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武术资料 查看内容

【太极拳资料】盈虚有象—与杨式太极拳名家陈龙骧的对话(二)传统 传承 传授

2013-11-25 08:40| 发布者: 明远| 查看: 5201| 评论: 0

摘要: 二、传统 传承 传授  太极拳的练法,其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深长呼吸,气沉丹田等。——李雅轩余功保:  我听一些人说过,李雅轩很会教人,他在太极拳教学上有自己独到之处,在这 ...


二、传统 传承 传授


  太极拳的练法,其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深长呼吸,气沉丹田等。——李雅轩

余功保:

  我听一些人说过,李雅轩很会教人,他在太极拳教学上有自己独到之处,在这方面您有什么体会?

陈龙骧:

  太极拳是李雅轩老师一辈子的专业,他把它看作是一门科学,非常精细的科学。可能和他在南京中央国术馆、杭州国术馆当过主任教员有关,他对打拳的动作、技术的规格非常讲究。注重手、眼、身、法、步,还特别要求他的学生在演练太极拳的时候要具备武术的那股子精、气、神。他认为,打拳没有精、气、神,那就不是武术。

余功保:

  武术的这种精、气、神其实是很独到的东西,它和速度、力度无关,不是越猛越有,是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能量。

陈龙骧:

  这是武术的重要特征,和其他体育项目不一样的。

  李老师对我们很严格,他脾气很大。我现在还留有老师给我的一封亲笔信,就是有一次老师教我推手的时候,我没有按照规矩做,他叫我不要顶,好好去听劲,当时我就害怕挨打,于是一紧张就顶了,他一生气,就发劲打了我,打了我以后,我心里很难过,觉得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他看在眼里。老师其实是很喜欢我的,他看我难过,就写了一封信让敏弟给我送过来,信上说你不要难过,你只要听话,好好练,我就不生气了。这使我感到他是一位很细致、很大度的人。

  老师那个人很刚直,也很威严,但是好起来很亲近,一发脾气大家都很害怕,他发脾气的时候所有的学生都要立正站好受训,没有一个随便走动。那个时候我们打拳的时候他站在我们身后,他只要往那一站,无论冬天天气多冷,马上身上就能出汗,吓的。他要是跟你说“有点儿意思”,心里就特别高兴。他感觉你做的不到位,他就说“没有味道”。他从来没有说过哪个练得好,我跟他二十多年,很多人跟老师说龙骧从小跟您练,您也全力培养,是将来您的接班人,老师想了想也只是评价一句“马马虎虎”。所以那个时候觉得老师可敬、可畏。

  李老师曾经反复叮嘱我,要勤学苦练,多思多想,要保持杨式太极拳的纯正风格,要重武德。他说:“太极拳在初练时,是感觉不出什么味道来的。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恒心,细细地体会,时间久了,便会感觉趣味浓厚,使人百练不厌,愈研究愈有味道,愈体会愈有兴趣甚至形成一种癖好,一辈子离不开它,其终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这一点我有切身的体会。

  老师去世后,我把自己向李老师所学的太极拳、剑、刀、枪、推手、三才对剑、武当剑全部请师兄替自己拍摄下来,然后一边回忆李老师生前的教诲,一边比较自己的动作和神韵,不断改正。

  我觉得他永远是我的老师,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他的音容笑貌现在仍然历历在目,成为我的楷模。

余功保:

  李老师把太极拳作为一生的专业,太极拳也成了您自己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陈龙骧:

  我开始跟他学拳是因为身体不好,比较弱,通过跟他学习后,身体好了很多。后来就不成了兴趣、爱好。

1960年的时候我就参加四川省的比赛了,学了三四年,先是通过了成都市的选拔,在读书的时候太极拳得了冠军。

  我今年58岁了,这辈子,太极拳虽然不是我的工作、专业,但是可以说我对太极拳也算是呕心沥血,因为我关心传统太极拳的发展,我希望传统太极拳可以得到政府的重视,得到社会的重视,因为好的东西不应该被埋没。

  为推广李雅轩太极拳我也付出了很多的心血,这几十年来,酸甜苦辣都有。

余功保:

  我记得在80年代成都搞过一次太极拳研讨会,很多名家到场,在当时影响还是很大的。

陈龙骧:

  那是成都飞机公司和《武林》杂志联合举办的,到会的名家有蔡龙云、傅钟文、陈小旺、顾留馨、习云太、陈正雷等,我也作参加了会议。

  以前我跟老师在体育场中心义务交拳,那时候不会有很多人,也就几十个人改改动作。我1965年进入成都飞机公司工作,成都飞机公司是成都的一家大型企业,拥有两万多职工。我在公司疗养院整整工作六年,疗养院一个月一期,一期一百人,不可能一百个人全部都学习太极拳,但三四十个总是有的,再加上公司代表队去比赛、平时组织太极拳的骨干训练班,前前后后5000多人都是我亲自教出来的。我现在在工会当专职体育干部,还在继续教拳。

