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三谈内外有别

2009-3-16 08:31|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3414| 评论: 1

 两种方法
武术中取胜,可分别为两种方法:

—种是不断加大自己的力量。较技之时,我的力量总比对方大,自己当然就是胜利者。这是常法,比较简单,也容易理解。

另一种不是常法,即不断减少自己的力量,使自己变得松柔,使对方有力无处用,这不是简单地逃跑,而是用引进落空的方法,使对方找不到可以进攻的靶子,消除了对立面。凡用拳、脚,如果没有较硬的对象,就丧失了施展功夫的条件,无用了。这是太极拳以柔克刚,引进落空的方法。

上述两种方法,大约就是外家拳和太极拳的根本差别。两者练习的方法,追求的目的,可能达到的境界,都很不相同,本是泾渭分明的。学文不易,学内家拳尤难,其中的道理,很不容易弄清楚。

一种误解
今有人,一听说太极拳要主张松柔、柔化,就不以为然,以为松柔了,就没有技击的作用了。这是误解。我们说以柔克刚,引进落空,主要是指化劲时的诱敌深入,才说了太极拳的技击的一半。

还有一半,是舍去了硬力,真正松柔之后:通过沉气、沉劲,能产生强大的爆发劲,在我独知人的听劲条件下,能随时找准、控制对方之重心,给予歼灭性打击,如果不愿丢力,没有真正松柔,就不会有沉劲,发劲就不会惊人,对于别人能发出更大的爆发劲,就不相信,不知者,不为过,算误解。

太极拳误在一个拳字上
太极拳的指导思想源于老子《道德经》,如果不明本源,违反了拳谱的教导,很容易进入误区,将太极拳练成外家拳,甚至变成体操,劳而无功,连继承都说不上,更不要说赶上或超过前人了!

拳,在常人心目中,就是练就一些手法、腿脚,可以打斗的一种技术。其取胜的条件,是速度快与气力大。于百年来,气力大的人,一直被歌颂着,如说某某为大力士,有神力、有神勇,力能举鼎,水浒上有倒拔杨柳的鲁智深,史记上有力拔山兮的楚霸王。

这些都是赞扬的外家拳。

歌颂气力小的诗文、成语,不知有没有?深望读者有以教我。比如说:你这个人力气小得可敬可爱,难能可贵,小得全省、全国第一,等等。

这多么反常!然而这才是在表扬太极拳。

如果说外家拳追求气力大,太极拳却先要学会气力小。“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轻,就是气力小。

在一般人心目中,总是相信气力大才是拳。气力小算什么拳呢?所以,不少学太极拳的人,就还是主张要练些气力,才会有用,才能保险。还说什么“要想四两拨千斤,必须练就千斤力”。这两句话,前后矛盾,后一句就否定于前一句。既然四两能拨千斤,何必还要辛辛苦苦去练成千斤力之后再来拨,这不是大大地浪费吗?既承认四两就能拨千斤,练就千斤力来做被拨的对象吗?有这个必要吗?不是多此一举吗?骨子里还是没有忘记要气力大才是拳啊?

对太极拳要追求气力小,对四两可以拨千斤,很多即使正在学太极拳的人,实际上也是不相信的。

太极拳能做到“引进落空”、“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正是以柔克刚、以轻制重的四两拨千斤的具体表现,根本不是要练就千斤力才能做到的事。要人小知我,就更非气力极轻极小不可,练就千斤力,八能成为被人知的对象和挨打的靶子。

所以,我说太极拳误在一个拳字上。

如果我们将太极拳称为太极软功或太极软弹功,那就名实相符,目的明确;说明绝非练力斗力,硬推硬打,争顶牛冠军的事,肯定就不会发生,将太极拳练成外家拳或体操的错误,也就会大大地减少了。

前人认为太极拳是一种道法,是通过学习太极拳来全面提高人的质量,包括体质的健全、思想水平、审美意识等精神境界的提高,可以说人生该具备的种种优良品德,都可以从中获得;功夫有了成就,也即自我完善,人的塑造成功。太极拳是一门为人处世几乎无所不包的大学问。高妙的技击功夫,仅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而已。仅仅称之为拳,不仅仪容易与他家拳法相混、相等,使人误入歧途,也是小看了太极拳的功能。

[page]

 

追求“轻灵”的根据
在太极拳经、论中,与轻灵、力度有关的内容,今摘录若干于此,以见太极拳追求轻柔、轻灵,以柔克刚之理论根据。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  鼓劲练力,就既不轻,也不灵。

