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再谈内外有别/张义敬

2009-3-16 17:17|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2816| 评论: 0

 

  由于太极拳本身的原因,学者很容易误入歧途。为了使初学太极拳者,不至于迷失方向,曾写了《内外有别》一节。希望学者认真比较,分清道路,本是有感而发的。
这两年,有些太极拳爱好者来访,他们大多是学了几年、十几年,看过拙著之后,来和我交流心得的。

我发现在他们拳中的缺点,有一些共性。主要还是内外不分,将太极拳练得像外家拳,偏离了正道。劳多得少,未能取得应有的成果。

一、上下不随;二、用力太大,是外家拳的硬劲、明劲;三、手上主动太多,不明节节贯串之理,柔味不足;四、精神外露、断劲太多、速度不匀。

上下不随的原因,在于每式中腰、胯、膝部走的线路较短,而一般人用后脚向前蹬的力又太大,速度太快,所以每每导致弓步先成(懂得沉劲的人不多),而两手走的线路较长,手上定点后到。对症的方法:初学者应该调整其速度,等到你会以腰练拳时,上下相随的问题,才会真正解决。

用力太大,明劲硬劲,是对应从“轻”字入手认识不足。要学会默识揣摩,用最小的力来练拳。

要腰带动四肢,手的动作应是被动多于主动。节节贯穿是由腰、背、肘、腕的次序,由内到外,是和在日常生活中用力的次序是相反的。是疏通经络的导引术,也是内劲必由的通路。

应神宜内敛,扬弃外形上的手法观点,进入内劲的探索,讲松柔,求完整。亦即舍着求劲,舍外求内。

拳论上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不少人习惯于用“着”,对“着”很赏识,很沉醉。其实,用“着”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一般人打架的拳脚动作,就是“着”;外家拳讲究的手法,也不过是在“着”上的善巧运用。在太极拳技法中,“着”指拳架。对“着”的熟练,仅只是初学一二年该学会的本事。应该在着熟的基础上,进入对“劲”的研习,去求“渐悟懂劲。”不能只停滞在外形上没完没了的“着”的应用上,重外形的同时,更重视进入内容,这才是学太极拳者的主要任务;也是学太极拳者要长期从事练习推手的原因。只有在推手中学会“懂劲”了,才有可能慢慢上升到让人感到神明莫测的高级境界。

着,是有形迹可以模仿的外在动作,因为看得见,摸得着,是实在的东西。而劲,是隐藏于内,运行于内,外面看不见的,所以才称为内劲。要凭聪明智慧,才能感知出它的质量来。因此,我才提出:太极拳是一种抽象的学问。

但是很多人习惯于瞪着一对大眼睛用力、鼓劲(明劲、硬劲),只知在实处用功夫,就将太极拳的“抽象味”弄错了,有名无实了。也有人反对我将太极拳拳理谈得抽象,说是用不着说得那么玄!但是太极拳的本质是抽象的,是玄的。我又怎敢对读者说假话呢?!

[page]

 

“着”的运用,见效较快,这是一般人对它很欣赏、沉醉的原因。“劲”要将全身各关节松软了、完整一气了,才出得来。而这追求全身柔软的过程又很长,决非短期内所能见效,必须勤学苦练,在身内去努力探索。这全是抽象的事,因而就要求学太极拳者具有耐心、细致的性格和客观的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非具有精益求精的精神不可。正因为对内劲的探索不易,懂劲的道路难行,取得高度成就的,向来就不多,所以,前人在拳论中,才说出了“非有夙慧,不能悟也”这种极为有分量的话来!如果仅仅是凭硬劲、明劲,剑拔弩张、匹夫之勇就叫太极拳,学会既容易。学好也不难,前人何必还说什么“非有夙慧,不能悟也”?!

用硬劲或柔劲,方法不同,自然产生了不同的技击效果;而长期用硬劲或柔劲,对我们本身的体质和气质,也起到了不同的改造与熏陶的作用。只要看看举重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就知道用力的方法不同,在身体上产生的差别可以是多么大,这还只是就外形说的。而太极拳更追求思想上、心灵上的灵敏细致。

太极拳为什么难学难成?在诸多原因中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它太抽象、太细致了,对人的要求太高了,粗人做不好细活。要想学好太极拳,就非将自己的思想方法彻底改造不可,真可以说是要脱胎换骨、重铸性格的。

长期耐心地追求内劲的完整与听劲的细致,精益求精就成了一种修养。会培养出一个人应该具备而又不可少的优良气质来。所以,真正的太极拳高手,大都显得沉静端庄、雍容谦和、举止文雅、精神饱满而又含藏不露、内有所守、怡然自得,决不会有矜骄之像,更不会气浊神露,现出凶神恶煞的俗气样子来。这就是内养与外壮的不同。

3

点赞
2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