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太极拳与方圆

2006-7-27 16:47|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6086| 评论: 0

  一、太极中的方圆

  方圆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方属阳,圆属阴。方包括了所有表现为直线和角的运动和形态,圆包括了所有表现为圆弧和曲线的运动和形态。中国古人把宇宙称为太极,从古代的全息律,也即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古人又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一不是太极,太极分为阴阳,阴阳既对立又互根,相互含寓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圆既为阴阳,所以也是既对立又互根,相互含寓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太极离不开方圆,方圆相互也无法离开。正如《杨氏老谱·太极正功解》所说:“太极者元也,无论内外左右上下不离此元也;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左右上下不离此方也”。(从《杨氏老谱》各篇分析,文中方元之“元”其意为“圆”)陈鑫先生《太极拳图画讲义·太极外形方圆论》也指出:“方由圆生,圆由方成,此方圆相通之理。”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十三篇·劲与物理第七》中详细分析了圆是由无数向心力和离心力这些直线所组成的,指出如没有这些直线,“则不得成圆形矣“。




  二、太极拳中的方圆

  太极拳充满了方圆的运动和形态,正如《杨氏老谱·太极正功解》所说:“元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元之往来也。方为开展,元为紧凑,方元规矩之至。”指出太极拳所有运动最根本的抽象即“规矩之至”就是方圆运动。《杨氏老谱·太极四隅解》又指出:“四正即四方也,所谓拥捋挤按也;初不知方能始圆,方圆复始之理无已焉。”指出太极拳中方圆互寓互生、相互转化的变化是无休止的。现代太极拳界的有些人说太极和太极拳只有圆没有直(方),从以上论述可知是既不符合中国古哲学,也不符合太极拳理,是错误的。
太极拳动态中的圆弧显而易见,太极拳经典歌文(以下简称为“拳经”)中也有述及,如“束肋下气把裆撑(即“圆裆”)”、“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随屈就伸”、“蓄劲如张弓”、“劲以曲蓄而有余”等等,没有了圆也就没有了太极拳。

[page]


  拳经中也有大量方的内容,如“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尾问中正神贯顶”、“提顶吊裆”、“有上即有下”等,说的就是上下方向的直线。“胸背开劲两捶争”、“有左即有右”说的就是左右方向的直线;“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发劲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放即是收”、“有前即有后”等,说的就是前后方向和四面八方方向的直线;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十三篇·劲与物理第七》中写道:“吾师澄甫,每每告余日:发劲须找到一直线方可发,发时如放箭似的。是言已穷发劲之能事。”在同书《述口诀第十三》中又写道:“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转心不转者,此家传口诀也……余得此意后,自觉功夫日见进境。”从郑曼青先生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诫中,可见方在太极拳中的至关重要,如果没有直即方在太极拳中的存在,太极拳也就不成其为太极拳了。

  三、太极拳中的方圆互寓互生

  太极拳中方圆的互寓互生在拳经中也有反映,如“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立如秤准,活似车轮”、“气如车轮,腰似车轴”等等,太极拳中的方圆互为目的和手段,相互含寓,无方就无圆,无圆就无方,如没有“腰如车轴”、“立身须中正安舒”之直,就不可能有“气如车轮”、“活似车轮”之圆;没有“蓄劲如张弓”、“活似车轮”之圆,就不可能有“专主一方”、“发劲如放箭”之直:太极拳前进时各瞬间的肩胯连线必须相互为平行直线(即脊柱不得扭曲),身体中轴前进的轨迹也是直线,但太极拳的前进上步又无不有赖于“进退须有转换”的圆。太极拳发劲进攻的移身没有转动,如叶大密先生所说:“发劲之专主一方犹有范围,要不出对方中心与两肩三竖线之外,发时自身之三竖线必须保持齐头并进,方能完整一气。”(载金仁霖先生辑《柔克斋太极传心录》)先人将此称为“拥身”,杨班侯拳诀《全力法》称其为;“前后成直线,五行主力攻;打人如亲嘴,手到身要拥。”但三线齐头并进之前必须先有转身,使己之三线对准彼之三线;太极拳的棚、挤、按、肘、靠,往往呈现为“专主一方”的直线运动,然直线运动之前总有使对方重心稳定遭到破坏而被拔根的圆运动:太极拳的捋、采、列,往往为圆运动,然对方的被抛发和倾跌又发生在圆切线的直线运动中;太极拳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拥表现为背臂呈圆形,然从力学分析,这个圆正如郑曼青先生所说的是由无数离心、向心的直线所合成,掤之圆不仅表现为“支撑八面”,也包含了八面收缩,如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推手》中所说:“拥法向外…”必日掤者,粘也,非抗也,手向外拥,意欲粘回……”太极拳各式都可千变万化,换言之,太极拳各式含寓了多种劲,如手挥琵琶,可细细体会到其能变化发挥八劲,八劲概括而言无非圆直二劲,正如陈微明先生在《太极答问·太极拳之劲》中所说:“圆劲之中必须有直劲,直劲之中必须有圆劲;若有圆劲而无直劲,则只能化而不能放;若有直劲而无圆劲,则遇有化劲者必致落空,故圆直二劲能融合为一则善矣。”

