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weizhen

陈氏太极应称“通背太极”或“太极通背” 颜紫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3 04: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会软十三吗?给谁学的?
-- by 会员 zhyy333 (2010-3-22 15:29:58)



自然会,过几天会有视频段落上传,同时或先后上传还会有董秉乾先师之六合枪(王堡枪)片段、心意六合拳、阴阳八盘掌等片段。
董秉乾先师--陈奏庭---。。。。。陈长兴--杨禄禅--(吴)全佑--吴鉴泉--马岳梁--颜紫元
蒋发--陈奏庭--陈长兴-----。。。。
 楼主| 发表于 2010-3-23 05: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注二十:(摘自颜紫元  “太极拳史真相大白”)

蒋发、陈奏庭画像



笔者按:关于陈家沟陈氏世传蒋发、陈奏庭画像 。陈家沟世传一张坐立二人的画像。画像上两人的年龄明显有区别,老年的坐在前,中年的持大刀立于后。陈家沟世传说此二人一为蒋发,一为其陈氏九世祖陈奏庭。

据陈氏家谱记载陈奏庭是明初陈氏从山西洪洞迁江南的陈氏第九世祖。生于1600年。出生之年月非常明确,历来无疑问。

据焦作文史资料第十二辑《焦体武术》中,有位陈家沟“干了四十多年村干部”的张蔚功攒文《闻名世界的陈家沟太极拳》说: “蒋发大陈奏庭十五、六岁。”《见“焦作武术”第123页》

这说明在陈家沟也是一贯承认蒋发比陈奏庭年长的。

我们再看温县小刘村蒋发后代家谱的记载:蒋家也是明初从山西洪洞移民到温县的,蒋发是其第八世祖。显然比同期移民的陈氏第九世祖陈奏庭大了一世。

我们再看蒋发在温县赵堡镇弟子邢西《喜》怀《愧》一支传人杜元化所记载其师任长春等对蒋发出生年的历代口传,即明万历二年《即公元1574年,见杜元化“太极正宗”一书》。

可见蒋发比陈奏庭大二十六岁。无论蒋发比陈奏庭大二十六岁、一世、或陈家沟自己所说的十五六岁,总之比陈奏庭大许多。

而从画像上看,前坐者显然比后立者年长一世左右,这张世传于陈家沟本身的画像竟与赵堡太极传人记载、蒋氏家谱记载《包括画像本身的三处不同来源》如此吻合,说明蒋发大陈奏庭二十多岁记载比陈家沟等人的“大十多岁”说法更准确。

如此,年长的前坐者自然是蒋发,后立者则是陈奏庭无疑。

可当今陈家沟人,偏说年老的前坐者是陈奏庭,年青的后立持大刀者是蒋发。难道陈氏子孙想要羞辱九世祖陈奏庭“未老先衰”、“练功不得法”,及赞扬蒋发说“比陈奏庭大一世,看上去却比陈氏还年轻一世,因蒋发修练得法,内功精湛,返老还童?”

陈奏庭后又随师伯、师叔辈的蒋发《蒋发与千载寺博公道长、董秉乾老道,同为山西汾州府汾河小王庄王宗岳之弟子》深造十三势,就同其姑表兄弟李信又回千载寺“再拳”,即再去深造之情形一样。

蒋发是王宗禹带回家乡传授十三势七年的弟子,专攻十三势《陈奏庭,李仲,李信还兼习“通肾功”即通背拳及无极养生功,没有专攻“十三势”》故蒋发十三势功夫精深,这在陈鑫《陈氏太极图说》一书中叙述陈奏庭去拜会李际遇时,追赶不上“百步穿林”的蒋发之记载是一致的。

难怪陈奏庭如此尊重蒋发,不但画像让后世子孙永世纪念一个“仆人”名义的“十三势”深造导师,且执弟子礼,恭恭敬敬地执大刀站立于后。这与当时的世风与传统道德是吻合的。当今陈沟后人欺师灭祖的相反做法,自然也与当今世风吻合。但不知陈奏庭先师在九泉之下作何感想?!

