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推手概述
推手古称擖手或打手,是以太极拳套路中“揽雀尾”一势的用法,在不用护具设备的情况下,来练习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于技击作用和方法的竞技运动。它和太极拳套路练习相辅相成。它的动作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统一指挥下,成为训练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的一种有效运动。 练拳和推手是相辅而行能使身体上下肢平衡发达,久练太极拳的,一般腿肌较发达,腹部充实,步幅轻便。而同时锻炼推手的,一般手臂肌肉也较发达、胸部、背部的肌肉也较为厚实。只有体质全面增强,才能达到防病治病、强身益寿。 推手是两手搭手,互相缠绕伸缩,作弧形运动。根据“沾、连、粘、随、不丢(不离开)不顶(不顶撞),无过不及,随屈就伸”原则,来练习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的灵敏度,探知对方劲力的虚实,长短、迟速和动向。选择沾粘点位为支点,运用摩擦力的牵引作用,发挥“引进落空”、“乘势借力”、“以轻制重”、“避实就虚”的技巧,牵动对方重心、使成我顺人背之势。在时间和力点最为恰当的时机,则又“以重制轻”、“以实破虚”地将全身劲力迅速集中于一点发了出去。发劲要“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由弧形而笔直前去。总的要求是:能化能发,化劲松静、放劲干脆。这种竞技运动,特别能训练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判断的能力。 推手的方式有“掤、捋、挤、按”的推手(分定步和活步两种)和采、挒、肘、靠的大捋。掤、捋、挤、按的推手方法是推手的基本功、推手练得熟练以后,大捋的方法也可在推手中运用。 第二节 推手要领
身法———推手的身法,主要为“主身中正安舒”,要求:自头顶至尾闾保持一条垂直线。具体配合的要领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塌腰落胯”、“尾闾正中”。主宰于腰脊命门穴(命门穴在背后腰脊,前对挤)。要从身法中正状态下求变化,亦即在任何变化过程中必须身体正直,保持重心的稳定。 凡是手腿前去,身法必须同时前去,手到脚不到,手上的劲就浮而不实;即使手脚俱到,而身法不到,手上发力就不沉着,不是整体劲。身手腿前去时,裆劲要下沉,命门穴则有微往后撑之意,则有前后对拉之势,使前去之劲力,不致因惯性而过于前倾。腰部在命门穴主宰下微微旋转,不可追求外形上的灵活而形成转动幅度过大,速度过快。这些都是推手技术的独特要领,不可忽视。 身法虚实的变换,关键在以腰脊命门穴为轴心的左右腰隙(两肾)的抽换;腰隙向左抽则左实而右虚,腰隙向右抽则右实而左虚;以命门为轴心的左右两肾的抽换,变化实虚,实全身总虚实的所在,也是“源动腰脊转股肱”,“内动不令人知”的诀窍所在。 推手和练太极拳一样,是动静结合的,以动为主,动中求静的。身法中正才容易做到动中求静。身法中正则触之旋转自如,既能八面支撑;也能八面转换,上下四旁,转接灵敏。 手法——初学推手时,缠绕粘随的圈子要宽大,力求逐渐做到园满柔顺,无有凹凸、缺陷、断续和顶抗之处。动作要慢,不要快,快则处处容易滑过,慢则处处能体会虚实变化和身体各部位旋转、移动的配合协调,但是不应该太慢,不能认为愈慢愈好。推手的速度应该略快于练拳架的速度。功夫加深以后,逐渐把圈子收小,动作也能慢能快,适合“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要求。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