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功保 您对太极拳的源流问题非常关注,也非常用心研究,做了大量工作。我听说为了研究杨露禅在北京的教拳情况,您专程从香港到北京的恭王府,进行实地考察。 马伟焕 这纯属是个人的学术爱好。喜欢太极拳,总想把相关的一些问题搞得清楚一些。我原来的确专门到北京去考察过,还拍了照片。近几年到北京更多了。河北永年也去了很多次。还参加了《永年太极拳志》的研讨。 余功保 《永年太极拳志》是一项有意义的工程,对太极拳的承传脉络的梳理有益处。关键是立志要高,要以一种开放的胸怀来操作。 通过研究,您在太极拳源流问题上有什么简介? 马伟焕 太极拳源自传统文化,古文化是它的活水。但太极拳的出现为时并不太古远,是近二三百年间的事。虽然常说“太极”最早见于二千年前的《易经·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易经》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典,可并不是太极拳的文字记载,无法把太极拳的历史与易经等题并论,易经中有“太极”这名词,而“太极拳”三字以名词出现,最早还是见于《王宗岳太极拳经》。武术名家马杰认为“先有太极理论后有拳术,拳术与太极理论通过长期实践相联系,而产生了蕴含奥理的太极拳理论”。 太极拳包含着一个武术体系,它的指导思想有很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然而源流问题,众说之中,多奉张三丰为始祖,更有远朔上老子和轩辕黄帝,这都是师承相传,各有所依据,若作历史考证,就欠缺足够的文字理据了。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尊奉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是没问题的,要做历史考证是很难弄清楚。正如我国很多专门行业都各尊奉祖师。建造业尊奉的是鲁班先师,纺织业尊奉嫘祖等。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份。各个武术门派,各有源头,各自有尊奉的祖师。以今日而言,那都是精神文化历史所传下来的。 余功保 关于杨式太极拳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应该是比较清楚地。 马伟焕 杨式太极拳的发源地是河北永年。今广府镇即是永年古城,地处邯郸东北六十里,古称曲梁郡,后魏改为广平郡,北周于郡置洺州,隋末窦建德称帝时(公元611-612年)建都于此,遗迹至今尤存,明清以后,设广平府,并设有文武考场,为冀南经济文化重镇,冀鲁豫晋四省商客云集,至民国后改为永年县。明崇祯七年(1635年),有河南怀庆府温县人,陈姓药商在城西大街的道北开设了一家“泰和堂”药店,由于经营有道,店务兴隆,逾百年后,至清嘉庆十八年(1814年),泰和堂为第五代店东陈德瑚执掌,为保店自卫,顾武师护院,适闻家乡陈家沟有镖师陈长兴,精内家绵拳,原押镖走冀鲁,今赋闲居家。乃邀聘陈长兴来永年太和堂为看家护院,并教陈氏子弟及店员习武护店,陈长兴到永年,最初教陈姓弟子炮捶,后永年人来学,则传授一种动作柔缓的绵拳称太极拳。少年杨露禅是永年人,也因此而有机会得陈长兴授以太极拳,后来,杨露禅学成,随陈长兴投身保镖行业,晚年,父子签盟京都「得胜镖局」,并在北京设帐授徒,将太极拳发扬光大,百年间经四代传播而普及全国,使陈长兴的技艺真传绵续,使永年广府镇成为真正的太极拳发祥地。 陈长兴后来返回陈家沟,传说杨露禅再与同里李伯魁往温县访陈长兴以求深造18年。但杨氏门人相闻是随陈长兴走镖,追随习艺。学成后,杨应邀授拳于太和堂,广府望族,武禹襄兄弟跟随他学习。 至1850年,陈长80岁大寿,当时武禹襄在北京教拳,往返不便,便让杨露禅前往贺寿,并可以顺便再深造一下。这些事被传为“杨露禅三下陈沟”。由此可见,“太和堂”在我们太极拳历史上曾起过重要的承传作用。 余功保 永年不仅是杨式太极拳的发源地,还是武式太极拳的发源地,也产生了武禹襄这样的大家。在太极拳理论上,武禹襄有巨大贡献。 马伟焕 这和武禹襄的经历有关。他也是永年县广平府人。据记载“禀贡生,性至孝,仗侠义”。他的兄长武澄清,曾官河南舞阳县知县,二兄汝清,进士出身,曾官至刑部四川员外郎。兄弟三人皆喜爱武术,武禹襄应乡试武科,内场文策,轻易通过。但技勇弓马不行,于是发奋追随杨露禅习武,后来武禹襄去陈沟拟拜访陈长兴,进一步探索太极拳奥秘。途经赵堡镇距陈沟不足七里,投宿住店,店东告以陈长兴已故,并介绍访赵堡镇陈清平,他就去了。