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人曾经体弱多病,曾专程上武当山学习太极拳近一年,之后长期跟太极拳名家宋新国老师学习陈式太极拳,受益巨大,我曾将自己的学拳经历和身体变化,在《少林与太极》上发表了一篇《太极拳让我重生》的文章,被不少网站转载。但之后我在练拳时过于追求气感,所谓“在气则滞”,“过犹不及”,以致我出了偏差,加上宋老师被湘西老家组织上请回去教拳,没有了老师的指导,我不得不中断了太极拳好几年。太极拳套路都不记得了。 宋新国老师 新年后有幸旁听了几天宋老师回广州给徒弟班的授拳讲课,受益匪浅:
宋老师的拳打得更加松柔了,举手投足之间都是大师风范,拳理讲解得也更加清晰、细致。尤其是这次传授的对象都是有十年以上拳龄的、最心诚的徒弟。所以现场真正能把人带进太极的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周身一家的神奇境界。
不比不知道,宋老师虽然年届七十了,但与我们年轻得多的学生现场招式对照,像跌岔这样的高难度动作,我们都是望尘莫及,我们照葫芦画瓢仍然不能做到完全形似,更别说神似了。
经过多年的太极修炼,宋老师显得更为平和了,年届七十了,面色仍然十分红润,每天连续讲课和动作示范两小时,完全没有疲劳违和感。上次我请他在广外大学专家楼住了两晚,每晚只睡两三个小时,照样精神矍铄。有些神奇的是:上次见他,稍稍有些谢顶,这次居然新长出了不少青丝。
我这次重新回炉学拳,因为这几年系统学习国学和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的理解大大加深,所以这次重新学习的领悟大不一样,感觉以前只是学了些皮毛,这次才真正进入了太极的大门。这次跟了师父大概一周,之后又到流花湖跟了几天邝师姐,终于重新记起了套路,完全归队了。
有了国学的根基,有幸现场聆听大师级的言传身教,现在打拳的感觉跟之前不可同日而语,不仅没有偏差时的那种横气填胸的感觉,而且可以连续打老架一路三趟,根本不觉得累,甚至能进入那种冥想禅修或者下棋时的忘忧、无我的“心流”状态,非常享受。那种打拳时全身松柔、身体充满弹性;“浩然之气”既周身流转,又能气沉丹田甚至涌泉穴;“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感觉,更是令人回味无穷,睡觉和吃饭,都更加香甜了!
太极拳作为传统文化优秀的一分子,与传统的国学是一脉相承的,太极拳是文拳,是可以修身养性的,修身先要修心。
最后结合我这几年系统学习儒学和阳明心学后,用六个字来概括一下我重新学习太极拳的心得:
一、诚
儒学最讲“诚意正心”,所谓“至诚如神”,“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今年火出圈的刀郎和王宝强,相同点是都只有初中学历,但他们都有一颗至诚之心,沉下心来,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爱好和事业,最后达到了行业的天花板级水平。我觉得宋老师就是属于这类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潜心钻研,不懈努力,加上自身的天赋,真正悟透了太极拳。
如果说职业的太极拳大师追求的是“至诚如神”的话,我们普通爱好者的态度则应该是“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我们应该以最大的诚意去学习,我越来越理解为什么很多学太极拳的人要正式磕头拜师。特别是我有幸主持了宋老师不久前隆重的授徒仪式后,徒弟们在“诚意正心”之后,教拳者和学拳者的态度和境界都大大提升了。最后的结果自然也大不一样。
二、“礼”
儒教又称礼教,礼是什么,礼就是规矩,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这也是我们太极拳的追求,太极拳最讲规矩,我们说太极拳能修身养性,就是讲打太极拳能修炼自己合乎规矩,也是一种自律、慎独的心性修炼。是修炼身心合一的最好工具。
不管是儒道释,终极追求就是无我、忘我,所以能天人合一,联通宇宙,接受大自然的能量,太极拳也高度遵从这一规律,一切要合乎拳理,“理唯一贯”,不能有太多个人的东西,要打破我执,而我之前练拳时有些太自以为是,不重视规矩,甚至不以为然,所以出偏差。
我在真正明白这些道理以后,心态端正了,心正才能真正身正,才真正进入了太极拳的大门。
三,敬
儒家非常讲究敬天畏命,“敬事而信”,对太极拳,包括对老师应该有敬畏之心。
练好招式,是术的层面。而正确的态度,才是道的层面。在下认为:以上诚、礼、敬三字,是步入太极拳神圣殿堂的钥匙。
四,上、止、正
弘一法师曾说:“人生有三件法宝:上进、知止和守正。
易学大师曾仕强说:《易经》归根结底就是讲“上”、“止”,“正”这三个字的。
个人认为,太极拳也可以用上、止、正这三个字来概括。
在下认真研究“上”、“止”和“正”这三个字,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上”加一竖变成“止”,“止”加一横变成“正”。
“止”在“上”字前加的这一竖,好像一堵墙,看似是阻障,实则为界域的标志,也象征秩序和规范。我们对“止”的重要性太轻视了,我们来看“根本”二字,“木”字下面加一横为“本”,这个告诉了我们的用力之地,那“根本”的“根”字是“木”字旁加“艮”字,又该怎么解?“艮”是《易经》中重要的一卦,《易经.艮卦》说:“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艮”就是“止”的意思。所以知止是做人的根,打拳就要止于规矩。
“上”就是上进,如果将“上”字比作一辆车的动力系统,“止”字就是一辆车的刹车系统,动力和刹车是一辆车最核心的部件,太极拳乃至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止”加一横变成“正”,意味着“止”于“一”为“正”,你看“正”字,上下有边界,能上能止,从字形上就能体会其含义。
什么是“一”呢?儒家讲“主一”,就是《尚书》讲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道德经》讲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就是道,是规律,是科学。止于一就是止于道,止于道就是正。太极拳的“一”和“道”,就是拳理。
儒家的学问,归根结底就是“上”、“止”、“正”这三个字。
“上”就是《易经》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保持上进,绝不躺平摆烂。
“止”就是《大学》“三纲”中的“止于至善”,行有所止。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正”就是《大学》“八目”中的“诚意、正心”,是八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
我们讲“修心”,首先就是要修自己的上进心,其次是要修自己的知止心,最终做到正心——修正自己的心于”一”(道)的终极目标。
太极拳也是如此,上就是要勤练,止就是要守规矩,正就是要合乎拳理。
我认真总结了一下,很少有一种锻炼方式能像太极拳这样全面地发挥作用:
在全方位锻炼身体和精气神方面,她能“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
在带来快乐方面,她能同时分泌: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和催产素。
而最关键的,是太极拳的修身养性,特别是知止慎独的养心和“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功能。
真是一个无价的宝藏啊!
让我们在明师的指引下,多多交流,共同进步吧!
作者:余向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