陈奏庭对十三势的重视,与其姑表兄弟唐村李氏是一样的。陈、李皆学了十三势、通背等。李氏自其第十世李元善起的后代李氏拳家的家谱旁注中,不再有精“通背功”、“无极养生功”字样的记载,均为“十三势拳,剑,枪”。李氏十二世、《太极拳论》的真正作者、及太极一代宗师李鹤林,在其辑入的拳谱中,也只字不提“通背功”、及其九世祖李仲,李信,陈奏庭三人早期以“十三势”原理改创通背拳而成的“太极养生功”,只记载“十三势拳,剑,刀,枪”。

同样,作为李氏,陈氏老师的千载寺董秉乾老先师,在其“六合神枪”弟子博爱县王堡村王氏八世祖王仲锦《王堡的第一代枪祖》的后世子孙王安民于乾隆年间王堡枪谱序文,及王者玉在道光年间的王堡枪序文上,仅记载了董秉乾绝技有二,一为六合枪棍,一为十三势软拳。也只字未提董秉乾的父辈董成老祖所创的通背拳。说明董秉乾后期重“十三势”、“六合枪”,而轻“通背拳”的态度,也影响到其弟子王仲锦。

而从李氏八世祖李春茂家谱条目中记载可知,李春茂的老师、千载寺博公道长,只传李春茂“十三势拳,剑,枪”及“箭艺”,只字未提记载李春茂从博公学有任何“通背拳”,说明博公也只重“十三势”。

由此可知,千载寺博公道长、董秉乾老道、李氏、王氏、陈氏,后来皆重“十三势”,说明“十三势”之优越性,《董成老祖晚年也以“十三势”原则第三次改创其通背拳,传许守禄》。而蒋发是专攻十三势的,因为其师王宗岳只会“十三势”,不会“通背拳”。

既然大家皆重“十三势”,而后来陈奏庭又遇到专精“十三势”的蒋发宗师,于是对其尊敬有加,也就十分自然了。陈奏庭这种与大家一样只重“十三势”的心态,也导致其早年从千载寺学来的“无极养生功”、“通背拳”、及早年与姑表兄弟创的“太极养生功”等,皆悉数在陈家沟失传《除一趟通背炮捶外》。

到了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宗师将陈奏庭从千载寺道家处、及后来蒋发处学来的“十三势拳,剑,刀,枪”传给杨禄禅后,道家原传十三势便在陈沟失传。

陈有本与陈奏庭思路截然相反,以通背拳原理改创原传十三势而成新架,似本末倒置。陈长兴之子陈耕耘受陈有本影响,也改创拳。据“焦作文史资料第十二辑”“焦作武术”之“《历史上太极拳的推广》焦作史志办”一文载“陈氏十七世陈发科的陈氏老架为陈有本与陈耕耘所创编,陈发科仅教子照套,陈发科又增加了不少转腕缠绕动作,缩短了练功周期。由陈发科修改,其子照套定型的太极拳套路,现被称为新架太极拳,在北京等地传播”《第77页》。

故可知,道家原传十三势在陈长兴后,于陈沟彻底变种、失传。原传十三势却由杨禄禅、杨班候父子传全佑,全佑传子吴鉴泉《称为“快架”或“小架”》,而得已保存下来。其动作名称至今仍与李氏十二氏李鹤林所辑拳谱中的千载寺道家原传十三势名目完全相同。

吴鉴泉宗师在1914年北京体育研究社的年会上曾与杨澄甫宗师一起表演过原传十三势。笔者恩师马岳樑宗师也早在1954年上海武术家联谊会上公开表演过,至今当时印刷的表演目录尚存。笔者也有幸得恩师传授此 趟始自元末的原张三丰十三势,何其幸也!

此原传十三势之魅力是长存的,在历史上赵堡太极陈清萍宗师的弟子,据原传十三势,又纷纷创新派太极十三势拳。

清末民国初杨露禅的次子杨建候,及杨露禅、杨班候的弟子、徒孙王兰亭、吴鉴泉、杨澄甫等,无不据原传十三势,创新派太极十三势。

故从明弘治年间的武当山张守性《据张三丰十三势及华佗五禽戏而创“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势”》;明嘉靖年间怀庆府、泽州府太行山的董成《在其晚年第三次以十三势原则,改创其通背拳》;明清初李仲、李信、陈奏庭,以及到清末民国初武当裴元尘《据十三势而创“武当游龙太极”》,及各家太极宗师据此而改创拳,历经五百多年,张三丰原传十三势,可谓魅力永恒。