  当时企业参与办会还不多,不象现在这样。成都飞机公司来参与举办这样的会,可见太极拳在这里的影响。应该说这次研讨会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太极拳理论研讨会议。

[链接] 1986年成都太极拳研讨会陈龙骧论文(节选)

  练习太极推手必须遵循的原则

  太极拳论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推手歌云:“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明确地指出了练习太极拳及其推手的学习步骤和将能达到的艺术境界。所谓“着”就是招式,是指练拳和推手的一招一式的动作。“着熟”,就是要将这些动作操练纯熟,不仅是姿式正确,而且这些动作的用法也要熟练掌握。推手中的棚、捋、挤、按四式,俗称四正手,何谓“棚”?何谓们捋”、何谓“挤”?何谓“按”?在练习推手之初,就应该首先将它弄明白,作正确,并且认真地操练,待这些“着”熟练以后,推手中才能逐渐地领悟对方是如何来劲的情形,太极拳的术语称之为“听劲”和“懂劲”的功夫,这是推手技术中最细致也是较难掌握的一步功夫,待有了“听劲”和“懂劲”的功夫之后,并且不断深化、愈练愈精,最后就能达到“任他巨力来打吾,牵动四两拨千斤”,“随心所欲,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的阶及神明阶段。

  推手中听劲和懂劲的运用和掌握

“听劲”,“做到”是推手技术中最重要的核心,是克敌制胜的关键,没有学会听劲就更谈不上横劲。因此,练习“听劲”是推手练习的第一步功夫,所谓a听劲”,并非是用耳朵去听,而是靠大脑中枢神经的灵感指挥,靠自己平时练太极拳所练就的松软,沉着的手臂去接触对方的手臂,靠这种皮肤触觉的感1上来体察和掌握对方来劲的意图,两人在推手过程中,双方都在运用这种触觉“听”劲,“听劲”是推手的基本功,也是练好推手,达到懂劲的关键,知道如何去“听”对方的劲,然后才能逐渐“懂”对方的劲,掌握对方的劲,进而根据对方来劲的刚柔,劲力的大小,速度的快慢,时间的早退,部位的高低等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顺势借力,或“化”或“发”,不先不后,恰到好处,使对方偏移重心,身体失去平衡,受制于我,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练习太极推手要求做到粘连绵随,不丢不顶,不丢:即是不脱离,不顶:即是不相抗。走化之劲无形无痕,发放之劲要于不知不觉之中,要达到这种阶段,没有很好的“听劲”和“懂劲”功夫、是绝难办到的,如何才能尽快地掌握和运用听劲和懂动呢?必须在名师的指导下,在练拳和推手时,从松柔沉稳入手,一松百松,一动百随,吾师李雅轩先生曾说两臂要练得如绳儿吊着重物一样构松坠,有沉甸甸的气得十指的鼓涨感,并须经常养其头脑和两臂的虚灵轻妙的感应”.这种灵敏的感觉拳论上形容是:“一羽不能加,蚊虫不能落”,有了这种明察秋毫的灵敏度,运用于推手,在听劲方面,就能细细地、准确无误地,体察出对方来劲的极其细小的变化情况,我则不先不后,不早不迟,恰到好处地运用粘连绵随,不丢不顶的推手技巧,就能做出随屈就伸,逆来顺受,旯若百折似无骨,化劲无形的绝好身势,和无往不利的,变化莫测而又冷快绝伦撒去全身都是手的发动动作.拳论所谓:“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在推手中,如果没有练就绝好的“听”劲和“懂劲”的功夫,是不可能掌握好这种尺度,达到这种要求的。在推手中,如果不学会“听劲”和“懂劲”,必然和人一搭上手,就非丢即顶,膨易乱抗,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没有一点太极拳味道,非但练不好推手,反而统出一些不,改正的毛病,不但不能提高自身的灵感,反而感觉迟钝,两臂呆滞、僵硬,把身手练坏拨发挥不出推手的技巧,所以,二人在推手时,事先一定要持以虚灵的气势,以神意沾着对方,出手时轻轻接触,绝不能用大力抵抗,不多动,不妄动,轻轻地随其对方的来力而眼之随之,顺势而应之,“听”出对方来劲的意图后,进而掌握对方的劲,消解对方的劲须比如对方用按劲按来,我即以腰脊之力,心意之劲,手臂抱病撑国,用棚劲粘手粘住对空双手,并顺势以极劲化解时,我即在侧履之中体察出对方按劲的大小,动作的快凰按势的高低,根据这些情况使用极劲,使对方的按劲在接的过程中,使其不知不觉地自然按空失势,失去重心,被我巧妙地顺势化解。反之,如我使用按劲时,在按的过程中,又需“听”准对方用础劲粘手,以撤劲化解时劲道的快慢、走向、大小等情况,使对方撤劲失效,无法化解,双方在一进一退之中互相比听劲,在不丢不顶的原则之下讨消息,比灵机,这一按一棚一播,看起来平淡无奇,非常简单,但实际讲究起来,都有很细致的道理,只有这样认真地去探索,去揣摩,久而久之,才能提高听劲和懂劲的水平,才能练到如拳论所云.“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非用功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决不是随便两手搭靠,划几个圆圈,做几个型式,甚至胡搅乱缠所能济事的。

