体悟。在腰胯发力训练的基础上,配合手臂的运转,画圈、绕8字、下滚、外翻、屈伸、开合,腿的屈伸、绷弹。训练中掌握运转松、落点紧、紧便力出、瞬紧瞬松,有收有蓄自不费力。

    综合发力训练不仅要求所发之力是整体的,而且要求所发之力是复合的,在主攻目标过程中前进的力方向是多元的。这种力才是不易被破坏和抗衡的力,亦可称之为高质量的力,不仅浑厚,而且灵动。抖翎训练,有定步定势抖翎,定步开合抖翎、活步抖翎。抖翎发力全在腰拧、胯挫瞬间回弹。定步定势是手臂撑?,瞬紧瞬松。开合抖翎,                        前后、上下、左右皆有开合。开合抖翎犹如两手拉皮筋,突然撒手、松紧只在一瞬,充分体验运转松落点紧,手臂任意开合、腰胯随意拧转、胯自挫合。先松后紧、慢紧快松,瞬间又紧、紧后即松,是谓松紧一瞬。此时的松已不是原来的松,紧亦不是原来的紧。松中寓紧,紧中寓松,非松非松、亦松亦松紧。所以有人称之为“调零点”,而绝不是半松半紧。拧腰挫胯已不是平面的运动。腰为元点,头顶、足登、拧拔缠裹融为一体,回弹时,拧拔之力又向上下、左右回弹。所以瞬间产生弹颤之力,由腰部顺骨节向身体各部辐射传递。达于表是为抖翎。犹如鸡之抖羽、动物之抖毛。抖翎能发力自然之后,你才能真正理解前人所述“节节贯穿、达于背,行于四梢”,一切均在自然之中,而不是有意而为。“劲贯四梢、劲运四梢”,不言而明。

     定步发力成熟后,便可训练活步发力、活步发力步随身换不可拘泥。发力训练与打拳交替进行,亦可在掌握动作要领的初始阶段进行。活步发力能收发自如,发力训练即成。

     发力训练完了并不是发力的结束,只是掌握了发力的基本方法。“功夫无息法自修”,拳无止境。要向高层次的精神发力追求,达到形神合一,出神入化,使自身心态更平静。所谓意念要似有若无,由松紧训练,转入紧松训练。一触即发,不发而发,即前人所说的“太极不用手浑身都是手”、“全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击”。无为而为,是谓“无为而无不为”。如拳中所说“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以上所述实乃笔者真实体悟。过去有发力伤身之说,实为偏颇,方法不当,憋气、努气,逆自然而行,强行运气定当伤身。方法科学,自然而行不仅于身有益,更是健体。新陈代谢由此而旺,只会使身体更加强壮。俗话说“攒天攒地,攒不下力气”。劲是使出来的。力是练出来的,力越发越活,力越发越足。君可辨之、思之而行。

 

 

 楼主| 发表于 2006-5-2 17: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运柔成刚,从理论上讲应该没错.上面李老师介绍的方法,其实是直接练刚发的,"瞬变松紧"就是极短时间内完成蓄发过程,也是刚练法.

问题是,既然柔练可以成刚,为何还要加入刚练法呢?最可能的答案是,如果运柔的方法不对,可能就难以成刚.何谓运柔的方法?其实是将刚发柔化的方法,但若不知刚发为何物,柔化就成了无源之水,这在我上面的文中也提到过,特别对于无任何武术基础,对武术又无任何认识和了解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更难做对,若没有师傅天天跟着,怕是不大可能练对的.所以有"太极不能自学"之说,看来有他的道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看来必须让初学者一开始就能看到太极刚柔的最终状态,即张源侠先生所称的"功态",如此才能让初学者有个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也该让其模仿这种刚发柔化的过程,在自己身上找感觉,如此才更容易找到"劲",才会知道太极要练的是什么东西.因此,练太极不应该仅是慢悠悠,同时还应该练练刚发,如此互相验证,才有可能快速提高.

发表于 2006-5-3 1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是李文所描述的,是他本人已达到的状态还是依据他人的间接经验推想而成?前者尚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后者则参考价值大打折扣。另,从俄罗斯人胜中国散打王的比赛来看,俄罗斯人也多半是在承接对手攻击后,趁对手旧力已过,新力未生,招式已不能再变化时作出化、摔等动作而胜的,这与atop的描述类似,只是当双方身体素质(尤其是抗击打力)较悬殊时,这点在练传统技击和搏击者之间更明显,传统技击者是否真能承受对手的重拳重腿?尤其是在平水相逢,并不知对手实力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