王者玉在道光年间的王堡枪谱序文上,明确指出千载十三势“系张三丰一脉”。而出生于康熙年间的李鹤林所辑的太极拳谱的序文上,也应有“系张三丰”一脉的记载,可唐村李氏在出示一本完整拳谱《包括封底封面》照片时,却独不出示其“序文”页,及有着“十三势论”的后半部分的第八页的照片《第七页为“十三势论”的前半部分》,令人猜想其故意隐去或撕毁该页目“十三势论” 上“此系武当张三丰老师遗论”等旁注字样的通常记载,以便造假说李氏创了“十三势”及著了“十三势论”。否则一本完整的拳谱,何独缺这关键的几页?!

总之,陈家沟等人对蒋发、陈奏庭画像上的颠倒妄说,无不与当今唐村李氏之“十三势论”作者之造假、李自奇碑文之造假,相一贯。可见世风之败坏,人心之堕入,令人嗟吁不已。短短的六十年,国人的德、智、体等素质,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注二十一:《太極武蹤小探》讀后                   顧留馨

顧將二人功名錯換,造成不少混淆,后來有人向顧指出 ,顧還算愿改正,并在《体育報》上聲明,作了改正。其聲明如下:

                          《太極武蹤小探》讀后                   顧留馨
       《体育報》四月二十八日刊出無谷同志《太極武蹤小探》,全文大都寫得很好。但在太極拳創造人陳家溝陳王廷的事跡上,把陳家 溝陳王廷(家譜作王庭,族譜、墓碑作王廷)誤作為遼東巡按陳王廷。我以前也以為陳王廷与陳王庭同姓名、同時代、同為武職、同為蒙恩賜,以為是一人,在《陳式太極拳》、《太極拳研究》二書中我也持此說。1964年有讀者于《新体育》上寫文糾正:巡按御史陳王庭為盧龍縣人,待罪于1630年服毒死于家鄉。《溫縣志》有《吳從誨傳》,記有“鄉兵守備陳王廷 ”,于1643年率鄉兵隨縣長吳從誨擊退攻城的“流賊”。我很感謝讀者的指正,原擬于修訂該二書時改正這個錯誤。由于林彪、“四人幫”的干扰和影響,未能修訂再版。今無谷同志沿襲我過去的誤會,現應澄清一個事實,陳家溝陳王廷創造于清初的太極拳,与巡按御史陳王庭無關。
 楼主| 发表于 2010-3-23 05: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斑竹是位有诚信的人:请看下文,你是不是觉得您的结论有些荒唐?另外,杜元化分七册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有不少兵器、推手都可各立一册,本人的“太极秘谱诠真”(武魂杂志有邮购)也分七册。
注八:温县小留村蒋氏八世祖蒋发后人述祖上口传



我祖讳发,学名一桂,字云渠,怀庆温邑东小留村(古名叉庄,今名西水运)人,生于明万历二年,卒于清康熙九年,善拳。



我祖的父亲名讳国平,字宁轩,为开封邑商贾。明嘉靖末年的一个冬雪天,宁轩路过温邑东时,救了一个昏倒在雪路上的老妇人刘陈氏。刘陈氏是小留村人,霜居无子,遂认宁轩为义子。此后,宁轩常在刘陈氏家落脚。明隆庆元年,刘陈氏将娘家侄女刘村陈氏配于宁轩为家室。陈氏生子三人,我祖排行老二。明万历二年,我祖出生的前一天晚上,母陈氏梦见一长着双翅的天狗乘龙飞入其室,故我祖出生后被合家谓为贵子。万历六年以后,村东唐王庙佛事兴盛,小留村负有为庙祝运水之责,村名易为西运水,顺音为西水运。



我祖少时颖慧,六岁入私学,八岁随同里马氏学拳脚。十六岁时,我祖的父亲携长子回开封故里养其父母天年。次年,我祖的母亲生病。为母医病,我祖将其祖宅押于同里高氏,遂和母亲一起携三弟借居于刘村外祖家,靠佣工度日。万历二十四年冬,王老夫子收我祖为徒,我祖遂别母、弟到山西小王庄学拳。学拳期间,王老夫子亲传秘诀,言传身教,七年拳艺方成。