  怎样才是推手中的化劲

  在准手运中动中的所请化劲,这个“化”宇就离有消解对方来力而不着痕迹之意化劲必须是在粘连绵,不丢不顶的原则下进行的。因此就绝非硬拨、横格、硬拉、化劲必须顺着对方来力的方向,使对方在不知不。览之中,偏移中心,使来刀落空,推手功夫好的人,在使用化劲时,我们可以看到手臂接触的皮肤是向顺着走化的方向扯平的,而不是在手接触的皮肤之间出现皱皮,出现皱皮说明两劲相顶,说明走化的一方使用了拨扯之劲,没有舍己从人,而是自作主张了。好的化劲方法是烤臂绝不自动,而一定是以腰为轴,以腰脊之力而领动的,心为主帅,心意略一动,腰背做一领,外向好象没有看如何动,而对方来力已落空了,技手化劲到了高级阶段,完全是以应灵轻妙为主,出手轻轻接触对方,粘其皮毛,以神走,以气化。以跟领,跟随走化,使对方摸不着实地。找不着重心,如脚踩胡芦,东倒西歪。完全受制于人,达到这种效果,非有好的化劲是决难办到的。

  推手中的发劲是怎样使用的

  发劲在推手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极拳的发劲,是在一瞬间集聚全身力量于一点并作用于对方身体的一种柔弹爆发力,而决不是一种硬性的推撞力,推手中的发劲必须在顺势借力的原则下,使用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威力,在与人推手时,须先以虚灵的气势跟之随之,在几眼几随之中,对方破绽露出,机会送上手来时,即以丹田之气,周身之,心劲神意气一齐发作,劲去如放箭,冷快脆弹,使对方惊然后跌,打得惊心动魄,目瞪户呆,防不胜防,此即拳论所云:“运劲如百炼之钢,何坚不摧”,此种真正的太极拳内劲,用时松沉软弹,伤人内脏,不着痕迹,打入于不知不觉之中。才是太极拳的上乘功夫。

陈龙骧:

  为了更好的传播,1996年我们向体委申请,正式成立成都市李雅轩太极拳武术馆,在成都青城山,有了馆以后,每周周六、周日两天坚持活动。因为要缴纳每年民政局年审费用以及武协管理费,所以从1996年到2000年,每人每年交费24元。现在是每年50元,基本上还算是义务。入了会的到现在为止恐怕已经上千了。年轻、中年、老年都有。到太极拳武术馆来习练太极拳的人年龄跨度很大,既有年轻人、也有中老年人。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对人的身体有好处,我母亲已经89岁了,耳聪目明,连老年斑都没有。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不缺名、不缺利,就缺健康。你仔细看看你的一生,为家庭、为工作,为亲人、为孩子,都是在为别人,唯独每天半个小时的太极拳是为自己的,不练习太极拳是自己的损失,人不能对自己太不负责了。

余功保:

  对自己健康的负责也是对社会的负责。否则没有承担的资本。

余功保:

  太极拳是要依靠口传身授的,还要口传心授,老师要把自己体会到的精髓有效地传给学生,对于太极拳的发展来说,师资是个很关键的因素。您在长期教学中对此有什么体会?