发劲须沉着松净  要松得干干净净,发劲的效果才会精彩。若拙力未舍净,发劲的速度就慢,不可能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形容感觉的高度灵敏。要轻才灵,用力越大越不灵。

本是舍己从人  要舍去硬力和主观见解,才能粘连。太极拳讲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因人为法。凡有硬力未丢净,或思想主观,在高手面前必然被动。

不丢不顶  只有在轻灵、粘连之条件下,才能做到。凡硬力未丢净,必然听劲不灵,又丢又顶。

人刚我柔谓之走  是要我柔,不要我刚。是以柔化来克制刚强,决非用力去顶住,去对抗。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说明以柔克刚,以小胜大,才是太极拳的本质。这“显非力胜”四字,说得够清楚明白了。凡以力胜人的,都不是太极拳。

运劲身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百炼钢,是指柔软,不是指坚硬。古人说“百炼金钢绕指柔”。名贵的宝剑,可以缠腰一周,可以佐证。“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说明学太极拳先追求的是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不是说追求了长时期的柔软之后,再去学坚刚;也不是说极柔软之后,一夜之间,会突然变成坚刚;更不能自作聪明,跨过追求极柔软的阶段,先就去学些刚。极坚刚,是指发劲之威力惊人,可以无坚不摧。

从以上所引的内容看,如果我们还有拙力未丢净,就不合极柔软的要求;如主张还应保留一些硬力在身上,就不是太极拳了。

我们在推手实践中,每每发现力大的并不可怕。觉其力大,正说明不如我轻灵,那正是我独知人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的时候。在高手面前,力大,只能被动挨打。倒是那比自己更松更轻的,才是可怕的对手。

执著于有力、练力,就太极拳而言,实在是不应有的现象;不仅枉费功夫,还走向反面去了,很令人惋惜!

前面谈到,因为太极拳这—个拳字,在很多人意识里或潜意识里忘不掉气力大才是拳这根深蒂固的成见。奈何奈何!

那么,既然不主张练力,太极拳发劲的威力,能量巨大,令人惊心动魄,能将入迅速弹出或掷出3米之外,这能量从何而来呢?

[page]

 

这是常人不易理解,也正是太极拳之精彩处。

太极拳是在硬力舍去之后,培养出完整的软弹劲来。硬力丢不掉,软弹劲就无法产生。这就是为什么要从轻、慢、匀入手而明确提出要舍已的原因。杨式提出有练体、练气、练神三个步骤,第一步练体,就是练肢体的柔软。学习柔软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丢掉自身硬力的过程。丢得越彻底越好。

发劲须沉着松净  要松得干净,软弹力才能速度最快,能量最大,也才能使人感到震恐,思想上解除武装。一般硬力未丢净或专门打过沙袋的人,不可能产生出这种高速度。这一点是常识范围以外的理,一般人不易理解。

我明确告诉读者,太极拳发劲的惊人能量,是由高速度产生的。速度转化成了能量。绝对不是本身气力比别人大。气力大,在太极拳中只是笨,不是巧。

例如:步枪子弹之弹头,论重量,微不足道。然而射击之时,因火药之爆发力产生了高速度,其能量,就不可小看,直径30厘米的松树,可以穿心而过。这不是小小的弹头本身有什么威力,是因火药的爆发力产生高速度的缘故。

主张练力的人,是在力图加大弹头的重量,而不是去增加火药的爆发力,效果会适得其反。太极拳的追求柔软,就是天天在增加火药的爆发力。

求松柔比练力难

经验告诉我们,练力虽然辛苦,但比较简单;求松柔更为艰难,细致复杂得多,除了身体本身受着强大而又错误的习惯用力方法支配之外,这柔能克刚的理论,实际上是很多人都不能或不愿接受的,或者只是貌合神离,口头上接受,但不能兑现。

如果不信,只要有缘,可与很多所谓名家推推手。试试,你将会惊奇地发现,真正松柔的不多,而硬的不少。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对于这种硬拳,礼貌的说法,是拳味不好或不对。实际是只学到了形式、外壳,内容还有待改进、填充,和“人不知我”的高妙境界还隔云山一万重呢?

至于说,练拳时要神宜内敛,要表现出动中的静态来,这就更不是一般参加比赛的太极拳运动员所具有的了。金牌又代表了什么呢?

有的人不明此理,认为推手就是争胜利,自己还没有将僵硬之躯,改造成松柔之体,而好胜的欲望,早将以柔克刚的原则,打斗得烟消云散了!

3

点赞
3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1)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