“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到了清咸丰四年(1854年)武澄清赴任河南舞阳县县令,在任期间,在盐店发现王宗岳太极拳经等五篇残抄拳经,后来武禹襄据之深入研究,承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法理,发其精微,参合兵法奇正虚实之机,参悟透澈,以其深厚的儒学修养,将心得经验写出了《十三势行功心解》、《十三势说略》、《打手要言》等文章,成为流行至今的重要太极拳经典。武禹襄又以其心得创编了一套融技击养生健身为一体的新拳架,与露蝉原有“十三势行功架”,并驾齐驱。这就是后来的武式太极拳。 余功保 应该是,杨式太极拳与武式太极拳同源同理,风格不同。其实太极拳的一些流派在基本原理和理论上是一致的、相通的,所以一些经典的太极拳为各派太极拳所共同强调。虽然这些理论的出处现在有的还有不同看法,但拳论中所阐释的原则、要领还是为大家所公认。 马伟焕 我以前对传统拳论也做了一点研究。太极拳传统拳论很多,比较重要的经典是以下几篇:《十三势论》《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十三势歌》《打手歌》,合称为五篇经典。 五篇经典的《十三势论》原注中说:“此系武当张三丰祖师遗论”。第二篇也属“山右王宗岳”,其他三篇就未有明确是何人所作。至今已普遍流传,为太极拳的法理准则。但这些经典的发现,地点、时间和人物,在当今可见诸文字的简录如下: 最早是李亦畬于光绪辛己年(1881年)在其《太极拳谱跋》中写:“此谱得自舞阳盐店。”50年前,唐豪先生作《太极拳研究》一书中写出如下一段:“禹襄大约于1851年(咸丰元年)以露禅问业。1852年,其兄澄清中进士,官舞阳县知县。禹襄赴澄清任所,便道过陈沟时,长兴年以八十二。或因病老不能教,故访赴赵堡镇陈清平以学月余。至舞阳于盐店得王宗岳谱,旋里后于1853年以技教亦畬。” 1982年,顾留馨先生在《太极拳术》一书中就订正了,是武澄清得拳经于盐店而不是武禹襄。原文如下:“1852年,禹襄在赴兄任所,便道去陈家沟,拟访杨露禅的师父。在途经赵堡镇时,知悉陈长兴以老病,遂改访陈清平学拳。澄清在舞阳盐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襄见而读之,颇有所悟。” 根据永年县志及武氏家谱等史料显示,武氏三兄弟简历如下:武澄清(1800-1884年),咸丰壬子年进士,甲寅年补舞阳县令,在任五年后回籍。武汝清(1803-1887年),道光庚子年进士,官刑部四川员外郎,后辞官主讲清晖书院十年。武河清(1812-1880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由二哥引荐晋京设帐,1852年以“日上事慈闱”归里。1854年荐杨露禅进京。 从以上数据可以分析得出地点:此谱得之舞阳盐店,无异议,但时间和任务就要讨论一下。长兄澄清是1852年(壬子)京试中了进士,同年,武禹襄和大哥都从北京回归老家,孝奉母亲。乾嘉年间,人口激增,一般京试学子,虽考取了功名可喜,但补官额有限,未能即派官职,有的得个候补官位虚衔,等了一辈子都未上任。武澄清还算好运,只等了两年,甲寅年(1854)就获补舞阳县令。武澄清以54岁赴任,偶获《王宗岳太极拳论》于盐店,实则喜出望外。清中叶,食盐是受政府专门管制的重要税务物资,官员往盐店查核,是职责内事。武澄清因而偶获《王宗岳太极拳论》于盐店,属意想不到的欢喜。就时间而言,当在上任以后,也就是1854年以后在任的某一年。唐、顾说的1852年当属不确。只有赴任后才能在舞阳盐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论》手稿,所以唐、顾之说的1852年应该修正为1854年以后。 另一个问题是永年县志载武禹襄“河清应豫抚之聘,便道访陈家沟,又访武陟县赵堡镇陈清平”。唐豪和顾留馨先生增写了“禹襄赴澄清任所,便道过陈沟时,长兴年以八十二。或因病老不能教,故访赴赵堡镇……”当时是咸丰庚申年,即1860年,其实陈长兴早已在6年前(1853)辞世。所以武河清在赴其兄武澄清任所舞阳途中已知悉陈长兴不是老病而是已死了六年,儿子陈耕耘未得父传而在陈有本那边学炮捶。无奈,才步行二里路到赵堡,改投陈清平,“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后来武氏有了两路炮捶,在永年流传至今。 所以结论是,太极拳经典是武澄清在1854-1860年官舞阳县令任内,得之于舞阳盐店。武禹襄乃得见而读之,1860年携返永年而传世。从此该系列经典拳论得以风行天下,拳谱面世如虎入深山,得其所在。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4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