陈龙骧:

  太极拳的师资是很重要的,教员要好,学员才能学的好。现在很多人说国家规定套路和民间传统套路有矛盾,实际上不应该有矛盾,一个是主要拿来比赛,一个是主要拿来在民间通过锻炼健身的,当然也可以比赛。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现象?实际上还是传播与传授的问题。

  作为一名合格的太极拳传播者,首先必须爱太极拳,必须热爱这个东西,有感情。第二,要拥有良好的高尚的品质,讲武德,一定要有德。第三就是有真正的太极拳的技艺,真技术,太极拳自己怎么练都可以,是你自己的事,但要教人,就必须明白,不能误人。所以当太极拳老师责任感、责任心很要紧。

  过去对于太极拳传人是有很严格要求的。李雅轩老师讲,太极拳传人要有恒心,有天才,有真传三者俱备。此外还要勤修武德,尊师重道。

余功保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在传承中应该把这种“传统”的特色、风骨延承下去,不能丢。

陈龙骧:

  传统的东西是一代连一代的。总的来说是断不了的,但也有个兴旺和衰弱的问题。传统武术怎样传?传统武术谁来传?我觉得需要大家个方面的综合努力,作为我们这些传人,有责任做很多努力,其他方面,如国家管理部门、新闻舆论、科研等方面都需要共同支持。应该说传统太极拳现在国家也比较重视了,在国际上也受到普遍欢迎,这就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很好得的基础。

余功保:

  有了发展的基础,还要提供若干发展的平台,有形式方面的,有内容方面的,这样才能使太极拳发展在更高层次上进行。

陈龙骧:

  平台应该多样化、健康化。关键是能让真正的太极拳功夫得到发扬光大。让很多太极拳的传人有发挥的空间。

余功保:

  我看了您和您夫人李敏弟表演的太极器械对练,行云流水,富于韵味。李老师作为李雅轩的女儿,自幼得父承传,几十年和您共同研练,也是当今名家。您女儿也练习太极拳,成了名副其实的“太极之家”。

陈龙骧:

  太极拳的确具有无穷的魅力,你一旦接触,特别是能够得其要领,深入内核以后,就会被它深深感染。这次整理出版李雅轩系列太极拳图书,我夫人和女儿都做了很多工作。

余功保:

  最近几十年来,太极拳一直有传统套路和竞赛套路的说法,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陈龙骧:

  太极拳是在传统套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从杨澄甫,到李雅轩等人,如果没有他们一代一代人的传播,也不会有更多人知道杨式太极拳,杨澄甫就好像一棵大树的主干,李雅轩就像是大树的一个分支。我一直跟随李雅轩学习,没有学过别的。每一个拳家,经过几十年的传承都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谁也不能代替谁。

余功保:

  谁也不应该代替谁。创造力的基础是“相同”,因为要掌握根本的规律,创造力的精髓是“不同”,因为要领悟新的境界和类型。


陈龙骧:

  既然要竞赛,就需要评判,但规则如何制定也是科学,规则应该既有统一规范的标准,也有利于不同风格的发展。这是一个课题,需要研究,不能草率对待。比如京剧大奖赛,也没有规定一种唱法,梅兰芳有梅兰芳的唱法、尚小云有尚小云的唱法,最终也能评选出来优胜,这些方式,武术也可以研究、借鉴。都打24式可以,李雅轩是李雅轩的打法,别人是别人的打法,那就好看了,让大家去鉴别,在鉴别中去提高。当年八个样板戏差一点把中国京剧传统艺术弄没了,千万别再有“样板武术”。

竞赛太极拳的“源”在传统太极拳,所以竞赛的可以搞,但传统的更应该重视。你不能把那些大树的枝干都砍了,只搞一个规定的,那这棵树是无法继续成长的。分枝越多这棵树越茂盛,竞赛太极拳也是太极拳这个大树的一个分枝。

  如果发展得当,其实传统和竞赛并不矛盾。现在有些地方之所以形成所谓规定套路和传统套路矛盾,什么学院派和民间派的区别,主要就是教练问题,如果教太极拳的不是真正的太极拳老师,可能把传统的太极拳打不出味道,规定套路如果让传统的太极拳老师去演绎、去传播,一样能打出属于个人的风格和味道。

余功保:

  套路如何编只是形式,如何练才是本质。传统套路也在不断变化的。

陈龙骧:

  对,根据不同的需要套路可以有些变化,但内核的东西不能丢。那是多少人、多少心血探索、总结的。你不能简化的越来越多,内涵越来越少,最后只能用数来代替质量,那不行。有的人练习太极拳,放一通音乐,反复练上若干遍,出一身汗就完了,达不到最佳效果。

  为什么传统太极拳一套拳练一辈子也不腻,就是因为传统太极拳有内涵,越品越有味。每一天每一年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比如太极拳的“松”字,十年前一个体会,十年后又是一个体会,但是很多东西是写不出来、说不出来的,只可意会。

  很多要领不是老师保守,是说不出来,所以常说老师言传身教,学生心领神会,这正是传统文化的深奥之处。


4

点赞
3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