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四月十三日从陈家沟学拳回来,到今天已整整一个月了。如果说在陈家沟一个月的学习,算是师傅“领进门”,那么通过这一个月的习拳,才算是自己踏出了太极路上的第一步。这一步虽然是螂螂跄跄的一步,但它毕竟是自已走出来的。更需要老师们的指导。因此,我把这一个月的习拳情况写出来,其目的是让各位老师继续对我进行一些帮助和指导。 这一个月来,我基本是坚持每天早上和下午各练两个小时。主要内容还是放松功、站桩功和老架一路。其方法步骤:第一步基本功训练时间放的稍长一点。因为我的基本功不好,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因此活动放松的时间放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其中,放松功20分钟、站桩功(含活步站桩、缠丝功)各15分钟时间,前后活动10分钟。第二步是慢打老架一路包括中间调整拳架用了约40分钟。加之最后再活动放松一下,前后时间加起来约一个半小时至两个小时。
在陈家沟学习时,我曾记得陈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太极拳既有要点也没要点,讲要点,只不过是说出几个主要的地方让大家记住,真正学会了,知道了处处都是要点,也就没有要点了”。老师虽然是这样说的,但是,像我们这样没有学会的人,看来还非得来点“死记硬背”不行!于是,我每天坚持看一遍当时记的笔记。有时,出去练拳时,还把当时记的两个小本子带在身上,随忘随看。确实这两个小本子帮了我的大忙!使我重新回忆起,当时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陈老师是怎么说的?怎么纠正的?立刻找回了原来的感觉。通过这一个月的训练,本子上记的要点,脑子里基本上都有个数了。能够做到的也由10%上升到30%左右,而且做对时,也知道对在那里;做错的,也知道错在那里,应该怎样做才对?不会像以前那样再去“晕练”了。由此,我想到大师名家们说的一句话,说,“这一阶段是外形引内气的阶段”。那么,什么是外形?外形肯定就是拳架!拳架又是什么?拳架就是由这些正确要点组成(连贯)起来的!正像陈老师说的,对于我们这些刚“入门”的人来说,记住拳架要点是相当重要的。等着能够自觉做到了,知道了到了处处都是要点,又不是要点的时候,才能另当别论! (二)练拳中,要时刻把“松正”二字放在首位。最少得有“松正”的意识。我从陈家沟回来时,陈炳老师给题了这么几句话:“身似行云气似水,动如清风静如岳,无限松正”。当时,我认为陈老师给我提的目标和要求太高,也许是带鼓励性的话,在练拳时我并没有真正去努力。说没努力也不完全对,说句实在话,从去陈家沟到现在,我对“松”还是满重视的。每天都坚持练习一至两遍放松功。但对“正”字确实考虑的很少。尤其是对“无限”二字我觉得像个“口号”,连想都没去敢去想过。更谈不上去要求自已了。但从五一期间陈老师给我发“松正无限,老万多练”的信息后,我才想到:陈炳老师这个人,从来是不爱多说一句话的人,但说出来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所指的。因此,从五一往后来,在训练我就注意这个“正”字了。那么如何在“正”字上努力呢? 首先,我把站桩功放在前面练,而且严格按老师在陈家沟交的程序进行。就是两脚并拢,脚尖并齐,先站两分钟无极桩(在陈家沟我观察陈老师每次都是这样站的,很认真。但我不太认真,两脚尖总有点外撇成外“八”字型,而且两脚距离有点宽。回来后干脆连这一步也省了,直接搞开腿性的站桩)。实践证明,这一步非常重要,因为,这一步对“正”的要求最高,重心稍偏一点,身体出现歪斜,前后左右晃动,而且这样站立也最容易拉直放长脊椎这个中心线。另外,这样先做无极桩,再练开步桩,等于多练了一次预备式,一举两得。在练站桩的过程中,意识多往“正”字上想一些。如:①开步站立后首先要有把脊椎上下无限拉直的意识(即头顶百会穴好像有根绳子向上无限地拉,下面尾吕穴好像吊个称砣限地往下坠)。②意识再从前面两眉之间的印堂穴开始沿鼻尖、人中穴,喉尖、膻中穴、肚脐、耻骨中间垂直往下走。③再后,意识从后面玉枕穴沿脑后沟、大椎、尾吕往下走等等。努力在“正中求松”。尽管这些方法还在初步的意念阶段,身子的调整还不能真正的到位,但从中使我感悟到了“松与正”关系:没有“正”的松,只能是局部的“松”,甚至会出现偏“松”,有了“正”的松,才能带动全身的放松,才是正尔巴经的“松”!另外,在练习放松功中,也尽量加进“正”的意识,争取“松中求正”。如:任何姿势的放松,都要尽量保持脊椎成一直线或意守腰部(丹田)这个核心,等等。 第二,注意把这种松正的意识和调整的办法带到套路练习中去。一是注意“抓两头、带中间”,我把预备式和收式放了稍长的时间,每次预备式都按前面提到的办法,无极桩先站两分钟,开步后再站几分钟,尽量找到“松正”的感觉后才往下走。收功也是一样,过去练完了做个比划性的动作就完了,其实那是自己哄自己。