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极拳的优点方面,有两点非常突出:一是完整,二是细致。 练拳时思想全面照顾,一动无有不动。全身上下内外,统一行动,共同完成蓄势或发劲的动作。“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刻刻留心在腰间”等语,就是为做到完整而提出的具体措施。高手能化劲令人不知,发劲威力惊人,主要关键即在于全身内劲的完整。这是太极拳最为突出的优点之一。 从大处看,正是有了这全面的观点,在长久的学拳过程中,培养出了完整的劲道。思想因为全面之故,就不再执著在某一点上,而是形成了一张无所不在的网,竞技之时,对方对我的攻击处,不过一两点,而我在招架这一两点的同时,还能发现对方有很多可以反击的弱点;对方思想上片面,我则能以全面对付之,对方在暗处,我在明处了。这是高手在竞技时能使对方变得傻头傻脑的主要原因。 其他的拳,也有不少强调完整的,但又远不如太极拳在用意听劲上细致。 细致,就成了太极拳另一突出的优点。 以“右云手”为例,右手在向右方运行之时,不能只有向右的简单想法,必须浑圆的各方兼顾。如上有极轻的提劲,下才会产生沉劲,不提即不沉,不轻就不重,这是手上要练出松沉劲的手段之一;同时还得有与右云手方向相反的(向左的)拉力的想象,正是这一想象,才使得向右的速度不会太快,动作不至于简单粗鲁。思想上必须如此细致追求,拳味才会越练越浓,才能发展我们的触觉,也才会乐趣无穷。这是太极拳武术文练的主要内容。 或者有人会问:“像这样练法,不是太麻烦了吗?” 我们须知,对于那些已入门径,真正走上了松柔道路的人,追求轻灵,早已成了习惯,听劲功夫,自然会与日俱增,甚至能使触觉灵敏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程度。但对于初学者,特别是对于那些自以为是的粗线条的人来说,懂得这种细致的用意方法,确是克服主观、片面的好法子,有助于提高对听劲的认识,对于鄙弃斗力、开发智慧,对于防止将太极拳练成外家拳,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科学家新的研究成果中,发现在已知的人与动物的种种差别方面,还应增加一项,即人类善于使用皮肤的触觉来感知、认识,适应周围的环境。动物全身因为有毛覆盖,皮肤的触觉不能充分利用、发挥。而皮肤对事物的反应,远比眼睛要通过大脑分析判断来得快捷。 从小处、局部看,太极拳听劲之灵敏精确,正是充分利用了其它动物所没有,而为人类所独具的皮肤触觉这一优势。如果不善于利用、发挥我们的触觉。不是明显的从已进化到人的高度上倒退了吗! 由这局部的听劲的细致精确,与全面观点的完整相结全,就成了难与匹敌的太极拳的优势。 完整的内劲可以不断增长,听劲的精确度也能够不断提高,对这两方面的追求,都永远没有穷尽,人类的认识,永无止境。所以西谚有云:人生短,艺术长。 我们在勤学苦练中,提高了对太极拳的认识,使它日渐向更高级方向发展;反过来,博大精深的太极拳,又发展了我们的触觉,增进了我们的智慧,改造了我们自己。 这不也是太极拳可爱的地方吗! [page] 丝莫抽断了 太极拳本身也有个发展过程,拳理不是一天一日,或一开始就很完善,它是很多代人,用智慧、汗水浇灌出来的。 在今天,我们研究太极拳,就更应该着眼在理论上彻底弄明白它的方方面面。假的应该剔除,歪理应该纠正,使太极拳的发展,减少阻力。太极拳是富有哲理的学术,应坚持百家争鸣,不可以权势一锤定音。如果本身有个一官半职,在学术上发言,更望尽可能谦虚、慎重,只作为个人的一家之言,以留下其他九十九家争鸣的空间。 由于养生的理由,太极拳理论逐渐走向精细与内向。速度由快变慢,由快慢不均变为均匀;力度由重到轻,由实到虚,由局部的力量发展成全身完整的内劲;由以练体为主,发展到以练气、练神,以练思想为主。 这就是太极拳发展演变的轨迹。 太极拳能赢得广大群众的热爱,是因它确是通向健康的渡船。太极拳能拥有众多的拳迷,是因它本是艺术的宝库和智慧的迷宫。 充满了哲学意味的太极拳,在众香园里特别鲜妍,有极强的磁场,将学体育与外家拳的,都拉将过去,尽管效果很不如意,这吸力是其他的拳所鲜有的,太极拳应该自豪。但有两条优点不易为人所赏识,学体育和外家拳的难于接受,更不必说掌握了。 一是由于它内容丰富、运行细致,决定了了它必须用慢速度来琢磨。因有了充分的时间,从而高度发挥了智慧,使它成了以练思想为主的拳。不讲力大,力大也无用了。 二是由于速度均匀,充分发挥了触觉的灵敏度,具有了神乎其技的听劲能力。在粘劲、化劲、拿劲、发劲中,使技击方法从内容上发生了质的飞跃,使简单的两力相抗的打斗技术,变成了丰富多彩、深奥难测的斗争艺术。 没有慢与匀,就没有了太极拳。 快慢不匀,是外家拳还未完全进化成太极拳。或者是由太极拳又退回到外家拳的半路上去了。由于理论上的变化,外家拳可以转变成太极拳。如果对拳理认识不足,太极拳又可以转变成外家拳。世间的事,总是变来变去的,不变多就变少,不变好就变坏,这一点也不奇怪。 为了使太极拳变得更好,发扬光大,就一定要研究太极拳拳理,它和体育和外家拳的理论是格格不入的。 在内家拳中,除太极拳外,也还有速度相当慢的,但绝对没有像太极拳这样追求匀速的。所以,速度均匀,是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有“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这就是练拳的要领,它形象生动,譬喻准确,一见便知,一闻即晓,最明白不过,本不该再有什么误会,是不须“研究研究”就明明白白的。 猫走路,都见过:轻、慢、动作柔软而又速度均匀。猫们绝无狠心跺脚,要地动山摇的意思。 “运劲如抽丝”,丝是蚕丝,要抽而不断,必须速度均匀,轻轻地抽。如果力量大了,或忽快忽慢,都会立刻就抽断了的。 这“运劲如抽丝”一句话,就是我们练太极拳一定要做到速度均匀的理论根据。从杨、吴、武诸家来看,都很严格地遵循这一指导原则。只有在匀速中,才能做到“人不知我”。匀速是粘劲的前因,是太极拳中的精妙所在。我们惟恐不匀,一辈子都在追求更匀,不存在太匀了的问题。如果违反了这一原则,还该不该叫太极拳,那倒真该研究研究了。 很多外行看见练太极拳的,那么慢凋斯理,速度又那么均匀。就很不耐烦,于是以外家拳的眼光。来大发议论,横加指责,说什么“你这个拳太慢了,又太匀了,只能养生,没有发劲,不能技击,无用!无用!……” 为什么会这样呢?杨、吴、武诸家都是不能技击,不会发劲的吗?这是愚昧在反对智慧,笨人在反对聪明人!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