一次,我祖在太谷遇一豪强强抢民女,遂出手相助。在打斗中,豪强被其喽罗误伤致死。豪强家诬陷于我祖,故我祖逃回温县,被温县县衙缉捕关押。后来,王老夫子多方营救,一年多后,我祖因真相大白而获释。此时,我祖的母亲、三弟已被我祖的父亲接回开封故里,我祖遂奔开封寻父。万历三十三年,我祖受其父资助,到山西古城开办“裕发堂·蒋记”店号,主营收贩棉花,兼营经销绸缎等生意。这期间,我祖与师父家多有往来。后来,我祖又在开封等地做过生意。



万历三十五年冬,我祖奔赵堡镇吊姑丧,表弟邢喜怀诉清峰寨强人拉粮不给银两之事,我祖答应出手帮忙。一日,当清峰寨强人再次在邢氏笸箩坊装满两大车粮食之时,我祖从房顶轻轻跃下,立于第一辆大车之上,顿时,三马所拉的粮食不能前进一步;我祖又手拍马胯,马胯尽脱臼;笸箩坊内有一盛有大半缸水的石二水缸,我祖又伸手将水缸托起,绕坊行数周乃止。强人大惊,皆伏地叩头求饶,并清还了所欠的银两。我祖遂将马胯接上,强人惶恐离去。我祖威名也因之大振。后来,我祖每欲行,邢氏总设法挽留,我祖察知其意,遂答应护其生意。此后,我祖多在山西、赵堡、开封之间往来,两年多后,我祖观其表弟虽富却忠实厚道,待人恭敬而诚恳,遂将所学拳艺悉数传授于之。



崇祯七年,汴梁大水,故我祖携妻、子来到赵堡镇。此时,同里高氏败落,我祖遂赎回抵押之祖宅,安置家小于西水运居住。此后,子孙绵迭传承,成为旺族。



我祖晚年,赋闲于家中,练拳悟道,修身养性,指点教习子孙及同里后生学习太极十三势功夫,故我族祖辈及同里人多有谙习太极十三势之人。其中王胡、万善、承宗、绍尹、生发等人皆功夫不凡。我族五世祖讳秀,太极功夫卓绝,号为继发。秀与同门赵堡人陈敬柏交往甚厚。康熙五十年间,雍正帝慕名来赵堡镇学习太极十三势拳。当时,我祖已逝四十余年,其弟子邢喜怀,再传弟子张楚臣亦逝,我族五世祖讳秀和陈敬柏一起,陪雍正帝切磋琢磨武功多日,并教雍正太极十三势拳。雍正叹服太极十三势拳术之精妙,走时书写了“乾坤正气”之巨匾相赠。后来,陈敬柏广教门徒,太极拳术始在赵堡镇之周边村庄广为传播。我族同里人郝京诗,太极十三势功夫卓绝,为咸丰二年壬子科武举魁元。京诗的第五子郝振国,俗称郝老五,飞檐走壁,轻功卓绝,为反清组织格老会豫北道首领,威振河南、山东,他的奇闻轶事村里至今仍有颇多传说。



我祖晚年仍耳聪目明,步履轻捷,于康熙九年无疾而终,被子孙安葬于我村西北的土龙脊上,终年九十六岁。



我祖生前曾多次告诫我族及同里后辈说:“斯术修身练气,养生为上,击打次之。循其道者可益天年,逆其道者则损本寿。”我祖临终前,曾告诫子孙说:“太极十三势非吾氏之私技,世之趣儿德之者皆可至善焉。惟冀我嗣识之。”



谨以祖上口传叙述。



蒋发后人温县赵堡镇西水运村村民蒋会真 、蒋庆林、蒋成直 同叙

2005年10月8日





此三人系西水运村蒋姓村氏

此证

温县赵堡镇西水运村村委

2005年10月9日
发表于 2010-3-23 09: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是太多了,不过还是先和杨澄甫说的太极拳传承统一一下为好,其书中明言,蒋发传陈长兴,如果杨澄甫是对的,上面很多叙述都会不攻自破,如果上面说的是对的,那就是杨澄甫所述是假了,还是从根上谈起吧!
发表于 2010-3-23 09: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極拳是由張三豐所創?
關於太極拳的歷史,世多以太極拳即內家拳,剙自道張三豐,此究屬不經之傳說,故於概說(太極拳全書)中加以辨正,並以有關文獻載諸附錄,以資參考,其目的無非祛除一般人錯謬之神祕觀念而已.
----------------------杨澄甫关门弟子曾昭然