  四、太极拳方圆的特殊性

  方圆相反互根、互寓互生是太极的基本规律,古哲学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一不是太极,所以所有武术和舞蹈、体操也莫不各是太极,所以,方圆相反互根、互寓互生也是所有武术和舞蹈、体操的共同规律,并非仅仅太极拳才具有。但是,万事万物的方圆及其规律各具有特殊性,因此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千差万别。太极拳是一种反映了太极拳特殊理法的方圆运动,其方圆完全不同于舞蹈和体操,也不同于其它武术,其方圆是其它运动的方圆所不能代替的。

[page]


  太极拳的圆及其圆运动体现了“道法自然”,寓含着特殊的有利于健身的生理和形体动态的机理、武术需要的机理,比如:一个人的全身各关节、脚和某些部位都可以成为人体圆运动的圆心,这种圆运动的圆心在不少武术和舞蹈、体操中可以是独立的。然太极拳绝非如此,如把可作为圆运动圆心的人体各关节和脚等部位比喻为是齿轮的轴,那么对于太极拳而言,这些齿轮就是组成了联合齿轮箱,其中任何一只齿轮的动作都会牵动齿轮箱中所有齿轮一起动作,而整个齿轮箱运作最先动作的必定是脚这只齿轮。对这一规律拳经是这样表述的:“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一气”。句中的“练”就是毛主席诗词中“赤澧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中的“练”,就是绸带,“一气”就是整体有序波动的形象,在舞彩练表演中,表演者手持彩练的一端一抖动,彩练立即发生波动并依次传到另一端。太极拳的圆运动也是这样的,是全身有先后次序上下相随但又似无时间差的运动;彩练一气之动的操纵是表演者的手,太极拳整个“齿轮箱”运作的操纵则是腰,太极拳所有圆运动都是腰运动引起的腰胯转动造成的,是腰胯圆运动的放大扩张。有把太极拳的圆运动比喻为货郎鼓的转动,虽然形象但这仅仅是对以内带外、以体带肢的简单比喻,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太极拳的圆运动是完全服从于虽动犹静、舍己从人、随屈就伸等法则和武术需要的,包含着微妙的武术目的,比如手的运动轨迹可表现为平面的、斜面的、立面的、甚至是曲面的多种多样:圆弧的方向有由前向后向外的,又有由前向外向后的(或称顺时针的和逆时针的);圆弧的形状有c形钓,也有s形的;有的是既有手臂在空间的移动,又有手臂的自转,如揽雀尾按的向后捋化:有的圆运动从某角度看是呈弧形,而从另一角度看又是呈直线,如搂膝拗步的前按;有的圆运动以腰脊或一侧的胯或脚为轴,圆心在体内,如斜飞式的列;而有许多含捋化的圆运动,从俯视角度看其运动轨迹是由前向后向外,圆心在体外,如倒撵猴的后捋;有的圆运动其圆心是基本不移动的,如野马分鬃的列;有的圆运动圆心又是移动的,如云手的左云;有的圆运动半径长度是不变的,如搬拦捶的搬;有的圆运动半径长度是变化的,如揽雀尾过渡到单鞭的左右平捋……拳经说:“开合按势怀中拖”,太极拳的手不论表现为如何的圆运动,其肩臂总是保持着向前撑裹合抱的形态,如果这样的形态被破坏了,手的什么圆运动都与太极拳无关了。

