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杂说58 双重是内气与外形有规律的运动,双重是一个阶段,必须经过这个阶段,解决好双重这个问题,关键是怎样分开双重再合在一起,这样的一气贯穿才有用。 l 太极拳讲一个“敬”字。
l 关于双重的问题,请不要太神秘化。其实很简单,试想一扇门,只有门轴,是为单重,于是可以转关灵活;若门与地相磨搽,就转关不灵了。我想这不是什么精神提得起与提不起的问题。
l 双重是太极拳致关重要的阶段,如果双重弄不明白,这个阶段达不到,跟本就打不开太极拳的大门。太极拳是一门综合的太极文化,它包括技艺、养生、武术、技击、哲学、生理、物理...... 最主要它告诫了人们大自然生存的道理,也就是“人”生存的道理。
王宗岳大师的太极拳论是无人能够相比的,他精辟地阐述了太极拳的养生和技击的道理,和训练的过程。 l 道淡如水……
l 将我所见所闻向各位报告一番。
王荠斋与陈发科不和—台湾周剑南先生曾在解放前造访陈发科。文中并未提两人为何交恶,但大抵是因王创拳而有争议。陈向周一直强调缠丝劲的重要,并演示一遍拳路,周见其拳势惊人而叹服。之前周亦拜访王(搭了手),并认为尚云祥功夫远在王上。 冯志强与陈照奎情同手足—我前陈太老师是王西安先生门下,后来曾料理陈照奎的丧事,到北京向冯报告后,冯听了老泪纵横,真情流露。陈小时功夫是由陈茂森监督,后又回陈家沟习器械。瀛人先生诡称冯受到照奎指点,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陈照奎听信馋言—因王西安做民兵大队队长,见到陈茂森练新架,后到北京请陈照奎到陈家沟授拳。听说当时极保守,教时必关门闭户,并拉上窗帘。有人为了学习,下雪夜还伏在屋檐上偷看。有人向陈照奎说陈庆洲在兆沛出殡时没出现。所以一直不愿教陈庆洲新架。后经人说项,在宴席上陈照奎说可教其推手,让陈庆洲拿其右臂,时肩离地数寸时照奎肩一抖,将陈庆洲打上天花板掉到桌上,丛此陈庆洲对不能学到新架引为憾事。 l 关于仙,只有“感觉”的仙,从没有见过“真仙”,不管是地仙还是天仙,可能是仙不见人吧,有些人把感觉当成真的,就走火入魔了。也可能有真仙,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气”可能是将人的神经系统炼通后的感觉吧,或是神经末梢炼通后的反应,神经脉络遍布全身,如属敏感之人易产生反应。对他人外气反应也可能是你的神经系统对暗示、触觉、及外界刺激的一种应激反应而已。
l 静之则合,有很多层意思,合阴阳、合自己。你动我静合,你静我动合,当合自己时合自己,当合别人时合别人。双重是不对的,但要看在哪个层次,要想解决双重之病,就必须先找出双重,练出双重,才能知道什么是双重,有了双重才能分开。
l 力与意的调配可分为小乘、中乘和大乘。
1、小乘的练法。用意不用力。既有益于养生,又有益于技击,属于拳学的正确途径。 [page] 2、中乘的练法。力意相逆。就是在练习时,力量和意念相反。比如:手向前推时所产生的力量是往前的,但意念上要往后拉,力量和意念的方向是相矛盾的,这样的力量才能圆满无缺而且雄厚,同时也可避免因用力绝对而使自身失去重心的弊病。不仅手上如此,全身皆然。 3、大乘的练法。力意不分。就是在练习时,体内的力量和意念相互作用,就是力到意到,意到劲到,力虽到而意不停。由于意不停而使力再生。 l 本无意力之分,人力使然!不住文字,不住声色,不住圈点,方见太极。关键在于无极,而不在阴阳化生,否则,必背道而驰,虽地球为球,然日益损矣。立意无极,太极自现!
l 心放在腔子里,在日常生活中形神相合,即在太极大化中,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腔子:即中丹田),不管天(头脑:是非妄念),不管地(小腹:情欲本能),任其来去自由,不随不制,并说打人,说白了,就是打其出形之神.……我的感受是心在腔子里,心不出尖,形神一体,常常无缘无故地喜乐,很舒服,有呼太和之气,吸清海之波的身体感受.心机圆则明,明则圆,所谓"心机圆明"也.