五一过后,不管套路练的好坏,到最后做完最后一个金刚捣碓后,我都要慢慢停下来,像陈老师和大志杰教练那样,把身子放正放松,两手下按时注意身体的垂直下沉蹲的越低越好,而后再慢慢并步,像做预备式开始的“无极桩”一样,再来一次松正的调整和感悟。不感到松正不收功。争取把它变成“一顿美丽的晚餐”。(我把预备式比作早餐,套路比作午餐,收式比作是晚餐,早餐午餐没吃好,晚餐一定得吃好!)。二是“抓中间、带两头”,就是两个式子中间的定式也放上几秒的时间调整好拳架,做的比较好的式子和下个式子比较清楚的就少放一点时间,做的不好的或下个式子不清楚的就停下来多站一些时间。尽量找回“松正”的感觉。方法就是陈小旺老师叫的“中定桩”。实际上就在陈家沟时,陈老师给我“正单鞭”的方法。过去中间停下来,站在那里调整是难受的坚持(因为自已不会调整),现在练站桩有点基础,学会了一些调整的方法,有了内容和方法,也不觉得那样难受了。反而觉得只要找回“松正”的感觉,身体就会舒服一点。过去有好几个式子我的左胯都捌不过来,要是不停练下去胯也难受,还影响下面式子要领的到位。打到最后不是感到轻松,而是感到身上好多地方不舒服。通过抓好定式时“调整拳架”这个中间环节,上面的式子做不好,通过及时调整,不会影响下面的式子。而且一趟架子尽管时间长一点,但由于“松正时间的比例”较以前大幅度增加,所以到最后身体的轻快感也比以前有明显提高。 (三)在也注意“松正”的同时,也注意了重心的变化与调整。过去,我对身体重心不够重视。主要存在三个问题:1、重心出现错误,该在左边的,移到了右边;2、重心不明确,稀里糊涂;3、重心移动滞后不到位,往往是上身过来了,重心过不来。在陈家沟学习时,陈老师曾多次给我指出过这个问题。那时问题很多,这个问题好像在我脑子里还排不上队。光知道解决手脚的到位,对重心的是否到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回来后我感到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因为重心不对,就必然会影响到全身的松正。有些动作身体之所以感到别扭,做不到“松正”,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重心不对。但重心是什么?在实践中如何把握?我脑子不是很清晰(只有一个笼统的概念,就是身体中心,但那里是身体的中心?有些说是丹田,有些说是腰,可能都对,但我总觉得很不好操作),通过最近练习站桩,我个人在现阶段的理解是,身体在“松正”情况下,脊椎垂直向下的垂线就是身体的“重心”所在(当然不包括个别需要弯腰的式子),这样理解便于操作和检查。具体办法是:哪个动作感到别扭了,就随时把两手垂下来,放松一下,检验一下身体正不正?脊椎直不直?重心对不对?如果脊椎很直,仍不能做到“放松”,那肯定是重心出了问题。就应及时进行调整。再一个就是练拳过程中按陈老师讲的,尽量划“大圈”。因为在太极拳里面有些式子重心的变化很多,有时也很快。高手们都是走“中圈和小圈”,重心变化我们很难看出来,不能稀里糊涂地跟着“走”。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只有划大圈才能突出重心的明显变化,才便于调整纠正错误。这样,通过近几天来的调整和纠正解决了好几个式子的别扭问题。 (四)就是要慢。不图遍数,但求发现和解决问题。这里有个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问题。我个人认为“拳练万遍、情理自现”是对一个人的长期要求。我说的遍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遍数,实际上是个速度问题。刚回来那几天,我每天都坚持打三四遍,有时还会多一点,实践证明,效果不好。因为现在问题很多,打快了纠正不过来,等于多打了几遍“问题拳”,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因此我把每一遍的时间拉的较长。其中,预备式和收式各用5钟,中间用30分钟(因为每个式子中间加一个调整拳架的时间5至10秒不等)。这样一遍下来最少是40分钟。尽管遍数少了,但发现和琢磨问题的时间多了。有些问题就可以通过慢“走”的方法把它调整过来,如果打快了,这些问题一晃就又留在套路里了。再一个就是有些问题较多的式子还需要提出来单练,这一点我做的不是很好,下一步看来得引起注意。 通过这一个月的训练,我的自我感觉是,有提高但不大。特别是前半个月,实际上只是在复习在陈家沟时的学拳动作,害怕忘了。没多大长进,从后半个月开始,感觉有一点进步了。从外界的评价来看,我觉得好像也不错。一是我回来后一次在我们鹰城广场单独练拳时,有个教太极拳的水师傅过来说:“你是在陈家沟学的拳吧?要不拳架不会这么扎实”。二是最近几天早上我在文化宫练拳时,河沟对面有个叫黄宏召的师傅也是教太极拳的,听说他还是陈小星的入门弟子。他不看他徒弟练拳,反而不断把眼光集中在我的身上,是不是觉得我的拳也真带一点陈家沟的“味道”,这只是我的猜想而异。不管外界咋看,我自已认为,这次陈家沟没白去,收获还是挺大的。而且最近一个月又有了一点小小的进步,心里满高兴的!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