  太极拳的方及其方(直)运动也完全体现了“道法自然”,也寓含着特殊的有利于健身的生理和形体动态的机理、武术需要的机理,并且其直大多是体现在劲势和感觉上,不是非得在形态上有规范直的反映。比如立身中正并非脊柱上下笔直,是指将脊柱各段由于不卫生习惯而形成畸形过大的曲度恢复为符合生理要求的正常的生理曲度。据《按摩与导引》86年8期报导:空军长春医院采用120至200公斤大重量牵引也不能将人的脊柱拉直,只能将病态脊柱拉得恢复其生理曲度,自己勉强使脊柱某段变直只能采用很不自然的僵拙力,是一种不卫生的行为,并且必然导改其它段曲度变大。世界上尚没有一个正常人的脊柱是违反人类生理所必需的曲度而呈现为整条笔直,只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腰椎的生理弧度才会消失而需要接受治疗,变直的椎段恢复曲度则是治愈的一个重要体征。再如发劲之直线也并非手臂笔直,主要是掌或拳的运行轨迹成直线等等。

  现代有的人不懂此理,不懂太极拳的方圆和其它武术及舞蹈、体操等运动的方圆有什么不同,用其它运动的方圆充当了太极拳的方圆,这是对传统太极拳毁灭性、扼杀性的改造。比如刻意追求正圆、破坏“开合按势怀中抱”、“含胸拔背”等基本姿态追求大圆,有的人在进退中,身体真地象货郎鼓那样左右转,全无武术企图,如同健美操;有的人在上步时,没有腰胯动作,单以胯关节为轴,脚向前方划一个圈,象是戏剧舞蹈动作;有的人揽雀尾的捋、搂膝拗步的捋,一手捋到了耳后,含胸拔背之圆被破坏,成了散,另一手又列到了这一手臂的肘内侧,其大臂完全进入自己胸前,大臂外侧完全暴露给了对方,成了典型的瘪:有的搂膝拗步的向前按掌不是以身带手,而是单单以肩关节为轴手臂抡了一个圈再向前故意做成弧形移动,也象是戏剧舞蹈动作;有的人左右分脚时两手臂各以肩关节为轴向上划了一个自认为舒展的大圆弧,就如天女散花舞蹈的样子,胸肋中门大开,纯粹是个挨打的动作;又有的人刻意追求横平竖直、棱角分明,如有的人揽雀尾的抱球,手和肘、上臂都与肩同高相平,手心正对下方,如同做广播体操;有的人搂膝拗步的向前按掌无论从何角度看都是直线移动,也如同做广播体操;有的人倒撵猴的后捋,从俯视角度看手的移动轨迹则是一条直线,如同移抽屉;又有的人把太极拳的动作想象为主观自主的、硬碰硬的其它武术的格打擒摔,太极拳上下相随、舍己从人、虽动犹静等要领荡然无存。如此种种,太极拳经过这样的修改创新发展后,原来的似圆非圆变得符合“规范”的圆了,原来的似直非直变得符合“规范”的直了,外形上似乎与原来的太极拳一样,实质上有的已与舞蹈、体操没有什么区别,有的已与其它武术没有什么区别了,太极拳独特的健身和武术功效功效当然也就被改变甚至不存在了。

  必须认识到:不懂得太极拳“道法自然”的有特殊内容的方圆,否认太极拳中有直,一味追求自认为标准的方或圆,用其它运动的方圆取代太极拳本质的特殊的方圆,对于太极拳都是残害,十分遵循太极拳本质的特殊的方圆,对于传统太极拳的继承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8

点赞
10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18 人)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