l 小有真有,大用不用。
l 尾闾为基座,归胯可也……
l 三颗珠子是夹脊、命门、和它们俩之间。劲源在夹脊。
l 双环一套十字生,十字四端皆弧形;
唯有当中是实点,还要围绕环边行; 十字交点一错位,四两千斤亦可乘; 掌中乱环横竖找,乱环法术在于通。 l 乱环法术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
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着法成。 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 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 这是金庸先生在他的小说《书剑恩仇录》里用的。
l 九曲珠解:踝、膝、胯、脊椎分四段三个珠、腕、肘、肩,共九颗珠子。
l 未懂劲时,要认劲,懂了劲时,便要忘掉劲。今后阶及神明了,便要讲究忘意、无意。太极拳就是要剥到一层,扔掉一层,进到哪层,忘掉哪层,如是方可渐臻佳境。
l 动的是外形,分的是意念,静的是内气,合的是外形。这是最基本的理解,往深就要靠自己了。
l 只怕散了这团雾
我也是由内修而入太极拳者。按仙家的说法我内修的造诣虽不敢云已臻天仙的境界,但人仙的境界确是日有所望了。我开始练太极拳时,亦甚为关注内在的感受,站无极桩时,周围景象似雾似雨,一气浑然。练拳时亦恐此景消失,极尽悠缓柔顺,进退顾盼定,周身外撑内空似立在地上的撑开的伞。自以为于太极拳上多有心得,远近拳友向我请益者亦不绝于门,暗讨自己几近太极拳之妙境矣。一日有拳友告之京西兰旗营中央党校处有位白先生,技艺高妙有耄耋御众之能。于是随友前往,见该先生身材矮小,面貌温和,似不到70岁。所练之拳,未曾见过,其意似太极之意。于是经友介绍与白先生搭手,不想一搭手,白先生直摇头,直言我不懂太极拳。我甚诧异,白先生说声“跳出去。”我便不由自主地跳了出去。由是深服。以后,白先生讲解拳理,谓:“太极拳的基础是曲中蓄直,曲是转关,直是整力,可先分求,而后合一,方成太极。不明此理,意气之论则为奢谈,终究难合于用。”由此,每月去白先生出受教,近来颇有进步,于太极拳不仅能体,而且无论遇之何人皆能用之一、二了。 [page] 太极杂说57 l 马来旺老师47、8岁年纪,在北京地铁公司上班,是个普通工人。马来旺老师的父辈均是北京武术界人士,因此他自6岁就开始习武,拜过多位老师,精通少林、武当、劈挂、太极拳械,并练成道家秘传的阴阳掌。马来旺老师的功夫是从摔摸爬滚中得来的,因此他不会讲什么松散通空的玄妙道理,但是招招实用。比如陈式太极拳,马老师就特别注重每式中的用法,这点和张志俊倒是挺象,凭着马老师几十年深厚的功夫,施展陈式太极中的各种摔法,外行人见了就如变魔术一般。马老师教拳时极少告诉你推手中的技巧,据我的体会推手中的东西玩玩可以,实战却不管用。但是话也说回来,练太极的目标也不是单纯为了打人,推手中的技巧会提高练习的趣味,松散通空的东西也让人有个一步步追求的目标。再说,据我的看法马来旺老师的功夫还在武的层次,远没有达到道的层次。而且据他说他所见过的人中还有功夫远在他以及冯志强先生之上的。 l 棚劲乃万劲之始,因它同时可变成同一点上可变无数方向的捋劲,才可重于泰山,轻若鸿毛。方能似水浮舟,方能如称称物。
l 膨劲乃万劲之始,此话乃真言,且养用一家,互不矛盾.但此说法还不能作为准确的论断.说太极乃阴阳组之母,无极而生,我认为非常不准确.拳界推宠王宗岳的拳论,我认为有多种原因,不能说明问题.所谓通空乃太极拳或太极之真义,鄙人认为有误.
南京任长友的功夫应该是太极真功夫,且得了太极之真义,他未必是老师所授,或许是自己得到的?冯志强先生及陈有芹女士未必彻底明了太极真义,冯老先生其实自己也很谦虚,在他自己著述的开场白中,他说希望明了"太极"二字真义者不吝赐教,作为大师和名人能如此谦虚,如若对他们不敬(太极注重一个字:敬),还能算是个有修为的人吗?!----------------但他和陈有琴女士无疑都非常接近明了太极之真义,或许陈有芹已经明了太极之真义,从她的神采上看应该是没问题的,交手失败乃很正常的事,不足为绝对的凭证,俗话云:胜败乃兵家之常事. l 出去授拳,各色人等都会遇到,出手轻了不济,出手太重也不行,遇到有相当功力之狂徒(少拳之外的修为,陈鑫云:太极拳乃小技)进行生死之博,或借打败名家而扬名,你能下决心对之加以重创吗?还有法律在进行约束.当此进退之机,当此存亡(不一定是生死之逼,更多是名分和自尊之存亡.名分乃身外之物,但一旦有名便身不由己,名可丢,但应该有个恰当的丢法,但不恰当的丢法会引起自尊之存亡,这几乎是生死之逼!不管结果如何,都会引起新一轮的"军备"竞赛,试问这何苦呢?人或者的意义何在呢?或许应该有个不成文的"条约"?事实上高手间只会相互友好切磋,只会相互尊重对方,多为对方着想而很少真正过着的......这或许就是武德?事实上,每个人心中自有一杆秤的)之逼,稍有犹豫,就会败北.往往是善者不来,来者不善(也有善而来切磋者),有些人明了太极真义而不明此理,从而无准备地被动应战(来者早已进入战争状态,即未谋面即已经开战,应战者却完全不是这样,这本身就很不公平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所以讲武德者是要下挑战书的,且要表明比试的程度和方法.