未命名~2.JPG

未命名~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23 12: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是太多了,不过还是先和杨澄甫说的太极拳传承统一一下为好,其书中明言,蒋发传陈长兴,如果杨澄甫是对的,上面很多叙述都会不攻自破,如果上面说的是对的,那就是杨澄甫所述是假了,还是从根上谈起吧!
-- by 会员 洪洞移民 (2010-3-23 9:17:18)



众所周知杨澄甫先生青少年时不爱习武,二、三十岁时才开始用功。本人认为杨澄甫先生关于蒋发-陈长兴的话,应理解成由蒋发下传至陈家沟,后传至陈长兴,再由长兴公传杨禄禅先师,而从陈长兴往上至陈奏庭共有几代,哪几人,不要说杨澄甫先生(在出书时,其父兄皆亡,无从去询问)不清楚,就是陈家沟人,没有家谱的,也不一定清楚。所以说杨澄甫先生之言仅是笼统之言,或者他因青少年时不用功、不关心,写书又无从询问,故出错。
源头上,请见焦作武术、蒋发后人、赵堡传人、陈鑫之书及其亲抄本“辨拳论”,
发表于 2010-3-23 16: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陈长师,乃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原文再清晰明白不过,怎么能说杨澄甫先生青少年时不用功、不关心,写书又无从询问,故出错呢?
发表于 2010-3-23 16: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命名.jpg

未命名.jpg

未命名.jpg

未命名.jpg

5.jpg

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06: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一点也不矛盾!杨澄甫先生青少年时不用功、不关心,写书又无从询问,故出错。或者更可能是陈长兴公告诉杨禄禅先师:是蒋发传给陈家沟的。古人习武者鲜有问自己师父:你的老师是谁?你的师爷又是谁?。。。但陈长兴公告诉徒子十三势是蒋发传到陈家沟的,倒是十分符合武林传统。在陈鑫“辨拳论”中可清楚看到就是在陈鑫生活的年代里的陈家沟,陈家沟人自己都盛传“王氏传蒋发,蒋发传陈家沟”,以致陈鑫要来写一篇“辨拳论”。
至于杨澄甫先生,也是个人,他早年又文武欠用功,犯错难免,夸张“唯一”更难免,陈鑫不是说陈仆创拳吗,也不是把陈清萍拉到陈有本门下做个仅仅“有所得”的普通弟子而只字不提其真正业师张彦吗?陈照丕不是更夸张说陈奏庭(武痒生)连蒋发都追不上的,却被说成只身到了武举人李际玉的寨中,降伏全寨人吗?。。。不胜枚举
发表于 2010-3-24 08: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一点也不矛盾!杨澄甫先生青少年时不用功、不关心,写书又无从询问,故出错。
这个错好像有点离谱啊!
或者更可能是陈长兴公告诉杨禄禅先师:是蒋发传给陈家沟的。古人习武者鲜有问自己师父:你的老师是谁?你的师爷又是谁?。。。
习武者极重师承,焉有不问之理,除非老师不想告诉他师承。
但陈长兴公告诉徒子十三势是蒋发传到陈家沟的,倒是十分符合武林传统。在陈鑫“辨拳论”中可清楚看到就是在陈鑫生活的年代里的陈家沟,陈家沟人自己都盛传“王氏传蒋发,蒋发传陈家沟”,以致陈鑫要来写一篇“辨拳论”。
看来以前的文章中观点只要和楼主,就是合情合理且无误了。
至于杨澄甫先生,也是个人,他早年又文武欠用功,犯错难免,夸张“唯一”更难免,杨先生难道真会犯错到如此程度,杨先生后人不知道会不会认同此一说法。陈鑫不是说陈仆创拳吗,也不是把陈清萍拉到陈有本门下做个仅仅“有所得”的普通弟子而只字不提其真正业师张彦吗?
杜元化书中提到了几位陈家沟拳师,提到了几次陈家沟?
陈照丕不是更夸张说陈奏庭(武痒生)连蒋发都追不上的,却被说成只身到了武举人李际玉的寨中,降伏全寨人吗?。。。不胜枚举
别说跨栏,就是平地追踪我们很多人也难及刘翔,不过能打翻刘翔的也是。。。不胜枚举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