[page] l 棚劲如同一个圆膨胀着旋转着接劲,这样半引半进 ,化即是发,发即是化,接触点是在不断的转变,没有一丝的离开,旧的接触点化新的接触点发击,螺旋膨涨从这点讲太极拳只有进没有退,所以陈发科讲不用数一二三,数一就够了,先引进再发放也对,前者公转用的是离心力,对方来力大引进公转可用向心力,但膨胀螺旋不能丢,化和发仍然是同时的,退就是进,螺旋即化膨胀即发,膨胀即不丢螺旋即不顶,怎样用应跟据情况,没有绝对的定式,阴阳是不断变化的。
l 陈正雷在市面上流行的VCD上演示的拳架,属于我认为“摇头晃脑、含情脉脉”的那种,有四差——眼神运用差、意和劲弱、控制力差,尤其是下盘功夫太差(他的“蹬一根”简直是三脚朝天的功夫)。从陈正雷的这种拳架上看不出他的功夫,好拳架那种内在的意、气、劲是可以让人感同身受、让人陶醉的。陈正雷有可取之处,在于他沉肩附肘的功夫做得非常好,以致于体形都和常人不同。有一种民间拳师身上有浓厚的地域迷信色彩,乡间弟子们吹着吹着就成了“大师”,为太极拳界之大忌。
我这段时间开始练跳绳,我以前练过拳击,跳绳是主要的训练手段。跳绳可以锻炼心肺功能和协调性,不易场地时间的限制,运动量丝毫不输给跑步,却不像跑步那样易肌肉僵硬,值得推荐。 练自己的太极拳是每个拳手的必然归宿。 l 触电的感觉并非说高手真的能发电伤人,而是指发劲快而脆,让人心悖。
l 千招会不如一招熟。
l 丝是转着从蚕茧外一圈一圈地抽下来的,两点成一线,吞就是吐,吐就是吞,吞吐自然在运劲之中。
l 太极功夫到了相当的层次,周身都松下来,体内毫无滞处,周身的劲力能在瞬间发于一点。
l 太极拳渊远流长,至目今仍生生不息,就在於其广大的包容性。君不见原来陈太只有侧身进一退一的推手(不肖生文章),但在陈发科及照奎兼容并蓄和锐意改进下,现今甚至有加入八卦步的双推手。只要符合阴阳变化的道理,谁能否认这不属於太极拳? 但这篇文章作者确实应出来澄清,否则不利太极拳的发展。
最近看到李雅轩先生的文章,句句发人深省,我诵读再三。但有一些观点不能苟同。例如说练太极不必再练其他拳术,这或许适合未成手的人,但对卓然成家者必不以一门为限。举一些例子:五虎之一的傅振嵩师从陈延熙(陈发科之父),贾谊山(董海川徒),后又加学形意,八极等。杨澄甫学生郑曼青得左氏心法於山右,吴氏太极北派部分门人中有马贵八卦手法,上海马岳梁有家传三皇炮捶等。 走笔至此,据闻傅永辉(傅振嵩之子)走八卦步能以小腹内气鼓荡以加大步距。但据我了解八卦功深时要胯往后吸,可见此法应与太极有关, l 光用手坠我,我不怕。如果用内功,那就看我是否能沉得深,松得开。如果我沉得比你深,且能松得开,回来你就会被打飞。相反,我就会被你拿死。
l 行云无根,流水遇阻不断。
l 不去舍己从人,而是一味谋算对方,其功夫尚非上乘境界。
l 我所习为叶问永春,基本上套路为小念头,寻桥,木人桩和标指。最初觉得练新架肩仍未展,但在永春拳由心发和摊手的强调下使肩关节澈底拉开,使我胸腰能生折叠。朱舜庭先生强调永春是利用长短桥在胸腹前产生一紧凑的圆,相较于太极在周身运化而成的大圆,前者较小而绵密。永春以打为消,而太极化打同时,各有擅长。我在运用时觉得事实上永春善打中距离攻防,其身形进退为起胯(近似武式太极的护臀),朝面追形,式成三角。擅黏,圈,摊等小角度手法,加以转动时全体沿后弧运动,出击时以肘部为中心,手去身离,行桥落胯(同陈太能产生鞭劲)加高速弹抖,不熟悉的人易被其所乘。但结构近似倒三角,近身(肘内)易被破势。此时若易为太极的插步逼封,缠绕化打,有相加相乘的功效。
|